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出三門峽的成語或典故你知道幾個?(一)

在唐代以前的中國歷史上,因為歷代的首都大部分都是長安和洛陽,故而地處兩地中間的三門峽地區的地位顯得十分重要。從遠古的仰韶文化到春秋時期的虢國,再到漢代誕生於函谷關的弘農郡和北魏時初設的陝州,無不擁有光輝而燦爛的文化。這裡物華天寶,人才輩出,諸多史蹟見諸《二十四史》,也有許多動人的傳說和故事流傳千古,其中就包含有大量的傳說和成語典故。

這些傳說和成語典故有的比較常見,也有的比較生僻,小編在此作以總結,可能仍然不夠全面,歡迎補充。通過這些成語或者典故,讓我們來了解並感味三門峽的厚重歷史。

夸父逐日(傳說)

夸父逐日的故事典出《山海經·海外北經》和《列子·湯問》。

據《山海經·海外北經》記載:“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源出三門峽的成語或典故你知道幾個?(一)

這個故事大家都比較熟悉,文中的鄧林即桃林,根據文中地近河、渭的說法,函谷關以西至潼關的廣大地域,至少在西周時期便得名桃林寨(見上圖),到了隋朝時於今靈寶老城置桃林縣,是為今靈寶市的前身。今靈寶市陽平鎮東南有夸父山,山下有夸父村;市區則有夸父路和桃林路。

禹開三門(傳說)

傳說大禹治水時,大禹將河水從西北導來後,被一座大山擋住去路。大禹掄起巨斧,在大山上“啪啪啪”連劈三斧,形成3個豁口,河水順勢分成3股向東流去。這3個豁口正如3個巨大的門闕,被稱為鬼門、神門和人門,三門峽由此得名。三門將大山分成4座石島,與南岸相連的半島像一隻張著嘴的獅子,故名“獅子頭”;中間的兩座石島分別叫“鬼門島”和“神門島”;而與北岸相連的半島則叫“人門島”。這幾座小島在修建三門峽大壩的時候已被炸燬,至今平陸縣有三門鎮、三門峽市有三門路等皆以此來命名。

源出三門峽的成語或典故你知道幾個?(一)

曾經的三門峽

人們為了紀念大禹的功績,又將山西一側的一個渡口命名為大禹渡,還在黃河兩岸建立禹王廟,三門峽市至今則有禹王嶺和禹王路。

中流砥柱(砥柱中流)

典出《晏子春秋·內篇諫下》:“吾嘗從君濟於河,黿銜左驂,以入砥柱之中流。”該文寫了史上一個著名的故事,叫做“二桃殺三士”。

春秋時期齊景公有三員大將,分別叫做公孫接、田開疆和古冶子。他們因為戰功卓著而驕傲跋扈,引起了晏子的不滿,於是他建議齊景公早日將三人除掉以消除禍端。

齊景公派人給三人送去了2只又大又鮮的桃子,並說誰的功勞大就可以拿走一隻。三人於是開始爭功,公孫接與田開疆都說了自己的功勞,並先後都取走了一隻桃子。古冶子一看桃子沒了,便說:“我曾經駕著馬車和國君渡河,一隻大黿(鱉)突然咬住左邊的馬,向下鑽進河中間急流的砥柱之下。在這緊要關頭,我縱身一躍潛入水底,遊了九里之遙,才奮力殺死了大黿,並救國君脫了險。難道我沒有資格吃一隻桃子嗎?”

源出三門峽的成語或典故你知道幾個?(一)

二人聽後自覺功勞沒有古冶子大,不該如此不知羞恥地貪婪,羞愧難當,於是先後拔劍自刎。古冶子見二人都死了,便說:“我們三人原本親如兄弟,現在他們卻因為我的話被逼死了,如果我還繼續活著,那便是不仁、不義、不勇。”說完也拔劍自刎。

成語典出於此,故事中的砥柱可能並不是三門峽的砥柱,但是三門峽的中流砥柱確是聞名中外的,併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中流砥柱位於三門之下的黃河激流之中,歷經幾千年沖刷卻巍然不倒,相傳它是大禹治水時留下來的鎮河石柱,又傳說是一位黃河老艄公的化身。砥柱島又名“朝我來”,是峽谷中的導航航標,上游來船駛出三門之後,一定要將船頭對準砥柱島駛去,在船就要觸碰到砥柱島時,便會被一股巨大的迴流推向兩側,從而安全駛出這一片水域。

源出三門峽的成語或典故你知道幾個?(一)

公元638年,唐太宗李世民來到這裡,寫下了"仰臨砥柱,北望龍門;茫茫禹跡,浩浩長春"的詩句,命大臣魏徵勒於砥柱之陰。

砥柱島的附近原本還有兩座小島,砥柱島在最南側,中間的叫張公島,傳說是為了紀念一位姓張的老艄公,他看到這一帶經常發生船翻人亡的慘禍,便在此島上結廬為庵,義務為來往的船隻導航。傳說島上還有太上老君的煉丹爐,故該島又名煉丹爐;而最北側的一座島叫梳妝檯,因形狀酷似婦女的梳妝檯而得名。

源出三門峽的成語或典故你知道幾個?(一)

1957年4月,三門峽大壩開始修建的時候鬼門島、神門島、人門島和梳妝檯已被炸燬,至今唯有砥柱島和張公島尚存,賀敬之為此曾作《三門峽——梳妝檯》一詩,而郭小川也寫有《三門峽》一詩。

今天的三門峽市區砥柱路、六峰路的名稱便來源於此。唐趙冬曦《三門賦》:“砥柱山之六峰者,皆生河之中流,藎夏後之所開鑿。其最北有兩柱,相對距崖而立,即所謂三門也。”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