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先生有哪些突出贡献,可以任首位中国科学院院长?

元某人0829


郭沫若先生有哪些突出贡献,可以任首位中国科学院院长?(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的最高学术研究机构,最初的中国科学院囊括了一切门类的学科,设有物理学部、化学部、生物学部、地学部、技术科学部和哲学社会科学部,直到1977年,在原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的哲学社会科学部的基础上另外组建了中国社会科学院。

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的郭沫若是中国科学院的首任院长,任期长达28年,是主持中国科学院时间最长的一位院长。

郭沫若担任院长期间,组织力量对全国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力量分布和人才情况进行两次调查,掌握了有成就的专家学者名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在调研的基础上,他大力争取海外学者归国发展,选配了212位知名学者担任科学顾问委员会成员,汇集了一大批学科带头人,为我国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郭沫若另外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建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58年,他联合一批著名科学家,向中央提出由中国科学院创办一所新型大学,得到高层支持后,1958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北京正式成立,郭沫若被国务院任命为首任校长。

他用稿费请科大学生看戏剧,给学生买计算尺,过年给学生发压岁钱,亲自题写校名,谱写校歌,被传为佳话。有一年过年,他请在京没有回家的学生到晋阳饭庄吃饭,期间发现很多学生没有棉鞋,就让秘书回去拿钱,吃完饭,他招呼学生步行去商店,用自己个稿费给大家每人买一双厚棉鞋,8块钱,有一个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者回忆起这件事,他这双棉鞋穿了好多年。

他担任校长长达二十年,在中科大建校30周年时,东校区竖起了郭沫若铜像,广场命名为郭沫若广场。

郭沫若为什么能当选中国科学院院长

一是个人成就逆天

不谈人格品行,郭沫若堪称”文坛巨匠“。郭沫若集著名文学家(诗人、剧作家)、史学家、考古学家、评论家、翻译家、革命家、政治家于一身,他的这些荣誉绝对是实至名归,在人文社科领域,在大师辈出的民国期间,敢自称超过郭沫若的也没有几个,更不要说建国后了,他就是人文社科领域的泰山北斗。

作为新文化运动最早的倡导者,郭沫若对新诗的推动发挥着重大作用,同时,他又是甲骨文研究的鼻祖,他把东洋文库所藏一切甲骨文、金文著作,全部读了一遍,闯入了艰深的学术领域,对甲骨文的研究做出巨大贡献,将甲骨文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他的研究成果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高度评价。

虽私德有亏,但大节不亏

各种地摊文学、街头小报对郭沫若讨论最多的莫过于始乱终弃、拍马溜须、挖掘皇陵了,有真有假,其中不少是穿凿附会以讹传讹,但是没办法,大家乐于传播谣言,而不去求真务实。

看一个人如何,最关键的是看他在风口浪尖时的选择,这一点郭沫若是交了满意答卷的。

1927年,正是白色恐怖最严重的时期,时任国民党政治部中将副主任的郭沫若,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加入共产党,还发表《请看今日之蒋介石》,痛批蒋介石“背叛国家、背叛人民、背叛革命”,被国民党通缉,同年,他达到江西,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蒋介石对他的悬赏是5万大洋。1937年,中日全面战争爆发,郭沫若抛妻弃子,回到国内,组织声势浩大的武汉抗战文化运动,创作了大量鼓舞士气的作品,1945年东京上空撒下的劝降传单也是出自郭沫若之手。可以说,郭沫若是一个货真价实的革命家。

评价一个人,不能以私德来判断一切,更不能靠流言蜚语、网络段子来否定一个人,郭沫若无论是自身成就还是民族大义,都当得起科学院院长这个重要职位。


葛大小姐


郭沫若这个人物其实很难定义。抛开对他的非议不谈,如果冷静客观地看,郭沫若确实是中国近代史上非常博学而且有见识的人。

说郭沫若是历史学家、文学家,似乎都太低估了,郭沫若虽然在文学、文字、社会学、历史学、书法等方面都有很深的研究成果和造诣,但如果只说他是某一方面的“家”就忽略了他的胸怀和高瞻远瞩。

事实也证明,郭沫若成为中科院第一任院长是非常合适的人选。中科院是1949年11月成立的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在当时情况下,中科院的成立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以及长久以来形成的历史背景。郭沫若在中科院筹备大会上的讲话提到了两千年来古代封建社会以及近代史的具体情况,这些都对自然科学在中国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难题,当时自然科学在中国根本就没有扎根立足并茁壮成长的基础。

能看到这一点的郭沫若在就任中科院院长之后又基础推动创办中国科技大学,意图在于大力发展科技人才。因为就当时的情况来看,国家需要促进生产,进行经济建设,而科学技术的提升对于生产的推动有巨大的力量。

同时郭沫若在看到当时社会需要的同时也立足长远,看到了“科学研究自然是应该和实际配合的,但其中有种种不同的历程。有的研究和实用的历程很短,成果立即可见诸实用;有的却有相当长远的历程,一时看不出成效来。例如原子能、宇宙线及其他纯理论的科学研究,不能期待今天从事研究,明天就见诸实用。”

作为第一任中科院院长的郭沫若确立了一个很好的基调,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不只是一个人的科学研究水平,而是集体的整体水平提高。对于科学和科学研究,无论行内行外都要重视,但又不要急功近利,要把眼光放长远。

作为一个中科院的院长其实郭沫若是很合适的人选。不在于他自己是不是自然科学的研究者和成功者,而在于他对于自然科学的态度,发展观和有高度的认识。


沅汰


对郭氏一片骂声有失公允。1949年前他在政界、学界均享有巨大声望。他在史学、考古学、文学上的成就都是开创性的,极少有人能望其项背。1949年后虽然有很多操守尽失、无耻到极点的行为,但也不能全怪他。在那个特殊年代,他受到异乎寻常的巨大压力,竟然两个儿子均死于非命。与他同时代的许多民国时期成长起来的大学问家如巴金、茅盾、周扬、叶圣陶、钱中书等等,都公开发表过对整人的政治运动表示支持、对知识分子同行落井下石的言论,钱学森竟然在人民日报撰文论证粮食亩产万斤是有科学根据的。置身那样严酷的环境,他如果不想自杀,便只有苟且了。


千回峭壑铭荒古


抛开郭沫若个人那点小作风不谈,郭沫若当得上中国古往今来博学通闻第一人,说他立于民国诸神之巅的主神也不为过。如果郭沫若作风人格再完美点,绝对可以是那种跟在周总理身后丈量天下的大人物,因此他当中科院院长还是不为过的。

郭沫若的才,是全才,几乎民国大神们涉猎的东西他都玩得转,并且博而精,非走马观花或者附庸风雅泛泛而谈。

未达门道前,我们都说某人为研究者研究某门学术,唯有大师可以驾轻就熟,视之为玩乐。郭沫若玩文学(精通国学、戏剧、诗文、书法、绘画)、玩历史(精通考古学、甲骨文……)、玩科学(最早期科学发展观领导者)、玩哲学(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玩教育(新中国最早期科学与历史教育领导人)、玩语言学(精通五国语言)。

伟大的周总理曾感叹郭沫若“越认识,越惊喜。”

郭沫若藏技,你永远不知道他还会什么,永远能给新中国带来惊喜。

以上是个人成就,只是作为他当中科院院长的基本素质要求。下面说说他的阅历与伟大贡献。

早在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九州帝国大学,门槛出身足够好。后来五四运动,他孤身海外却在日本组织救国文学社对五四运动爱国、反封建、反帝制呼声招相呼应,写出大量具有巨大能量的作品以唤醒国人麻木不仁的心,如《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后来其又陆续创作了新诗《女神》等,成为我国新文化运动伟大旗手与新诗奠基人。


1926年,郭沫若先生决定经世致用,毅然投笔从戎加入广州国民政府,开始从政生涯。其参加过北伐,并任要职,其才华与能力得到国共两党一致高度认可与重视,蒋介石对其十分赞赏。第二年,蒋介石4.12事变,其毅然写下《请看今日蒋介石》痛批蒋介石反动独裁丑恶嘴脸与其决裂,被迫下野通缉。此后其毅然参加了我党八一南昌起义并加入我党。

此外,其多次在国共合作时期,对我党领导人维护有加,嘘寒问暖,与毛主席,周总理是最亲密的朋友,总是尽最大能力乃至豁出身家维护我党利益。这在当年大多数民主人士因国民党独裁而对我退避三舍的艰难时期,尤为难得。


纵观郭沫若一生,功远大于过。于国家利益而言,其鞠躬尽瘁,居功甚伟,说他是知识分子中第一人也不为过。于个人而言,人无完人,我们也应当丁卯分开,抓主要矛盾看待,就连我们最伟大的人物也会犯错,何况是他?!

因此,郭沫若那些小错绝不可能成为历史天平上能拨得动他千斤奉献的区区三两。


不书


郭沫若是中国科学院的首任院长。他的资历其实是比较老的。周恩来在黄埔军校做政治部主任的时候,郭沫若就是学校的中将领导,此时他的地位仅此于周恩来。“大革命”失败后,郭沫若避居日本,在日本完成了一系列甲骨文研究,奠定了他的学界巨子的地位。当世,中国研究甲骨文的有四个人成就最高,他们的字里面都有一个“堂”,被知识界尊称为“甲骨四堂”。而郭沫若就是“四堂”之一,这是因为郭沫若字鼎堂。凭借这一成就,郭沫若被选为国民政府时期的学部委员,相当于建国以后的中科院院士。

后来,郭沫若在国内发表了一系列有知名度的文艺作品,比如《女神》《屈原》,可谓才气纵横。郭沫若在1944年写下了《甲申三百年祭》,总结了李自成的失败教训,这篇文章被毛泽东特别重视,于是颁发全党学习。当时,党中央决定确认一个我党的文化代表人物,以后要重点宣传,有两个在延安的文化名流做候选。一个是作家茅盾,写《白杨礼赞》的大文人,后来有“矛盾文学奖”来纪念他。一个就是郭沫若。当时两个人都有希望,不相上下,后来毛泽东亲自确定,就用郭沫若作为“形象代言人”。这个时候,郭沫若作为我党知识分子的代言人的地位就正式确立起来。建国之后,郭沫若的学术能力,身份地位也足够他担任中科院院士。


怀疑探索者


郭沫若之伟大,没有一个文学家历史学家可比。当然鲁迅比郭沬若伟大,但鲁迅早逝,还不能称为鲁迅时代,但郭沬若却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为郭沬若时代!我是亲身生活在郭沫若时代,对此深有感触。在郭沬若时代,哪里出现考古发掘,他老人家一定要去。而且经过他的权威鉴定,这个考古发掘才算盖棺定论。而现在即使有考古发掘,有哪个权威能象郭沬若那样一锤定音?郭老是哪儿好玩去哪里,游山玩水,赋诗题字,浪漫可比屈原李白。郭老是真正的爱国,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把祖国文化发扬光大。郭老还是罕见的政治上的不倒翁。毛主席周总理华主席等与他交往很深。华主席在大会上请郭老休息的照片,可谓千古流传。粉碎四人帮时,郭老激动万分,写下"大快人心事,粉碎四人帮"的名诗。"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更是郭老万古不朽的名句!郭老逝后,再无郭老。当年他走出四川,仗剑云游四方时,一位相士曾抚其额惊曰:″先生将贵不可言!"此语说中一半。郭老前额之宽广高隆,确实少有人比,可见之聪明。最后,试问有多少人读过郭老名篇《武昌城下四十天》?还有郭沬若文集、郭沫若全集?


非孟勿扰


郭沫若绝对是中科院首任院长的不二人选。

中科院一直到1977年以前,都是我国最高学术科研机构,是不分文、理、工的,1977年才分出哲学社会科学部分,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1994年又把主要是从技术研发的部分分来成立了中国工程院,所以郭沫若当院长的那个年代,中科院是中国惟一的最高学术研究机构,也是直接隶属于国务院的政府机构,是正部级单位,中科院的院长是正部级领导干部。

所以中科院的院长要有“正部级”的资历才行,我们要注意,郭沫若不光是中科院的首任院长,他还是新中国首任的政务院副总理(副国级)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正部级),说实话,当时的学术界大咖云集,学术地位跟他差不多的人很多,但有他这样的政治地位的人基本上没有。

整个近代历史上,有政治地位和政治资历的学术界大牛本就不多,郭沫若是很突出的一个。北伐时期,三十多岁的郭沫若已经是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行营秘书长、总政治部副主任(中将军衔)。他当时的这个副部级(中将)的资历,有多厉害呢,那时候,后来大名鼎鼎的粟总还是班长,林总还是连长,陈总还是教导团的连级文书啊!更重要的是郭站队是站对了的,他还参加了南昌起义,其间被选为南昌起义公开公布的革命委员会七人主席团的成员,是学术界在我们革命事业中的“原始股”的惟一代表啊!

所以从政治地位和政治资历的角度来说,首任中科院院长,非郭莫属。

不过,中科院的院长虽然是“官”,但是机构的性质毕竟是学术科研单位,院长要是没点学术水平,也是压不住的。而郭沫若除了官场资历深以外,学术水平也高。1948年国民党搞的第一届中央研究院的院士选举,郭沫若是“考古与艺术史”的四个院士中的一个,这表明整个学术界对他的科研水平是认同的。

郭沫若早在1929年就写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这本书一出版就引起学术界、文化界的轰动,成为当时的畅销书,三年时间内,共印了9000多册,这个数字在当时是很厉害的了,因为那时能识字看书的人本就不多,有钱买书的人就更少了。

他用甲骨文、金文的新材料,配合传世的古籍经典,建立了一个中国古代历史的谱系和体系,历史学界能写书的人很多,能发现和解决一些具体问题的人也很多,其实从王国维起,学者们已经开始用新发现的甲骨文的材料来解决或修证一些具体的历史问题,但能用详实的史料,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历史体系的人很少,郭沫若建立中国古代历史的体系,对古代中国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时代坐标的解析、确认以及相关研究的方法,到现在还在用。


只爱潘多拉


提到郭沫若,很多人都会想到他的个人作风问题,而这一点可以称得上是郭沫若一生的污点,也是不容否认的事实,但是抛开郭沫若的个人问题不讲,他在文学上的贡献是十分突出的,而且郭沫若的研究面很广,他涉猎史学、考古研究和甲骨文等,并在这些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是在起初提议让郭沫若担任院士候选人的时候,就有很多人有反对意见,还有人认为郭沫若曾做过汉奸,为此不应该将他选为院士候选人。但是后来胡适先生对郭沫若大力支持,后来经过投票决定,郭沫若成功进入了院士的候选人名单中。

当时郭沫若的成就很大,而且在相关领域中都是大神级的人物,很多文学家都对郭沫若十分佩服,郭沫若的作品《女神》和《地球我的母亲》等著作都有突出的成就,他后来所撰写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也取得了广泛认可。郭沫若对中国历史也有透彻的研究和学习,他针对我国原始社会和封建社会等展开了仔细的研究和分析,并解读了一千多个甲骨文,这些对于推动我国文学、历史研究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就连周总理提到郭沫若都赞不绝口,周总理认为郭沫若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而且郭沫若脑子里的东西很多很广,谁都不知道郭沫若还对什么有研究,感兴趣,所以和郭沫若接触时间越长,越会被他的魅力所感染。因为郭沫若有这些突出贡献,以及对文学历史研究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郭沫若当中科院院长是没有任何疑问的,他完全符合所有条件。

郭沫若早年有日本留学经历,这为他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五四运动爆发后,虽然当时郭沫若还在日本留学,但是他写下了很多爱国文章抨击封建社会,鼓舞了无数爱国志士,他的著作《凤凰涅槃》和《地球我的母亲》等作品都十分有影响力,而且他因为《女神》被誉为新诗奠基人。在1926年,郭沫若不再写作,而是加入了广州国民政府,从此开启了他的从政篇章,他的能力得到了国共两党的认可,郭沫若后来认识到蒋介石的丑恶嘴脸后,开始支持共产党,并在共产党危难之际提供协助,这些都是郭沫若的重要成就。


紫禁公子




据史料整理。

郭沫若先生的确当过中国科学院院长。那时候的科学院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1949年10月19日任命,直到逝世,长达 29年。

一、郭沫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郭沫若先生就以一部《女神》诗集开一代自由体诗风,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了我国新诗歌运动的奠基者。《女神》一经问世,便因其情感的大解放、诗体的大创新宣告诗坛上“胡适的时代”终结了。标志着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新诗时代的到来。郭沫若先生于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创作了《虎符》、《屈原》、《南冠草》、《高渐离》、《棠棣之花》、《孔雀胆》六部大型历史戏剧。《屈原》是郭沫若将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巧妙结合起来,以历史人物的再创造表达他对于那个时代的忧愤的最好表征。

二、郭沫若还是我国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新中国成立之后,郭沫若担负着繁重的外交事务、国际交往等方面的领导工作。自1949年春以来,他多次率代表团去苏联、欧洲出席世界和平运动的重要会议,阐述我国对保卫世界和平运动的主张。1951年12月,郭沫若荣获斯大林国际和平奖。

三、郭沫若先生对于我国古代历史研究的考证及古文字学的研究作出的贡献乃是空前绝后的。郭沫若是新中国初期历史教育事业的重要领导者和参与者。他的主要贡献是。

1、确立了以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的史学工作者自我教育和社会大众普及教育的双重目标。

2、领导和参与创建了中国史学会等史学团体和机构,为历史教育提供了基本的制度和组织支撑。

3、奠定了历史教育的历史主义和爱国主义原则。

4、通过历史理论的传播、历史剧的公演对新中国初期的社会历史观念塑造发挥了重要影响,践行了自己的历史教育理念。

四、郭沫若先生对于古文字学研究的突出贡献。


1、对于殷商周朝旧说的修正,撰写《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2、对于西周奴隶制度说的申辩。提出战国封建论。

3、对于封建制度的新的论证。对于先秦诸子百家研究的历程。

4、建立科学与民主的历史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讴歌古人以及传统文化的思想,以民主的态度评价古人,由此撰写了大量的著作。提出“人民本位”的先秦诸子学说以及历史学说。后期矫枉过正写出《李白与杜甫》。

5、建立科学历史人物论,树立“人民本位”的历史研究原则。树立历史人物评价的标准:以历史作用作为准绳评价历史人物。科学性的开创历史人物比较研究方法。

6、探究古文字研究的奥秘,翻译亚多亚夫·米海利斯的《美术考古一世纪》。

留给后人丰厚遗产:《甲骨文字研究》、《金文大系》、《卜辞通纂》

、《殷契通编》、《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金文丛考》、《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石鼓文研究》、《诅楚文考释》及其后续研究。

五、郭沫若先生是中国考古学的先驱。指导新中国成立后的文物研究。

1、对于殷墟铁器。青铜器的发觉,对于晚周帛画的研究,对于安阳出土的牛骨研究。“乌还哺母”石刻的研究。研究《文姬归汉图》、《兰亭集序》。

2、对于殷商生殖崇拜的研究。对于“皇”即丽羽的研究,对于“帝”即“蒂”生殖崇拜的研究。古书今译的成功实践,《楚辞》的翻译。注重文献时代的考订。

3、对于《屈原赋》、《管子》、《诗》、《尚书》、《考工记》、《管子》等的研究。“广集版本与以理校文”的原则。《盐铁论》、《读本》、《管子》多版本考证、《再生缘》、《崖州志》的研究。校释、研究紧密结合。《管子》中《轻重甲篇》、《揆度篇》、《事语篇》等的研究。书序中的校勘与训通。《影印序》、《忠王李自成自述手稿》研究,以及《今译》。

尽管郭沫若其人其文也同样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缺点,仍不妨碍郭沫若先生作为二十世纪的世界文化巨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巨人的地位。


龙点


郭沫若做中科院首任院长,在当时可以说是最合适的人选。
社科院是1977年才从中科院分离出来,一位知名社科学者做中科院院长是当时是很正常的。郭沫若的社会名望和学术名望都足够高,做中科院院长资格上肯定没问题;郭沫若政治上也很可靠,是党和国家信赖的人选。

郭沫若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已经在全国知名的文学家了,文学成就是民国时代众所公认的。郭沫若同时还是顶尖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甲骨文专家。如民国时代甲骨文研究领域,成就最高的四人被誉为甲骨文四堂,郭沫若是其中之一(甲骨文四堂是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


1948年,中央研究院(国民党时代搞的类似中科院的机构)选举出第一批81名中研院院士,其中人文组28名。郭沫若虽然因为政治立场的缘故没有出席,但无可争议的以考古学和甲骨文研究方面的贡献当选为中研院人文组院士。中研院院士是很崇高的荣誉,又是第一届,当然少不了各种撕逼争夺,但没有去争的郭沫若却毫无悬念的当选,可见郭沫若的学术名望是众所公认的。

(郭沫若)

48年就是第一届中研院院士的郭沫若,做建国后新建立的中科院院长,学术地位上的资格肯定是足够的。

郭沫若还有很深的政治资历,社会名望也很高。

1926年7月,郭沫若就出任广东国民政府的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宣传科长兼行营秘书长,1926年10月,郭沫若被蒋介石亲自任命为政治部副主任,军衔为中将。蒋介石本人也非常欣赏郭沫若的才华,如果郭沫若选择效忠蒋介石,肯定会是蒋介石时代国民党政权的顶级高官之一。

但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前夕,郭沫若已经坚定的选择和蒋介石决裂,发表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的讨蒋檄文,之后郭沫若参与了八一南昌起义,在1927年8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绝大多数骂郭沫若的人,面对类似选择风骨肯定不如郭沫若之万一。

抗日战争中,国共重新合作,从日本归国的郭沫若担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负责抗战文化宣传工作,再次被授予中将军衔。

无论在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郭沫若的政治资历都非常深。北伐和抗战中,两度以文人身份佩戴中将军衔,社会名望可谓崇高之至。

以郭沫若的资格,说实话无论是谁当政,都有做类似中科院院长职务的资格。

郭沫若在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的白色恐怖中与蒋介石坚定入党,政治可靠性肯定没有人怀疑的。郭沫若做中科院院长,政治上肯定可以放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