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沈從文的《邊城》?

洞庭一葦1188


汪曾祺曾說沈從文的《邊城》"像一籃新摘的煙臺瑪瑙。"蘇雪林卻說它"繁冗拖沓,有時累累敷百言還不能選出'中心思想'。"

沈從文可謂現代史上熠熠生輝的大家,提起沈從文,便會自然想到《邊城》,於是沈從文、邊城、湘西鳳凰便成了不可分割的生命有機體,可謂互相成全。

《邊城》是一般中篇小說,成書於20世紀30年代,描寫了桃花源般的茶峒,這部小說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文筆優美,描繪了湘西的風俗人情,人與人的親情、友情以及一段動人的愛情。

一、文學言語層——詞句建築的詩意世界

小說開頭是這樣的。

由四川過湖南去, 靠東有一條官路。 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小說開頭採用講故事的方式娓娓道來,語言清新又平易,意境悠遠,一幅如詩如畫、寧靜祥和的湘西世界徐徐展開。不只開頭,書中處處充滿人文關懷,古典與現代融合,人文與自然結合,描寫簡練又細膩,令人回味無窮。其中優美的人文環境和自然率真的人性,吸引了無數人。

二、文學形象層——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

提到《邊城》就自然想到翠翠了,她"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最讓人印象深刻的當然少不了這段動人又悽美的愛情故事了,翠翠是在龍舟賽上遇到青年水手儺送的,儺送的兄長天保也喜歡上了翠翠,由此一段故事就展開了。天保和儺送一個身亡,一個出走,爺爺也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死去,令人唏噓。

三、文學意蘊層——說不盡的邊城

除了清新恬淡,只是描述了盡善盡美的人性,事實上真是如此嗎?沈從文曾說過"我的作品能夠在市場上流行,實際上近於買櫝還珠。你們能欣賞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後蘊藏的熱情卻忽略了;你們能欣賞我文字的樸實,照例那作品背後隱伏的悲痛也忽略了。"不只《邊城》,任何一部作品都會存在某種誤讀。作品的結尾"那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也充滿了懸念和令人遐想的空間。

有人認為沈從文的《邊城》只是一種虛之又虛、玄之又玄的夢幻泡影,缺乏腳踏實地的依據,太過完美便不切實際,難以實現。例如描寫翠翠,說她"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這便是不可能的,人有悲歡離合,不會到這種完美無缺的地步也不必苛求完美至此。

但我們也不必汲汲於此,這是他理想的皈依,沉浸於作品,我們的生命體驗或多或少有了一些交集。但我們不僅需要柴米油鹽醬醋茶,同樣少不了琴棋書畫詩酒花,不僅需要現實,可能也少不了一些看似無用的"虛幻"和詩意吧。


一往文學


《邊城》描寫了山城青年天保和儺送與擺渡人的外孫女翠翠曲折的愛情悲劇。20世紀二三十年代,川、湘、黔三省交界處的邊遠小城,有一個名為“茶峒”的寧靜鄉村,風光秀麗,人情質樸。


古渡頭邊住了一戶人家,品性善良的70歲老船伕和他的15歲外孫女翠翠相依為命,擺渡的生活恬然平靜,與世無爭。茶峒城碼頭大哥順順有兩個兒子,長子天保、次子催送。

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偶遇儺送,從此念念不忘。而幾乎同時,哥哥天保也喜歡上了美麗清純的翠翠,開始託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翠翠因為更中意雄健俊朗的催送,始終不肯答應婚事。

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中了儺送,情願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張坊,只想娶翠翠為妻,寧願一生擺渡。

兩兄弟於是按照茶峒人的習慣,在夜晚上山唱歌,約定誰的歌聲得到翠翠回答便算。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也知道自己唱不過弟弟,為了成全弟弟儺送,於是外出灘,卻遇上激流淹死了。

順順因天保的死而怪罪老船伕。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又得不到翠翠的明確愛意,只好乘船出走他鄉。

而老船伕也在一個風雨之夜,因外孫女的婚事沒有著落而生病,述然逝世,留下孤苦的翠翠獨守渡口,在悵和期待中生活,盼望儺送有朝一日能夠歸來。

湘西那沐浴著溼潤與和諧的水邊小城,孕育著人性的率真與善良,展現出一個詩意的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

湘西古城的居民在“自然”、“人事”面前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只能一代又一代重複著悲情人生。而與此同時,沈從文創造出的閃耀著神性之光的理想人物,既體現著人性中莊嚴、健康、美麗、虔誠的一面,也同時反映出沈從文身上的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情懷。

小說容納了現在和過去、生存和死亡、恆久與變動、天意與人為等諸多主題,籠罩著一種無奈的命運感,寄寓了作者個人以及對於民族的隱痛。


——END,謝閱!


沒長書


《邊城》展現的是湘西世界和諧的生命形態,他的作者沈從文先生就是湖南鳳凰人。以湘西生活為題材,描寫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讚美人性美。這篇小說,是沈從文先生的代表作,寄託著作者“愛”與“美”的美學理想,《邊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樣自然和純淨,這是一個詩意的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


《邊城》是一首抒情的詩歌,是一曲浪漫主義的牧歌。從寫做手法上說他運用散文化的語言,以關於動作對話的白描手法,挖掘翠翠內心豐富的潛臺詞。故事情節建構在夢幻的基礎上,一半是“夢”一半是理想的“現實”。雖然是悲劇,但是故事的結尾採用的筆法平和、並非絕望,“翠翠孤獨地守著渡船,痴心地等著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這樣的結尾更富於餘味嫋嫋的情韻,我們彷彿看到了單純美麗的翠翠姑娘,滿懷深情地等待,同時也滿懷希望


《邊城》是沈從文先生表現人性最突出的作品。正是這部作品奠定了沈從文先生在中國現代文學上的地位。《亞洲週刊》曾經在90年代末期作過一個排行榜,把全世界範圍內的20世紀用中文創作的小說進行了排行,選出前100名作品,其中魯迅的小說集《吶喊》名列第一,《邊城》名列第二,如果只按單篇小說來算,《邊城》應該排名第一。

湘西女兒翠翠和戀人儺送的愛情悲劇,同時寄託著作者民族的隱痛, 湘西人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一代又一代人重複著悲慘的人生。這是湘西人不被人理解的民族孤獨,這種孤獨感成為了作品人物的感情基調,正是因為人與人之間的隔閡,造成的不理解,最終落得翠翠一個人孤獨地等候心上人的到來。

處處顯示人性光輝的小說是個悲劇性結局,也許就是因為這樣才提升了他的閱讀價值


木槿談文化



在湘西茶峒的山水裡養著可愛水靈的翠翠,她撐渡船的爺爺,城裡的船總順順,他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以及其他人在《邊城》裡展示的都是人情,無論淳樸與無奈。

那個動盪紛爭的創作背景時代,沈從文的《邊城》是一枝獨秀,他沒有鞭撻社會的黑暗與人性醜惡,反而輕描淡寫地歌頌鄉下的風土人情,翠翠純潔又朦朧的愛情。

她與天保、儺送的三角戀是無奈惆悵的,天保的成全與死亡是儺送心頭上的石頭,父親順順的步步緊逼使他最終負氣出走,而翠翠在城外白塔下,替死去的爺爺守著這渡船,等著儺送有一天登上她的渡船,有一天她能成為新嫁娘。

沈從文描寫的多是像《邊城》類似“鄉下人”的小說,往往又以悲劇收尾,文中充斥著浪漫又傷感的描寫。

前期微妙的小確幸難以忘懷,總讓結局顯得不那麼惋惜,又更加悲傷落寞。他能將強烈的盼望與無情的現實結合,告訴每個人,你要活下去,即使“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也許因為我也是一個農村的孩子,對於奶奶這樣的長輩有著特殊的情感,因為他們總是有陪伴我們走過一段難忘的旅途。而鄉間玩伴的嬉戲,鄰居大聲的問候玩笑總是親切。

長大後,卻總是近鄉情怯,對於這些人情總是不像以前那麼自然可親,一直想要躲避。

希望大家常回家看看,且行且珍惜。


柬某君


沈從文的作品在革命語境下是非常不合時宜的,所以郭沫若當時罵他是粉色作家,建國後,他被迫放棄寫作,一度絕望得想自殺,後從事文物研究。

新時期,沈從文和張愛玲幾乎同時被作為出土文物被挖掘出來。他也被作為研究對象,引起中西方學界的持續關注。他影響了一大批作家的寫作,當代小說成就比較高的作家,王安憶、賈平凹,都深受沈從文的影響。80後作家或者網絡作家,也不得不奉他為寫作上的祖師爺。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這位高小畢業生當年赤手空拳當京漂,投稿無數,也被拒無數次,最困難的時候吃不上飯,郁達夫接濟過一次,請他吃飯且將飯後找的零錢悉數交給他,為他寫了一篇悲憤的雜文,大意思是沈從文這樣的書生不能偷不能搶,在這樣的亂世靠寫作為生,唯有死路一條。

但沈從文這位常常自詡為鄉下人的少年,硬是憑著湘西人的蠻勁挺過來,苦熬成名家,與徐志摩結交,得到其賞識,編輯刊物,成為京派文人的代表。成為林徽因太太的客廳裡的常客,最後居然也成為西南聯大的講師。雖然被劉文典譏諷為只值五毛錢,卻也培養出汪曾祺這樣怪異,在新時期文壇幾乎算是橫空出世的作家 。

《邊城》和蕭紅的《呼蘭河傳》一樣,是散文詩,或者是詩話的小說,蘊含深遠。裡面有民俗,有亙古不變的純樸人性,有將發生卻來不及發生的愛情,符合美學家萊辛的“包孕性一刻”。

翠翠和爺爺,還有她周圍的群體,整個的顯得那麼和諧,那是老中國緩緩的流水一樣的生活。作家寫出了藝術的本體性,《邊城》在任何時候都能作為經典給孩子們讀,也是成年人的童話。新時期的電影改編種,沈從文是得到較多青睞的。小說中,虎耳草,如詩一般的歌聲,老爺爺飽經滄桑的人生,兄弟倆的情誼,湘西的純樸民性,都像一幅畫面鐫刻在中國文學史與文化史上。《邊城》也幾乎成為一部記憶範式意義的作品。

文學不能滿足於寫現實性的東西,任何殺伐決斷、兵戎相接,只是歷史長河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如何寫出恆常性,如何寫出地域文學、地域文化的獨特性、超越性,沈從文是極少數能做到的作家。湘西與賈平凹的商州、棣花街,莫言的高密東北鄉,老舍的北京城,等等,具有了與福克納那郵票大的故鄉一樣的獨特意義。


又是烏鴉的炸醬麵


標題:《邊城》書評

以下正文

以前因為某幾位作家的緣故,對那個時代的作家有著假想的厭惡,認為那個時代的作家沒有寫作能力。

後來長大一點,想看看中國作家的文學作品,讀了邊城。

這個故事不長,十來萬字,圍繞著老船工和孫女翠翠,描寫翠翠青春懵懂的愛情故事。涉及的人物很少,背景很小,所以有著獨特的小而美的感覺。

沈從文的文字有著清溪翠竹的清幽之美,用詞小而巧,深且遠,靜而幽。讀沈從文的故事,就像看一副鄉村畫:青青竹林依山傍水,小溪清歡地在一側蜿蜒流轉,其間有小屋一座,籬笆一堵,雞鴨幾隻,一畦菜地種著茄子,豇豆,白菜,南瓜各式各樣。炊煙裊裊,不聞人聲。

而這恰恰也是邊城。關於邊城內發生的故事,並不新奇或者精細入微。關於翠翠的愛情故事,透著濃重的傳統鄉土氣。它並不具有讓人眼前一亮的能力,但勝在情感的真摯,妥帖,令人心上暖暖的。

總的來看,邊城作為文學作品是完全合格的。這本書的題材和篇幅決定了在文學評價上就算評論家偏愛也無法給出太好的讚譽。它(邊城)不具備成為世界性作品,能夠流傳後世的能力。我個人是喜歡這本書的,但這就是我的結論。

也許你會看到很多人對這本書給出很高的評價,但你要知道的是,這個世界大部分人都只有一米多高,他們根本不知道四米的牆後有什麼風景。


青絲蘸白雪Cy


《邊城》是我國著名文學家沈從文先生的代表作。我覺得是最美的小說!

首先,小說裡所描繪的環境很美。寫的是明國時期的湘西風土人情。那裡山清水秀。不受戰爭的煩擾。人人過著雖然並不是很富裕,但卻很安靜的鄉村小生活。看這部小說所描寫的環境絕對不亞於看李子柒的視頻。

其次,小說裡的人很美。主人公翠翠是個天真的女孩。被善良的爺爺一手帶大。爺爺是渡口的船伕,翠翠便天天跟著爺爺到渡口擺渡行人。來來往往的行人也都很友好。大家一邊坐著渡船過河,一邊談論著生活的瑣事。男主人公天保和儺送兩兄弟也都是邊城裡善良的年輕人,他們樂行好施,慷慨大方。

最後,情竇初開的兄弟倆同時愛上了翠翠。他們三人之間的愛情也很美。兄弟倆為了公平競爭,決定一起去和翠翠對山歌,誰對贏了,就向翠翠求婚。但後來,老大天保決定退出競爭,離開邊城,但卻在意外中喪命。老二儺送也因為自責而離開了邊城。

雖然故事並不是以大圓滿的結局收場。我們也不知道儺送是否還會回來與翠翠相聚。整個故事雖然有遺憾但卻沒有一絲邪惡。小說沒有一個反面人物(這在小說史上是絕無僅有的)。一切都是對美好的讚頌。即使是最後的悲劇,也是因為善良無知所致。

總而言之,《邊城》很美!


劉志錦Jim


心裡有座城

青瓦、綠樹,小橋、流水,浣洗而歸的女子,泛舟江邊,滿載而歸的少年。古銅色的皮膚是陽光、自然賦予這天地間寧馨兒最好的禮物,女子的靈秀、男孩的健壯,婦女的安逸沉穩,上了年紀的老人嘴角抽著旱菸,講述著城中千百年來、世世代代演繹的故事。

《邊城》,述說著這樣一個故事,這樣一個埋藏在心底,只有在夢裡才能遇見的故事。

這座城是多少人心中的“桃花源”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陶淵明筆下,書寫了多少文人俠客的夢,在心底留下那樣一個世外桃源的生活。千百年後,《邊城》裡茶峒人的世界又將這夢拉進現實,又告訴人們,夢在走遠,而這只是個夢。這個夢裡交織著太多人的故事,留下不可拒絕的深情。有靜謐的時候,一艘漁船就是一個老漁夫一輩子的歸屬,遠離了買房買車的窘境;有熱鬧的時光,端午節賽龍舟不算,全鎮的人聚在一起,抓雞趕鴨,盛大的節日裡,彷彿要把沉寂一年的熱鬧都釋放,不留遺憾和任何傷悲的藉口。少了燈紅酒綠,多的是人間溫情。資助外來者的順順、擺渡的老船伕……民風淳樸,約定俗成的習慣,沒有政治,沒有金錢利益,卻也是再也回不去的過去。或許,你從未遇見過這樣的時光;或許,你曾在某個時段,曾和它邂逅、相遇,《邊城》教給現代人的是現實不易、心存溫暖。留給現代人的是心裡那座不可磨滅的城。

城裡有個率性活脫的老人

讀了《邊城》,相信擺渡的老船伕留下的印象不能再深刻了。女兒對愛情的執著,留下孫女翠翠,一條老黃狗、一條渡船,一壺酒,三餐溫飽,取材自然,無慾無求,人生足矣。對女兒的寬容,對他來說不可能對金錢執著。生在物質的社會,看輕物質幾乎是不可能的,從老漁夫這裡學到的,應該是分清楚優先級,不可做“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隨性了一生,對於他最愛的孫女,他確是臨終也放不下的,千絲萬縷,血濃於水,從此陰陽兩隔,自然會有自然的道理,隨性一生的他,自然不會對塵世的種種有所牽掛吧。

城中上演了一段悽美的愛情

在一個不懂愛的年紀,喜歡便是愛。在一個江南水鄉,表達愛的方式更為原始單純。哥哥天保願意為弟弟的幸福退出三人的局面;弟弟儺送為心底萌生的愛不要作坊,寧肯要一艘破船。命運捉弄,天保的死成為儺送心中不可磨滅的痛,儺送的離開也成為翠翠銘記一生的等待:他或許不會回來,他或許“明天”就回來。

“普通人、善良人的命運變遷,湘女翠翠陰差陽錯的愛情悲劇。”

心中有座城,那是不可觸碰的美好。


小瓶子233


每個中國人心裡都有一座桃花源,沈從文的桃花源是《邊城》。

邊城景美,美得讓人心疼。

“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太陽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下,溪邊小船收渡,像一幅山水畫。

“兩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紙的細竹,長年作深翠顏色,逼人眼目。”“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黃泥的牆,烏黑的瓦”……讓你突然,有想去桃花人家,討碗酒喝的衝動。

“溯流而上,則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見底……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紋的瑪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魚來去,全如浮在空氣裡。”這哪像一潭水,簡直是一個童話。

難怪惹得徐志摩讚歎:“這是多美麗多生動的一幅鄉村畫。作者的筆真像是夢裡的一隻小艇,在波紋鰜鰜的夢河裡蕩著,處處有著落,卻又處處不留痕跡。這般作品不是寫成的,是‘想成’的。”

桃花源之美,不只“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不只“土地平曠,屋舍儼然”“良田美池桑竹”,更在於人,在於“黃髮垂髫”“怡然自樂”……《邊城》的美,在風景,更在人心,人情,人性。

且不說,女主翠翠的美麗活潑,她“在風日裡長養著”“觸目為青山綠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以及她最乾淨的愛戀……

也不說,翠翠爺爺的善良慈愛,即便是女兒有了未婚先孕的醜事,他也“不加上一個有分量的字眼兒,只作為並不聽到過這事情一樣,仍然把日子很平靜的過下去”……

單說那些過渡的愚夫俗子吧!

本來,渡頭為公家所有,過渡人大可不必出錢。可是,這些人,心中卻不安,過溪之後,總是抓一把錢擲到船板上。管船人卻情不過,也為了心安起見,就用這些錢買茶葉和草煙,看到有人,就把一小束草煙扎到那人包袱上,茶葉則在六月裡放進大缸裡去,用開水泡好,給過路人解渴。即便是最為人輕視的娼妓,在邊城,“也常常較之講道德知羞恥的城市中人還更可信任”。

因為人,邊城才美。因為這種美,《邊城》才能與諾貝爾文學獎不期而遇,儘管插肩而過。

很多時候,喜歡一處風景,往往因為一個,或是一些人。你可能因為一個人,喜歡一首歌,一道菜,一部電影,甚至是一座城市。

我喜歡,漫天飛雪時,踩在雪地上發出的聲響,我喜歡,一個人,不打傘,走進細雨裡,我喜歡Caroline的《Where's my Love》,梁靜茹的《暖暖》……

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城,城裡住著一個不再可能的人,那些人,路過了青春一陣子,卻會在記憶裡擱淺一輩子。

沈從文的城裡住著翠翠,翠翠的城裡住著二老,那麼,你的城裡,住著誰?


一起讀書


櫻桃樣的《邊城》,美好可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