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時期的蝗災


隋唐時期的蝗災

蝗災

隋代

“開皇十六年夏,幷州大蝗。”(《隋書·帝紀第二》)“開皇十六年,幷州蝗。時秦孝王俊裒刻百姓,盛修邸第。後竟獲譴而死。”(《隋書·五行志下》)譴:官員獲罪降職。

秦王楊俊起初名聲很好,曾任揚州、幷州總管,隋文帝還下詔褒獎。後楊俊逐漸奢侈,違反制度,侵害百姓。楊俊好色,有很多姬妾;王妃崔氏心中不平,在瓜中下毒,楊俊由此生病。開皇十七年(597年)七月十三日楊俊被調回京師,免去官職,僅保留王爺身份。開皇二十年(600年)六月二十日,楊俊在府邸去世。王府僚佐請立碑,上(隋文帝)曰:“欲求名,一卷史書足矣,何用碑為?若子孫不能保家,徒與人作鎮石耳。”(可謂金石良言。)

隋唐時期的蝗災

京杭大運河

唐代

武德六年,“夏州蝗。”(《新唐書·五行三》)


隋唐時期的蝗災

唐代古城

貞觀二年六月,京畿旱、蝗。太宗在苑中掇蝗祝之曰:"人以谷為命,百姓有過,在予一人,但當蝕我,無害百姓。"將吞之,侍臣懼帝致疾,遽以為諫。帝曰;"所冀移災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是歲,蝗不為災。三年五月,徐州蝗。秋,德、戴、廓等州蝗。四年秋,觀、兗、遼等州蝗。二十一年秋,渠、泉二州蝗。(《新唐書·五行三》)

“貞觀二年,京師旱,蝗蟲大起。太宗入苑視禾,見蝗蟲,掇數枚而咒曰:‘人以谷為命,而汝食之,是害於百姓。百姓有過,在予一人,爾其有靈,但當蝕我心,無害百姓。’將吞之。左右遽諫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災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復為災。”(《貞觀政要·務農·第三十》)

永徽元年,夔、絳、雍、同等州蝗。(《新唐書·五行三》)

永淳元年三月,京畿蝗,無麥苗。六月,雍、岐、隴等州蝗。(《新唐書·五行三》)永淳元年六月……大蝗,人相食。(《新唐書·本紀第三》)永淳元年五月……關中先水後旱、蝗,繼以疾疫,米鬥四百,兩京間死者相枕於路,人相食。(《資治通鑑·唐紀十九》)

長壽二年,臺、建等州蝗。(《新唐書·五行三》)

隋唐時期的蝗災

昭陵六駿之“颯露紫”,拔箭者為丘行恭

711年,唐睿宗景雲二年十月,右補闕辛替否上疏,以為:“自古失道破國亡家者,口說不如身逢,耳聞不如目睹。……自頃以來,水旱相繼,兼以霜蝗,人無所食,未聞賑恤……“雖然沒有明確記載,說明還有蝗災出現。(《資治通鑑·唐紀二十六》)

715年,開元三年五月,“山東大蝗,民或於田旁焚香膜拜設祭而不敢殺,姚崇奏遣御史督州縣捕而瘞之。議者以為蝗眾多,除不可盡;上亦疑之。崇曰:“今蝗滿山東,河南、北之人,流亡殆盡,豈可坐視食苗,曾不救乎!借使除之不盡,猶勝養以成災。”以乃從之。盧懷慎以為殺蝗太多,恐傷和氣。崇曰:“昔楚莊吞蛭而愈疾,孫叔殺蛇而致福,奈何不忍於蝗,而忍人之飢死乎?若使殺蝗有禍,崇請當之!”(《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七》)

716年,開元四年,”山東蝗復大起,姚崇又命捕之。倪若水謂:“蝗乃天災,非人力所及,宜修德以禳之。劉聰時,常捕埋之,為害益甚。”拒御史,不從其命。崇牒若水曰:“劉聰偽主,德不勝妖;今日聖朝,妖不勝德。古之良守,蝗不入境。若其修德可免,彼豈無德致然?”若水乃不敢違。“(《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七》)

隋唐時期的蝗災

華清池

”開元四年,山東大蝗,民祭且拜,坐視食苗不敢捕。崇奏捕蝗,乃出御史為捕蝗使,分道殺蝗。”汴州刺史拒不應命。姚崇“移書誚之……若水懼,乃縱捕,得蝗十四萬石。“(《新唐書·姚崇傳》)

《舊唐書》也記載,在姚崇督促之下,倪若水“卒行埋瘞之法,獲蝗一十四萬,乃投之汴河,流者不可勝數。”(《舊唐書·五行志》)

“開元四年,山東諸州大蝗。”(《通典》卷七)

開元三年七月,河南、河北蝗。四年夏,山東蝗,蝕稼,聲如風雨。二十五年,貝州蝗,有白鳥數千萬,群飛食之,一夕而盡,禾稼不傷。(《新唐書·五行三》) 

開元“二十五年,貝州蝗食苗,有白鳥數萬,群飛食蝗,一夕而盡。”(《舊唐書·五行志》) 

764年,唐代宗“廣德二年秋,蝗,關輔尤甚,米鬥千錢。”(《新唐書·五行三》)

784年,唐德宗“興元元年四月,自春大旱,麥枯死,禾無苗,關中有蝗,百姓捕之,暴蒸,揚去足翅而食之。明年五月,有蝗起自東海,西至隴坻,群飛蔽天,旬日不息。所至苗稼無遺。”(《唐會要》卷四四)

隋唐時期的蝗災

“興元元年秋,螟蝗自山而東際於海,晦天蔽野,草木葉皆盡。”(《新唐書·五行三》) 

785年,唐德宗“貞元元年夏,蝗,東自海,西盡河、隴,群飛蔽天,旬日不息,所至草木葉及畜毛靡有孑遺,餓殣枕道,民蒸蝗,曝,揚去翅足而食之。”(《新唐書·五行三》) 

貞元元年,“夏,蝗,東自海,西盡河隴,群飛蔽天,旬日不息;所至,草木葉及畜毛靡有孑遺,餓殍枕道。《舊唐書·五行志》

805年,唐順宗永貞元年秋,陳州蝗。(《新唐書·五行三》) 

806年,唐憲宗元和元年夏,鎮、冀等州蝗。(《新唐書·五行三》) 

823年,唐穆宗長慶三年秋,洪州螟蝗害稼八萬頃。(《新唐書·五行三》) 

唐文宗開成元年(836年)——開成五年(840年),蝗災範圍北至幽州、鎮州(即今河北北部及西部),南至陳州(即今河南周口地區),西至河中、陝虢(即今山西運城及河南三門峽地區),東至海。規模巨大貢獻,持續時間相當長。

開成元年夏,鎮州、河中蝗,害稼。二年六月,魏博、昭義、淄青、滄州、兗海、河南蝗。三年秋,河南、河北鎮定等州蝗,草木葉皆盡。五年夏,幽、魏、博、鄆、曹、濮、滄、齊、德、淄、青、兗、海、河陽、淮南、虢、陳、許、汝等州螟蝗害稼。(《新唐書·五行三》)  

“開成二年,河南、河北旱,蝗害稼;京師旱尤甚,徙市,閉坊南門。四年六月,天下旱,蝗食田,禱祈無效,上憂形於色。”唐文宗甚至決定,如果三日內不下雨即退位,宰相另選賢能為君。至“宰臣嗚咽流涕不能已。”“是歲……河南、河北蝗,害稼都盡。鎮、定等州,田稼既盡,至於野草樹葉細枝亦盡。”(《舊唐書·五行志》)

隋唐時期的蝗災

唐代仕女

841年,唐武宗“會昌元年,關東、山南鄧唐等州蝗。”(《新唐書·五行三》)

854年,唐宣宗“大中八年七月,劍南東川蝗。”(《新唐書·五行三》)

唐懿宗鹹通三年(862年)至鹹通十年(869年),河南、陝西等地發生蝗災,持續時間相當長,向西擴展至京畿及其附近的同、華兩州(即陝西西安及渭南地區),向南波及至淮南地區。

“鹹通三年六月,淮南、河南蝗。六年八月,東都、同華陝虢等州蝗。七年夏,東都、同、華、陝、虢及京畿蝗。九年,江淮、關內及東都蝗。十年夏,陝、虢等州蝗。不絀無德,虐取於民之罰。”(《新唐書·五行三》) 

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二月,王仙芝聚眾數千在河南長垣起義;五月,黃巢聚眾數千在山東冤句響應王仙芝,動搖唐朝統治根基的唐末農民起義爆發。七月,有爆發了一次特大蝗災。

“秋,七月,蝗自東而西,蔽日,所過赤地。京兆尹楊知至奏“蝗入京畿,不食稼,皆抱荊棘而死。”宰相皆賀。”(《資治通鑑·唐紀六十八》) 

“乾符二年,蝗自東而西蔽天。”(《新唐書·五行三》) 

廣明元年(880年)十一月,黃巢軍克洛陽,十二月,破潼關逼近長安。僖宗逃往逃往四川,成為玄宗之後又一位避難四川的皇帝。羅隱有《帝幸蜀》詩詠其事:“馬嵬煙柳正依依,又見鑾輿幸蜀歸。泉下阿蠻應有語,這回休更冤楊妃。”(“阿蠻”是唐玄宗的小名,與曹操一樣。);“秦婦吟秀才”的唐韋莊有《立春日作》:“九重天子去蒙塵,御柳無情依舊春。如今不關妃妾事,始知辜負馬嵬人。”

885年,“光啟元年秋,蝗自東方來,群飛蔽天。二年,荊、襄蝗、米鬥錢三千,人相食;淮南蝗,自西來,行而不飛,浮水緣城入揚州府署,竹樹幢節,一夕如翦,幡幟畫像,皆齧去其首,撲不能止。旬日,自相食盡。”(《新唐書·五行三》)這一年唐僖宗從四川返回長安,然大唐已分崩離析。 

聲明: 本文圖片來源於“IC photo”或“圖蟲創意”,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公司、組織、個人未經IC photo或圖蟲創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