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都說算了,吳三桂卻仍要殘忍地殺死永曆帝是怎麼回事?

歷史一書生


吳三桂於昆明絞殺永曆帝,康熙登基不過才一年多,清朝還處於四大臣輔政時期,所以康熙不大可能會說放過永曆帝的話。吳三桂絞殺永曆帝,存在著兩種可能,要麼是四大臣授意,要麼就是吳三桂擅作主張殺死故君向清朝表明忠心。




永曆帝朱由榔,南明最後一任皇帝,端桂王朱常瀛長子,他被擁立為皇帝之前,明朝的抗清形勢已經非常嚴峻,弘光、隆武、紹武等南明政權在清軍的圍追堵截、窮追猛打下先後覆滅。朱由榔於隆武二年(1646年)在廣東肇慶被擁立為皇帝,依靠大西軍餘部李定國、孫可望等堅持在西南一隅抗擊清朝,永曆政權最盛時期,曾直接控制了滇、黔、桂湘諸省,但在抗清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永曆政權發生內部分裂,永曆十一年(1657年)秦王孫可望率部倒戈向清,並引清軍入四川、貴州。

孫可望降清使抗清形勢變得更加嚴峻,清軍通過孫可望使得黔滇虛實盡為清軍所知,永曆十二年(1658年)清軍三路大軍攻入貴州、雲南,次年永曆帝在晉王李定國的保護下從昆明倉皇出逃,隨著清軍步步逼近,永曆帝又一路從永昌(今雲南保山)退到騰越(今雲南騰衝),再從騰越退到明朝的藩屬國緬甸境內,緬王莽達收留了永曆帝一行人,在逃亡的過程中,永曆帝與晉王李定國走散,至此淪為異邦寄客,形勢更加不容樂觀。




吳三桂率領清軍繼續窮追不捨,打敗緬軍進入緬甸境內,同時,緬國發生內亂,緬王莽達之弟白莽乘機發動政變,殺死莽達自立為王,永曆十五年(1661年)8月12日,在清朝的大軍壓迫下,緬王白莽出其不意發動“咒水之難”,殺盡永曆帝的侍從近臣數百人,最後一任黔國公沐天波也殉國而死,次年,永曆帝被緬軍送予吳三桂。1662年6月1日,永曆帝父子及眷屬25人在昆明篦子坡金蟬寺遭弓弦勒死,終年40歲,明朝至此徹底滅亡。

吳三桂作為前明舊臣,永曆帝雖然深陷泥潭,但好歹也是堂堂大明天子,吳三桂不顧君臣大義絞殺永曆帝父子,實屬大逆之罪。那麼吳三桂為什麼會在不經朝廷的指示下就直接在昆明迅速下手殺害永曆帝父子呢?筆者分析存在兩種可能:



一:清朝朝廷授意吳三桂就地處死永曆帝父子

吳三桂掛帥進入雲南追逼永曆帝,清朝對他可謂是非常信任,但是,殺害前明皇帝永曆帝父子,則很有可能是以索尼、鰲拜為代表的輔政四大臣做出的決定,借吳三桂之手處死永曆帝父子,讓吳三桂背上投清滅明的千古罵名,可以讓他放下心理包袱,徹底的為清朝效命。永曆帝父子最終難逃一死,在北京死在昆明死都只不過是換了個地方,而借吳三桂之手處死永曆帝父子,則可使清朝避免背上殺害前朝皇帝的罵名。

二:擅自做主,殺害永曆帝父子向清朝表明忠心

這個理由並非不能成立,在殺害永曆帝父子前,吳三桂應該揣摩到清政府會在北京處死永曆帝,吳三桂為免長路迢迢有人劫車,索性直接就在昆明動手。而次年吳三桂就因此大功被清廷晉封為平西王,執掌滇、黔兩省大權。殺害永曆帝父子,是吳三桂向清朝表明忠心的最好機會,所以,他不會錯過這樣的機會。


十幾年後,吳三桂故技重演,扯起大旗反清復明,對著永曆帝的牌位痛哭流涕,但是天下人的眼睛又豈會被他虛假的表演所矇蔽 ,“多行不義必自斃”,吳三桂這個政治投機分子,最終也是自己把自己搞死了。


大國布衣



一是揣摩上意,知道清朝決策者們(也不是康熙啦,那年康熙才剛剛繼位,沒有親政沒有決策權)內心肯定是希望永曆帝死,永絕後患。二是表忠心,意思是我都殺了南明皇帝,把明朝遺老遺少得罪光了,你還擔心我反清復明嗎?


所謂饒永曆帝不死這種話,也就是場面話。清朝一直打著的旗號就是“替明朝復仇”。因為明朝是李自成推翻的,清朝打敗李自成奪了天下。所以清朝在表面上一定要表現的善待明朝宗室。但實際上,古代封建王朝,哪有一個朝代會對前朝皇帝放心?而且還是在自己奪了天下以後還稱帝的割據政權。所以內心深處,當然是想除之而後快,只是礙於逢場作戲,要體現出自己的仁德,所以故作寬宏大量,說些類似赦免、善待之類的話。就好比南明第一個皇帝弘光帝朱由崧,南京被清軍攻破後,清朝也假模假樣善待了他,第二年就羅織了個謀反的罪名把朱由崧和一群明朝宗室都處死了。對永曆帝當然也是如此。就算吳三桂不殺他,帶回京,過段時間一樣找個理由處理了。吳三桂混跡官場多年,當然知道清廷的真正意圖,所以主動殺了邀功,這叫“替主上行萬難之事”。清朝當然也欣然接受,不會對吳三桂有什麼處罰。

第二點自然就是表忠心了。吳三桂作為降清的明將,還能打仗又有赫赫戰功,肯定會被清朝提防,只有表忠心,徹底打消清朝對他的懷疑,以後的日子才能安穩。殺了永曆帝,自己就和明朝遺老遺少們徹底為敵了,這樣清朝才會對他放心啊,不用擔心他反清復明了。果然,殺了永曆帝以後,清朝就任命吳三桂駐守雲貴,獨攬軍政大權。這必須靠永曆帝的性命作為投名狀。當然了,小人畢竟是小人,一旦後來康熙撤藩,自己的利益受損後還是反叛,而且吳三桂居然在反叛的時候又打出“恢復明朝江山”的旗號,居然也真的能聚集一幫人響應。可惜畢竟是為自己的野心自己的利益,在後來自己稱帝后就再也遮不住了。


伊耆角木



朱由榔是南明最後一任皇帝,他是萬曆皇帝的親孫子,在南京弘光政權、福建隆武政權相繼倒臺後,朱由榔成了南明遺老遺少最合適的皇位繼承人。1646年,朱由榔登基的時候,形勢已經相當危急,清軍已經攻佔廣東,朱由榔已經沒有真正屬於自己的地盤和軍隊,後來,張獻忠的大西軍餘部和南明合作,一起抗清,但是軍權並不在朱由榔手裡、說到底,朱由榔本身就是個傀儡皇帝。

1661年,朱由榔已經被追的逃到緬甸避難,除了黔國公沐天波等少數親信跟隨外,朱由榔已經沒有能力和已經佔領雲南的清軍做任何大的軍事反抗。吳三桂此時坐鎮雲南,統籌負責西南地區的軍事行動。吳三桂當年鎮守山海關,靠的是祖上的世襲,吳三桂不是文官。李自成快進北京的時候,崇禎皇帝下令吳三桂進京勤王,但是吳三桂一路拖拖拉拉,直到北京被李自成攻破。吳三桂有負崇禎皇帝的重託。後來,吳三桂原本想投降李自成,但是吳三桂在北京的家人被李自成的手下侵擾,吳三桂又決定聯合滿清對付李自成。李自成討伐吳三桂,但是被多爾袞和吳三桂聯合擊敗,清軍入關,吳三桂成了清朝的平西王。從此一路向西,從東北打到雲南。

到1662年,除了臺灣,大陸已經差不多被清軍全面征服,這個時候,朱由榔連傀儡皇帝都算不上,只是個光桿司令。1662年1月22日(農曆十二月),緬甸方面將朱由榔獻給吳三桂,吳三桂將其押到昆明。6月1日(農曆四月),永曆帝朱由榔及其全家在昆明篦子坡被處死,時年39歲。

在全國大局已定的情況下,留下朱由榔一家的命會怎麼樣?還能再掀起波瀾?不大可能。但是為什麼要殺?誰說要殺朱由榔的?康熙皇帝嗎?不是。康熙皇帝當時才9歲,不能親政,而是由輔政的四大臣做決定,康熙皇帝還只是個小傀儡。

這件事其實在歷史上,包括《明史》《康熙朝實錄》都沒有記載處死永曆帝的過程,《明史》只是說朱由榔死在雲南,《康熙朝實錄》根本就沒有說永曆帝死的事情。吳三桂抓到永曆帝朱由榔後,馬上向滿清朝廷做了彙報,朝廷如何批示?也找不到資料。接到吳三桂的奏報後,朝廷當然很高興,從此疆土定鼎,人民可以休息了。

“念永曆既獲。疆圉底定。從此大兵得以休息。糧餉不致糜費。宜詔告中外、鹹使聞知”(清《康熙朝實錄》第六卷)

這個時候,朝廷會主張在昆明處死永曆帝一家嗎?根據先朝慣例,完全可以給永曆帝封個侯爵養著,以示朝廷厚恩。從1月22日擒獲永曆帝朱由榔,到6月1日處死他全家,中間隔了4個多月。昆明到北京隔了千山萬水,就算六百里加急,信息傳遞一個來回也要個把月時間,關於永曆帝的處置問題,吳三桂和朝廷最多可以有三四個來回的討論。

吳三桂第一次告訴朝廷這個消息的時候,肯定附帶請求過如何處理朱由榔?也有可能提出過處理建議。但是,這種大事,本來應該將永曆帝押到北京處置比較好。舉行個獻俘禮也好,軟禁在北京也好。不管怎麼說,永曆帝從被抓到被處死有4個多月,說明這事不是草率決定的。

在處死永曆帝朱由榔之前,也就是朝廷接到永曆帝被擒拿的消息不久,也就是農曆三月,9歲的康熙帝就下詔加封吳三桂為親王,這時,吳三桂49歲。

 ○癸未。諭禮部:平西王吳三桂,鎮守秦蜀、綏輯滇黔、撫順剿逆,茂著勳勞。偽永曆朱由榔,以明室遺孽、煽集黨羽、妄稱尊號、竊據一隅。歷年以來、屢煩王師征剿,疆圉弗寧。今王奉命統領滿漢大兵,出邊進討,於順治十八年十二月內,直抵緬甸,擒偽永曆及其眷屬。又降偽鞏昌王白文選並偽官全軍。此皆王殫忠奮力、運籌謀略、調度有方,遂使國威遠播,逆孽蕩平,功莫大焉,宜加殊禮,以示眷酬。著進封為親王。(清《康熙朝實錄》第六卷)


吳三桂不是在處死永曆帝后獲加封親王的,吳三桂能加封親王是因為他擒獲了永曆帝。被封為親王后,吳三桂對清朝更是效忠了,他那時候應該恨不得把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也挖了。這時候,他完全有可能向朝廷建議將永曆帝朱由榔在昆明就地處死,這符合吳三桂的做派:

1.向滿清朝廷進一步表忠心。

在吳三桂的地盤上由吳三桂來處死永曆帝朱由榔,這等於是向世人宣告吳某人和漢人徹底決裂,吳三桂是滿清徹頭徹尾的走狗。

2.雲南到北京崇山峻嶺,要護送永曆帝去北京,危險很大。

路上要是被反清復明的組織半途劫走,吳三桂到手的功勞將不保,所以乾脆請滿清朝廷同意在昆明處決,免得夜長夢多。

3.吳三桂不怕沾上處死永曆帝的血債。

吳三桂的種種跡象表明,這個人大惡似忠,他當初能置崇禎帝於不顧,這次處死永曆帝也不怕。吳三桂連起碼的做人底線都沒有,這個不必懷疑。當年,吳三桂一家34口被李自成處死,沒有讓吳三桂對天命引起注意。

滿清朝廷能同意吳三桂的意見,說明吳三桂也是替朝廷考慮,吳三桂就地處決的意見也有合理之處,關鍵就是路太遠,天下初定,西南等地不安定的因素很多,怕出漏子。

其實,吳三桂抓住永曆帝,已經大功一件。如果吳三桂真聰明,就應該重兵護送永曆帝去北京,交給朝廷處理,自己也不至於背上弒君的千古罵名。吳三桂為何要在昆明處死永曆帝?我覺得吳三桂還是過於想表功,想今後撈取更大的籌碼,比如向朝廷要求世世代代鎮守雲南。可惜啊,壞人總會遭報應的。


坐看東南了


康熙有說過放過永曆皇帝嗎?而且提問者搞錯了一個問題,就是當年永曆帝被殺的時候,康熙只不過是剛登基不到幾個月的小毛孩。

殺不殺永曆,康熙並沒有參與其中,是當時幾個滿族大臣在討論。大家的一致意見就是殺。但怎麼個殺法?

吳三桂極力主張將永曆皇帝斬首。而當時的滿族大臣定西將軍愛星阿,他認為永曆過去也是一國之君,雖然如今成俘虜,但賜其自盡就好。吳三桂默然。安南將軍卓羅也在一邊幫腔:“無論如何,永曆都必死無疑,念他過去也是堂堂君王,還是不要讓他身首異處的好。”吳三桂這才作罷。

筆者在此想說明,滿人不可能放過永曆帝的。當年為了除掉朱三太子,清廷採取的是寧可錯殺,不可放過的原則。何況早已經稱帝的永曆。


同濟天下


聽話聽音,吳三桂還能不明白皇帝的意思,滿清當時可不是僅僅追殺永曆帝,而是全方位剿滅朱明皇族。追殺朱明皇族一直持續到康熙朝。崇禎皇帝的三兒子,歷史上有名的朱三太子,被康熙在山東抓到時已經七十多歲了,說他是冒充皇族判了凌遲處死,以震懾反清復明勢力。

全國範圍之內規模較大的反清勢力被消滅後,滿清找了投降的幾個朱明皇族遠枝,養了起來以顯示寬厚。吳三桂如果當時傻乎乎的不殺永曆帝,不等到後來三藩起兵反清,就被早早收拾了。

那麼把永曆帝送到京城交給順治處理好不好?那樣等於給皇帝出難題,你吳三桂什麼意思?做臣子的不替皇帝被黑鍋,讓聖主明君殺人?你是真不明白還是裝糊塗?

還記得儒家文人為了辯解自己的無能,編造的建文怕背上殺叔之名,告誡將領不讓殺朱棣的謊話嗎?就算建文帝這麼說過,意思也是把我四叔在兩軍陣前殺了,千萬不要活捉送到南京讓我處理,這樣我就得揹負殺叔惡名。

靖難之役朱棣奇蹟般的勝利了,假如建文的官軍勝利兵活捉朱棣,按照建文帝的旨意把人送到南京,大家猜,建文是封賞他呢,還是賞完了找機會收拾他呢?

話說回來了,順治只說不殺永曆帝,卻不說如何安置永曆帝,這是什麼意思?如果順治真的不讓殺永曆帝,就該明確指令吳三桂如何安置永曆帝。否則讓吳三桂把永曆帝往哪裡安置?吳三桂只有一個選項,把永曆帝安置到墳墓裡,自己替皇帝背弒君惡名。

其實吳三桂活捉永曆帝,沒有在亂軍之中把永曆帝殺死,就已經犯了滿清的大忌了。雖然他最終彌補了過失,殺了永曆帝表明態度,但也為三藩與朝廷的互相猜忌埋下禍根了。順治肯定認為,吳三桂活捉永曆帝而不是趁亂殺死,就是耍滑頭趁機向朝廷要價,僅僅是要價還好說,無非功名利祿。如果你想要江南半壁江山,與滿清分庭抗禮怎麼辦?最好的辦法就是裁撤三藩,這不,兩下互相猜忌最終打起來了,禍根就在於吳三桂永活捉歷帝。


雯臣


吳三桂殺死舊主人永曆帝,為了證明自己對清朝的忠心,

歷史證明:漢奸比他的主子更壞。康熙說算了,是為了收買人心,是假的,作給世人看的;吳三桂殺了永曆帝,是為了向康熙表忠心,真心體現,為獲取信任。

吳三桂逼迫緬甸王交出永曆帝,並殘忍的用弓弦勒死,是為了向清朝表忠心,通過殺死自己曾經效忠的主子,表示自己與明朝徹底決裂,斬斷了退路。也許通過這件事,讓康熙看到了吳三桂翻臉無情的狼性,堅定了康熙撤藩的決心,為吳三桂滅亡埋下了伏筆。

吳三桂鎮守山海關,可以說明朝對待吳三桂不薄,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不顧民族大義引清兵入關,當時崇禎以死,也情有可原。吳三桂進入雲南以後,永曆帝逃入緬甸,這時,做為明朝重臣的吳三桂停止追殺永曆帝,也是人之常情。康熙雖然內心希望殺死永曆帝以永絕後患,但也無可奈何,同時,會對吳三桂有所忌憚,只要永曆帝在,吳三桂隨時可以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反攻,畢竟滿清政府是外族入侵,人員稀少。

吳三桂殺死永曆帝,讓康熙感到了危險,使康熙覺得吳三桂翻臉無情,是清政府的心腹大患,必須尋找機會除之而後快。殺死永曆帝,讓吳三桂失去了南方明朝的遺老遺少的支持,決定了吳三桂反清必敗的結局。


南極冰火


吳三桂剛剛殺死永曆帝的時候,康熙剛剛登基,康熙登基的時候,只是一個七歲的孩子,對待一些事情並沒有太多能夠獨立處理的機會,雖說不太可能是康熙下的詔令,那麼是誰下達的殺死永曆帝的詔令呢!

我們都知道,康熙繼位的時候有四個輔政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所以真正殺死永曆帝的人就是他們四個,當然康熙也躲不了責任,最後下手的是吳三桂,殺漢人皇帝還是使用漢奸比較好。



而且吳三桂為了表示自己的忠誠,入關以後大半個中國都是吳三桂打下來的,為了讓清朝保持對自己的信任,所以吳三桂在俘虜了永曆帝,以後只能殘忍的殺了他,而且永曆帝是反清復明的標誌,永曆帝一死,就斷絕了很多人的希望,比如當時重要的抗清將領李定國聽說有的死亡以後,不久以後也死了,可以看出,永曆帝的死亡對當時看清的人是有多大的傷害。所以為了以絕後患,李自成肯定會殺死永曆帝。


我愛吃糖蒜


清軍入關後,南明政權偏安於一隅。永曆皇帝朱由榔是南明的最後一位皇帝,適逢亂世,他的帝王生涯可以說十分悽慘。

順治十三年,除雲貴的永曆政權和鄭成功仍舊抗清之外,清朝基本已經完成了對大陸的統一。因此,清朝若想實現全國統一,必須對盤踞在雲南的永曆政權進行征伐。順治十四年清廷派遣吳三桂進軍雲貴地區。歷經兩年的戰爭,至順治十六年,吳三桂攻克雲南,並對永曆帝窮追不捨。永曆帝攜文武百官逃亡南下。二月,在土司沐天波的幫助下,永曆帝進入緬甸,開始了流亡緬甸的生涯。

清廷為斬草除根,於是命吳三桂鎮守雲南,並密令其剿除永曆帝。吳三桂在平定雲南局勢之後,開始進攻緬甸,擒拿永曆皇帝。因吳三桂與緬甸國王勾結,所以緬甸國王對永曆政權進行威逼和屠殺。當時的永曆皇帝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最終被吳三桂擒拿。

永曆皇帝被吳三桂擒拿之後,便成為了清朝的魚肉,任其宰殺。而事實是,永曆皇帝死於吳三桂之手,那麼清朝當時是否有赦免永曆帝的史實?吳三桂是否痛下決心殺死永曆皇帝呢?這些還需要進一步分析。

首先,處死永曆帝並非康熙的命令。

永曆帝死於1662年,也就是康熙皇帝登基不久,還是幼孩,所以一切政令主要是由四大輔臣和文武百官協商所做出的決定,實質是代表的整個清廷的意見。

然而史書中,並沒有明確記載清廷要求吳三桂賜死永曆皇帝的命令。一種可能是清廷意欲斬草除根,以絕後患,所以曾下令將永曆帝殺死,但為青史留名,史書多將這一命令隱諱不錄;第二種可能便是當時全國大局已定,清廷為籠絡人心,打算放過永曆皇帝一條性命。

其次,吳三桂極力處死永曆皇帝。

不管清廷是何種態度,最終的結果是吳三桂否決了愛星阿將永曆皇帝獻俘北京的建議,而是奏請朝廷直接在雲南當地處死永曆皇帝。吳三桂主張處死永曆帝原因如下:

第一,害怕獻俘北京途中永曆帝脫逃。

吳三桂擒獲永曆帝可以說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而當時清朝的局勢尚不穩定,反清勢力尚未完全平息。雲南距京城遙遠,獻俘北京不能確保萬無一失。

第二,吳三桂將擒獲永曆帝視為不世之功。

此次擒獲永曆帝,雖然從軍事上而言,意義不大,但卻具有著清朝獲得正統地位的這一重要的政治象徵意義,所以清廷十分重視,在得知永曆被擒後,清廷進行了祭天活動,可以說清廷對這件事情十分重視。吳三桂早在清軍入關之時,便投降了清朝,並在清朝統一全國的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清廷也是對其大加恩賞。如果此次將永曆帝處死,吳三桂則將獲得不世之功,所以吳三桂十分重視永曆帝的生死問題。

第三,吳三桂內心已經脫離了明朝。

吳三桂最初投降清朝,可能是迫於不敵李自成的農民軍,尚有借清軍之力,打敗對手的想法。而且當時還曾與多爾袞談判劃江而治。而在十幾年的清朝指揮下南征北伐的過程中,清廷對其恩賞有加,在吳三桂的內心裡,自己利益已經往往超過了明朝江山。所以明朝的情結在他的心裡也一點點瓦解。

在吳三桂計擒永曆帝之時,永曆帝曾發文聲討吳三桂,罵他背叛。儘管如此,在永曆帝被擒獲以後,吳三桂仍然厚待永曆帝。在面見永曆帝時,也行的是君臣之禮,而且永曆帝斥責他之後,他也曾汗流浹背,面如死灰。可以說在吳三桂的內心裡,還保留著對於明朝君主的禮遇。

但此後並未再面見過永曆帝,實際上也是自己與明朝君主做了一個了斷。明朝滅亡乃是大勢所趨,況且自己不可能放棄榮華富貴去嘗試一次不可能的賭博。所以他選擇了將永曆帝殺死,以杜絕後患,實際上也是斬斷了自己的後路。

第四,消除清朝猜疑。

吳三桂的前半生曾是明朝的大將,雖然投靠清朝,因其出身特殊,難免受到清朝猜疑。因此為獲得清朝的信任,吳三桂主動上疏請朝廷賜死永曆帝,以表忠心。不僅如此,在得到清朝就地正法的諭旨之後,吳三桂直接奏請將永曆帝斬首。實際上,在對待前朝君主之時,為博取名聲,收攏人心,統治者大多將其軟禁,或者賜死之時全其身首,但吳三桂卻出乎意料,選擇了將永曆帝斬首的刑罰。實際上也就是為了向清朝表示自己與明朝恩斷義絕,向清朝表忠心罷了。最終在其他滿洲將領的勸說下,還是免去了永曆帝身首異處的刑罰。永曆帝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在永曆帝的生死問題上,吳三桂通過全面考慮還是決定將其除掉,不僅是為絕後患,更是斷了自己的後路,給自己的選擇做更好的心理建設和準備。


歷史系大師姐



吳三桂處死南明永曆皇帝,加封平西親王。

順治元年(1644年)降清,吳三桂投降清朝,並在山海關大戰中大敗李自成,被封為平西王,隨後引八旗鐵騎入關南下,橫掃長江以南半壁江山。順治十六年(1659年),吳三桂鎮守雲南,引兵進入緬甸,迫緬甸王交出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而南明朝廷的最後一位皇帝。康熙元年(1662年),吳三桂殺永曆帝於昆明,南明滅亡。同年,吳三桂晉封為平西親王,與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廣東平南王尚可喜並稱“三藩”。

吳三桂原為明朝遼東將領,自降清以來,屢次受到官職升遷與爵位封賞,但是每次封賞都幾乎是以對南明作戰的功勳而取得,而在手刃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之後,吳三桂也到達了權勢的最高峰,不僅自己封疆裂土,自己的兒子吳應熊也成為了額駙,吳家顯赫一時。


吳三桂殺死永曆皇帝的時候,康熙是根本表不了態的。

順治十八年(1661年),清軍攻入雲南,永曆皇帝朱由榔逃到緬甸曼德勒,被緬王收留。後來吳三桂攻入緬甸國王於康熙元年,即1662年1月22日,將永曆帝獻給吳三桂,明朝皇統徹底滅亡;1662年6月1日,永曆帝父子及眷屬25人在昆明篦子坡遭弓弦勒死,終年40歲。

此時的康熙皇帝剛剛登基,並且僅僅只有八歲,朝中一切事務由四大輔政大臣——索尼、鰲拜、蘇克沙哈和遏必隆協同處理,所以此時的康熙對於殺不殺永曆皇帝的事情,根本不會表態。


吳三桂非常清楚,永曆皇帝必須死,而這也是他必須要向朝廷納的“投名狀”。

歷史上的朝代更替,亡國之君和前朝統治家族能得到善終的,是屈指可數,除了秦始皇留下了六國的貴族,也就只有曹丕稱帝后保全了漢獻帝了,但是在取代前朝統治者之前,還是要象徵性的效仿堯舜,做一下禪讓的。

但是清朝取代明朝的情況又是非常特殊的,正統的明朝並不是由滿清滅掉的,而是由李自成所滅,吳三桂投降滿清,引清兵入關攻打李自成的理由也就是為崇禎報仇,這個時候只有除掉了所有的明朝朱姓皇室,才能讓清朝對於明朝統治的繼承具備傳承性和正統性,所以永曆皇帝是必須要死的,不管是被吳三桂殺死也好,還是真的能被押解回京也罷,終究擺脫不了亡國之君既定的命運。

但是,對於吳三桂而言,由他親手處死永曆皇帝卻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首先,這是吳三桂為了向朝廷表示自己同明朝斷絕關係的決心。

縱觀中國古代史,異姓的王爺一直就受到皇家統治者的忌憚,特別是手中握有兵權的異姓王,更是皇帝的心腹大患。不同於其他三位異姓王,定南王孔有德、平南王尚可喜以及靖南王耿精忠,吳三桂是最晚的投降的,甚至可以說是“被迫”投降的,而吳三桂在投降前後也一再堅持,投降只是為了給崇禎報仇,並且也是打著給崇禎報仇的旗號引清兵入關,這樣不得不讓統治者懷疑吳三桂對於滿清朝廷的忠心。

而吳三桂誅殺永曆皇帝則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表示,自己同明朝的斷絕了聯繫,對於大清是忠心耿耿,也讓朝廷看到自己的忠心,進而能讓朝廷放心,保住自己的爵位和榮華富貴,即便不考慮這些,自己的兒子都在北京當人質,也是要為自己的後代著想一下。


其次,吳三桂這麼做必然背上“叛徒”的罵名,而這也是朝廷所希望看到的。

在傳統的忠孝觀念的影響下,漢族地區的百姓和士大夫階層雖然表面上屈服於吳三桂的影響力,但是在內心,對於吳三桂“背主求榮”的行為必然是非常鄙視,誅殺永曆皇帝,也讓吳三桂徹徹底底的背上了“叛徒”“漢奸”的罵名。這樣吳三桂將徹底失去南方民眾的人心,也將自己放在了傳統文化的對立面,即便吳三桂真的有二心,也不會得到支持,這一點也讓清朝對於吳三桂放心了很多。而這也成為了吳三桂想朝廷納的“投名狀”。


再次,吳三桂殺掉永曆皇帝,恰恰是朝廷所想要看到的,也算是朝廷“借刀殺人”。

如果是永曆皇帝被押解北京,且不說千里迢迢,路上恐遭到意外而功虧一簣,更為重要的是,即便用永曆皇帝到了北京,反而成為了清廷的一塊“燙手山芋”,在“華夷之辨”和“朱明血統”面前,不管怎麼處理,都會引起動盪。

而吳三桂率先動手,在昆明就將永曆皇帝處死,可以說是幫助朝廷解決了一個大的難題,不僅除掉了南明朝廷最後的皇帝,剷除了南明皇室血脈,更為重要的是,並不是由滿清朝廷自己動手,不會激發民族矛盾,也讓自己統治的傳承性和合法性不會受到影響,所以必將是對吳三桂非常的滿意。


雍親王府


其實,我們仔細想想在吳三桂抓到永曆皇帝的時候,那個時候康熙剛剛登基,可以說那個時候康熙未親政,真正掌權的是四大輔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位大臣,可以說那個時候康熙沒有自主權也就不太可能對處理永曆帝事情上有什麼決定。

但是,有人提出不需要康熙親自動手啊,因為,那個時候四大輔臣和孝莊都是有可能下令處死永曆皇帝的,因為,畢竟擁立皇帝是前朝之君有很大影響力,如果留著永曆皇帝必然會影響清廷的政權穩固。

因為,處死永曆皇帝對清廷好處確實太多,第一天下反清勢力缺少了一個真正的領導人,因為,他在怎麼說他也大明王朝的正統繼承人,可以說他的存在對於清廷絕對是個大威脅,因此他一旦死了那麼這些人就很難對清廷有很大的危害。

處死永曆帝事情上我們不得不說到吳三桂,因為吳三桂是前明大將,會表忠心他也會殺死永曆皇帝,因為,那個時候清廷是全方位的絞殺朱明皇族,因此,吳三桂作為一個已經投降清廷十數年的原明大將他處死永曆皇帝是他給清廷表忠心最好的辦法。

我們知道全國大規模的反清勢力給消滅後,清廷為了安穩人心就把原來朱明皇族的遠枝養了起來,證明自己至少在處理前朝皇族上自己的寬厚,而如果吳三桂留下永曆皇帝,那基本上立馬就會引起清廷的懷疑,可以說他的情況是很危險的。

清廷並沒有個吳三桂明確指示到底殺還是不殺永曆皇帝,因此謹慎小心的吳三桂左思右想後為了保證自己的勢力他選擇為清廷背下這個弒君惡名。

還有一方面就是吳三桂抓到永曆帝,並沒有在亂軍中處死他,而是把他留下了下來,聽候清廷發落,雖然,他想把處理永曆皇帝事情推給清廷,但是清廷並沒有接下這個事情,看出來這個事情上面吳三桂已經觸犯清廷大忌,因為,這個事情足夠要清廷認為吳三桂是在跟他們要價 ,他到底要什麼是高官厚祿還是半壁江山,前者畢竟好說,後者清廷肯定不會答應的,因此,吳三桂和清廷的猜忌因為在處理永曆皇帝事情上產生了。

其實,還有個問題就是吳三桂想學習前明沐英一樣可以世代掌管雲貴地區,而這個時候沐家在雲貴地區還是有很大的影響力,因此初來雲貴的他必須立威那就是殺死永曆皇帝向雲貴地區官民示威,因為, 這樣至少可以保證他立足雲貴地區。

我們知道吳三桂從山海關開始投降清廷後,一直不余余力的絞殺朱明皇族,因此,他怕大明王朝會東山再起那個時候他肯定第一個會給他們算賬,因此為了預防這種情況出現,吳三桂決定殺了永曆皇帝,保證自己心安。

可以看出來吳三桂一方面對大局,還有一方面他有一定的私心,所以說綜上所述永曆皇帝必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