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美的判断标准和依据

如果试图离开人对人的愉悦去思考美,就会立刻失去根据和立足点。“自在之美”实在是一句空话,从来不是一个概念。在美之中,人把自身树为完美的尺度;在精选的场合,他在美之中崇拜自己。一个物种舍此便不能自我肯定。它的至深本能,自我保存和自我繁衍的本能,在这样的升华中依然发生作用……归根到底,人把自己映照在事物里,他又把一切反映他的形象的事物认作美的。

——《偶像的黄昏》

近年来,盛行选美,每年都会有“环球小姐”、“国际小姐”等登台亮相,即便是这些经过层层选拔的美女,也会遭到一部分的人反对、非议。

尼采认为世界本没有美,只因有了人,人把世界“人化”。

也就是说,美的感觉,就像幸福的感觉,每个人内心中都有一套自己的评判标准。

一只小狗,有的人见了说:“瞧,毛茸茸的,多可爱啊。”也有人说:“到处拉尿拉屎的东西,丑死了。”

人是美的判断标准和依据

审美观点的不同,导致一些人眼里的美女,在另外一些人眼里也就是普通人儿。而一些姿色平庸的人,在另外一些人眼里却具有非凡的魅力。

正所谓:一千个观众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女作家夏洛蒂在她的小说《简爱》中也曾说过:“美与不美,全在看的人的眼睛。”

正因为人的这种主观性,才出现了“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情人眼里出西施”,“西施眼里出英雄”的现象。

19世纪40年代,在英国伦敦有一名叫伊丽莎白·芭莉特的女诗人。她写的诗打动了很多人,因此很多人都来慕名求见她。

但是,芭莉特并不是美女,甚至连普通都谈不上。她身躯娇小,瘦得皮包骨头,而且还是个瘫痪病人,终年卧床不起。所以,她闭门不出,从不去见那些追求她的人,到了40岁,还是个老姑娘。

而一位年轻的小伙子白朗宁却不可救药地爱上了她,他爱她的诗,爱她的灵魂。经过几个月的书信来往,他们终于见面了。

见面的那一天,白朗宁由衷地说:“你真美,比我想象的美多了!”

为什么同一事物在不同人的眼里有不同的反映呢?这是由于每个人受限于社会地位、思想修养、文化水平,或者受年龄、性别、教育方式等的影响,对同一事物的反应会有差异。简单说,这种差异是主观性造成的。

人是美的判断标准和依据

这种个人的主观性,在时代的变迁上也体现得较为明显。比如,在唐代以“胖”为美,就像杨贵妃,《旧唐书》中记载她说:“太真姿质丰艳”,意思是杨贵妃比较丰腴。而现代,却流行骨感美,体重在标准线以上的女孩们,都一头扎入了减肥大潮。

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参加残奥会的人都是身体有缺陷的,假设从外表去看的话他们也许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丑,但当他们站在运动场上,为自己的梦想努力拼搏的一刹那,你会发现他们是最美的,他们是世界上最可爱的人。

是他们的样子变了吗?不,是你的审美观变了,是你的心态变了。所以,尼采说:没有什么是美的,只有人是美的——审美判了,所以世界上才有美。

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也印证了这一点。

苏东坡曾对佛印批评自己的诗词而耿耿于怀。

一次,两个人在一起打坐。

苏东坡问:“你看到了什么?”

佛印说:“我看到了佛。”

苏东坡就想借机羞辱他,就说:“我看到了狗屎。”

苏东坡心里很是痛快,回家迫不及待地告诉了妹妹苏小妹。

妹妹听了后,却说:“哥哥你好可怜。因为你心中有什么,你就会看到什么。佛印心中有佛,所以眼中看到的就是佛,而你却看到了一堆狗屎,那你心中又是什么呢?”

人是美的判断标准和依据

美,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态度。是美还是丑,很多时候取决于你的心境,而不是事物本身。

人的一生,就像一趟旅行,沿途中有数不尽的坎坷泥泞,但也有看不完的美景。如果我们的心总是被灰暗的风尘所覆盖,干涸了心泉、黯淡了目光、失去了生机、丧失了斗志,那么我们的人生轨迹岂能美好?

你用灰暗的心去看待生活,生活给予你的就是一连串的失望。如果你浪漫地解释生活,你就会发现生活其实并没有把你逼得走投无路,而且还在你身旁布满了惊喜。多点自我安慰,少点绝望,这才是我们面对生活可取的态度,这样我们才可以看到另外一番美丽的风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