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对谁的墓争议很大?

初晨8435


在历史上,武则天的无字碑争议是相当大的!喜欢可以先关注我哦!

“无字碑”位于陕西乾县,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之前立的一块碑,因为没文字刻在上面,因此得名“无字碑”。

无字碑上面为什么没有字呢?这个问题是一个千古之谜,千百年来,人们对“无字碑”有诸多揣测,一方认为武则天之所以立无字碑,是想要让后人来定论她所立下的功劳还有造成的罪过。但是又有学者说这只是人们在臆断而已。

另外一个说发是武则天要等死后,再去篆刻碑文,但是武氏死后,李氏复政,认为武则天罪大于功,于是不同意篆刻碑文,所以遗留下来,成为现在的无字碑。


林生观历史


肯定是曹操墓。

曹操墓所引发的一系列事情。已经不单单是在文化界引起的争议。而是发展成整个社会的争议。首先是曹操在中国太有名了,几乎没人没看过三国演义吧。而在读书人心中曹操简直就是文武双全的代表。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

其实从结果来看肯定是曹操墓,确凿无疑。首先是位置和史书上记载的葬于邺地完全符合。又出土了刻有魏武王字样的石牌。曹操生前被汉献帝封为魏公,后进爵为魏王,曹丕称帝后追认父亲为武王,后世称谓魏武王。

还在旁边的墓穴里发现一个头骨,根据科学手段得出结论,和曹操去世时候年纪相差无几。

书上记载也符合上了,出土文物也能证实了。还有连尸骨都没问题。那还有什么引起这么大的争议呢。

首先是人们对考古队的争议,认为考古队都是通过推断,没有太多直接有利的证据,那个带有魏武王的石牌还是从盗墓份子手里缴获的,这就大大增添了石牌真伪的可能性,还有人们就觉得考古队在那忙活那么多天,等确定是否是曹操墓时候。还是用史书记载来反推结果。有点失望。

以至于传出一个笑话说,专家说曹操墓里那一个比较小的尸体,是小时候得曹操。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是对当地政府的争议,首先发现曹操墓这个消息不是考古机构发出的,而是当地政府宣布的。当人们质疑曹操墓证据链时候,他们并没有拿出让所有公众信服的东西。当地政府对于人们的质疑好像还颇有微词。

可以想象当地政府的迫切心情,发现曹操墓意味着多大的经济利益,可以大力发展旅游,拉动当地经济了。一着急难免有点吃相难看,连一个西门庆,都能让一个政府大力宣传。何况是曹操。

而人们对曹操的认知是文化层面的,觉得当地政府赤裸裸的这么迫切拿历史名人做生意,心里有些不舒服。而那些卖曹操墓出土文物的假古董贩子从某种程度来说,大大使考古部门的公信力得到了极大的削弱。而那些考古的专业术语和知识,又是常人难以理解的,人们也就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了。






帅墩墩很实在


当然是曹操墓,历史上首屈一指,传说曹操怕死后被人发掘坟墓,在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磁县漳河一带造了七十二个疑冢。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称,曹操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渲染了曹操的奸诈。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有一篇《曹操冢》点出曹操墓可能在其设的七十二疑冢之外,更显示出其诡诈。随着这些杰作的流传,曹操墓之谜就更加引人注目,也更加扑朔迷离。

从宋代起就无人知道曹操墓所在,曹操临终前的遗嘱《终令》称:“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

2009年12月27日,经考古发掘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南的高陵墓被认为是曹操墓。

这一发现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据了解,墓虽然多次被盗掘,但仍幸存一些重要的随葬品,出土了器物200多件,包括金、银、铜、铁、玉、石、古、漆、陶、云母等多种质地。器内主要有铜带钩、铁甲、铁剑、玉珠、水晶珠、玛瑙珠、石龟、石壁、石枕、刻名石牌等等。

据《三国志》等史料 记载,公元220年曹操卒于洛阳,灵柩运到邺城,葬在邺城的西门豹祠以西丘陵中,没有封土建陵,没有随葬金玉器物。

为何安阳高陵的这座墓葬经多次被盗仍出土了这么多的金玉器物?

最重要的随葬物品极为珍贵一共有8件,分别刻有“魏武王常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用格虎短矛”等铭文的刻石,在追缴该墓被盗出土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用慰项石”铭文。

对于大墓的质疑中,自始至终都有关于“魏武王”称号的质疑。有观点指出,这种称呼将阴名和阳名混为一体,不合常理。有人甚至认为这些刻石是伪造后放进墓中的。

在曹操墓发现两块头骨,一大一小。有网友调侃说:“经科学家鉴定其中大的是曹操的头骨,稍小一点的是曹操小时候的。”

另外在曹操墓中还发现了猪圈明器,难道曹操生前还从事养猪这一副业?

总之对于安阳高陵的曹操墓,民间一直有不断质疑的声音,争议不断。





西城长乐


历史上,对名人的墓有争议的很多,成吉思汗陵墓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个。


众所周知的成吉思汗陵,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草原上,距鄂尔多斯市区40公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紧邻的成吉思汗陵旅游区为5A级景区。现今的成吉思汗陵经过多次迁移,直到1954年才由青海的塔尔寺迁回故地伊金霍洛旗。而其实,我们现今所看到的成吉思汗陵是成吉思汗的衣冠冢。所谓的衣冠冢,即以死者的衣冠等物品代替遗体下葬,而并未葬有死者遗体的墓葬。那么成吉思汗真正的陵墓又在哪里呢?

首先来介绍一下“陵”的概念,蒙古族与汉族理解不同。“陵”在古汉语里的意思是“大土山”,由于古代帝王的陵墓在外观上是类似“大土山”的凸起物,进而引申为“帝王陵墓”。而蒙古族所谓的“陵”,蒙古皇族下葬后,先用几百匹战马将墓上的地表踏平,再在上面种草植树,而后派人长期守陵,一直到地表不露任何痕迹方可离开,知情者则会遭到杀戮。他们并不追求外在意义上的高大雄伟,而是要“平如平地”,更渴望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公元1227年8月,成吉思汗病逝于六盘山下的清水县,终年66岁。《元史》中对成吉思汗的死亡过程的记载寥寥数语,“成吉思汗二十二年秋七月壬午,不豫。己丑,崩于萨里川哈老徒行宫。”传说,成吉思汗下葬时,为保密起见,以上万匹战马在下葬处踏实土地。为了便于日后能够找到墓地,在下葬处,当着一峰母骆驼的面,杀死其亲生的一峰小骆驼,将鲜血洒于墓地之上。等到第二年春天绿草发芽后,墓地已经与其他地方无任何异样。在这种情况下,后人在祭祀成吉思汗时,便牵着那峰母骆驼前往。母骆驼来到墓地后便会因想起被杀的小骆驼而哀号不已。祭祀者便在母骆驼哀号处进行隆重的祭奠。可是,等到那峰母骆驼死后,就再也没人能够找到成吉思汗的墓葬了。所以除了蒙古高原上的疑似墓地以外,再没有任何已经获得证实的陵墓。



对于成吉思汗墓地共有五种说法:


地点一:蒙古国境内的肯特山。


说葬在蒙古国肯特山的原因是,成吉思汗生前曾对随从说,“我死后就葬在这里”。据《蒙古秘史》载,成吉思汗葬于肯特山起辇谷,其父也速该死后葬于此山。成吉思汗本人亦多次受此山荫辅,躲过大劫,他终生酷爱此山,每逢重大事件,必进山朝拜长生天。


地点二: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境内。


这源自当地的一个传说,成吉思汗出征西夏途中,意外将手中的鞭子掉落在地下,于是就将这里作为墓地所在地。这里也就是如今成吉思汗陵所在地,也是之前所说成吉思汗的衣冠冢。


地点三: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


这一观点来自于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的记载,“成吉思汗葬于一山中,山名叫阿勒台。”而阿勒台山就是现在所说的阿尔泰山脉。


地点四:宁夏的六盘山。


理由是成吉思汗死于六盘山附近,元朝皇帝及贵族对这里的一系列祭祀活动,比如忽必烈、南平王秃鲁、将军李进、总帅汪惟等人,都曾以驻跸、巡视、练兵等名义,多次来到六盘山。


地点五: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的阿尔塞石窟附近。


源自内蒙古杜科院研究员潘照东的说法,这里的地貌、地名等特征与《蒙古秘史》、《史集》等史料中关于成吉思汗墓葬之地的描述极为相似,并且在阿尔塞山的一个石窟中还有一幅与成吉思汗的安葬关系密切的壁画,这幅壁画应是《成吉思汗安葬图》。


历史流域


在历史上,有许多的王侯将相,也有许多的氏族财阀。他们生前都是非富即贵的人物,他们去世后的陪葬品都会有很多的奇珍异宝。

在古代,盗墓贼猖獗的年代里,这些大人物的墓葬之处都是盗墓贼最为喜爱光顾之处。所以,在面对这样的情况下,许多的权贵、财阀们避免自己死后再被别人打扰,就会把自己的墓穴建造多处,让别人和盗墓贼都摸不清正确的地方。

所以,在历史上,有许多的人都有多处墓穴,今天我们要说的一位就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181年—234年)。



对于诸葛亮的墓呢,有很多地方,也有很多种说法,下面我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各个地方。

陕西定军山

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在北伐途中,诸葛亮积劳成疾,病逝与五丈原。

据说诸葛亮病逝后,留下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所以,蜀汉就遵照诸葛亮的遗命,把诸葛亮安葬于陕西汉中勉县的定军山。

↑诸葛亮定军山墓

还有就是,在陕西宝鸡岐山五丈原有诸葛亮的庙,这里还有一座诸葛亮的衣冠冢。据说是诸葛亮病逝后,蜀汉的将士们把诸葛亮的衣冠埋葬在此的。

↑五丈原诸葛亮衣冠冢

成都武侯祠

武侯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武侯祠又称汉昭烈庙,这也是一座君臣合祀的祠庙,因为他是祭祀诸葛亮和刘备的祠。

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后,刘禅追谥诸葛亮为“忠武侯”。成都的武侯祠要晚于陕西汉中的武侯祠,但成都的武侯祠比陕西的武侯祠更具影响力,这个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成都的武侯祠只是诸葛亮的一座纪念祠,并不是诸葛亮的墓穴所在哦。

↑成都武侯祠

坊间流传论

还有一种说法,也是坊间流传的一种说法,这种说法也比较符合诸葛亮这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才能。

这种说法就是,诸葛亮去世前,嘱咐刘禅,在自己去世以后,让他命四人抬棺,一直向南走,绳断的地方就是安葬他的地方。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就遵从了诸葛亮的遗命,命四人抬棺,一直向南走。于是,就有四人抬棺一直向南走,可是,这四个人一直向南走了几天,绳子怎么都断不了。这时,他们四人就想出一个办法,把绳子割断,就地把诸葛亮给安葬了,这样也可以更快的回去领取赏钱。在这四人回去交差后,刘禅心存疑虑,这么粗的绳子,这么快就断了?在命人查看绳子后,发现绳子是被人割断的痕迹,这四人也把实情告诉了刘禅。当时,刘禅非常生气,就下令把四人给杀了,杀他们四人之前也没有询问诸葛亮安葬的地方,就这样,诸葛亮的墓穴就成了一个谜团,再也没人知道诸葛亮所安葬的地方了。



↑四人抬棺

小结:对于诸葛亮的墓穴,大家都众口不一,各有各的说法,谁也不能确定。毕竟我们都没有去证实过,也无从去考证。诸葛亮安葬在哪里,这个想必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在历史上,对于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你们又知道谁有多个墓穴呢?他们的真与假你们又知不知道,欢迎前来评论与探讨一下。


寒门儿郎


说到三国,不得不提到三个创始人之一的刘备。

刘备,他是蜀汉的开国皇帝,在三国争雄中有一席之地,但是在战争惨败后,他死在了白帝城,然后他的臣子把他的棺材运回了成都,刘玄德的墓距今约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了。

刘备病逝于奉节,那他的墓冢是否就位于此地呢?还是被安葬在了别处?

近年来,对于刘备墓的争论声也是一浪高过一浪,真可谓是众说纷纭。

其中,三种说法相持不下:

第一种说法是,刘玄德的陵墓在成都,在武侯祠里,这也与《三国志》记载符合,也是目前被大多数人接受的一种。

第二种说法是,就是认为刘玄德的陵墓在四川彭山的莲花坝。第三种说法是,就是认为刘玄德的陵墓在奉节。

西晋著名历史学家、原蜀国旧吏陈寿在《三国志》中写道,公元223年,昭烈帝(即刘备)的遗体被人从奉节运回了成都,葬在了惠陵。

北宋熙宁年间的《太平寰宇记》也曾记载说,惠陵就是蜀汉先主刘备的陵墓。由于陈寿曾经从事过档案管理工作,想必他不是凭空猜测、空穴来风,所以后人很重视他的说法。但是仔细推敲一下,其中又有不通之理。

因此又有人提出刘备葬在奉节,原因如下:

第一,帝王的坟墓自古以来就是盗墓者最大的目标,帝王墓家被盗之事时有发生,可是从历史记载来看,惠陵从未有被盗的迹象。为什么刘备之墓会躲过此劫呢?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刘备的遗体根本就没有葬于此地,惠陵只是一个衣冠冢而已。

第二,刘备病逝时正值四月,下葬时间在八月。而奉节这段时间正是气候炎热之时,尸体一定很难保存。况且奉节距离成都有千里之遥.按当时的交通条件计算的话,浩浩荡荡的护送大军扶灵前行,至少也要走一个月才能到达成都。1985年,奉节县县志办一个叫作陈剑的人曾发表过一篇名为《刘备葬在哪里》的文章,他明确支持刘备墓在奉节的观点。

其原因主要有三条:

第一,奉节四月份后天气炎热,要想将尸体运到成都且保持其不腐烂发臭,实属不易。

第二,据《三国志》记载,刘备是与甘皇后(刘备的妻子)合葬的,而一些史料记载说甘皇后没有葬在惠陵,而是葬于奉节,可见刘备也是葬在奉节的。第三,近年来,在奉节城里发现了多处人工道口,经初步辨认是墓道,而且这些道还引向了原府署。

经文物探测队用超声波勘测,发现大院地底下埋藏有两个建筑物,一个长18米,另一个长15米,高度都为5米。有专家认为这很可能就是刘备和甘皇后的真正合葬墓。当然,支持惠陵说的人也毫不示弱,他们又对奉节说提出了反对意见:

三国史专家谭良啸等人坚持认为刘备葬于惠陵,他们对陈剑的说法作出了反驳:

第一、惠陵之说有足够的史志记载,刘备虽然死于奉节白帝城,但确实是被运回了成都安葬。

记载此事的陈寿生长在蜀地,曾经是蜀国的史官,刘备去世10年后陈寿就出生了,他记事时想必当年埋葬刘备的人还有活看的,他的老师it周也是蜀汉的史学家,因此怎么可能会记错本朝君主的墓地呢?第二、我国在很早之前就掌握了尸体防腐的技术,在炎热的夏季保持尸体几个月不腐烂是完全有可能的。

第三、在《三国志.先主甘皇后传》中有记载,甘夫人死后葬在了南郡(湖北江陵),刘备于公元222年,才追溢她为皇后,并且将其墓葬迁于成都,刘备死后便与她一起葬在了惠陵。

这时,支持陈剑观点的人又找到了新的证据。在《刘氏族谱与刘备》一文中,一共有16种(刘氏族谱》及初步研究情况,其中10种族谱都记载说,刘备葬在了夔府城内府衙门的后花园中。在支持惠陵说和支持奉节说这两派“唇枪舌剑“之时,又有一个新的观点引起了考古学者的注意。在世纪之交,成都、新津和彭山等地流传了一句民间谚语:要看刘备墓,西出新津三十五。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据说有人在新津的莲花坝发现一座墓冢,当地人称之为“皇坟山“。人们说“皇坟山“就是刘备之墓,并且还有许多离奇的故事。

这几处不知真伪的刘备墓可真令考古学者伤透了脑筋。为此,武侯祠博物馆便召集了省内一些考古专家,举行了一个关于刘备墓的研讨会。此会在细致的研究和讨论后,否定了刘备葬于奉节和新津的说法。但是,也没有人敢肯定刘备就一定葬在成都的武侯祠。真正的刘备墓到底在哪里,至今仍然是个谜,也许他是在故意给我们出难题吧,因为他希望死后能永远安息,不被人打扰。







影视职员


盗墓这一历史社会现象,在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据史书记载,最早的盗墓在西周时期就曾出现过,这一现象持续至今。古代的盗墓行为可能只是违背仁义道德和礼仪礼法,在现在来看,盗墓是违法的,但是在墓里埋藏着巨大的利益牵动下,还是有不少人偷偷去盗墓,考古和盗墓不同,考古是是合法的。一般是考古学家为了研究历史和保护文物,进入古墓挖掘墓中的陪葬品进行考古分析,并收归国家某个博物馆进行保护,考古是带有国家性质的活动。

考古

最近电视剧沙海的热播,把盗墓又带上了热搜。是南派三叔《盗墓笔记》后传的又一力作。那么历史上的盗墓和小说中有哪些区别呢?作家天下霸唱与南派三叔曾经表示过,他们的盗墓小说基本是三分来自自己的虚构,三分是史书上有相关记载的,剩下四分来自民间的俚俗传闻。

其实,真实的盗墓远没有小说或者电视剧里描述的高大上,说的简单一点,就是找到墓的位置,并把墓成功打开就行了。当然了,历代一些皇家或者达官贵族修建的比较复杂庞大的古墓另说。在古代历史上,团体组织或者个人盗墓的都大有人在。普通的盗墓的工具也没有那么的神秘,基本上盗墓的人什么工具使的习惯就用什么工具,凿、锹、钁、铲、斧等等都是盗墓者常用的的工具,至于大家比较熟悉的洛阳铲,是属于铲的升级版,在近代盗墓用的比较广泛。

盗墓始于西周,盛行于春秋。西周时期重视周礼,一来当时的社会风气良好,二来随葬品都比较简单。或没有随葬品,地位高有钱的一般都是普通的青铜器、骨器、陶器等。到了春秋时期,各大诸侯国的实力日渐强大,周天子王权衰落,周天子的影响力日益下降。西周实行的分封制遭受了各诸侯征战日渐崩坏。《论语·阳货》中记载:“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社会风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典章制度、礼乐教化遭受破坏,道德规范、社會纲纪荡然无存。厚葬之风开始兴起,埋在底下的宝贝多了,盗墓者也就多了。从那开始,历史上就出现了大量的有名的古墓被盗。

被发现于陕西凤翔的秦公一号大墓,规模之大实属罕见,大墓全长近300米,面积达5334平方米,埋藏深度达8层楼高,是迄今所发现的先秦时期规模最大的墓葬,可惜的是,陪葬品早已经被洗劫一空,所发现的盗洞就有247个,创下了盗洞最多记录。

慈禧的墓所在地东陵被盗,也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盗墓事件。慈禧葬于同治十二年,史书上记载的陪葬物品多的数不胜数,各式各样的奇珍异宝都价值连城,算是埋在了珠宝堆里,也是中国有史以来死后的陪葬物品价值量最大的女性。在慈禧死后20年,军阀孙殿英将其地宫东陵一扫而空,连慈禧的衣物都被盗走,只剩下了一条内裤。后溥仪又遣人在东陵重新进行了安葬。

梁孝王陵,是西汉梁国梁孝王刘武之墓。据《史记·梁孝王世家》记载:“其未死时,财以聚万计,不可胜数,及死藏府余黄金尚四十余万斤。”梁孝王本不是皇帝,但是由于他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其葬制享用了汉代皇帝的埋葬规格。生前没有做上皇帝,死后也要圆了自己的皇帝梦。他的墓被谁盗的在历史上存在着争议,史书上仅有陈琳的《讨贼檄文》中有记载:又梁孝王,先帝母昆,坟陵尊显;桑梓松柏,犹宜肃恭。而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说的是曹操为了战争,专门设立了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职务大肆盗取古墓来扩充自己的财富。其中就包括了梁孝王陵。由于陈琳写的《讨贼檄文》是袁绍正与曹操开战时袁绍命令其写的,目的是为了讲究个名正言顺,顺带打击一下曹操的士气。虽然曹操并没有坚决否认自己盗墓充实军备一事。但是说曹操为了盗墓,公然的设立官职来专门去掘墓挖坟的说法,加之曹操生性多疑,为人古怪。历史学家对是不是曹操盗的墓存在着争议。





阿狸阿


一、隋炀帝墓。杨广,隋朝第二位皇帝。一直以暴君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眼前,确实,他一身做过许多坏事。但人家也不是一事无成,比如开凿大运河,正式确立科举制等。总的来说,他是一位争议非常大的君王。而就算死后,他的陵墓依然争议不绝。虽然目前它葬于扬州是公论,前扬州雷塘也被认定是隋炀帝墓。但2013年,在扬州西湖镇的房地产开发工地上,又发现了证据链更为充分的“隋炀帝墓”。

二、曹操墓。曹操,中国古代最全才的君王。他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是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他还有个鲜为人知的身份,那就是“摸金校尉”的鼻祖、盗墓界的掌门人。既然是盗墓界的掌门人,对盗墓的套路肯定是了如指掌。为了避免被他的徒子徒孙打扰和不孝弟子的光顾,曹操造出了 “七十二疑冢”。 近些年,据说考古界在安阳附近发现了曹操墓,可争议非常大,目前还没有百分百的证据证明。

三、成吉思汗陵。成吉思汗,意为“拥有海洋四方“。是世界上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建立的蒙古帝国曾所向披靡,巅峰时期曾打到过欧洲多瑙河地区。他一生征战无数,在宋宝庆三年征伐西夏的时候去世,之后被秘密安葬。于是他的葬身之所就一直是考古界的未解之谜,专家推测他墓中的宝藏比秦始皇陵还多。据《蒙古秘史》记载,蒙古皇族下葬后,先用几百匹战马将墓上的地表踏平,在上面种草植树,而后派人长期守陵,一直到地表不露任何痕迹方可离开


战斗大黄蜂


曹操墓本不是谜,但从宋代起就无人知道曹操墓所在,并有曹操了设七十二疑冢的传说,经过《三国演义》等的宣扬,曹操墓就成了个妇孺皆知的千古之谜。其实唐代人们对曹操墓的位置还没有什么疑问,唐太宗李世民还曾为曹操墓作祭文,但从北宋开始,虽然曹操墓位置在史书上有记载,但 现实之中没有人知道曹操墓的所在。也是从北宋开始,曹操被定型为奸雄,其墓址不详也成了他奸诈的一个证明


一瓢虾说


一是曹操墓,他死了之后就有了争议,虽说前几年证明挖出来了,但还在争论。

二就是战国的赵武灵王墓,一直都没有说出个所以然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