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都说算了,吴三桂却仍要残忍地杀死永历帝是怎么回事?

历史一书生


吴三桂于昆明绞杀永历帝,康熙登基不过才一年多,清朝还处于四大臣辅政时期,所以康熙不大可能会说放过永历帝的话。吴三桂绞杀永历帝,存在着两种可能,要么是四大臣授意,要么就是吴三桂擅作主张杀死故君向清朝表明忠心。




永历帝朱由榔,南明最后一任皇帝,端桂王朱常瀛长子,他被拥立为皇帝之前,明朝的抗清形势已经非常严峻,弘光、隆武、绍武等南明政权在清军的围追堵截、穷追猛打下先后覆灭。朱由榔于隆武二年(1646年)在广东肇庆被拥立为皇帝,依靠大西军余部李定国、孙可望等坚持在西南一隅抗击清朝,永历政权最盛时期,曾直接控制了滇、黔、桂湘诸省,但在抗清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永历政权发生内部分裂,永历十一年(1657年)秦王孙可望率部倒戈向清,并引清军入四川、贵州。

孙可望降清使抗清形势变得更加严峻,清军通过孙可望使得黔滇虚实尽为清军所知,永历十二年(1658年)清军三路大军攻入贵州、云南,次年永历帝在晋王李定国的保护下从昆明仓皇出逃,随着清军步步逼近,永历帝又一路从永昌(今云南保山)退到腾越(今云南腾冲),再从腾越退到明朝的藩属国缅甸境内,缅王莽达收留了永历帝一行人,在逃亡的过程中,永历帝与晋王李定国走散,至此沦为异邦寄客,形势更加不容乐观。




吴三桂率领清军继续穷追不舍,打败缅军进入缅甸境内,同时,缅国发生内乱,缅王莽达之弟白莽乘机发动政变,杀死莽达自立为王,永历十五年(1661年)8月12日,在清朝的大军压迫下,缅王白莽出其不意发动“咒水之难”,杀尽永历帝的侍从近臣数百人,最后一任黔国公沐天波也殉国而死,次年,永历帝被缅军送予吴三桂。1662年6月1日,永历帝父子及眷属25人在昆明篦子坡金蝉寺遭弓弦勒死,终年40岁,明朝至此彻底灭亡。

吴三桂作为前明旧臣,永历帝虽然深陷泥潭,但好歹也是堂堂大明天子,吴三桂不顾君臣大义绞杀永历帝父子,实属大逆之罪。那么吴三桂为什么会在不经朝廷的指示下就直接在昆明迅速下手杀害永历帝父子呢?笔者分析存在两种可能:



一:清朝朝廷授意吴三桂就地处死永历帝父子

吴三桂挂帅进入云南追逼永历帝,清朝对他可谓是非常信任,但是,杀害前明皇帝永历帝父子,则很有可能是以索尼、鳌拜为代表的辅政四大臣做出的决定,借吴三桂之手处死永历帝父子,让吴三桂背上投清灭明的千古骂名,可以让他放下心理包袱,彻底的为清朝效命。永历帝父子最终难逃一死,在北京死在昆明死都只不过是换了个地方,而借吴三桂之手处死永历帝父子,则可使清朝避免背上杀害前朝皇帝的骂名。

二:擅自做主,杀害永历帝父子向清朝表明忠心

这个理由并非不能成立,在杀害永历帝父子前,吴三桂应该揣摩到清政府会在北京处死永历帝,吴三桂为免长路迢迢有人劫车,索性直接就在昆明动手。而次年吴三桂就因此大功被清廷晋封为平西王,执掌滇、黔两省大权。杀害永历帝父子,是吴三桂向清朝表明忠心的最好机会,所以,他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


十几年后,吴三桂故技重演,扯起大旗反清复明,对着永历帝的牌位痛哭流涕,但是天下人的眼睛又岂会被他虚假的表演所蒙蔽 ,“多行不义必自毙”,吴三桂这个政治投机分子,最终也是自己把自己搞死了。


大国布衣



一是揣摩上意,知道清朝决策者们(也不是康熙啦,那年康熙才刚刚继位,没有亲政没有决策权)内心肯定是希望永历帝死,永绝后患。二是表忠心,意思是我都杀了南明皇帝,把明朝遗老遗少得罪光了,你还担心我反清复明吗?


所谓饶永历帝不死这种话,也就是场面话。清朝一直打着的旗号就是“替明朝复仇”。因为明朝是李自成推翻的,清朝打败李自成夺了天下。所以清朝在表面上一定要表现的善待明朝宗室。但实际上,古代封建王朝,哪有一个朝代会对前朝皇帝放心?而且还是在自己夺了天下以后还称帝的割据政权。所以内心深处,当然是想除之而后快,只是碍于逢场作戏,要体现出自己的仁德,所以故作宽宏大量,说些类似赦免、善待之类的话。就好比南明第一个皇帝弘光帝朱由崧,南京被清军攻破后,清朝也假模假样善待了他,第二年就罗织了个谋反的罪名把朱由崧和一群明朝宗室都处死了。对永历帝当然也是如此。就算吴三桂不杀他,带回京,过段时间一样找个理由处理了。吴三桂混迹官场多年,当然知道清廷的真正意图,所以主动杀了邀功,这叫“替主上行万难之事”。清朝当然也欣然接受,不会对吴三桂有什么处罚。

第二点自然就是表忠心了。吴三桂作为降清的明将,还能打仗又有赫赫战功,肯定会被清朝提防,只有表忠心,彻底打消清朝对他的怀疑,以后的日子才能安稳。杀了永历帝,自己就和明朝遗老遗少们彻底为敌了,这样清朝才会对他放心啊,不用担心他反清复明了。果然,杀了永历帝以后,清朝就任命吴三桂驻守云贵,独揽军政大权。这必须靠永历帝的性命作为投名状。当然了,小人毕竟是小人,一旦后来康熙撤藩,自己的利益受损后还是反叛,而且吴三桂居然在反叛的时候又打出“恢复明朝江山”的旗号,居然也真的能聚集一帮人响应。可惜毕竟是为自己的野心自己的利益,在后来自己称帝后就再也遮不住了。


伊耆角木



朱由榔是南明最后一任皇帝,他是万历皇帝的亲孙子,在南京弘光政权、福建隆武政权相继倒台后,朱由榔成了南明遗老遗少最合适的皇位继承人。1646年,朱由榔登基的时候,形势已经相当危急,清军已经攻占广东,朱由榔已经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地盘和军队,后来,张献忠的大西军余部和南明合作,一起抗清,但是军权并不在朱由榔手里、说到底,朱由榔本身就是个傀儡皇帝。

1661年,朱由榔已经被追的逃到缅甸避难,除了黔国公沐天波等少数亲信跟随外,朱由榔已经没有能力和已经占领云南的清军做任何大的军事反抗。吴三桂此时坐镇云南,统筹负责西南地区的军事行动。吴三桂当年镇守山海关,靠的是祖上的世袭,吴三桂不是文官。李自成快进北京的时候,崇祯皇帝下令吴三桂进京勤王,但是吴三桂一路拖拖拉拉,直到北京被李自成攻破。吴三桂有负崇祯皇帝的重托。后来,吴三桂原本想投降李自成,但是吴三桂在北京的家人被李自成的手下侵扰,吴三桂又决定联合满清对付李自成。李自成讨伐吴三桂,但是被多尔衮和吴三桂联合击败,清军入关,吴三桂成了清朝的平西王。从此一路向西,从东北打到云南。

到1662年,除了台湾,大陆已经差不多被清军全面征服,这个时候,朱由榔连傀儡皇帝都算不上,只是个光杆司令。1662年1月22日(农历十二月),缅甸方面将朱由榔献给吴三桂,吴三桂将其押到昆明。6月1日(农历四月),永历帝朱由榔及其全家在昆明篦子坡被处死,时年39岁。

在全国大局已定的情况下,留下朱由榔一家的命会怎么样?还能再掀起波澜?不大可能。但是为什么要杀?谁说要杀朱由榔的?康熙皇帝吗?不是。康熙皇帝当时才9岁,不能亲政,而是由辅政的四大臣做决定,康熙皇帝还只是个小傀儡。

这件事其实在历史上,包括《明史》《康熙朝实录》都没有记载处死永历帝的过程,《明史》只是说朱由榔死在云南,《康熙朝实录》根本就没有说永历帝死的事情。吴三桂抓到永历帝朱由榔后,马上向满清朝廷做了汇报,朝廷如何批示?也找不到资料。接到吴三桂的奏报后,朝廷当然很高兴,从此疆土定鼎,人民可以休息了。

“念永历既获。疆圉底定。从此大兵得以休息。粮饷不致糜费。宜诏告中外、咸使闻知”(清《康熙朝实录》第六卷)

这个时候,朝廷会主张在昆明处死永历帝一家吗?根据先朝惯例,完全可以给永历帝封个侯爵养着,以示朝廷厚恩。从1月22日擒获永历帝朱由榔,到6月1日处死他全家,中间隔了4个多月。昆明到北京隔了千山万水,就算六百里加急,信息传递一个来回也要个把月时间,关于永历帝的处置问题,吴三桂和朝廷最多可以有三四个来回的讨论。

吴三桂第一次告诉朝廷这个消息的时候,肯定附带请求过如何处理朱由榔?也有可能提出过处理建议。但是,这种大事,本来应该将永历帝押到北京处置比较好。举行个献俘礼也好,软禁在北京也好。不管怎么说,永历帝从被抓到被处死有4个多月,说明这事不是草率决定的。

在处死永历帝朱由榔之前,也就是朝廷接到永历帝被擒拿的消息不久,也就是农历三月,9岁的康熙帝就下诏加封吴三桂为亲王,这时,吴三桂49岁。

 ○癸未。谕礼部:平西王吴三桂,镇守秦蜀、绥辑滇黔、抚顺剿逆,茂著勋劳。伪永历朱由榔,以明室遗孽、煽集党羽、妄称尊号、窃据一隅。历年以来、屡烦王师征剿,疆圉弗宁。今王奉命统领满汉大兵,出边进讨,于顺治十八年十二月内,直抵缅甸,擒伪永历及其眷属。又降伪巩昌王白文选并伪官全军。此皆王殚忠奋力、运筹谋略、调度有方,遂使国威远播,逆孽荡平,功莫大焉,宜加殊礼,以示眷酬。著进封为亲王。(清《康熙朝实录》第六卷)


吴三桂不是在处死永历帝后获加封亲王的,吴三桂能加封亲王是因为他擒获了永历帝。被封为亲王后,吴三桂对清朝更是效忠了,他那时候应该恨不得把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也挖了。这时候,他完全有可能向朝廷建议将永历帝朱由榔在昆明就地处死,这符合吴三桂的做派:

1.向满清朝廷进一步表忠心。

在吴三桂的地盘上由吴三桂来处死永历帝朱由榔,这等于是向世人宣告吴某人和汉人彻底决裂,吴三桂是满清彻头彻尾的走狗。

2.云南到北京崇山峻岭,要护送永历帝去北京,危险很大。

路上要是被反清复明的组织半途劫走,吴三桂到手的功劳将不保,所以干脆请满清朝廷同意在昆明处决,免得夜长梦多。

3.吴三桂不怕沾上处死永历帝的血债。

吴三桂的种种迹象表明,这个人大恶似忠,他当初能置崇祯帝于不顾,这次处死永历帝也不怕。吴三桂连起码的做人底线都没有,这个不必怀疑。当年,吴三桂一家34口被李自成处死,没有让吴三桂对天命引起注意。

满清朝廷能同意吴三桂的意见,说明吴三桂也是替朝廷考虑,吴三桂就地处决的意见也有合理之处,关键就是路太远,天下初定,西南等地不安定的因素很多,怕出漏子。

其实,吴三桂抓住永历帝,已经大功一件。如果吴三桂真聪明,就应该重兵护送永历帝去北京,交给朝廷处理,自己也不至于背上弑君的千古骂名。吴三桂为何要在昆明处死永历帝?我觉得吴三桂还是过于想表功,想今后捞取更大的筹码,比如向朝廷要求世世代代镇守云南。可惜啊,坏人总会遭报应的。


坐看东南了


康熙有说过放过永历皇帝吗?而且提问者搞错了一个问题,就是当年永历帝被杀的时候,康熙只不过是刚登基不到几个月的小毛孩。

杀不杀永历,康熙并没有参与其中,是当时几个满族大臣在讨论。大家的一致意见就是杀。但怎么个杀法?

吴三桂极力主张将永历皇帝斩首。而当时的满族大臣定西将军爱星阿,他认为永历过去也是一国之君,虽然如今成俘虏,但赐其自尽就好。吴三桂默然。安南将军卓罗也在一边帮腔:“无论如何,永历都必死无疑,念他过去也是堂堂君王,还是不要让他身首异处的好。”吴三桂这才作罢。

笔者在此想说明,满人不可能放过永历帝的。当年为了除掉朱三太子,清廷采取的是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原则。何况早已经称帝的永历。


同济天下


听话听音,吴三桂还能不明白皇帝的意思,满清当时可不是仅仅追杀永历帝,而是全方位剿灭朱明皇族。追杀朱明皇族一直持续到康熙朝。崇祯皇帝的三儿子,历史上有名的朱三太子,被康熙在山东抓到时已经七十多岁了,说他是冒充皇族判了凌迟处死,以震慑反清复明势力。

全国范围之内规模较大的反清势力被消灭后,满清找了投降的几个朱明皇族远枝,养了起来以显示宽厚。吴三桂如果当时傻乎乎的不杀永历帝,不等到后来三藩起兵反清,就被早早收拾了。

那么把永历帝送到京城交给顺治处理好不好?那样等于给皇帝出难题,你吴三桂什么意思?做臣子的不替皇帝被黑锅,让圣主明君杀人?你是真不明白还是装糊涂?

还记得儒家文人为了辩解自己的无能,编造的建文怕背上杀叔之名,告诫将领不让杀朱棣的谎话吗?就算建文帝这么说过,意思也是把我四叔在两军阵前杀了,千万不要活捉送到南京让我处理,这样我就得背负杀叔恶名。

靖难之役朱棣奇迹般的胜利了,假如建文的官军胜利兵活捉朱棣,按照建文帝的旨意把人送到南京,大家猜,建文是封赏他呢,还是赏完了找机会收拾他呢?

话说回来了,顺治只说不杀永历帝,却不说如何安置永历帝,这是什么意思?如果顺治真的不让杀永历帝,就该明确指令吴三桂如何安置永历帝。否则让吴三桂把永历帝往哪里安置?吴三桂只有一个选项,把永历帝安置到坟墓里,自己替皇帝背弑君恶名。

其实吴三桂活捉永历帝,没有在乱军之中把永历帝杀死,就已经犯了满清的大忌了。虽然他最终弥补了过失,杀了永历帝表明态度,但也为三藩与朝廷的互相猜忌埋下祸根了。顺治肯定认为,吴三桂活捉永历帝而不是趁乱杀死,就是耍滑头趁机向朝廷要价,仅仅是要价还好说,无非功名利禄。如果你想要江南半壁江山,与满清分庭抗礼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就是裁撤三藩,这不,两下互相猜忌最终打起来了,祸根就在于吴三桂永活捉历帝。


雯臣


吴三桂杀死旧主人永历帝,为了证明自己对清朝的忠心,

历史证明:汉奸比他的主子更坏。康熙说算了,是为了收买人心,是假的,作给世人看的;吴三桂杀了永历帝,是为了向康熙表忠心,真心体现,为获取信任。

吴三桂逼迫缅甸王交出永历帝,并残忍的用弓弦勒死,是为了向清朝表忠心,通过杀死自己曾经效忠的主子,表示自己与明朝彻底决裂,斩断了退路。也许通过这件事,让康熙看到了吴三桂翻脸无情的狼性,坚定了康熙撤藩的决心,为吴三桂灭亡埋下了伏笔。

吴三桂镇守山海关,可以说明朝对待吴三桂不薄,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不顾民族大义引清兵入关,当时崇祯以死,也情有可原。吴三桂进入云南以后,永历帝逃入缅甸,这时,做为明朝重臣的吴三桂停止追杀永历帝,也是人之常情。康熙虽然内心希望杀死永历帝以永绝后患,但也无可奈何,同时,会对吴三桂有所忌惮,只要永历帝在,吴三桂随时可以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反攻,毕竟满清政府是外族入侵,人员稀少。

吴三桂杀死永历帝,让康熙感到了危险,使康熙觉得吴三桂翻脸无情,是清政府的心腹大患,必须寻找机会除之而后快。杀死永历帝,让吴三桂失去了南方明朝的遗老遗少的支持,决定了吴三桂反清必败的结局。


南极冰火


吴三桂刚刚杀死永历帝的时候,康熙刚刚登基,康熙登基的时候,只是一个七岁的孩子,对待一些事情并没有太多能够独立处理的机会,虽说不太可能是康熙下的诏令,那么是谁下达的杀死永历帝的诏令呢!

我们都知道,康熙继位的时候有四个辅政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所以真正杀死永历帝的人就是他们四个,当然康熙也躲不了责任,最后下手的是吴三桂,杀汉人皇帝还是使用汉奸比较好。



而且吴三桂为了表示自己的忠诚,入关以后大半个中国都是吴三桂打下来的,为了让清朝保持对自己的信任,所以吴三桂在俘虏了永历帝,以后只能残忍的杀了他,而且永历帝是反清复明的标志,永历帝一死,就断绝了很多人的希望,比如当时重要的抗清将领李定国听说有的死亡以后,不久以后也死了,可以看出,永历帝的死亡对当时看清的人是有多大的伤害。所以为了以绝后患,李自成肯定会杀死永历帝。


我爱吃糖蒜


清军入关后,南明政权偏安于一隅。永历皇帝朱由榔是南明的最后一位皇帝,适逢乱世,他的帝王生涯可以说十分凄惨。

顺治十三年,除云贵的永历政权和郑成功仍旧抗清之外,清朝基本已经完成了对大陆的统一。因此,清朝若想实现全国统一,必须对盘踞在云南的永历政权进行征伐。顺治十四年清廷派遣吴三桂进军云贵地区。历经两年的战争,至顺治十六年,吴三桂攻克云南,并对永历帝穷追不舍。永历帝携文武百官逃亡南下。二月,在土司沐天波的帮助下,永历帝进入缅甸,开始了流亡缅甸的生涯。

清廷为斩草除根,于是命吴三桂镇守云南,并密令其剿除永历帝。吴三桂在平定云南局势之后,开始进攻缅甸,擒拿永历皇帝。因吴三桂与缅甸国王勾结,所以缅甸国王对永历政权进行威逼和屠杀。当时的永历皇帝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最终被吴三桂擒拿。

永历皇帝被吴三桂擒拿之后,便成为了清朝的鱼肉,任其宰杀。而事实是,永历皇帝死于吴三桂之手,那么清朝当时是否有赦免永历帝的史实?吴三桂是否痛下决心杀死永历皇帝呢?这些还需要进一步分析。

首先,处死永历帝并非康熙的命令。

永历帝死于1662年,也就是康熙皇帝登基不久,还是幼孩,所以一切政令主要是由四大辅臣和文武百官协商所做出的决定,实质是代表的整个清廷的意见。

然而史书中,并没有明确记载清廷要求吴三桂赐死永历皇帝的命令。一种可能是清廷意欲斩草除根,以绝后患,所以曾下令将永历帝杀死,但为青史留名,史书多将这一命令隐讳不录;第二种可能便是当时全国大局已定,清廷为笼络人心,打算放过永历皇帝一条性命。

其次,吴三桂极力处死永历皇帝。

不管清廷是何种态度,最终的结果是吴三桂否决了爱星阿将永历皇帝献俘北京的建议,而是奏请朝廷直接在云南当地处死永历皇帝。吴三桂主张处死永历帝原因如下:

第一,害怕献俘北京途中永历帝脱逃。

吴三桂擒获永历帝可以说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而当时清朝的局势尚不稳定,反清势力尚未完全平息。云南距京城遥远,献俘北京不能确保万无一失。

第二,吴三桂将擒获永历帝视为不世之功。

此次擒获永历帝,虽然从军事上而言,意义不大,但却具有着清朝获得正统地位的这一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所以清廷十分重视,在得知永历被擒后,清廷进行了祭天活动,可以说清廷对这件事情十分重视。吴三桂早在清军入关之时,便投降了清朝,并在清朝统一全国的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清廷也是对其大加恩赏。如果此次将永历帝处死,吴三桂则将获得不世之功,所以吴三桂十分重视永历帝的生死问题。

第三,吴三桂内心已经脱离了明朝。

吴三桂最初投降清朝,可能是迫于不敌李自成的农民军,尚有借清军之力,打败对手的想法。而且当时还曾与多尔衮谈判划江而治。而在十几年的清朝指挥下南征北伐的过程中,清廷对其恩赏有加,在吴三桂的内心里,自己利益已经往往超过了明朝江山。所以明朝的情结在他的心里也一点点瓦解。

在吴三桂计擒永历帝之时,永历帝曾发文声讨吴三桂,骂他背叛。尽管如此,在永历帝被擒获以后,吴三桂仍然厚待永历帝。在面见永历帝时,也行的是君臣之礼,而且永历帝斥责他之后,他也曾汗流浃背,面如死灰。可以说在吴三桂的内心里,还保留着对于明朝君主的礼遇。

但此后并未再面见过永历帝,实际上也是自己与明朝君主做了一个了断。明朝灭亡乃是大势所趋,况且自己不可能放弃荣华富贵去尝试一次不可能的赌博。所以他选择了将永历帝杀死,以杜绝后患,实际上也是斩断了自己的后路。

第四,消除清朝猜疑。

吴三桂的前半生曾是明朝的大将,虽然投靠清朝,因其出身特殊,难免受到清朝猜疑。因此为获得清朝的信任,吴三桂主动上疏请朝廷赐死永历帝,以表忠心。不仅如此,在得到清朝就地正法的谕旨之后,吴三桂直接奏请将永历帝斩首。实际上,在对待前朝君主之时,为博取名声,收拢人心,统治者大多将其软禁,或者赐死之时全其身首,但吴三桂却出乎意料,选择了将永历帝斩首的刑罚。实际上也就是为了向清朝表示自己与明朝恩断义绝,向清朝表忠心罢了。最终在其他满洲将领的劝说下,还是免去了永历帝身首异处的刑罚。永历帝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在永历帝的生死问题上,吴三桂通过全面考虑还是决定将其除掉,不仅是为绝后患,更是断了自己的后路,给自己的选择做更好的心理建设和准备。


历史系大师姐



吴三桂处死南明永历皇帝,加封平西亲王。

顺治元年(1644年)降清,吴三桂投降清朝,并在山海关大战中大败李自成,被封为平西王,随后引八旗铁骑入关南下,横扫长江以南半壁江山。顺治十六年(1659年),吴三桂镇守云南,引兵进入缅甸,迫缅甸王交出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而南明朝廷的最后一位皇帝。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杀永历帝于昆明,南明灭亡。同年,吴三桂晋封为平西亲王,与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广东平南王尚可喜并称“三藩”。

吴三桂原为明朝辽东将领,自降清以来,屡次受到官职升迁与爵位封赏,但是每次封赏都几乎是以对南明作战的功勋而取得,而在手刃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之后,吴三桂也到达了权势的最高峰,不仅自己封疆裂土,自己的儿子吴应熊也成为了额驸,吴家显赫一时。


吴三桂杀死永历皇帝的时候,康熙是根本表不了态的。

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军攻入云南,永历皇帝朱由榔逃到缅甸曼德勒,被缅王收留。后来吴三桂攻入缅甸国王于康熙元年,即1662年1月22日,将永历帝献给吴三桂,明朝皇统彻底灭亡;1662年6月1日,永历帝父子及眷属25人在昆明篦子坡遭弓弦勒死,终年40岁。

此时的康熙皇帝刚刚登基,并且仅仅只有八岁,朝中一切事务由四大辅政大臣——索尼、鳌拜、苏克沙哈和遏必隆协同处理,所以此时的康熙对于杀不杀永历皇帝的事情,根本不会表态。


吴三桂非常清楚,永历皇帝必须死,而这也是他必须要向朝廷纳的“投名状”。

历史上的朝代更替,亡国之君和前朝统治家族能得到善终的,是屈指可数,除了秦始皇留下了六国的贵族,也就只有曹丕称帝后保全了汉献帝了,但是在取代前朝统治者之前,还是要象征性的效仿尧舜,做一下禅让的。

但是清朝取代明朝的情况又是非常特殊的,正统的明朝并不是由满清灭掉的,而是由李自成所灭,吴三桂投降满清,引清兵入关攻打李自成的理由也就是为崇祯报仇,这个时候只有除掉了所有的明朝朱姓皇室,才能让清朝对于明朝统治的继承具备传承性和正统性,所以永历皇帝是必须要死的,不管是被吴三桂杀死也好,还是真的能被押解回京也罢,终究摆脱不了亡国之君既定的命运。

但是,对于吴三桂而言,由他亲手处死永历皇帝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这是吴三桂为了向朝廷表示自己同明朝断绝关系的决心。

纵观中国古代史,异姓的王爷一直就受到皇家统治者的忌惮,特别是手中握有兵权的异姓王,更是皇帝的心腹大患。不同于其他三位异姓王,定南王孔有德、平南王尚可喜以及靖南王耿精忠,吴三桂是最晚的投降的,甚至可以说是“被迫”投降的,而吴三桂在投降前后也一再坚持,投降只是为了给崇祯报仇,并且也是打着给崇祯报仇的旗号引清兵入关,这样不得不让统治者怀疑吴三桂对于满清朝廷的忠心。

而吴三桂诛杀永历皇帝则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示,自己同明朝的断绝了联系,对于大清是忠心耿耿,也让朝廷看到自己的忠心,进而能让朝廷放心,保住自己的爵位和荣华富贵,即便不考虑这些,自己的儿子都在北京当人质,也是要为自己的后代着想一下。


其次,吴三桂这么做必然背上“叛徒”的骂名,而这也是朝廷所希望看到的。

在传统的忠孝观念的影响下,汉族地区的百姓和士大夫阶层虽然表面上屈服于吴三桂的影响力,但是在内心,对于吴三桂“背主求荣”的行为必然是非常鄙视,诛杀永历皇帝,也让吴三桂彻彻底底的背上了“叛徒”“汉奸”的骂名。这样吴三桂将彻底失去南方民众的人心,也将自己放在了传统文化的对立面,即便吴三桂真的有二心,也不会得到支持,这一点也让清朝对于吴三桂放心了很多。而这也成为了吴三桂想朝廷纳的“投名状”。


再次,吴三桂杀掉永历皇帝,恰恰是朝廷所想要看到的,也算是朝廷“借刀杀人”。

如果是永历皇帝被押解北京,且不说千里迢迢,路上恐遭到意外而功亏一篑,更为重要的是,即便用永历皇帝到了北京,反而成为了清廷的一块“烫手山芋”,在“华夷之辨”和“朱明血统”面前,不管怎么处理,都会引起动荡。

而吴三桂率先动手,在昆明就将永历皇帝处死,可以说是帮助朝廷解决了一个大的难题,不仅除掉了南明朝廷最后的皇帝,铲除了南明皇室血脉,更为重要的是,并不是由满清朝廷自己动手,不会激发民族矛盾,也让自己统治的传承性和合法性不会受到影响,所以必将是对吴三桂非常的满意。


雍亲王府


其实,我们仔细想想在吴三桂抓到永历皇帝的时候,那个时候康熙刚刚登基,可以说那个时候康熙未亲政,真正掌权的是四大辅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大臣,可以说那个时候康熙没有自主权也就不太可能对处理永历帝事情上有什么决定。

但是,有人提出不需要康熙亲自动手啊,因为,那个时候四大辅臣和孝庄都是有可能下令处死永历皇帝的,因为,毕竟拥立皇帝是前朝之君有很大影响力,如果留着永历皇帝必然会影响清廷的政权稳固。

因为,处死永历皇帝对清廷好处确实太多,第一天下反清势力缺少了一个真正的领导人,因为,他在怎么说他也大明王朝的正统继承人,可以说他的存在对于清廷绝对是个大威胁,因此他一旦死了那么这些人就很难对清廷有很大的危害。

处死永历帝事情上我们不得不说到吴三桂,因为吴三桂是前明大将,会表忠心他也会杀死永历皇帝,因为,那个时候清廷是全方位的绞杀朱明皇族,因此,吴三桂作为一个已经投降清廷十数年的原明大将他处死永历皇帝是他给清廷表忠心最好的办法。

我们知道全国大规模的反清势力给消灭后,清廷为了安稳人心就把原来朱明皇族的远枝养了起来,证明自己至少在处理前朝皇族上自己的宽厚,而如果吴三桂留下永历皇帝,那基本上立马就会引起清廷的怀疑,可以说他的情况是很危险的。

清廷并没有个吴三桂明确指示到底杀还是不杀永历皇帝,因此谨慎小心的吴三桂左思右想后为了保证自己的势力他选择为清廷背下这个弑君恶名。

还有一方面就是吴三桂抓到永历帝,并没有在乱军中处死他,而是把他留下了下来,听候清廷发落,虽然,他想把处理永历皇帝事情推给清廷,但是清廷并没有接下这个事情,看出来这个事情上面吴三桂已经触犯清廷大忌,因为,这个事情足够要清廷认为吴三桂是在跟他们要价 ,他到底要什么是高官厚禄还是半壁江山,前者毕竟好说,后者清廷肯定不会答应的,因此,吴三桂和清廷的猜忌因为在处理永历皇帝事情上产生了。

其实,还有个问题就是吴三桂想学习前明沐英一样可以世代掌管云贵地区,而这个时候沐家在云贵地区还是有很大的影响力,因此初来云贵的他必须立威那就是杀死永历皇帝向云贵地区官民示威,因为, 这样至少可以保证他立足云贵地区。

我们知道吴三桂从山海关开始投降清廷后,一直不余余力的绞杀朱明皇族,因此,他怕大明王朝会东山再起那个时候他肯定第一个会给他们算账,因此为了预防这种情况出现,吴三桂决定杀了永历皇帝,保证自己心安。

可以看出来吴三桂一方面对大局,还有一方面他有一定的私心,所以说综上所述永历皇帝必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