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期」清六家之一,清初被視為“正統”的畫家——吳歷

吳歷(1632年—1718年),清代著名畫家。本名啟歷,號漁山、桃溪居士。因所居有言子墨井,又號墨井道人。江蘇常熟人。為“清初六家”之一。幼學畫,稍長學琴。早年多與西人牧師、神父往來。1681年,吳歷決意隨柏應理神父赴羅馬覲見教皇,原欲經澳門乘荷蘭船赴歐洲,已至澳門,卻未能成行,遂留居澳門約5個多月。1682年在澳門加入耶穌會,受洗名為西滿·沙勿略,並遵習俗取葡式名雅古納。常居聖保祿教堂,吟詩作畫,有《漁山袖珍冊》、《白傳湓江圖卷》、《秋山紅葉圖》等作品面世。此時他的繪畫,明顯有吸收西方繪畫藝術之處。同時還著有《三巴集》,“三巴”即以其居地澳門聖保祿教堂之譯音為名,其《澳門雜詠》30首,均與澳門有關,實為早期澳門重要的文學史料。1682年離澳,在江浙一帶傳教。卒於上海。

吳歷《 雲白山青圖卷》▼

「第八十八期」清六家之一,清初被視為“正統”的畫家——吳歷

吳歷清六家之一。清六家為清初山水畫家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吳歷、惲壽平六人的合稱。亦稱“四王、吳、惲”。他們繼明代董其昌之後享有盛名,領導畫壇,左右時風,當時被視為“正統”,深受皇帝為中心的貴族士大夫階層的喜愛。“正統”多少與“體制內”有關,而清六家中的吳歷和惲壽平卻是一生布衣,說他們也是“正統”估計與他們的畫法“正統”有關。吳歷早年曾跟王鑑學畫,同時做過王時敏的學生,學的東西自然是“正統”。

吳歷《 陶圃松菊圖》▼

「第八十八期」清六家之一,清初被視為“正統”的畫家——吳歷

吳歷早期作品很似王鑑作風,皴染工細,清潤秀麗。中年時期,在遍臨宋元諸家基礎上,著重吸取王蒙和吳鎮之長,形成自己風格。作品佈局取景比較真實,安置得宜,還富有遠近感,用筆沉著謹嚴,善用重墨,積墨,山石富有立體感,風格渾樸厚潤。他摹古而不拘囿古人,能融匯諸家之長,自創新意,還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西法,如佈局、明暗等方面,故史傳論其:“作畫每用西洋法,雲氣綿渺凌雲,迥異平時。” 他的山水注意取法自然,使作品富有一定真實感。如其自述:“不將粉本為規矩,造化隨他筆底來。”這些都是迥異“四王”之處的。更加不同於“四王”之處的就是吳氏能畫人物,非同凡格。

吳歷《 槐榮堂圖》▼

「第八十八期」清六家之一,清初被視為“正統”的畫家——吳歷

吳歷流傳下來的作品較多。僅上海博物館收藏書畫就達32幅,含五、六個大幅精品佳作,如《雨歇遙天圖》、《葑溪會琴圖》、《槐策堂圖》等。北京故宮博物院更是收藏豐厚,如43歲時作的《松壑鳴琴圖軸》取法王蒙,景色鬱茂,佈局深遠,皴法細密,積墨厚重,陰面多用重墨,受光部分作“陽面皴”,增強了山石的立體感,反映了畫家成熟後的典型風格。75歲作的《黃山晴藹圖卷》,仿王蒙,更具沉鬱之氣,山石用幹筆織墨層層加皴,並用焦墨點擦,陰陽陰晴分明,蒼鬱滋潤。75歲作的《泉聲松色圖軸》,是仿黃公望,皴法繁密,筆力雄渾。這些仿名家的晚年之筆,均具渾厚凝重之特色。

吳歷《 湖天春色圖》▼

「第八十八期」清六家之一,清初被視為“正統”的畫家——吳歷

經常聽到當代的藝術評論家和畫家對“四王”和吳、惲有不少微詞,聽得最多的,當然是認為清六家“因循守舊”。辯證客觀地看,這與他們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多少有點關係,總體來說,他們“摹古”還不夠深入不夠到家,而個人風格又不夠突出,在特定的時間段內他們又是最突出,但在歷史長河中他們又只能算是“普通”。學習歷史自然是為了提高認知,相信“高手”們可以從中汲取“營養”,找準方向,努力成就“未來”。

淵廬作品欣賞

「第八十八期」清六家之一,清初被視為“正統”的畫家——吳歷

《白蕉先生筆意》


淵廬話畫

汪淵,字淵之,號小廬、淵廬,藏家,書畫評論家

「第八十八期」清六家之一,清初被視為“正統”的畫家——吳歷

往期回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