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殮師》:真摯的面對死亡,因為死亡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死亡,就是一扇門啊,它不意味著生命結束,而是穿越它,進入另一個階段...做為守門人,送很多人穿越這道門,對他們說聲,路上小心,我們後會有期...”

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入殮師》於2008年9月13日在日本上映後, 在票房榜上首次登場排名就為第5位,影片雖然是一部直面死亡的作品,但是從頭到尾都沒有以往那種涉及死亡題材作品的悲憫和壓抑,相反的透過作品傳遞更多的是溫暖,柔和,美麗又不失幽默,表達生者對死者的尊重和態度,給予人們如何通過死來對待生的意義和啟迪。

《入殮師》:真摯的面對死亡,因為死亡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影片內容是這樣的:大提琴手小林大悟好不容易進了一家樂團,並信心滿滿的貸款買了高品質卻昂貴的大提琴,可是由於樂團的不景氣突然被宣佈解散了,大悟就此失業。他黯然神傷想離開東京回老家山形縣。得到了妻子美香的贊同。但是小林除了會拉大提琴別無他長,性格又內向敏感,回到老家之後,找工作一直成為他揮之不去的陰影。 “年齡不限,高薪保證,實際勞動時間極短。誠聘NK助理。”一條內容簡單,條件寬鬆的招聘廣告吸引了大悟,他滿心歡喜的去應聘,不料社長佐佐木接過大悟的簡歷看也沒看就直接摔在桌子上,馬上就聘用了他,卻對工作內容閃爍其詞,並把當天的工資硬塞到大悟的手裡。在大悟的再三追問下,才知道原來是為死人納棺服務。

大悟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接受了這份工作。並用社長給的錢買回了上等的牛肉給回到老家後想要吃火鍋的妻子美香,對於妻子應聘工作內容的一再追問,他含糊其辭地對妻子美香說自己當的是婚葬儀式助理,而沒有對妻子說出工作的真正服務對象是死者。

入殮師作為一個長期被人忽視且略顯神秘的職業,被搬到大熒幕說事兒的機會太少了,就像影片中表現的那樣,喪葬業是每個人都避諱,更不想接觸的,從業人員遭人厭惡的程度可想而知,這對於劇本衝突的編寫和主人公形象的深層次發掘都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更何況導演用鏡頭將入殮師的工作流程溫文舒緩的展現出來,滿足了觀眾對人道主義、人文關懷的潛在訴求,影片對入殮師的敘述和我們在觀看影片之前天壤之別,這無疑會帶來極大的心理落差,其結果是讓這部電影不由得高尚起來。


《入殮師》:真摯的面對死亡,因為死亡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01、死亡從來都不是真正的主題,生活才是不變的核心。

“回到山形老家兩個月了,我渡過了忐忑不安的每一天,”為什麼會忐忑不安呢?因為小林大悟現在從事的是一個不被人接受的職業——入殮師。

雖然說職業不分貴賤,但是由於日本自古以來的“死亡不淨”的思想,以及社會大眾對於死亡的有著本能的排斥和納棺工作的忌諱,使得大悟深感困窘和自卑,獨自承受著生理和心理上的壓力而對妻子和周圍的人隱瞞著自己的工作內容。

1:人們對於有關死亡的避之不急

現在的社會,人們熱衷於追星娛樂,沉溺於一夜暴富,卻從來沒有真正的正視過死亡,更沒有思索過死亡的真正意義。死亡對於人們來說,僅僅是恐懼,悲傷,痛苦與厭惡等情緒。在影片中,妻子美香偷看了大悟放在抽屜裡的NK推廣碟片,看到了大悟扮演的死者模特,知道了大悟的職業,她第一次爆發了情緒,要大悟立刻辭職。因為她覺得死者很髒。

發小知道了他的入殮師的工作之後,不讓家人和他說話,讓他去找一份正經的工作。甚至死者的家屬之間發生爭執指著他說要像他做的工作那樣去為死者贖罪。

從這些出場人物的表現,可以看出日本社會大眾對死亡的忌諱已超越了親情並嚴重影響人們的價值判斷。

普通的人懼怕死亡,其實就是懼怕生活,基於對死亡的不正確的認識。偏見的產生就是因為沒有站在死亡的現場。死亡的真相,並不是不淨,羅馬哲學家塞內加曾說:“比起死亡人們更害怕的其實是死亡的伴隨物。”

在當今隨著醫療科技的高度發展,人們在醫院度過人生的最後時刻成為一種普通現象,人們通常看到不到處理死者後序的過程,人們只是在告別儀式上看到死者被修飾過的最後的面容,這種日本社會構造的變化也造成現代人對於死亡越來越遠,進而逐漸變得忌諱死亡,迴避死亡。


《入殮師》:真摯的面對死亡,因為死亡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2:人們對生的執著

人們普遍迴避死亡的同時,對“生”有著異常的執著。中國有句話叫做“好死不如賴活著”,大多數把“生”放在一個很高的位置,認為如何更好的“生”是生命的全部,他們把死亡看成是“生”的對立面,儘可能不去觸碰這一敏感話題,在這樣的意識下,人們盲從的追逐生,就死亡與生命的意義根本就無暇充分的思考。

死亡如同生命降臨一樣是極其自然普遍的現象。法國思想家盧梭說:動物本不知道死亡,死亡以及對它的恐懼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種群時才產生的特有意識。動物對於隨時會降臨的死亡沒有意識,所以它們會安心自由的生存,而人類與動物相比,由於具有高度的自我意識,總是憂慮著生命的有限性,恐懼死亡的降臨。人們應當以泰然的態度去面對死亡,反之,就如同逃避目的地的前行一樣,越發執著於“生”的現象導致人們更加疏遠目的地。心靈不能真正體悟到生命的喜悅,從而無法真正瞭解生命的意義所在。

影片中有一段場景,大悟跑去樓頂找社長辭職,卻發現社長的樓頂綠樹成陰,茶几上冒著熱氣的烤魚白,也是就河豚魚的精巢,這種珍貴的美味,也是遺體,是動物用一種死亡的方式滿足了人們的口腹之慾,從而達到了對於生活的高級享受,如社長感言:“既然活著,那就理當享受最好的東西。”所以死亡只是一個引子,對待生活的態度,才是關鍵的。

日本人習慣把“死去”叫做“往生”,就是強調其通往彼世的再生,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就說:“死不是作為生的對立,是作為生的一部分而存在的。”日本另一個作家永六輔也說認為:“往生就是前往而生,前往西方淨土而得重生。”


其實每個人都會經歷生與死,人生不過在睜眼與閉眼間徘徊,《入殮師》看似通篇在講述不同人的逝去,但它笑中有淚,散發著親切的人情味。回想男主角其名“大悟”,不懼怕死亡,大徹而大悟,生活中坦然接受各種真情,才能更好享受著“人生”這門藝術。

當大悟在橋上看著河裡的魚逆流而上的時候,澡堂煤水的老者告訴他,魚要回到出生地。因為魚要完成延續物種使命,精疲力盡而亡。在自然界中,許多物種就是以死來成就生。這個橋段更是體現了自然界中生與死的輪迴。


《入殮師》:真摯的面對死亡,因為死亡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02、死亡是反映生命整體的意義的一面境子

大悟從第一次納棺的嘔吐到自己親手開始這一項崇高的事業,他所經歷的不僅僅是生理上和心理上的蛻變,同時在一次次的納棺過程中,一次次的與死亡零距離接觸,與往生者的家屬接觸後,在精神上一次次接受洗禮,納棺的過程是相同的,但是每一次的感受卻不同。

小林大悟之所以能夠一直堅持下去,說是出於對於死亡的尊敬,其實更是對於生命的敬畏,這種敬畏滋養著他面對死亡的勇氣。因為只有一個對生命有著足夠敬畏的人,才能理解死亡究竟是多麼的殘酷,才明白應該如何對一個曾經不管艱難曲折也活下來然後乾乾淨淨死去的人表示崇敬,對被留下來的生命表示悲憫,才能準確而冷靜的把握送別生命應具有的儀式感。電影裡在不斷的死亡鏡頭中穿插著成群的飛鳥,水底的游魚,淡淡的道出各式各樣人物堅持活下來的各種理由,以及大悟妻子懷孕的情節無一不是在用一種生命力在跟死亡抗爭,最後那個石頭傳遞的情節更是一種試圖傳遞生命力的美好意願。


很多人的喪禮是哭和笑相伴著的,小女孩微笑著給奶奶穿上長筒襪說BYEBYE,老太太在亡夫臉上留下一個口紅印邊笑邊哭邊說謝謝,那場景像是一場聚會的結束時策劃著另一場聚會的開始,大家不久又能夠再見面一樣。在一片微笑中死亡沒有失去應有的嚴肅,反而讓人深感生之美好,生命力就在著哭和笑之間傳遞了。

所以,在影片最後,大悟用自己的手暖開父親緊握的雙拳,看到小時候他送給父親的石頭,一下了就化解了對父親的積怨,流下了親情的淚水。他終於原諒了父親。

是的,在死亡面前,有什麼會是不能夠被諒解的呢?愛才是活著的全部啊!生命在愛中延續,也應該在愛中離去。

《入殮師》:真摯的面對死亡,因為死亡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總結:讓生命如夏花般燦爛,讓死亡如秋葉般靜美,泰戈爾的這句話是對這部電影甚至對生命和死亡的最好的詮釋,我們終究不能無限延長生命的長度,但是我們可以擴展生命的寬度,在有限的生命裡去熱愛生活,熱愛工作,關愛生命,陪伴家人,關心朋友,珍惜時間,珍惜身邊的每一個人,爭其必然,失之坦然,相信有著如花燦爛的人生,才能在生命的盡頭如秋葉一樣的靜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