同一件书法作品,为何有的人说好,有的人说不好呢?

刘智华


答:同一件书法作品,为什么有的人说好,有的人说不好呢。

回答这个问的前提是我们面对的是一幅什么样的作品。

书法。按照普通的思路认为一定是中国毛笔字了,(这里硬笔,美术字不在探讨之列)

首先,我们拜读拜读作品本身是否写出了一定的书法特色,

如柳公权柳体的骨骼清奇,结构谨严,铁划银钩力透纸背。

颜真卿颜体的威仪大气,沉郁厚重,威风凛凛不可侵犯。

欧阳询欧体的端庄妩媚,平易近人,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贵气。

石门颂,石门铭的外松内紧,大戟长枪,豪气干云的不可一世,

草书是否写出了李白笔下描绘的: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笔势的起伏跌宕,飞扬换转,变化莫测的出尘之境界。

这是从书法形式层面而言的。

其次,是书法作品的内容,豪放的如

苏东坡的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辛弃疾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婉约的如柳永的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再有,就是看看书法作品的作者是谁,所谓忠臣孝子人人敬,奸賊骂名千载留恶名。

因此,喜欢柳体的可能对《玄秘塔》偏爱,热衷于颜真卿的对《争坐位》多情

温和的青睐《九成宫》豪放的亲近《石门铭》

多愁善感的: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

放浪形骸的: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

舞枪弄棒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也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一时难以尽述。

这也就是同一件书法作品,为什么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的原因了。

宫春虎记


宫春虎画马


为什么对同一件书法作品有的人说好,有的人说不好,分析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素养不同,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仁、智是每个人见解的不同方面。有的人高学历,见多识广,见得多,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欣赏观,有的人文化程度低,见寡识薄,只凭自己的浅陋之见而欣赏,所以,欣赏的面就窄,由此欣赏的差异出现就不足为奇了。

二、喜好不同,有的人喜欢静,有的喜欢闹,有的人喜欢中规中矩,认认真真,有的人则喜欢率性任意,无拘无束,任意所为。我曾经问一个爱写楷书的朋友,为什么不写写行书或者草书?他很认真的回答我:写行草书太麻烦,要字字求变,笔笔求变。同一个字都不能写成一个样子,而要千变万化。但是写楷书则没有这些麻烦,一个字练好了,只是字的大小不同,没有笔画,字形,结构的变化,写起来省力省心。由此可见,有的人喜欢在变化中求变,有的人则喜欢千篇一律,稳中求进。

三、欣赏的眼光不同,有的人喜欢清秀的字,例如瘦金体,有的人喜欢中规中矩的字,譬如启功先生的书法,即使是行草书也不是写的放浪不羁,夸张任性。有的人喜欢笔画夸张,一笔突兀,笔画粗细对比强烈,密,有密不透风。疏,有大可跑马,诸如周慧珺的书法。还有高山的书法。

像对沈鹏的字,这种好坏之说尤为明显,有的说他鬼斧神工,独树一帜,有的人则说沈鹏的字一塌糊涂,坏的不得了。这就是审美观的差异。


书博轩主


就拿我自己来说,最开始练字超级喜欢《灵飞经》,后来练的久了,越来越欣赏钟繇的小楷了!要知道我一开始练字时,根本无法接受《宣示表》。尽管有业内好友强烈推荐。

我曾经试过,把我和老师的作品放在一起发个朋友圈,竟然一些没练过字的好友说我写得更好。要知道我就是练过三年小楷的新手,根本入门都不算呢!所以我估计他们是在恭维我(害羞)因为他们反正不认识我老师,这算不算一个评价作品的理由呢?

普通人对于字的评价标准一般就是美不美,而专业人士看得就深远了,要追根溯源,流派、风格特色,章法笔墨包括印章等等都是要研究品评一番的,当然得出的结论会有不同。这也是一幅优秀作品带给人的乐趣所在。

所以即使同一件作品也是众人眼中的哈姆雷特。个人所处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学识不同;性格不同;审美标准不同,看法也不相同。

附上我老师和我的字,给大家评论一下谁写的更好吧😄(抱歉为了保护隐私就不放全图了)


墨淡花开


同一件书法作品,为什么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

以我自己为例,我一直欣赏不了康有为书法,认为康有为书法有点“丑”。其实我也知道,是自己的鉴赏能力有限,书法修为不够。

对于康有为的书法,书法界也一直有正反二种声音。

有人认为看过康有为的字,“终于找回自信了”。有人认为康有为的字“像一条翻滚的烂草绳”。

而北大教授陈玉龙评价:“纵观20世纪中国书坛,真正凭深厚书法功力胜出,达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数康有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几人。”

其实,审美水平是可以慢慢提高的。一般来讲,高书难入俗眼。

康友为的书法风格一生三变,早年为馆阁体帖学风格,中年成碑帖融合之势,晚年形成独立风貌——“康体”。

康有为是清末民初书坛中一位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碑学巨擘。

所以说书法作品好与不好的评判,不是好看难看这么简单定义的。

懂书法的人会从作品的笔法、章法、墨法、字法等去分析,是不是合乎法度,是不是有所传承,是不是格调高雅等等。而欣赏者的群体不同,审美观点就会千姿百态。没有法度的随意挥洒才是江湖书法,哪怕技法最好也是俗书。

就像康有评论自己的字,“吾眼有神,吾腕有鬼”,不是我的字不好,我的境界可高着呢。所以要懂得欣赏作品好坏,就得提高自己的修为,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青溪散人


你把王羲之的字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给初学者看 也许他会觉得这样涂涂抹抹的字还没有自己写的好 ,因为这不是算数题,考多少分计算机都知道,书法这门独特的艺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你的认知比别人多一点,眼界比别人高一点,就会有不同的结果。让一个文盲和初中生和一个研究生说对读书的看法,我想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孙过庭书谱里写了这样一件事我们直接翻译白话了看看!

我曾用全部心思来作书,自以为写的很不错。遇到世称有见识的人,就拿出来向他请教。可是对写得精巧秀丽的,并不怎么留意;而对写得比较差的,反被赞叹不已。他们面对所见的作品,井不能分辨出其中的优劣,仅凭传闻所悉谁为名人,即装出识别的样子评说一通。有的竟以年龄大地位高,随便非议讥讽。于是我利用绫绢书写,题上古人名目。结果号称有见识者,看到后改变了看法,那些不懂书法的人也随声附和,竞相赞赏笔调奇妙,很少谈到书写的失误。就像惠侯那样喜好伪品,同叶公惧怕真龙一样。于是可知,伯牙断弦不再弹奏,确是有道理的。那蔡邕(对于琴材)鉴赏无误,伯乐(对于骏马)相顾不错,原因就在于他们具有真知实学和辨别能力,并不限于寻常的耳闻目睹。


行者书斋


有些名家作品有人叫好,有人提毛病正常,有些人是行家,各家技法熟知于心,知道其中奥秘,有些人是专业喷子,不懂装懂,还要卖弄学术,鸡蛋里挑骨头,像方舟子打假,最后被罗永浩打假无言面对。



勇者创业


您好:这就要看个人的见解了,每个人的认识审美都不一样,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的看重字的结构,有的看重笔墨,有的看重气韵,但总体都还是要书写正确,多读书,就像王羲之、王献之、苏轼、董其昌等大师写的草稿都是经典;加油一起努力学习,共同进步。(个人浅见)





今生书画


怎样看一幅字的好坏?

一幅书法作品摆在你面前,怎样去衡量它到底好不好呢?好,到底怎么好呢?又好到什么程度呢?这确实考量你的眼光和品味,同时也考验你的境界和水平,你可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知道很好,但就是说不出来到底怎么好。那么,有没有具体标准去衡量呢?

其实,衡量一幅书法具体达到什么水平,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掌握了这几个衡量标准,以后再有书法作品摆在你面前时,你也能够煞有介事地说出个一二三了。

衡量标准第一条:书法的格调高低

格调的高低取决于书家的一言一行是否暗合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如儒家所讲的中庸之道、道家的道法自然等。这既是做人的气质,也是书法的格调。一般一个人的知识、文化、气质、品德、修养等等都能在书法中体现出来。当然了,对中华传统文化里的哲学思想你要充分了解,没有这个基础也是不行的。

衡量标准第二条:书法技术的丰富

笔在王羲之的手里已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工具,他的很多字都是随机生发的,没有一个是相同的,同样的字都能在不同的字帖里找到变化。王铎和傅山的字一眼看过去充满了变化,但一些相同的字却容易有雷同。

变化是产生美的源泉。要有变化,就要造险。书法的造险,主要包括笔法、章法、墨法、字法的造险。其中首先要解决的是笔法的造险。

1、长线与短线的对比。把几个字连在一起组成长线。长线连绵不断,短线干脆利落。

2、粗线与细线的对比。细线最考验技术,能把细线写得饱满圆润是不容易的。

3、直线与曲线的对比。书法中没有绝对的直线,所有的线条都有一定弧度。直中有曲,曲中有直。有弧度的直线才是高级的直线,有直线的弧线才是高级的弧线。把直线变成弧线会非常饱满,线条会有弹性。高级的曲线是曲中有直。曲线就像钢筋一样,把它弯曲后它会弹回去。

4、直线与斜线的对比。


偶然回眸


一是每个人的欣赏水平、审美观点不同。在评价某一个作品的时候,每个人肯定都有自己的审美观,都会用自己的主观意识去评论。就好比人们对一些热捧明星艺人演艺及颜值的评价好与不好一样,也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说法也各不相同,评论不一。有说好的,也有说不尽人意的。再有像一道菜,有人爱吃,有人不爱吃;一件衣服,有人说喜欢,有人不喜欢……等等。故而各人的审美观不一样,说法就不同。

二是每个人的认知水平不一样。每个人文化素养、知识水平有高有低,高水平的人肯定也会以高标准的认知去评判,咱们一般人就用一般的标准来评论,所以人们各自的标准不一样,就会导致评价和说法不同。

三是每个人对作品评价的角度不一样。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可能会注重细节方面,从细节入手,有的人可能会更注意整体的效果,所以就会得出不一样的评价。

基于此,说一件书法作品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是符合人们对事物的看法的,也是正常现象。当然,如果一件书法作品,大多数人都说不好,这就值得书者去思考和反思,这时,就不能忽视和小看人们的审美能力。一件书法作品的创作应在传承上下功夫,紧贴时代脉搏,与时代与大众产生共鸣,与欣赏者的审美需求产生共鸣,更好地用书法作品承载更多的优秀的文化,用精到的笔墨反映出自身的精神情怀,人文素养,力求符合更多人的综合审美需求,从而获得更多人的认可。以上是自己的浅显看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笔耕者BiGengZhe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书法也不能排除在外,只能看好坏的比例多少了,多为好,反之则不好!传统的王羲之,欧颜柳赵是主流,永远推崇。现今有人搞丑书,搞西方的行为艺术,数典忘祖,认西方人当老子,和汉奸无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