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戰爭解析-指揮失當,時代縮影

北洋艦隊的全軍覆滅,表面上看是將領臨場指揮失當,實質上則是清政府腐朽的一個縮影。在歷時九個月的甲午戰爭中,以慈禧為首的清王朝一直缺乏抗擊侵略的決心和信心,把希望寄託在敵人的憐憫和列強的斡旋上,沒有紮紮實實地做好訓練和備戰工作。除了黃海海戰稍有僵持和膠著局面出現,其餘戰場幾乎呈現出一邊倒的局面。這種情況說明,清軍內部的建設和管理已經出現嚴重問題。從總體上看,清軍戰鬥力疲軟,從將帥到士卒,作戰意志皆不堅定,戰爭中經常出現關鍵部位守軍潰逃的現象。可以說,清軍只是在戰爭已經不可避免、一切幻想均已破滅之時,才硬著頭皮參戰。這與日軍的早有預謀和積極尋戰,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作戰指揮上,清軍也存在著一連串失誤。戰爭中,清軍沒有足夠的情報工作支持,故而在戰爭中多次受制於日軍的誘敵之計,經常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與之相反,日軍則是開展了紮實有效的情報工作。甲午戰爭之前,日本在中國建立了龐大的間諜網絡,有的打扮成乞丐,有的裝扮成漁民,這些間諜雖分工不同,但密切協作。經過充分的情報工作,日本對清軍的一舉一動都非常清楚,進攻和撤退都能做到遊刃自如。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清軍不僅不知道敵情,甚至對於己方情況也不是非常清楚。黃海海戰中,正是由於對己方軍艦的作戰性能和機動能力沒有充足的認識,才導致預想的陣形無法達成,各艦幾乎是各自為戰,沒有形成很好的協力,從而給了日軍各個擊破的機會,戰爭結果便可想而知了。

中日甲午戰爭解析-指揮失當,時代縮影


李鴻章於1895年2月遠赴東洋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等人會面圖

清軍連續遭到慘敗之後,清政府任命兩江總督劉坤一率軍六萬,試圖挽回敗局。沒想到劉坤一這個癮君子,沒有鴉片刺激,根本無法正常行事。六萬清軍被他胡亂安置,結果不到十天時間,清軍全線潰敗。清廷輸光了最後的家底,山窮水盡,只得急忙任命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赴日議和。

由於甲午戰爭慘敗,清政府在與日本談判議和的過程中處處被動,幾乎是任由日本人漫天勒索。康有為等人聯名上書,要求清政府遷都,並擇機與日軍再行決戰。但清政府最終還是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被迫接受包括割讓臺灣和遼東半島,賠償兩億兩白銀等條款。由於該條約異常屈辱,消息傳入國內,引起了國內外一片譁然。喪失領土之多、賠款數額之巨,都創造了鴉片戰爭以來的記錄,也成為中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浩劫。在這之後,西方列強紛紛跟進,掀起了新一輪瓜分中國的狂潮,進一步加劇了中國的災難,中國由此而徹底淪為一個半殖民地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