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后来为什么离开了秦国?

把__留给__


张仪师从鬼谷子,作为首创“连横”的外交家,他成功的用他的外交策略将六国“合众”谋取秦国的计谋得以瓦解。作为秦国的大功臣,那么为什么张仪还要离开秦国。



(张仪剧照)

张仪何许人?

张仪是魏国人,从鬼谷子那里学成所归后,心想着实现心中包袱,于是第一站他跑到楚国宰相那里想谋取个一官半职。可谁想再一次跟楚相喝酒后被冤枉成盗窃贼。张仪被荆条打得体无完肤,浑身上下就像一条被人割成小菱形块块的松鼠桂鱼,张着大嘴,疼得叫不出声来。

据«史记»记载: 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

通过这个事,张仪觉得没脸在楚国呆了,于是跑到秦国。但是当政的是秦惠文王,求贤如渴。通过父辈秦孝公采用商鞅变法取得的成绩,一直想扩大秦国版图。因为宗亲跟商鞅的私怨,于是杀了商鞅。而张仪出现在秦国的地界上时,当时秦国正被六国密谋吞并。所以张仪施展抱负的时候到了。

张仪被秦惠文王重用

当得知其余六国想谋取秦国,秦惠文王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这个时候张仪提出“连横”的策略,对于远离秦国的国家放下姿态,希望合作,就这样从内部瓦解六国的联盟。 结果确实正如张仪所预料的,秦国的危机解除了,所以张仪得到了重用。所以在秦惠文王时期,张仪得到的信任是足够多的。



(秦惠文王剧照)

为何张仪要离开秦国呢?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当秦惠文王去世后,他的儿子秦武王继位。秦武王痴迷于力量,头脑简单,非常看不起那些耍嘴皮子的文弱书生,所以自然也就看不起张仪,虽然最后自己举鼎的时候被砸重伤,不治身亡这是后话了。他处处刁难张仪,这个时候群臣见到君王都要拿张仪开刀了,纷纷落井下石,恨不得秦武王立刻治他的罪。这个时候张仪觉得如果再呆在秦国肯定会有生命危险,于是就跟秦武王提议,他想去魏国。因为齐国非常痛恨张仪,所以肯定会攻打魏国,到时候秦国就可以功齐了。


(秦武王剧照)

秦武王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下来,当张仪到了魏国后,齐国果然攻打魏国,用的借口还真是因为张仪。于是张仪面见魏王告知其中原委并告诉魏王有策略让齐国退兵。

据«资治通鉴»记载:楚使者曰:张仪之去秦也固与秦王谋矣,欲齐梁相攻而令秦取三川也。今王果伐梁,是王内罢国而外伐与国。齐王乃解兵还。

最后齐国退兵了,张仪也被魏王拜为丞相,上任一年后得病去世。

张仪一介布衣,能遇到秦惠文王,遇见明主,施展所学,是一种幸运。但是遇到秦武王,因为文武矛盾,君臣不和,只能说他时运不济。


历史每日说


简而言之:在秦国待不下去了。

一、一朝天子一朝臣。

张仪在秦惠文王手下时,如鱼得水,靠着一张嘴,到处搞阴谋诡计,把东方六国玩弄于股掌之中;他最大的功劳,是把六里地说成六百里地、骗的楚国与齐国断交。这两大东方强国闹掰,标志着东方六国合纵的失败,秦国的连横策略占据了上风。

张仪做出了杰出贡献,秦王也投桃报李,封张仪为武信君。君臣之间无比和谐,堪比后世的刘备诸葛亮。

但当秦惠文王驾鹤西去,秦武王继位后,张仪的好日子就到头了:这位新任大佬在做太子时,就看张仪非常不顺眼,分分钟想挑他的刺。

作为一个外来户,被老大列入了黑名单,张仪哪还敢在秦国待着?



二、同僚的排斥

秦国朝廷各位文臣武将,也早就对张仪忍无可忍了:老子们辛辛苦苦、踏踏实实、流血又流汗,为秦国多年打拼,还比不上你张仪到各国公费旅游,晃上几圈,动动嘴皮子就能封君!东方各国怕你,不还是因为秦国的实力?这些实力是我们拼出来的,跟你张仪有几毛钱关系?

呸!活我们干,好处你拿,休想。

于是,秦武王继位后,“群臣多毁短之”,大臣们都跟秦王说张仪的坏话。

张仪何等机灵,他可不想像商鞅那样被分尸,赶紧跑路先!


正史漫谈


张仪,帮助秦国进行“连横”策略,最终瓦解了六国的“合纵”,使得秦国的胜算大了许多。张仪可以说劳苦功高,他既然有才,又如此为秦国奔波,必然还是能够得到秦王的信任的,秦惠文王对张仪也的确如此。然而,他的儿子秦武王却并非如此,秦武王在位时间不长,但是在此期间,他就把张仪赶出了秦国,这是为何?背后究竟有什么原因?

1.张仪连横

张仪本是魏国人,而在孙膑帮助齐国大败魏军之后,魏国自然失势,但是秦国却越发强大起来,引起了山东六国的恐慌。为了打压秦国,不让它出头,六国联合起来结成联盟,合力对抗秦国,这就是著名的“合纵”。只是,这样的结盟很松散,有个嘴皮子利索的政客来一说,指不定就瓦解了,毕竟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自然会趋利避害。

张仪原本在魏国穷困的时候跑去楚国,但是也没有出路,他来到秦国,凭借口才得到了秦惠文王的信任,成为秦国相国。那个时候,六国正在进行合纵,还派出联军和秦国打了一仗,然而前面说过,这样的利益联盟很松散,经不住秦国的反击。之后,张仪开始了自己的连横计划,到其他各国去游说,把他们都拆散,秦国的赢面就更大了。

2.秦惠文王对张仪

张仪与苏秦同是鬼谷子的弟子,但是苏秦面对张仪自愧不如,后来又想办法让张仪来投奔他,结果,张仪脑子里同窗相见的感人场面没有,旧交的帮扶也没有,反而被苏秦故意羞辱了一把。张仪心里自然不爽快,那时候苏秦在赵国,张仪就想,其他国家之中也只有秦国能够与赵国抗衡,抱着这样的目的,他来到了秦国。

而来到秦国之后,秦惠文王也不可能平白无就信任他。秦国占领了魏国的蒲阳,但是张仪劝说秦王把蒲阳归还,并且让公子繇到魏国去作人质,同时还劝说魏王,看人家秦国对魏国这么好,您可不要不懂礼数啊。因此,魏国将上郡十五县和少梁送给秦国,用来答谢秦惠文王,也正是因此,张仪被任命为秦国相国,也得到了秦王的信任。

3.张仪离开秦国

至于张仪为什么后来被赶出秦国,原因之一,就是新的秦王,也就是秦武王,他一点也不喜欢张仪。张仪的存在,让从国外来的客卿地位上升,反而损害了秦国自己的人才利益,两方之间自然一有机会就会互怼,而秦武王时期,秦国本国贵族的势头压倒了国外,张仪能说上话的机会自然就不多,政敌的打压,秦王的厌恶,自然也就没办法再立足。

不过,张仪最终还是自己离开的,其他诸侯国知道他和秦武王合不来,连横破裂,恢复了合纵。他知道齐王特别想杀了他,如果他去了魏国,齐国必定会把矛头对准魏国,如此一来,秦国的危机就会暂时缓解,秦武王听从了他的建议,将他送往魏国。然而张仪又派使者去告诉齐王真相,齐王撤兵,又解了魏国的危难。看来张仪这样的人,的确是没有忠心的。





静逸堂堂主


张仪后来为什么离开秦国?回答这个问题要先了解一下张仪,他本是魏国人,早年入于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纵横术即合纵与连横,合纵是几个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一个强国,连横是个一个强国与敌对集团的一个或几个结成一个或多个联盟,达到瓦解对方,各个击破的目的 )。

出山之后,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六国入秦。得到秦惠王赏识,封为相国,奉命出使游说各国,以“横”破“纵”,促使各国亲善秦国,受封为武信君。



公元前310年,张仪游说列国返回秦国时,秦惠王逝世,秦武王即位,这位新任秦王早年就对张仪不满,即位后朝中大臣便开始对张仪说三道四,对他提出的“连横”策略也纷纷背叛,张仪害怕长此下去自己会被杀害,便想了一个计策离开秦国,于是他面奏秦王:“为了秦国着想,必须使东方各国发生大的变故,大王才能多割得土地。如今,听说齐王特别憎恨我,只要我在哪个国家,他一定会出动军队讨伐它。所以,我希望让我这个不成才的人到魏国去,齐国必然要出动军队攻打魏国。魏国和齐国的军队在城下混战而谁都没法回师离开的时候,大王利用这个间隙攻打韩国,打进三川,军队开出函谷关而不要攻打别的国家,直接挺进,兵临周都,周天子一定会献出祭器。大王就可以挟持天子,掌握天下的地图户籍,这是成就帝王的功业啊。”秦武王觉得张仪说的很有道理,就这样让张仪离开了秦国,自己也顺利的避开了祸患。



后来,张仪来到魏国,一年后死于魏国。

秦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为秦国统一天下立下汗马功劳,汉朝刘向说:苏秦为纵,张仪为横,横则秦帝,纵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可见,张仪离开秦国也是秦国的一大损失!


折角历史k


张仪最后离开秦国不过是为了保命脱身或者是死得不要太难看。

他的伯乐以及靠山秦惠文王去世了

在张仪为秦国游说诸国连横之策,满载而归还未到咸阳,秦惠文王就去了,支持他喜欢她的人没有了。太子秦武王嬴荡继位,这位嬴荡先生非常好武,也非常强壮,他身边包围着一群肌肉男。
☞秦武王剧照

他做什么都想用拳头说话,而张仪相反,喜欢什么都用嘴说,他是瞧不起张仪这样的人,他想创造一个武夫统治集团,所以张仪知道自己是得不到重用的,所以他开始考虑离秦之策。

秦国内各大臣的排挤,各诸侯国的落井下石

张仪大才啊,我们都知道能忽悠一群人的叫大忽悠,能忽悠一个之君的叫了不起的大忽悠,能忽悠一群国君的叫了不起的外交家。张子就是这样的人。
☞张仪剧照

但在秦惠文王去世,秦武王继位后,妒忌张仪的大臣们开始编排他,说他言而无信,出卖国家,不堪重用。这时候各诸侯国知道秦武王并不爱重张仪,翻脸不认开始背叛连横政策,恢复合纵联盟。甚至齐国还打算出兵讨伐张仪。

张仪借此机会让秦武王祸水东引,送他去魏国,以他为饵让齐攻魏,秦国可以趁机攻韩得三川之地。张仪到魏国后,齐国果然打来了,他借楚使之口说出他与秦武王的约定,齐退兵。最后齐未攻魏,秦也未得三川之地。

张仪剧照~看到这里泪目

但最后如愿张仪脱身秦国,好好的活了一年。

小总结

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秦惠文王逼死商鞅,秦武王逼走张仪,就连后来合纵家苏秦也未有好归宿。果然伴君如伴虎,想想如果我是张仪,早在被诬偷和氏璧时就命丧黄泉了。

舌头于我只是帮助吃饭的工具,于张子乃是理想和抱负,惭愧。


妙趣侃历史


春秋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高峰期,也是兵家,纵横家的黄金时期。在数百年的纷争中,能人辈出。到了战国时期,更是有非常杰出的代表人物登场。

苏秦、张仪就是纵横家中的佼佼者,摇唇鼓舌而登龙门,游说诸侯以列将相。其中,张仪的经历则颇显传奇。张仪早年曾经在鬼谷子门下学艺,后来到了秦国受到秦惠文王的赏识,身居高位。先后以诡诈手段诓骗楚国,以六里地谎称六百里欺骗楚国,致使齐楚联盟破裂。并且定下了连横之计打破了六国合纵攻秦的计划。但是,惠文王去世后,秦武王登基,张仪失宠,被迫出走魏国,很快病逝。

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像张仪这样出走他国的公卿大臣非常多。因为在当时的大背景下,臣子对于国家的忠诚度相对偏低。而且,天下群雄并起,能人异士待价而沽,这些满腹经纶之士往往只是把某一诸侯国看成是自己施展才华的舞台,并没有付出绝对的忠诚。就秦国来说,出走的大臣中张仪之前有大良造公孙衍,后有左丞相甘茂。所以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君不正臣投他国是正常现象。秦武王登基后,国家内部的局势逐渐由武人掌握。秦武王重用力士出身的任鄙、乌获、孟贲。张仪这样的文人已经没有发挥才能的空间,留在秦国反而会徒增自己的危险,很可能一不小心就有杀身之祸,所以张仪的出走是明智的。

(张仪)

在当时的秦国内部,武王年少登基,在正常的状态下起码要当上几十年的君主。这也就是说秦国的政策在几十年内都不会发生改变。武王举鼎,绝膑而亡,实际上是一个突发的意外事件。这也是历史对张仪开得一个巨大的玩笑。张仪在前往魏国之后,一度担任相国,但是可能是由于心情抑郁的原因,很快就病逝了。而在张仪病逝两年后,武王就举鼎而死。张仪最终也没有得到重新回到秦国的机会,也是一种莫大的遗憾。

张仪的“连横之策”实际上是为秦国量身定制,专门打造用来破解六国联合攻打秦国的“合纵策略”。从内心上来讲,秦惠文王无疑是张仪的伯乐,使他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过人智慧。秦昭襄王在武王死后继位,又重新将张仪的“连横之策”,纳入到了秦国的大政方针之中,再加上魏冉、范睢、蔡泽等人的“蚕食六国”,“远交近攻”等策略,最终使秦国得以统一六国。

欢迎下方评论,如有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看不见的角落


1.嘴巴惹的祸。

祸从口出,张仪在担任秦惠王相国时,采取连横之策,去往齐、楚、燕、赵、韩等国游说君王,可以说非常成功。在秦国如日中天,被封为武信侯。那么这时候在秦国妒忌他的人肯定非常多,因为嘴巴很厉害,在秦国及其他国家得罪的人也很多。

2.靠山倒了

秦惠王死后,张仪的老靠山没有了,没有了大王的支持,张仪在秦朝被人排挤。一朝天子一朝臣,秦武王本来就是带兵打仗的人,不喜欢张仪的策略。觉得那个国家不听,干就完了。

所以张仪在秦惠王死后才会用计谋到魏国去当相国。




这里历史独好


口舌之利,难堪大用

佩六国相印的苏秦死的也不甚光彩,说白了其实就是因为这些人就靠一张嘴,短时间内能荣华富贵,但是不可能长久

张仪还算是个明白人,当然不会等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