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歲的張柬之發動神龍政變,推翻了武則天的統治,後來下場如何?

程萬慧


我是歷史類“醉觀滄海”,我來分享自己對這個問題的一些小見解。

說來也巧,昨天看1994年劉曉慶和陳寶國版《武則天》時,恰好看完了最後一集,講的真是武則天病重的最後時光裡,張柬之發動了“神龍政變”,一舉推翻了大周,使天下又回到了李唐天下。

之後,唐中宗李顯在張柬之等大臣的極力擁護下登上皇位,恢復了李唐江山。不過,可惜的是當時協助李顯恢復統治的,五位大臣,死的死,貶的貶斥,而其中起到作用最大的宰相張柬之,先是被貶,之後就抑鬱而死。而他抑鬱而死的這年,僅僅離“神龍政變”僅僅過去一年,可謂是世間萬物,變幻莫測。

剛開始的時候,我覺得會有點不可思議,作為輔佐,甚至可以說是一把手推上皇帝寶座的宰相張柬之,李顯竟然過了一年就開始進行打壓,我想當時,當已是82歲老人的張柬之聽到自己被貶的時候,心裡是有多淒涼。

武則天在世時,其實對張柬之還是不錯的,信任她,授予他宰相職位,國家大事也是一併和他商量。這主要原因就是,張柬之是狄仁傑推薦的,而狄仁傑是少有的武則天比較信賴的大臣之一。因為武則天覺得自己沒看錯狄仁傑,是個人才,忠於自己,心繫社會。而狄仁傑臨死之前極力推薦的張柬之,肯定也不會差,所以武則天對張柬之是很相信的,可哪怕是這樣,張柬之還是反了,而且還是在武則天病重時進行的兵諫,我想當時武則天的心也是涼的。

也許是世道輪迴,在張柬之他們五位大臣帶著鐵甲武士,包圍一個已是垂暮之年且病倒在床上的老太太武則天時,其實是趁人之危,武則天身體好的時候,他們哪裡有膽量和能力去發動政變。這時武則天的心是涼的,而這份冰涼,和一年之後張柬之被唐中宗李顯被貶的時候,張柬之心裡的冰涼應該是一樣的,同樣,張柬之那時候也是80多歲,也是一位老人,而且是一位對李顯當皇帝有重大功勞的老人,何其悲哉!

不過,仔細一想,張柬之的悲慘命運其實也是早已註定。

一方面:他們支持的主子唐中宗李顯,在歷史上本就不是一個有什麼遠大抱負的皇帝,甚至可以說他是一個怕老婆的人,他的老婆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韋后”,一個曾經意圖複製武則天的傳奇,成為第二個武則天的女人。而她是親眼看到了,張柬之他們這些大臣是如何在武則天最後的時光裡,發動政變,把第一個女皇帝拉下皇帝寶座的。所以,“韋后”恨張柬之這些忠於李唐家族的人,她認為她自己想要複製武則天傳奇,就得先下手為強,殺了張柬之等人。於是,她天天在唐中宗李顯旁吹耳旁風,吹的久了,本就沒什麼主見被人推著當上皇帝的李顯,就下詔書或誅殺、或罷免、或貶斥張柬之他們。只是最後,李隆基的政變,打碎了她的夢,而她自己也最終死在了皇宮中,為自己的權利慾望付出了代價。

另一方面:張柬之做人既不圓滑,又不心狠手辣。不圓滑是指,張柬之為官的時候,不喜歡誰就直接表現出來,很明顯,比如他不喜歡“武氏家族”朝廷當官,他就處處針對他們,弄得武則天也很沒有面子。不心狠手辣,是指張柬之帶領鐵甲武士,進宮逼迫武則天退位了,但他卻沒有趁熱將“武氏家族”趕盡殺絕,從而導致,武則天雖然退位了,但是她們“武氏家族”仍然有大量成員在朝廷擔任重任。於是,政變成功後不久,“武氏家族”的人就對張柬之他們發動了政治攻擊,再加上“韋后”的夾擊,最終,五位政變大臣,一個一個都倒下了,沒有一個能夠避免。

總結:

總的來看,“神龍政變”後,不到一年時間,張柬之在他81歲左右的時候被唐中宗李顯貶官流放,曾經的宰相以及政變功臣,受不住這份屈辱,最終抑鬱而終。


醉觀滄海


“神龍政變”前後的張柬之。

一、八旬入相,大器晚成的張柬之。張柬之,生於武德末期,年紀輕輕就進士及第,授青城縣丞,可謂前程遠大。但是,誰也沒有想到的是,他卻在這個職位上一待就是四十多年,直到永昌元年(公元689年),才通過武曌朝賢良科的會試被擢為監察御史,以後又慢慢擢升為鳳閣舍人,而這時候的張柬之已經七十多歲。人生就是這樣,當他對自己已經不抱任何希望的時候,卻接連遇到兩個貴人:狄仁傑和宋璟。在兩位大唐賢相的舉薦下,武則天長安四年十月,年近八旬的張柬之正式入相。

從這個角度來說,武則天親自給自己找了一個掘墓人。

二、神龍政變,一場不徹底的革命。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二日,張柬之聯合崔玄暐、桓彥範、敬暉、袁恕己發動政變,囚禁武則天,這就是著名的“神龍政變”;二十四日,武則天還政太子李;二月初四,李顯登基,恢復大唐國號,郊廟、社稷、陵寢、百官等全部恢復唐時舊制。

一切看上去很美。

但是,庸弱的新王、強勢的皇后、躁急的大臣以及武周朝的餘孽,讓人明顯地感覺到,新唐華麗光鮮的掛牌儀式後面,一股逆流在暗暗湧動。

三、忠貞背後,無法掩蓋的政治低能。當幾年前狄仁傑第一次向武則天推薦張柬之的時候,評語是這樣的:若用此人,必能盡節於國家。“節”,表示氣節和忠貞,而張柬之也沒有辜負狄閣老的一番苦心,成功政變,恢復李唐江山。但是,為官輔政,僅靠“盡節”是遠遠不夠的,你還得具備足夠的政治智慧,否則,在殘酷的政治鬥爭和權力漩渦中,輕則敗身,重則丟命。

進入中宗朝後不久,張柬之和他的同僚們連續犯了兩個錯誤。

一是專權。早在“神龍政變”後的第八天也就是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九日,張柬之、桓彥範等五大臣就全部拜相,其他人也全部實現加官晉爵。其中,張柬之任吏部尚書,還封了郡公,一時間,政變功臣集團權傾朝野,風頭無兩。這時,被勝利衝昏頭腦的他們,又在權力面前把人類的自私本性表露無遺:把持朝政,為所欲為,尤其是桓彥範、敬暉等人把自己的親信黨羽甚至親戚朋友全部列入政變功臣行列,接受封賞。這一點張柬之雖然自己沒有過多涉入,但卻也沒有加以制止。

這就觸動了皇權的底線。李顯雖然庸弱,但卻不傻,而且他自小就經歷武周朝腥風血雨的政治鬥爭,對張柬之等人的行徑他不僅熟悉,而且還極度警覺和厭惡——你們幫我拿回帝國權力,但並不代表你們可以代我行使權力。但是,張柬之他們對此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這就為後來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二是自留後患,反受其亂。政治鬥爭的一大鐵律就是斬草除根、除惡務盡,否則敵人一旦恢復元氣,必會遭其反噬。

神龍政變後,張柬之、桓彥範等人志得意滿,卻沒有再接再厲,痛打落水狗,鞏固革命成果。這個“落水狗”就是武三思。其實,神龍政變後不久,有個洛陽小吏看到武三思等人仍然逍遙法外的時候,就曾向張柬之他們發出過警告:二張雖已誅除,可餘黨還在,斬草不除根,終當復生。對此,以張柬之為首的諸人卻不以為然,認為魁首已倒,大局已定,剩下的小嘍囉們已經翻不起什麼風浪。而且,死的人已經夠多了,不可再行殺戮。

如果前一句表明他們輕敵的話,那麼後一句則完全暴露了他們政治上的不成熟。所以,那個小吏聽完後不禁發出了一聲哀嘆“下一步我將死無葬身之地了!”

一語成讖。令張柬之他們沒有想到的是,他們最看不起的武三思鹹魚翻身了,而翻身的原因就是由於張柬之集團的專權所造成的中宗李顯的反撲。

李顯的行動其實早就開始了,只不過張柬之他們沒有注意罷了。早在神龍政變後不久,魏元忠、韋安石、李懷遠、唐休璟等七人同日拜相——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強烈的政治信號:李顯要樹自己的勢力範圍,因為這七個人都來自東宮(如韋、唐二人分別是東宮左、右庶子),也就是說,是太子黨。

那武三思是怎麼回事呢?

他攀上了兩個女人,一個是太平公主,他的老情人;另一個是李顯老婆韋后,他的未來情人。在這兩個女人的努力下,神龍政變僅僅一個月後,武三思又打回來了。

這個武周時期迫害李唐宗室的劊子手和急先鋒,就這麼搖身一變,轉眼就成了皇權的爪牙。可見,在權力面前,什麼親情,什麼祖宗,什麼血海深仇,都統統靠邊站。

外援齊備之後,李顯開始反擊。中宗神龍元年五月,李顯突然出手,張柬之等五人全部封王,如張柬之為漢陽王,敬暉為平陽王,桓彥範為扶陽王等。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五人全部罷相。而且只在每月的一日和十五日上班,其餘時間休息。

這一步很毒,不僅明升暗降,而且連皇帝的面都見不到了。

半年不到,政變恍如隔世,小吏的警告尤在耳邊,而一切卻都已物是人非。

賢明下,奸小上,形勢的瞬間逆轉,讓八十多歲的張柬之心灰意冷,這一年秋天,他主動上表要求告老還鄉,被恩准。但他沒有想到的是,這也是他和神龍政變集團的最後一個秋天。

第二年(公元706年)春天,原政變參與人員之一駙馬王同皎因謗政被處死。這一事件成為張柬之等人的催命符,同年夏天,武三思藉此指控五大臣與王同皎串通謀反,於是,幾人先被貶後被殺。年邁的張柬之算是幸運,先是被貶為新州司馬,後又終身流放廣東瀧州。幾個月後,張柬之病死在貶所。





彼岸歷史


80歲的張柬之,推翻了81歲的武則天政權,兩個耄耋老人的巔峰對決,史上唯有此例。

然而,張柬之的輝煌人生卻如同流星一閃,在武則天侄子武三思的報復下,接連遭貶,82歲時被流放邊疆,不久憂憤而死。

這事還得從武則天的晚年說起,當時的她沉迷享樂,常犯糊塗,重用新寵張易之、張昌宗二兄弟。但是,張氏兄弟不以侍寵感恩,反以侍寵而驕,已囂張到與大周武氏、大唐李氏作對的地步。

據《資治通鑑·則天順聖皇后》記載:唐大足元年(701年),年僅17歲的永泰公主李仙惠,也是李治和武則天的孫女,因為她的丈夫武延基在酒桌上對張氏兄弟頗有微詞,張氏兄弟得知後,便在武則天耳邊中傷武延基夫婦,從而引發武則大怒,最終迫使二人自殺謝罪。從此,再也沒有人敢於公眾場合議論張氏兄弟的不是。

俗說話:“事無絕對!”就在這時,狄仁傑以年老體弱為由,上書武則天,打算御任致仕,也有可能是他不想捲入朝廷政治鬥爭中的藉口,也因此得以安享晚年。當時,武則天讓他舉薦治國賢才,狄仁傑又再次推舉張柬之。在此之前,狄仁傑也曾兩次推薦張柬之“是一位奇士,可為宰相,而非司馬”,只是武則天均未重用。同時,靈武軍使姚崇也向武則天舉薦張柬之“深沉穩重有謀略,能決斷大事。”所以,武后當天就召見了張柬之,封其為鳳閣鸞臺平章事,接著又升任宰相。

如此以來,想要專權的張氏兄弟和張柬之便不可避免地對上了。不久,宮中傳出武則天生病臥床,張氏兄弟不分日夜於床上侍候。一直忠於大唐的張柬之,早有擁立太子李顯登基之心,見有如此良機,遂找到右羽林將軍李多祚,相約密議。

張柬之對李多祚道:“高宗在世時委你重任,令你掌管北門禁軍,時至今日已有30餘年,不知你可還記得高宗之恩。”李多祚流著淚道:“無時不敢相忘,只恨沒有機會盡忠罷了。” 張柬之聞言,心下暗喜,遂告訴他誅殺“二張”計劃,既可為大唐盡忠,而且還可榮享權貴。李多祚欣然同意,並當即以妻兒安危立誓,剷除張氏兄弟,決不相背。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情加重,臥床不起,張氏兄弟更是時刻不敢離開。這時,張柬之以宰相身份對外詐稱寵臣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陰謀造反,企圖殺害陛下(武則天)。接著,張柬之又夥同大臣崔玄暐、敬暈、桓彥範、袁怒己等人,在李多祚率領500禁軍的護衛下,將武則天寢宮包圍,眾人又衝進迎仙宮,在走廊將張易之、張昌宗兩人誅殺。同時,又派李多祚、李湛、附馬都尉王同皎等人前去東宮迎接太子李顯,還以武氏年邁為由,要求她退位,並禪讓帝位於太子李顯,史稱“神龍政變”。

之後,逮捕張氏兄弟同黨張昌期、張同休、張昌儀等人,並盡數斬殺。李顯登基為帝,是為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武氏在上陽宮病逝,享年82歲。

接下來就該論功行賞了,張柬之為誅除張易之、張昌宗的首功,被提拔為天官尚書、同鳳閣鸞臺三品、漢陽郡王,封邑500戶。不久,又以漢陽郡王加“特進”銜,免除治理政事。

按理來說,張柬之的人生大好機遇已經到來。誰知:“事實多變,福禍難料”。半年後,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向李顯告密,說張柬之等大臣想要誣陷韋皇后。其實是武三思和韋皇后有染,又在一起賭錢,被張柬之撞見。但是,李顯出於不願得罪武氏一族勢力的目的,雖然心中存疑,但還是免去了張柬之的宰相職務。

為此,張柬之上書李顯,請求回襄州老家養病。李顯自然也不願落下一個“卸磨殺驢、鳥盡弓藏”的罵名,所以又任命他為襄州刺史。後來,張柬之上書要求辭去漢陽郡王爵,但是李顯依舊沒有同意。

神龍二年(706年)夏,因武三思之故,張柬之再次遭貶,並被流放到邊疆瀧州。不久,抑鬱而終,享年82歲。

晚年的武則天雖然有點糊塗,但她求賢之心卻不糊塗,本著量才使用,不問年幼的原則,大膽任用80歲的張柬之為相,結果張柬之卻以自身大才,令武則天遭遇人生最大的“滑鐵盧”。真不知該感嘆武則天年老識人不足好呢,還是該讚歎張柬之發揮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大才”算計提攜他的武則天好。但此事卻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人生永遠不怕晚。

俗話說:“福不能享盡,權不可用盡。”古之帝王,幾乎都想將手中的權利力用幹榨盡,直到死的那一刻才會放手。從而造下多少殺孽,留下多少詬病。若能提早放手交權,做個“扶上馬,送一程”的“太上皇”,無論是對於國家,還是自身,或是接班人,或是臣民百姓,都將帶來巨大的福運。


祥子談歷史


神龍元年(705年),宰相張柬之等大臣發動兵變,逼迫女皇帝武則天退位,擁立太子李顯為帝,唐朝成功復辟,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神龍政變。

1.神龍政變的背景

神龍政變時,儘管李顯已經被立為太子,但是他的位置其實並不穩固。

武則天建立武周政權後,對於繼承人的選擇一直搖擺不定。

武周建國之初,武則天讓兒子李旦(武則天第四子)改姓武氏,並立為皇嗣,表明看起來好像是確定了李旦為繼承人,實際上並非如此,因為自古都是太子繼承皇位,武則天沒有立李旦為太子,證明皇位繼承人還存在變數。

天授二年(691年),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操縱了以洛陽百姓王慶之為首的請願團,請求立武承嗣為太子。

武則天接見了王慶之,儘管對王慶之要求立武承嗣為太子的建議不置可否,武則天還是給王慶之一張通行證讓他隨時可以入宮。

之後王慶之頻頻入宮勸說武則天,武則天不勝其煩,命令鳳閣侍郎李昭德對王慶之實施杖刑。

李昭德是李唐的忠實擁護者,他把王慶之活活打死後又提醒武則天:“自古以來哪有侄子做皇帝后會給姑姑立廟祭祀的?”

李昭德的話觸動了武則天,於是她暫時打消了立武承嗣為太子的念頭。

武則天晚年寵幸張易之和張昌宗兩兄弟,兩人擔心武則天死後自己的榮華富貴不保,他們在另一位李唐擁護者吉頊的勸說下,決定說服武則天,迎回廬陵王李顯(武則天第三子),以此立下不世之功以確保榮華富貴。

聖曆元年(698年)九月十五日,武則天正式冊立李顯為太子。“武李爭嗣”暫時落下帷幕。

長安元年(701)年,李顯的兒子李重潤、女兒永泰郡主、女婿武延基私下議論張氏兄弟專權,結果三人被武則天賜死。這下張氏兄弟把太子徹底得罪。

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病重,她將朝政託付給張氏兄弟處理,她很少接見大臣。

2.神龍政變

由於張氏兄弟和太子不合,此時兩人把持朝政,讓時局充滿了變數,因此,以張柬之為首的忠於李唐的大臣們決定發動政變。

張柬之可謂是大器晚成,他在七十五歲高齡時,被狄仁傑推薦給武則天,武則天將張柬之任命為洛州司馬,過了些日子,武則天又要狄仁傑推薦人才。

狄仁傑說臣前些時候已經推薦張柬之,陛下還沒重用呢。武則天說朕已經封張柬之為洛州司馬了啊。狄仁傑說臣推薦他做宰相不是做司馬啊。

武則天見狄仁傑如此器重張柬之,於是將張柬之正式提拔為秋官侍郎,不久又提拔為宰相。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張柬之和四位助手商量政變大事,這四人分別是敬暉、崔玄暐、桓彥範、袁恕己。

政變最重要的是軍隊,敬暉和桓彥範是左右羽林將軍,但是兩人到任時間不長,根基不穩,於是張柬之決定出面說服他們的上級左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

李多祚是李治提拔上來的,對李唐有很深的感情,他同意加入張柬之的政變。

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二日,張柬之等人帶領五百多名左右羽林軍將士簇擁著太子李顯殺向武則天所在的長生殿。


途中遇到了張氏兄弟,張柬之命令士兵將兩人殺死。

之後張柬之等人帶著五百多士兵殺氣騰騰的出現在長生殿。張柬之向武則天稟告張氏兄弟謀反,因此帶兵進宮平叛。

武則天知道自己的兩個小鮮肉被殺,看著眼前殺氣騰騰的士兵,她知道屬於自己的時代過去了。

正月二十四日,武則天傳位給太子李顯,自己宣佈退位。

3.神龍政變的功臣們下場悽慘

李顯和發動神龍政變的功臣們有過一段短暫的蜜月期。李顯對張柬之等人加官進爵。

但是,在三股勢力的聯合絞殺下,五位神龍政變的功臣下場十分悲慘。

3.1武則天發起的攻擊

李顯重掌朝政後,並沒有報復武則天,他堅持前往上陽宮給武則天問安。

有一天,武則天哀怨地對李顯說:“當年我把你從房陵接回來,本來就是要傳位給你。那五個賊人貪圖富貴,把我嚇成這樣。”

李顯聽了母親的話,對張柬之等人十分不滿,漸漸疏遠了他們。

3.2韋皇后嫉恨張柬之等人

李顯的妻子韋皇后,在李顯落魄的日子裡給了他不斷的安慰和鼓勵,讓李顯走過了那段艱難歲月。

神龍政變後李顯馬上封韋氏為皇后。韋皇后有個偶像——就是婆婆武則天。韋皇后希望自己能成為武則天第二。

張柬之等人對韋皇后的野心洞若觀火,桓彥範上書李顯,提出婦人不適合參政,矛頭直指韋皇后。

韋皇后對張柬之等人恨之入骨,於是她找來幫手對付張柬之等人。

韋皇后找的幫手主要有武三思、上官婉兒、安樂公主。

3.3武三思發起致命一擊

由於韋皇后的幫手主要是女性,她決定將情夫武三思推上前臺,由武三思負責衝鋒陷陣。

在韋皇后等人的操作下,武三思被任命為司空兼同中書門下三品。

在武三思和韋皇后等人的輪番勸說下,李顯對張柬之等人越來越不滿,他決定採用武三思的計策,對張柬之等人採用明升暗降的清除手段。


神龍元年五月十六日,李顯加封張柬之、敬暉、崔玄暐、桓彥範、袁恕己五人為王,同時免除他們原先的職務。

接著武三思誣陷五王謀反,將他們排擠到地方上做司馬。

之後武三思發揮痛打落水狗的精神,誣陷五王想廢皇后,實際上是想造反。

李顯大怒,將五王流放。武三思決定斬草除根派人去殺害五王。

當武三思派出的殺手周利用到達嶺外時,張柬之和崔玄喡已經去世,敬暉、桓彥範、袁恕己三人則被周利用處死。


雨夜讀史


張柬之我們都很熟悉了,多部電視劇都提到過他,然而歷史上的張柬之一生並不順利。張柬之小時候喜歡讀書,經史子集非常精通,中進士後,擔任了清原縣丞。永昌年間,朝廷召試賢良,張柬之策問第一名,做了監察御史,此時張柬之已經七十歲了。



不久,突厥提出來與大周和親,張柬之提出反對意見,惹怒了武則天,結果被貶,做了合,蜀二州的刺史。張柬之在蜀州任上,多次向朝廷上疏,陳其弊端,而且建議增加駐軍,選派清正賢良的官員統轄民風不正,禍亂四起的姚州,但是張柬之的建議不被採納,不久,朝廷調任張柬之為荊州大都督府長史。長安年間,武則天要狄仁傑舉薦人才,狄仁傑舉薦了張柬之,他認為張柬之是宰相之才,武則天卻讓張柬之擔任了洛州司馬。



不久,武則天又要狄仁傑推薦人才,狄仁傑說:“我舉薦了張柬之,陛下沒用他。”武則天卻說:“已提拔了他。”狄仁傑認為張柬之可以擔任宰相,武則天卻要他做司馬,這不是在用人。於是武則天讓張柬之做了秋官侍郎。不久,武則天要群臣推薦可以做宰相的人,姚崇再次推薦了張柬之。武則天這才讓張柬之做了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升鳳閣侍郎。



神龍元年,張柬之,崔玄暐,桓彥範等人發動了神龍政變,逼武則天退位了。這樣太子李顯繼位,就是唐中宗,恢復了唐朝的統治。不久,武三思誣陷張柬之等五人中傷韋皇后,唐中宗於是免去了張柬之等人的宰相之職。張柬之就此回襄州,於是唐中宗任命他為襄州刺史。到襄州後,他竭力治理洪水,但不久再次遭貶,流放瀧州,不久憂憤去世了,享年82歲。


肖邦老師的課堂


都別搶,我來答。

他的下場不好也不壞,事情是這樣的,張柬之和崔玄暐、桓彥範等人成功的發動了神龍政變,迫使武則天禪位給李顯。當時張柬之他們擊殺了張易之、張昌宗、張昌期、張同休、張昌儀這些人,實際上是為這一次的政變找一個藉口。

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武則天看到眾大臣擁戴李顯,只能無奈的把帝位讓給了他。但這時候張柬之等人做了一件很不好的事情,那就是沒有清算武三思等人,那倒不是張柬之等人看在武則天的面子上沒有殺武三思他們。

而是張柬之他們為了給李顯留幾個磨刀石,讓李顯繼位以後親自處理武三思他們,以便樹立這位新皇帝的威信,以威懾群臣。但是李顯當了皇帝以後變得十分昏庸,非但沒有清算武三思,反而愈發器重起武三思來。

一來是因為他和武三思是親家,李顯的女兒李裹兒嫁給了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

二來就是武三思通過討好李顯的皇后韋后,以及昭容上官婉兒,三人長期保持著不正當的男女關係,武三思也是厲害,一次就給唐中宗李顯戴了兩頂綠帽子。

唐中宗李顯為什麼對韋后這麼寬容放縱呢?原來是當年李顯被廢為廬陵王以後,被武則天囚禁在均州長達十四年。這段時間他和韋皇后相依為命,日子過的心驚膽戰,隨時都擔心可能被武則天殺死。

所以當時李顯看著自己這位妃子陪著自己吃了這麼多的苦,就對他發誓說:

上嘗與後私誓曰:“異時幸復見天日,當惟卿所欲,不相禁制。”——《資治通鑑》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李顯復位以後,對韋氏簡直是百依百順,百般放縱。武三思由於巴結韋皇后和上官婉兒,因此才得到李顯的器重,這位昏庸的皇帝不但忘記了以前武氏對他的所作所為,還和武三思成為了好基友。

張柬之在發動神龍政變時原本把武三思留給李顯祭刀,但他萬萬沒有想到是這麼一個結果。所以隨著武三思勾結韋皇后再次權傾朝野時,張柬之非常後悔的說:

主上疇昔為英王時,素稱勇烈,吾留諸武, 冀自誅鋤耳。今事勢已去,知復何道——《舊唐書·張柬之》

武三思重新掌控大權以後,開始處處針對當初幫助李顯復位的五位大臣張柬之、桓彥範、敬暉、袁恕己、崔玄暐,而頂著一片青青大草原的李顯居然昏庸的聽從了武三思的誣陷,把這五位對自己有功的大臣全都罷免了。

雖然這五個人都被封為王,但實際上在朝廷中已經沒有什麼實際權力,不過空有一個王爵而已。

三思與韋后日夜譖暉等,雲“恃功專權,將不利於社稷。”上信之——《資治通鑑》

張柬之面對這樣一個情況,感到已經是無力迴天。只好向李顯提出要回襄州養病,於是就被封了一個襄州刺史打發過去了。最後在悶悶不樂中去世,享年八十二歲,也算是一個高齡了和善終了。至少沒有被武三思等人陷害至死。

而後來太子李重俊因為受到韋皇后和武三思的排擠,心裡非常憤怒,就發動景龍政變殺死了武三思父子,他原本要殺死韋后。但是由於李顯的策反,士兵們都倒戈了,李重俊兵敗被殺。李顯去世後,韋后想做第二個女皇,但是被臨淄王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發動唐龍之變殺死。

於是相王李旦復位,成為唐睿宗,從武則天時代開啟的政治亂局才算結束,但是在唐玄宗時代又立馬發生了安史之亂,大唐王朝也算是命運坎坷。

關注【圍爐談史】,每天閱讀深度歷史內容喲~


圍爐談史


“神龍政變”的發起人之一,推翻武則天的統治恢復李唐江山的大功臣,理應名垂青史,可為什麼張柬之這個名字在後世卻寂寂無名呢?

張柬之是誰

我們來看看張柬之的相關信息:

張柬之(625年—706年),字孟將,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市)人,唐代宰相。

  • 大器晚成

涉獵經史,被當時的國子監祭酒令狐德棻稱為奇才,十分期許。後來張柬之果然考中進士,被授清源縣丞的職務,起點不算低。

但是,張柬之真正開始進入朝廷權力中心時卻已是垂垂老矣。

689年,朝廷以賢良方正科召開考試,64歲的張柬之以第一名的身份中試,擢監察御史、中書舍人。

  • 得罪武則天

論事勸諫得罪武則天,出任合州刺史、蜀州刺史、荊州長史。

  • 眾人舉薦一路升遷

得到宰相狄仁傑舉薦,遷洛州司馬。狄仁傑再薦之,拜刑部侍郎。再得姚崇推薦,拜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成為宰相。

張柬之得罪了武則天,狄仁傑身為她最信任的寵臣為什麼還要屢次舉薦張柬之?還能讓張柬之一路升遷?

狄仁傑的舉動實在是有些令人疑惑。

神龍政變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重,這是她執政以來最為虛弱的時候。

正月二十二日,張柬之抓住這千載難逢的機會,經過周密的商議部署,聯合桓彥範、敬暉等人,發動神龍政變,將武則天寵信重用的張易之、張昌宗、張昌期、張同休、張昌儀等人全都斬首。

二十三日,武則天下詔令李顯代理朝政,並大赦天下。

二十四日,武則天正式將帝位傳給李顯,張柬之等人成功復辟唐朝。

張柬之本人也因功拜吏部尚書,封漢陽郡公,累封漢陽王。

並不圓滿的結局

按說,張柬之立下如此大功,對李唐王朝可以說是再造之功,也被封為異姓王,幾乎達到了人臣的頂峰,他的人生應該是圓滿了。

但事實並非如此,張柬之的結局實在稱不上圓滿。

神龍政變的次年,張柬之就憂憤而死了,虛歲82。

既然史書記載張柬之是憂憤而死,那顯然不是善終,乃是遭遇了不公的待遇,這麼一位有大功又位極人臣的耄耋老人才會憂憤致死。

張柬之到底遭遇了什麼?

原來,“神龍政變”雖然清算了張氏諸兄弟,卻沒有徹底扳倒武則天的宗族。

李顯繼位不久,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依舊權傾朝野,他以張柬之等人誣陷李顯的皇后為由,在皇帝李顯面前中傷他們,李顯於是下詔免去張柬之等人的宰相職務。

張柬之回到老家襄州擔任刺史,後又遭貶流放到龍洲(今廣東羅定),82歲的張柬之就是在這時候憂憤而死。


歷史痴


張柬之生於公元625年,這一年是李淵在位時期,武德八年,而第二年公元626年的六月初四,發生了著名的玄武門之變,八月初九,李淵退位,成為太上皇,而李世民登基成為唐太宗,次年公元627年,改元為貞觀。

張柬之精通經史,成為太學生。張柬之參加科舉考試,成為進士後,擔任清源縣的縣丞。公元689年,這一年張柬之六十五歲,朝廷召賢良,賢指有德行,良指有才能,所以賢良指德才兼備。

在對策的一千多個裡,張柬之排名第一。後來張柬之被任命為監察御史,之後不斷升遷,成為鳳閣舍人,鳳閣即是中書省,也就是中書舍人,主要負責詔令的起草,可以看出張柬之是一個大器晚成之人。

公元698年,默啜可汗希望將女兒嫁給大唐天子,武則天同意了,但是讓侄子武承嗣的兒子武延秀去迎娶,張柬之勸諫說:自古就沒有天子迎娶異族女的事情。武則天一氣之下就將張柬之外調擔任合州、蜀州刺史。

之後默啜可汗看到天子迎娶,所以就將武延秀扣下來,並且發兵攻打中原,這個就是默啜河北之戰。張柬之後來成為荊州都督府的長史。

武則天問狄仁傑:你知道哪裡有奇士嗎?狄仁傑說:如果只論文章還有資歷的話,我覺得現在的宰相李嶠和蘇味道就夠了,是您覺得這些文士過於拘泥,所以一些事情辦不好嗎?武則天說:是的。

狄仁傑說:那就是荊州長史張柬之,他現在雖然年老,但有宰相之才。於是,武則天又召張柬之回朝擔任洛州司馬了。狄仁傑對武則天說:我向您舉薦了張柬之,您怎麼沒用呢?武則天說:有用呀。狄仁傑說:洛州司馬可不是哦。

張柬之就被任命為秋官侍郎,也就是刑部侍郎。武則天問姚崇:誰可擔任宰相。姚崇說:張柬之這個人很沉穩,而且有謀略有決斷,能擔大任,張柬之就被任命為鳳閣侍郎,也就是副中書令,也是宰相了。

公元705年,也就是神龍元年正月,這一年武則天八十一歲,張柬之八十歲,武則天病重,張易之與張昌宗兩兄弟把執朝政,張柬之就與崔玄暐、敬暉、袁恕己、桓彥範、李多祚發動了神龍之變,然後殺掉了張氏兄弟,推李顯繼位,二十四日,武則天傳位給李顯。

張柬之居功至偉,所以被封為天官尚書,也就是吏部尚書,同鳳閣鸞臺,也就同中書省平章事,漢陽郡王,加特進。崔玄暐等四個也封為郡王,所以神龍之變也稱為五王之變。

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在李顯面前說壞話,說張柬之等五王誣陷韋后(李顯的皇后),所以李顯就將張柬之五人的相位給罷了。張柬之是襄陽人,所以他請求回襄陽養病,李顯就任命他為襄州刺史,後來又被貶到瀧州(廣東羅定),張柬之又憂又憤而死,終年八十二歲。

唐睿宗李旦追贈張柬之中書令,諡號為文貞,唐玄宗李隆基將張柬之配享於中宗李顯廟堂。


歷史簡單說


八十歲的張柬之發動神龍政變,推翻了武則天的統治,後來下場如何?

在封建王朝統治時期,大部分朝代中的女性地位都很低,女性在當時被看做是附屬品,她們從出生到出嫁都只能聽從命運的安排,而在這樣時代背景下,女性也心甘情願接受這樣的命運安排,直到一個女子的出現,才讓當時的女性有了揚眉吐氣的感覺,這個人就是武則天。在武則天登基稱帝后,也讓當時唐朝的風貌出現了巨大的變化,女性地位開始提升,也成為了封建社會中短暫的奇蹟。武則天的出現改變了歷史的走向,但是作為一位女性政治人物,她雖然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但是終究無法逃離那個時代的束縛。



張柬之在八十歲時依靠神龍政變將武則天從皇帝的寶座上趕了下來,從此結束了她的政治生涯。張柬之曾經中過進士,後來他入朝為官,並當過荊州長史等職,在武則天身體康健時朝政沒有大礙,張柬之也沒有公然發動政變,可是後來武則天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在她生病時,她的面首張昌宗和張易之開始把持朝政,面對這樣的情況張柬之等朝廷要員已經無法再忍受了,他們不能眼睜睜看著李唐王朝被他們奪走,所以張柬之就和其他官員在私下裡秘密籌劃著發動政變。



張柬之後來得到很多朝臣的支持並當上了宰相,在他坐穩了宰相之位後就通過發動神龍政變來推翻武則天的統治地位,讓武則天將朝政歸還給李氏家族,神龍政變一舉成功,李顯再次登基上位,結束了武則天的掌權。可以說張柬之在八十歲時還能有這樣的氣魄和膽識確實讓人們感到佩服,但是張柬之也因為他的這個大膽的行徑而遭遇了噩運。



雖然張柬之幫助了李顯登上皇位,他後來也被封為了天官尚書,可是張柬之其實已經得罪了武則天連同武家一脈,因此在張柬之剛剛得意之時,他就遭到了武三思的報復,武三思暗中算計了張柬之,張柬之後來被封為了漢陽郡王,實際上這就是一種變相的懲罰,張柬之從此失去了實權,後來他因為得罪了韋皇后,被李顯貶回了老家,從此張柬之退出了官場。可是張柬之的噩運還不算完,張柬之在回到老家之後也沒能安然度日,他後來被流放到瀧州並在抑鬱和悲憤中離世,張柬之從發動政變獲得褒獎到被貶離世,只是在短短的一年間,所以扳倒了武則天其實張柬之也沒撈到任何好處。


江上孤舟


與大唐名臣魏徵、張說、長生無忌、杜如晦、宋璟相比,作為宰相的張柬之名氣有限,卻因帶頭髮動了“神龍政變”,逼我國唯一女皇武則天還政李唐王室,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張柬之是湖北襄陽人,中進士後一直在清源縣當縣丞,這副縣級的官張柬之幹了大半輩子,可見是喜歡安居樂業的主;直到65歲(公元689年)時,他參加了朝廷賢良科目招試才脫穎而出,當時參與招試的有一千多人,張柬之名列前茅獲第一,升官至監察御史,完成了從一個地方小吏到京官的轉變。

張柬之有狄仁傑的作派,敢說武曌的真話:一次突厥頭目要把女兒嫁給大唐和親,武則天提到了自己的侄孫武延秀,朝廷無人反對,而張柬之卻振振有詞:從無天子娶異族女子的先例!武曌轉念一想:自古還沒有女子當皇帝的先例呢!按“自古”規矩,我這女皇就要退位了;智慧超群的武曌果斷地把他調出了朝廷,鑑於他能力出眾,發配到地方做了合州刺史,儘管是禍事,但官職卻升了好幾級。


張柬之在合州刺史位置上幹出了政績,快七十歲時又調升為荊州大都督府長史;按理說,他年齡到岸、功成名就,完全可以洗洗睡了!可他吉人天相,又有升官的事來敲門了!原來,武曌倚重的名相狄仁傑身體每況愈下,另外的宰相如李嶠、蘇味道又讓武曌看不順眼!在武曌向狄仁傑徵詢宰相人選時,狄仁傑推薦了張柬之,武曌不喜歡張柬之,只下令提拔張當了洛州司馬。

過了段時間,武曌又要求狄仁傑推薦宰相,狄說:“臣已舉薦張柬之了”,武則天說:“我已經提拔他當洛州司馬了。”,狄仁傑說:“張柬之有宰相之才,而你卻讓他當了小小的地方官,這叫用才嗎?”, 武曌無奈,只好把張柬之升為刑部侍郎;狄仁傑逝去後,姚崇成了武則天最信任的宰相,公元704年9月,姚被任命為靈武道行軍大總管,帶兵臨行前他也向武曌推薦張柬之接任自己的宰相職務;武曌儘管是女流,但有男人見識,想到如此優秀的狄仁傑、姚崇都推薦張柬之當宰相,說明張柬之肯定有過人之處,就提拔已經80歲的張柬之當了宰相;金鱗豈是池中物?成為宰相後,張柬之接二連三地推出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令武則天十分滿意。


公元705年,耄耋之年的武曌臥病在床,老當益壯的張柬之逮住機會,聯合其他四位大臣發動了軍事政變,殺死了武曌的面首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並逼迫武則天把皇位讓給了太子李顯,從此,立國15年的武周帝國土崩瓦解,大唐的江山又回到了李姓宗室手中,史稱這次軍事政變為“神龍政變”。

李顯復辟後,張柬之被封為漢陽王並被賜丹書鐵券,武三思(武則天的侄兒)對他恨之入骨,因為武則天退位後,他做皇帝的希望就破滅了,所以他處心積慮地在韋皇后和唐中宗面前捏造事實,構陷帶頭髮動“神龍政變”的五大臣;韋后(中宗李顯的皇后)早與與武三思有一腿,還企圖與自己的婆婆武則天一樣做女皇,就和武三思坑瀣一汽,不擇手段地打擊張柬之等人,張柬之漢陽王還沒當滿一年,宰相職務就被解除了;他要求回襄州養病,李顯就任命他為襄州刺史。


遠離了政治舞臺中心,張柬之想韋后和武三思會淡忘自己、放自己一馬的,誰知武三思是心狠手辣的主,報復心理極強,堅決要置張柬之於死地;時隔不久又再次誣陷他,在中宗面前說張柬之有感召力,不能呆在家鄉,否則會有不軌行為發生;結果又被流放到當時還是蠻荒之地的瀧州(廣東省羅定市),就這樣,為恢復李唐江山立下汗馬功勞的張柬之於顛沛流離後的不久,懷著滿腔憤懣和哀傷,憂鬱而死,享年82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