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沈从文的《边城》?

洞庭一苇1188


汪曾祺曾说沈从文的《边城》"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苏雪林却说它"繁冗拖沓,有时累累敷百言还不能选出'中心思想'。"

沈从文可谓现代史上熠熠生辉的大家,提起沈从文,便会自然想到《边城》,于是沈从文、边城、湘西凤凰便成了不可分割的生命有机体,可谓互相成全。

《边城》是一般中篇小说,成书于20世纪30年代,描写了桃花源般的茶峒,这部小说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文笔优美,描绘了湘西的风俗人情,人与人的亲情、友情以及一段动人的爱情。

一、文学言语层——词句建筑的诗意世界

小说开头是这样的。

由四川过湖南去, 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说开头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语言清新又平易,意境悠远,一幅如诗如画、宁静祥和的湘西世界徐徐展开。不只开头,书中处处充满人文关怀,古典与现代融合,人文与自然结合,描写简练又细腻,令人回味无穷。其中优美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率真的人性,吸引了无数人。

二、文学形象层——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提到《边城》就自然想到翠翠了,她"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当然少不了这段动人又凄美的爱情故事了,翠翠是在龙舟赛上遇到青年水手傩送的,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由此一段故事就展开了。天保和傩送一个身亡,一个出走,爷爷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死去,令人唏嘘。

三、文学意蕴层——说不尽的边城

除了清新恬淡,只是描述了尽善尽美的人性,事实上真是如此吗?沈从文曾说过"我的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近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不只《边城》,任何一部作品都会存在某种误读。作品的结尾"那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也充满了悬念和令人遐想的空间。

有人认为沈从文的《边城》只是一种虚之又虚、玄之又玄的梦幻泡影,缺乏脚踏实地的依据,太过完美便不切实际,难以实现。例如描写翠翠,说她"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这便是不可能的,人有悲欢离合,不会到这种完美无缺的地步也不必苛求完美至此。

但我们也不必汲汲于此,这是他理想的皈依,沉浸于作品,我们的生命体验或多或少有了一些交集。但我们不仅需要柴米油盐酱醋茶,同样少不了琴棋书画诗酒花,不仅需要现实,可能也少不了一些看似无用的"虚幻"和诗意吧。


一往文学


《边城》描写了山城青年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曲折的爱情悲剧。20世纪二三十年代,川、湘、黔三省交界处的边远小城,有一个名为“茶峒”的宁静乡村,风光秀丽,人情质朴。


古渡头边住了一户人家,品性善良的70岁老船夫和他的15岁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摆渡的生活恬然平静,与世无争。茶峒城码头大哥顺顺有两个儿子,长子天保、次子催送。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偶遇傩送,从此念念不忘。而几乎同时,哥哥天保也喜欢上了美丽清纯的翠翠,开始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翠翠因为更中意雄健俊朗的催送,始终不肯答应婚事。

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中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張坊,只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一生摆渡。

两兄弟于是按照茶峒人的习惯,在夜晚上山唱歌,约定谁的歌声得到翠翠回答便算。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也知道自己唱不过弟弟,为了成全弟弟傩送,于是外出滩,却遇上激流淹死了。

顺顺因天保的死而怪罪老船夫。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又得不到翠翠的明确爱意,只好乘船出走他乡。

而老船夫也在一个风雨之夜,因外孙女的婚事没有着落而生病,述然逝世,留下孤苦的翠翠独守渡口,在怅和期待中生活,盼望傩送有朝一日能够归来。

湘西那沐浴着湿润与和谐的水边小城,孕育着人性的率真与善良,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湘西古城的居民在“自然”、“人事”面前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只能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情人生。而与此同时,沈从文创造出的闪耀着神性之光的理想人物,既体现着人性中庄严、健康、美丽、虔诚的一面,也同时反映出沈从文身上的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情怀。

小说容纳了现在和过去、生存和死亡、恒久与变动、天意与人为等诸多主题,笼罩着一种无奈的命运感,寄寓了作者个人以及对于民族的隐痛。


——END,谢阅!


没长书


《边城》展现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他的作者沈从文先生就是湖南凤凰人。以湘西生活为题材,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这篇小说,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寄托着作者“爱”与“美”的美学理想,《边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样自然和纯净,这是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


《边城》是一首抒情的诗歌,是一曲浪漫主义的牧歌。从写做手法上说他运用散文化的语言,以关于动作对话的白描手法,挖掘翠翠内心丰富的潜台词。故事情节建构在梦幻的基础上,一半是“梦”一半是理想的“现实”。虽然是悲剧,但是故事的结尾采用的笔法平和、并非绝望,“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样的结尾更富于余味袅袅的情韵,我们仿佛看到了单纯美丽的翠翠姑娘,满怀深情地等待,同时也满怀希望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表现人性最突出的作品。正是这部作品奠定了沈从文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上的地位。《亚洲周刊》曾经在90年代末期作过一个排行榜,把全世界范围内的20世纪用中文创作的小说进行了排行,选出前100名作品,其中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名列第一,《边城》名列第二,如果只按单篇小说来算,《边城》应该排名第一。

湘西女儿翠翠和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同时寄托着作者民族的隐痛, 湘西人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人重复着悲惨的人生。这是湘西人不被人理解的民族孤独,这种孤独感成为了作品人物的感情基调,正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造成的不理解,最终落得翠翠一个人孤独地等候心上人的到来。

处处显示人性光辉的小说是个悲剧性结局,也许就是因为这样才提升了他的阅读价值


木槿谈文化



在湘西茶峒的山水里养着可爱水灵的翠翠,她撑渡船的爷爷,城里的船总顺顺,他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以及其他人在《边城》里展示的都是人情,无论淳朴与无奈。

那个动荡纷争的创作背景时代,沈从文的《边城》是一枝独秀,他没有鞭挞社会的黑暗与人性丑恶,反而轻描淡写地歌颂乡下的风土人情,翠翠纯洁又朦胧的爱情。

她与天保、傩送的三角恋是无奈惆怅的,天保的成全与死亡是傩送心头上的石头,父亲顺顺的步步紧逼使他最终负气出走,而翠翠在城外白塔下,替死去的爷爷守着这渡船,等着傩送有一天登上她的渡船,有一天她能成为新嫁娘。

沈从文描写的多是像《边城》类似“乡下人”的小说,往往又以悲剧收尾,文中充斥着浪漫又伤感的描写。

前期微妙的小确幸难以忘怀,总让结局显得不那么惋惜,又更加悲伤落寞。他能将强烈的盼望与无情的现实结合,告诉每个人,你要活下去,即使“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也许因为我也是一个农村的孩子,对于奶奶这样的长辈有着特殊的情感,因为他们总是有陪伴我们走过一段难忘的旅途。而乡间玩伴的嬉戏,邻居大声的问候玩笑总是亲切。

长大后,却总是近乡情怯,对于这些人情总是不像以前那么自然可亲,一直想要躲避。

希望大家常回家看看,且行且珍惜。


柬某君


沈从文的作品在革命语境下是非常不合时宜的,所以郭沫若当时骂他是粉色作家,建国后,他被迫放弃写作,一度绝望得想自杀,后从事文物研究。

新时期,沈从文和张爱玲几乎同时被作为出土文物被挖掘出来。他也被作为研究对象,引起中西方学界的持续关注。他影响了一大批作家的写作,当代小说成就比较高的作家,王安忆、贾平凹,都深受沈从文的影响。80后作家或者网络作家,也不得不奉他为写作上的祖师爷。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这位高小毕业生当年赤手空拳当京漂,投稿无数,也被拒无数次,最困难的时候吃不上饭,郁达夫接济过一次,请他吃饭且将饭后找的零钱悉数交给他,为他写了一篇悲愤的杂文,大意思是沈从文这样的书生不能偷不能抢,在这样的乱世靠写作为生,唯有死路一条。

但沈从文这位常常自诩为乡下人的少年,硬是凭着湘西人的蛮劲挺过来,苦熬成名家,与徐志摩结交,得到其赏识,编辑刊物,成为京派文人的代表。成为林徽因太太的客厅里的常客,最后居然也成为西南联大的讲师。虽然被刘文典讥讽为只值五毛钱,却也培养出汪曾祺这样怪异,在新时期文坛几乎算是横空出世的作家 。

《边城》和萧红的《呼兰河传》一样,是散文诗,或者是诗话的小说,蕴含深远。里面有民俗,有亘古不变的纯朴人性,有将发生却来不及发生的爱情,符合美学家莱辛的“包孕性一刻”。

翠翠和爷爷,还有她周围的群体,整个的显得那么和谐,那是老中国缓缓的流水一样的生活。作家写出了艺术的本体性,《边城》在任何时候都能作为经典给孩子们读,也是成年人的童话。新时期的电影改编种,沈从文是得到较多青睐的。小说中,虎耳草,如诗一般的歌声,老爷爷饱经沧桑的人生,兄弟俩的情谊,湘西的纯朴民性,都像一幅画面镌刻在中国文学史与文化史上。《边城》也几乎成为一部记忆范式意义的作品。

文学不能满足于写现实性的东西,任何杀伐决断、兵戎相接,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如何写出恒常性,如何写出地域文学、地域文化的独特性、超越性,沈从文是极少数能做到的作家。湘西与贾平凹的商州、棣花街,莫言的高密东北乡,老舍的北京城,等等,具有了与福克纳那邮票大的故乡一样的独特意义。


又是乌鸦的炸酱面


标题:《边城》书评

以下正文

以前因为某几位作家的缘故,对那个时代的作家有着假想的厌恶,认为那个时代的作家没有写作能力。

后来长大一点,想看看中国作家的文学作品,读了边城。

这个故事不长,十来万字,围绕着老船工和孙女翠翠,描写翠翠青春懵懂的爱情故事。涉及的人物很少,背景很小,所以有着独特的小而美的感觉。

沈从文的文字有着清溪翠竹的清幽之美,用词小而巧,深且远,静而幽。读沈从文的故事,就像看一副乡村画:青青竹林依山傍水,小溪清欢地在一侧蜿蜒流转,其间有小屋一座,篱笆一堵,鸡鸭几只,一畦菜地种着茄子,豇豆,白菜,南瓜各式各样。炊烟袅袅,不闻人声。

而这恰恰也是边城。关于边城内发生的故事,并不新奇或者精细入微。关于翠翠的爱情故事,透着浓重的传统乡土气。它并不具有让人眼前一亮的能力,但胜在情感的真挚,妥帖,令人心上暖暖的。

总的来看,边城作为文学作品是完全合格的。这本书的题材和篇幅决定了在文学评价上就算评论家偏爱也无法给出太好的赞誉。它(边城)不具备成为世界性作品,能够流传后世的能力。我个人是喜欢这本书的,但这就是我的结论。

也许你会看到很多人对这本书给出很高的评价,但你要知道的是,这个世界大部分人都只有一米多高,他们根本不知道四米的墙后有什么风景。


青丝蘸白雪Cy


《边城》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我觉得是最美的小说!

首先,小说里所描绘的环境很美。写的是明国时期的湘西风土人情。那里山清水秀。不受战争的烦扰。人人过着虽然并不是很富裕,但却很安静的乡村小生活。看这部小说所描写的环境绝对不亚于看李子柒的视频。

其次,小说里的人很美。主人公翠翠是个天真的女孩。被善良的爷爷一手带大。爷爷是渡口的船夫,翠翠便天天跟着爷爷到渡口摆渡行人。来来往往的行人也都很友好。大家一边坐着渡船过河,一边谈论着生活的琐事。男主人公天保和傩送两兄弟也都是边城里善良的年轻人,他们乐行好施,慷慨大方。

最后,情窦初开的兄弟俩同时爱上了翠翠。他们三人之间的爱情也很美。兄弟俩为了公平竞争,决定一起去和翠翠对山歌,谁对赢了,就向翠翠求婚。但后来,老大天保决定退出竞争,离开边城,但却在意外中丧命。老二傩送也因为自责而离开了边城。

虽然故事并不是以大圆满的结局收场。我们也不知道傩送是否还会回来与翠翠相聚。整个故事虽然有遗憾但却没有一丝邪恶。小说没有一个反面人物(这在小说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一切都是对美好的赞颂。即使是最后的悲剧,也是因为善良无知所致。

总而言之,《边城》很美!


刘志锦Jim


心里有座城

青瓦、绿树,小桥、流水,浣洗而归的女子,泛舟江边,满载而归的少年。古铜色的皮肤是阳光、自然赋予这天地间宁馨儿最好的礼物,女子的灵秀、男孩的健壮,妇女的安逸沉稳,上了年纪的老人嘴角抽着旱烟,讲述着城中千百年来、世世代代演绎的故事。

《边城》,述说着这样一个故事,这样一个埋藏在心底,只有在梦里才能遇见的故事。

这座城是多少人心中的“桃花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笔下,书写了多少文人侠客的梦,在心底留下那样一个世外桃源的生活。千百年后,《边城》里茶峒人的世界又将这梦拉进现实,又告诉人们,梦在走远,而这只是个梦。这个梦里交织着太多人的故事,留下不可拒绝的深情。有静谧的时候,一艘渔船就是一个老渔夫一辈子的归属,远离了买房买车的窘境;有热闹的时光,端午节赛龙舟不算,全镇的人聚在一起,抓鸡赶鸭,盛大的节日里,仿佛要把沉寂一年的热闹都释放,不留遗憾和任何伤悲的借口。少了灯红酒绿,多的是人间温情。资助外来者的顺顺、摆渡的老船夫……民风淳朴,约定俗成的习惯,没有政治,没有金钱利益,却也是再也回不去的过去。或许,你从未遇见过这样的时光;或许,你曾在某个时段,曾和它邂逅、相遇,《边城》教给现代人的是现实不易、心存温暖。留给现代人的是心里那座不可磨灭的城。

城里有个率性活脱的老人

读了《边城》,相信摆渡的老船夫留下的印象不能再深刻了。女儿对爱情的执着,留下孙女翠翠,一条老黄狗、一条渡船,一壶酒,三餐温饱,取材自然,无欲无求,人生足矣。对女儿的宽容,对他来说不可能对金钱执着。生在物质的社会,看轻物质几乎是不可能的,从老渔夫这里学到的,应该是分清楚优先级,不可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随性了一生,对于他最爱的孙女,他确是临终也放不下的,千丝万缕,血浓于水,从此阴阳两隔,自然会有自然的道理,随性一生的他,自然不会对尘世的种种有所牵挂吧。

城中上演了一段凄美的爱情

在一个不懂爱的年纪,喜欢便是爱。在一个江南水乡,表达爱的方式更为原始单纯。哥哥天保愿意为弟弟的幸福退出三人的局面;弟弟傩送为心底萌生的爱不要作坊,宁肯要一艘破船。命运捉弄,天保的死成为傩送心中不可磨灭的痛,傩送的离开也成为翠翠铭记一生的等待:他或许不会回来,他或许“明天”就回来。

“普通人、善良人的命运变迁,湘女翠翠阴差阳错的爱情悲剧。”

心中有座城,那是不可触碰的美好。


小瓶子233


每个中国人心里都有一座桃花源,沈从文的桃花源是《边城》。

边城景美,美得让人心疼。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太阳升起,溪边小船开渡;夕阳西下,溪边小船收渡,像一幅山水画。

“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黄泥的墙,乌黑的瓦”……让你突然,有想去桃花人家,讨碗酒喝的冲动。

“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这哪像一潭水,简直是一个童话。

难怪惹得徐志摩赞叹:“这是多美丽多生动的一幅乡村画。作者的笔真像是梦里的一只小艇,在波纹鳒鳒的梦河里荡着,处处有着落,却又处处不留痕迹。这般作品不是写成的,是‘想成’的。”

桃花源之美,不只“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不只“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桑竹”,更在于人,在于“黄发垂髫”“怡然自乐”……《边城》的美,在风景,更在人心,人情,人性。

且不说,女主翠翠的美丽活泼,她“在风日里长养着”“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以及她最干净的爱恋……

也不说,翠翠爷爷的善良慈爱,即便是女儿有了未婚先孕的丑事,他也“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的过下去”……

单说那些过渡的愚夫俗子吧!

本来,渡头为公家所有,过渡人大可不必出钱。可是,这些人,心中却不安,过溪之后,总是抓一把钱掷到船板上。管船人却情不过,也为了心安起见,就用这些钱买茶叶和草烟,看到有人,就把一小束草烟扎到那人包袱上,茶叶则在六月里放进大缸里去,用开水泡好,给过路人解渴。即便是最为人轻视的娼妓,在边城,“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

因为人,边城才美。因为这种美,《边城》才能与诺贝尔文学奖不期而遇,尽管插肩而过。

很多时候,喜欢一处风景,往往因为一个,或是一些人。你可能因为一个人,喜欢一首歌,一道菜,一部电影,甚至是一座城市。

我喜欢,漫天飞雪时,踩在雪地上发出的声响,我喜欢,一个人,不打伞,走进细雨里,我喜欢Caroline的《Where's my Love》,梁静茹的《暖暖》……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城里住着一个不再可能的人,那些人,路过了青春一阵子,却会在记忆里搁浅一辈子。

沈从文的城里住着翠翠,翠翠的城里住着二老,那么,你的城里,住着谁?


一起读书


樱桃样的《边城》,美好可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