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美國一年一度的“地鐵無褲子日”?

ROY愛分享


這個節日真的太精彩了,也許只有那些不腐敗、愛搞笑的美國人才能想象:每年1月13日,當北半球最冷的時候,一群人都要脫下褲子,坐地鐵,綽號“放棄保守主義,享受生活樂趣。

地鐵無褲日的英文名稱是“無褲地鐵”,意思是乘坐地鐵無褲。當然,不穿褲子並不意味著身體的下半部分是完全裸露的,而是要保持內衣。但是,選擇穿三角或平角內衣,沒有詳細規定,只要不是違法的。

這個節日始於2002年,由美國的一個非政府組織ImproveEverywhere發起,並很快獲得了廣泛的影響。當然,令人驚訝的是,一群男女赤腳衝進地鐵。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地鐵無褲日很快在北美流行起來,並影響了一些歐洲國家。也許,在整個冬天裡,人們在上班和下班的時候都會變得非常麻木,被包裹得嚴嚴實實。這種奇怪的“節日”真的很吸引人,充滿樂趣。

當然,除了地鐵無褲日外,美國還有另一個精彩的“節日”,即每年八月舉行的“世界裸胸日”。然而,地鐵無褲日更優雅。

別以為地鐵裡沒有褲子的日子離我們很遠。事實上,在廣州、上海等城市,地鐵無褲日也已舉行,並受到許多人的追捧。

據說,為了參加這項活動,有必要一路保持一張正直的臉,而不是“笑”。此外,參加者不應過度暴露,他們的衣服也不應違反當地法律。不過,我覺得在冬天參加這樣的活動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個好的身體,否則,如果被凍結了,就沒有回報了。


犀牛按摩器材


“不穿褲子節″的完整名稱為“不穿褲子搭地鐵日″(N.P.S.R)。

“不穿褲子搭地鐵日"的發起者是美國紐約一個名為“處處即興"的組織。創辦於2002年1月13日,他們的目標是在公眾場合製造歡樂和趣事。該組織規定所有參與者一律不穿長褲只穿短內褲,但三角褲、丁字褲是禁穿的。


這出鬧劇的始作俑者,就是早已經在紐約小有名氣的惡作劇導演查理.託德。查理.託德其實是一位老師。他在紐約最著名的即興表演劇場UCB劇場教授喜劇表演,業餘時間組織大家搞惡作劇,這已經成為他的生活方式。用他的話說:“我只是想出點子,讓紐約人摘下耳機,看看你身邊的有趣世界,在這繁忙的曼哈頓是一件難得的事情”。

美國真是愛搞花樣的國度。

該活動曾經在加拿大的多倫多,美國的紐約、舊金山等各個城市舉辦過類似活動。

不穿褲子搭地鐵日首次傳入中國是2010年1月13日。中國廣州首個“不穿褲子搭地鐵日”引起全城熱議。他們的旗號是“低碳生活”和“廣州亞運"。2012年二月傳入中國臺北。隨後在上海許多老外也不穿內褲坐地鐵。當時讓中國市民看得目瞪口呆。這一活動要求不穿褲子的乘客要做到能夠“板住臉”以免露出任何破綻。並儘量直視對方的臉。參與者表現得彷彿不認識彼此。並且衣著要符合冬天的裝扮,戴帽子、圍巾、穿大衣等。倘若有人問到,就回答“忘記穿褲子了”

至於“無褲日"個人認為

一,“不穿褲子搭地鐵日”活動。很有創意,也很新潮,並不是什麼傷風敗俗的事。平時一些大城市的潮男潮女們。不是也喜歡穿短褲穿梭於鬧市嗎?只要在不違法的情況下。人們挑戰一下自我也無可厚非。

二,“不穿褲子搭地鐵日″活動,能提高年輕人的自信,因為他們經常擔心自己的外表。如果能不穿褲子坐地鐵並且仍然自信,那就等於突破了自己。

三,“不穿褲子搭地鐵日"雖然有些離經叛道,但可以為繁重的都市生活增添笑料。它挑動人民的視覺神經,激活沉悶的生活。網友A:“路人看到我們沒穿褲子,嚇到的那一刻,真的好玩"。網友B:“一開始還挺不自在的,到了聯合廣場,以後大家都搶著給我們拍照,就感覺很開心"。但也有網友調侃說:“這麼愛學西方人,也沒見你英語學好"。


哈!這種“耍流氓”的奇奇行為。仔細想想還挺有意思。但在中國還是省省吧!


大山校長


諸多俊男靚女的福音吧,這種直勾勾的對視所帶來的感官刺激,絕對比隔著褲子的遐想要強烈的多,過癮的多,一飽眼福是在所難免的!(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如果關注過此事的讀友,可能會發現不穿褲子(只穿短褲)的多是年輕人,男的女的都有,很少見大爺大媽參加這種時髦又看起來沒羞沒臊的活動(節日)!

因此整體上來說“地鐵無褲子日”是偏向於年輕化的,而且這事還對應著專門給年輕人的一句話:“年輕人,火力大!”。

“地鐵無褲子日”是每年的1月13日,這在北半球就是深冬,在中國叫十冬臘月,氣溫高點的零下十來度很正常,再低點,在美國的北部或著加拿大,西歐等地區,氣溫普遍都在零下十度以下。


要說在地鐵上還有暖氣,下了地鐵,不知道會不會凍的蛋疼,沒蛋的估計也得腎疼吧?去年一個新聞,說一個女孩穿露腳脖子褲(學問低,不知道專業名字叫啥了),竟然凍到尿血。

這還是穿著褲子呢,要是不穿褲子,都不知道該尿點啥出來了。做為一種時髦產物,不好說反對,與時尚站在對立面,那就容易被人說成是土逼,反正在中國的大城市上海,這種節日快樂病毒已經入侵開來。


至於說其他城市會不會“中毒”,這考驗著一個社會的容忍程度和對新事物的接納程度,你覺得“地鐵無褲子日”能在你所在的城市流行起來嗎?你會參加嗎?


歷史三日談


一年一度的美國地鐵無褲日總是會吸引眾多的目光,而其中最厲害了當屬於真正不穿褲子的了,不過他們就扭曲了真正點含義,無酷只是不穿外褲而已。

如果你在地鐵中看到一些俊男靚女不穿外褲就隨地遊走,不要驚慌,他們可能正是在過“無褲日”。


地鐵無褲日最早的含義就是不穿褲子搭地鐵,是有美國民間組織舉辦的活動,旨在讓人們嘗試摒棄保守,為生活增加樂趣。因為個性新穎,能展現自己不隨波逐流的個性,現在已經發現到多個國家,很多國家例如英國,無褲日是在冬天,不過也不能阻擋人們的熱情,我國也有,不過更像是“浪”,一個個帶個口罩,並沒有真正的體會到活動的含義。

不過不穿外褲,一定要穿內褲,而且所穿的內褲要符合道德倫理,不能透視什麼的。

滿車廂的大白腿,估計這天到來車廂中的男生是最開心的了吧,想看有不好意的心情,指的同情。
因為新奇搞笑,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舉辦無內褲日。

而且原則上是不許歲數太大的老人參加的,畢竟有點太雷人了。
喜歡請關注我,每天推送有意思的文章給您


娛樂叨叨團


“地鐵無褲子日”也叫做“不穿褲子搭地鐵日(NoPants Subway Ride)”,是由美國紐約一個叫做“處處即興(Improv Everywhere)”的民間組織在2002年發起的活動。

“處處即興”的創始人叫做查理·託德,是一名教師,同時也是紐約一個叫做UCB的以即興表演為主的劇場中教授喜劇表演的老師,還是美國小有名氣的惡作劇導演——他在業餘時間會組織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搞一些惡作劇。

據說早在1985年到1986年那些年就已經有過類似這樣不穿褲子的活動了,而原來這個節日是定在每年5月份的第一個星期五。

2002年1月13日這一天查理·託德和他的“處處即興”組織有七名成員僅穿一條內褲上了地鐵,吸引了地鐵中所有人的目光。

查理·託德坦承:他們想出這個點子的初衷是要在公眾場合製造一些趣事,為人們帶來歡樂,以吸引眼球。讓紐約人摘下耳塞,放下手機,看看這個繁忙的世界,以達到“低碳環保”的目的。

試想每個人多半小時不玩手機能夠節省多少電,這是多麼有意義的一件事!

後來,2002年1月13日也被全世界公認為“無褲日”元年。

參加這項活動的人也是需要滿足很多條件的。

首先每個人都是自願參與的,不帶任何商業目的;

其次要做到不露出破綻,全程都要板住臉,不做任何會打擾到別人或故意吸引別人注意的事;

最後,穿的內褲要保守,要符合道德倫理的要求,禁止穿丁字褲或三角褲,以平頭褲為最佳。

除了下半身不穿褲子之外,上半身的衣著還是平常的裝扮,並且要符合冬天衣裝的要求,該穿的還得穿,大衣、圍巾、帽子一件都不能少。

參與者在引起別人注意時,要儘量避免直視對方,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當有人問起時,一般會簡單回答:“我出門忘記穿褲子了。”如果遇到同伴,一般都會裝作不認識。

有些地方的活動到最後會安排一個人上地鐵賣褲子,這也是搞怪的一種方式。

給人們帶來歡樂是這個活動的目的,能夠找到志同道合的同伴是最快樂的一件事。

如今這項活動已經發展到世界各地,到十年後的2012年,已經有27個國家、59座城市的數萬人參與這項活動。

我國的北京、上海、廣州、香港、臺北等地也搞過這樣的活動。

其實,像這樣的活動對於個人來說是一種拋棄僵化的保守觀念,尋找自信的行為。

一些參與者認為參加這樣的活動對個人的成長非常重要,做這樣的事能給一個人帶來平常得不到的那種自信。

我們每個人都會擔心自己的相貌不好或是外表不引人注意,如果能夠做到不穿褲子去乘坐地鐵這件事而且仍然感到非常自信,那麼對自身來說也是一種突破。

另外,近年來,我們內地也有類似的活動,比如小型馬拉松比賽的“光豬跑”活動。在寒冷的冬天僅穿內衣內褲去跑步,也是一種自信的表現,而且一些人練就一身完美的身材,也得到了展現的機會。

這些都和“地鐵無褲子日”活動殊途同歸。

與此同時,在馬拉松賽場上也經常能夠看到僅穿運動內衣和內褲參賽的帥哥美女,他們身材健美,臉上寫滿自信,實在是一道亮麗的風景。

我覺得這些都是真正美的展現,每個人都應該拋棄掉那些保守的舊觀念,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自信。


電影爛番茄


“地鐵無褲子日”是國內年輕人可以接受,老一輩難以接受的“節日”


釋放壓力

高節奏的工作生活模式,總會讓人繃緊精神這根弦。總得找個發洩的方法。

美國“地鐵族褲子日”恰好是釋放或者轉移壓力的方法。就像高壓鍋總得有個孔來釋放氣壓,不然就zha了。

因為涉及身體“隱私地方”,所以會有很好的轉移注意力效果。

有趣好玩

當然也有新奇好玩的成分在裡面。新奇的東西總能吸引年輕人的好奇心並參與進來。

但是在常人的思維裡,著裝應該“規矩”。所以無褲子日,才能成為一種節日,而不是經常能舉辦的。

“內外有別”

美國思想開放,無褲子日容易讓民眾接受。但是即使在我國上海這個國際化大都市過這個節日,也是困難重重的。外國人在中國地鐵這個公眾場所“衣著暴露”,會讓人覺得這是有傷風化的行為。在沒有被普遍接受這個節日之前,過這個節日還需循序漸進。



沐言學姐


上海也曾舉辦過無褲日乘地鐵,但是沒有美國的顯得自然

美國地鐵無褲日其實並不算是節日,因為這是美國市民自發發起的一項活動,意在讓人們嘗試摒棄保守,為生活增加樂趣,可能這也和美國人開放的思想有關係,如果這樣的場景出現在國內,那一定會被指頭痛罵!

節日起源:

該節日其實是叫做“不穿褲子搭地鐵日”,2002年由美國民間組織形成,後來每年的1月13日就成為了“不穿褲子搭地鐵日”,在美國很多地方,這一天有很多人是不穿褲子的,可能初次到美國你會感覺很驚訝。

其實在2013年1月13日,上海地鐵內曾驚現多人不穿外褲景象,不過引來廣大市民圍觀,因為被圍觀所以該活動就這樣被切斷了,實踐也證明這樣的方式在國內是行不通的,根本不會被大家接受。

不過對於這樣的活動還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同的人往往看法不一樣,但是對於廣大男性同胞應該是很支持這樣的節日的。


領跑體育


看了奇葩的美國地鐵無褲日(見圖),不禁要來說幾句。

美國的地鐵無褲日是2012.年1月3日,由美國紐約的一個“即興組織”發起的,目的據說是釋放壓力,取得歡樂。

地鐵無褲日,其實是穿短內褲的(禁止穿三角褲和丁字褲,說明還有羞恥感),是日氣候寒冷,脫去外褲坐地鐵,男女一樣,真奇葩!

美國是移民社會,歷史不長(大概二百多年吧),自稱是自由社會,奇葩的事不少,有“性解放”啦,“裸胸節”啦,“地鐵無褲日”啦……好象在補上原始社會的課似的。依我們老輩看,有失風雅,說重一點,是傷風敗俗。聯繫到美帝國的霸權主義歷史,不禁想起“帝國主義是腐杯沒落的資本主義”的論斷。

在此,附打油詩一首:

不穿長褲欲何求,

露出大腿搏眼球。

自由女神被粘汚,

傷風敗俗真堪憂。

先吐為快,有異見請噴。



桂花芳香77105282


“不穿褲子節”的完整名稱為“不穿褲子搭地鐵日(No Pants Subway Ride)”,它是由美國民間組織“處處即興”在2002年發起的一項活動,意在讓人們嘗試摒棄保守,為生活增加樂趣。

“不穿褲子日”活動的內容就是不穿褲子乘地鐵,同時要面無表情,參加者要表現得彷彿互相不認識。在天氣寒冷的地方,除了不穿褲子外,參加者的其他衣著要符合冬天的裝扮——戴帽子、圍圍巾、穿大衣等。當然,在悉尼等地,參加者就比較“幸運”,他們可以享受溫暖的陽光。

這個瘋狂的節日始於2002年。當時7個喜愛惡作劇的紐約人決定不穿褲子乘地鐵,以引起轟動,並藉此鼓勵人們擯棄保守思想、嘗試新東西、為生活增添樂趣。美國7個人的惡搞已經演變成今天包括倫敦、巴黎、香港、上海在內全球60多個城市的年度重要活動。

怎麼看待這樣的活動?用一句流行的話來講:精神病人思維廣,二逼青年歡樂多。無論這類活動的參與者給這種行為冠以多麼冠冕堂皇的理由,實在看不出這種行為有任何正面效果。


小西AI科技


2002年1月13日,面對從感恩節到聖誕新年假期結束之間的落差,美國紐約的七個男生決定在人潮擁擠的地鐵站來一次快閃,然後秀出自己的"小內內"。


誰知這股冬日清涼風,從美國東海岸發展到西海岸,吹向了全世界。截止到2018年,"地鐵無褲日",覆蓋了25個國家和60個城市。


想象一下吧。在搭乘地鐵時,身邊有人戴著厚厚的帽子和圍巾,穿著鼓鼓的棉服,可是下邊卻只穿了一條內褲。



他們在若無其事的看書、讀報、玩手機,好像什麼事都沒有發生。如果你好奇地問他們,為什麼不穿褲子?


他們絕對會一致地回答,我忘了。


和一個意大利朋友探討了一下對此的看法,他說這是一件年輕人為了打破規矩所做的"silly"的事,也就是愚蠢的事。


我對此可和他的看法不同,覺得這是一件非常"high "的事情。


很顯然,這個活動絕對吸睛,回頭率高。這正是符合了年輕人那種對自我認可的追求。它的便捷和輕鬆娛樂了我們。


參加這個活動有三個條件:


1,自願的原則。


2,能板住臉不漏破綻。


3,內褲要符合道德倫理,只能是平角褲,三角褲和丁字褲是禁穿的。


他們卡在正常行為規範的最低點,集體擦邊玩耍。



這是表達他們希望改變世界的一種有趣方式,但並未因此打破了文化規則,地鐵到站,他們會穿好褲子,融入滾滾人潮中。


這絕對和色情無關,也許算是對傳統觀念的一種挑戰。


其實在夏季,短褲體恤就很常見,這活動偏偏是在隆冬舉行,參與者上面被嚴嚴實實的帽子、圍巾和棉服捂住,下面卻搭配清涼短褲。


這種裝扮帶給我們的視覺反差是絕對的大,心理反差為此會受到影響,也變得誇張了那麼一丟丟。


其實,這是一項靠近行為藝術的活動,給刻板的生活帶來輕鬆和樂趣,對年輕無敵的一種炫耀和釋放。



美國的"地鐵無褲子日",和產生的文化土壤有關。美國教育一直在倡導開放與自由。


個人主義和開拓創新也是美國文化的核心,加之文化習俗高程度的寬容性,故而"地鐵無褲子日"起源於美國順理成章。


隨著參與"地鐵無褲日"的國家與城市的增多,有一些其它活動開始和其它掛鉤,比如臺北"無褲日"就和某品牌推廣聯繫在一起,對此種拓展有書君不敢苟同。


看似某種意義上的提升,反倒將它推至低俗的邊緣。


保有"純粹感"才是它能延續,參與者日漸眾多的原因。


在年輕卻平庸的歲月,追求簡單和快樂,挑戰自我,集體來場一本正經的幽默,想想真是不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