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美的判斷標準和依據

如果試圖離開人對人的愉悅去思考美,就會立刻失去根據和立足點。“自在之美”實在是一句空話,從來不是一個概念。在美之中,人把自身樹為完美的尺度;在精選的場合,他在美之中崇拜自己。一個物種舍此便不能自我肯定。它的至深本能,自我保存和自我繁衍的本能,在這樣的昇華中依然發生作用……歸根到底,人把自己映照在事物裡,他又把一切反映他的形象的事物認作美的。

——《偶像的黃昏》

近年來,盛行選美,每年都會有“環球小姐”、“國際小姐”等登臺亮相,即便是這些經過層層選拔的美女,也會遭到一部分的人反對、非議。

尼采認為世界本沒有美,只因有了人,人把世界“人化”。

也就是說,美的感覺,就像幸福的感覺,每個人內心中都有一套自己的評判標準。

一隻小狗,有的人見了說:“瞧,毛茸茸的,多可愛啊。”也有人說:“到處拉尿拉屎的東西,醜死了。”

人是美的判斷標準和依據

審美觀點的不同,導致一些人眼裡的美女,在另外一些人眼裡也就是普通人兒。而一些姿色平庸的人,在另外一些人眼裡卻具有非凡的魅力。

正所謂:一千個觀眾心目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女作家夏洛蒂在她的小說《簡愛》中也曾說過:“美與不美,全在看的人的眼睛。”

正因為人的這種主觀性,才出現了“蘿蔔白菜各有所愛”,“情人眼裡出西施”,“西施眼裡出英雄”的現象。

19世紀40年代,在英國倫敦有一名叫伊麗莎白·芭莉特的女詩人。她寫的詩打動了很多人,因此很多人都來慕名求見她。

但是,芭莉特並不是美女,甚至連普通都談不上。她身軀嬌小,瘦得皮包骨頭,而且還是個癱瘓病人,終年臥床不起。所以,她閉門不出,從不去見那些追求她的人,到了40歲,還是個老姑娘。

而一位年輕的小夥子白朗寧卻不可救藥地愛上了她,他愛她的詩,愛她的靈魂。經過幾個月的書信來往,他們終於見面了。

見面的那一天,白朗寧由衷地說:“你真美,比我想象的美多了!”

為什麼同一事物在不同人的眼裡有不同的反映呢?這是由於每個人受限於社會地位、思想修養、文化水平,或者受年齡、性別、教育方式等的影響,對同一事物的反應會有差異。簡單說,這種差異是主觀性造成的。

人是美的判斷標準和依據

這種個人的主觀性,在時代的變遷上也體現得較為明顯。比如,在唐代以“胖”為美,就像楊貴妃,《舊唐書》中記載她說:“太真姿質豐豔”,意思是楊貴妃比較豐腴。而現代,卻流行骨感美,體重在標準線以上的女孩們,都一頭扎入了減肥大潮。

羅丹說:“美到處都有,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參加殘奧會的人都是身體有缺陷的,假設從外表去看的話他們也許給人的第一印象是醜,但當他們站在運動場上,為自己的夢想努力拼搏的一剎那,你會發現他們是最美的,他們是世界上最可愛的人。

是他們的樣子變了嗎?不,是你的審美觀變了,是你的心態變了。所以,尼采說:沒有什麼是美的,只有人是美的——審美判了,所以世界上才有美。

蘇東坡與佛印的故事也印證了這一點。

蘇東坡曾對佛印批評自己的詩詞而耿耿於懷。

一次,兩個人在一起打坐。

蘇東坡問:“你看到了什麼?”

佛印說:“我看到了佛。”

蘇東坡就想借機羞辱他,就說:“我看到了狗屎。”

蘇東坡心裡很是痛快,回家迫不及待地告訴了妹妹蘇小妹。

妹妹聽了後,卻說:“哥哥你好可憐。因為你心中有什麼,你就會看到什麼。佛印心中有佛,所以眼中看到的就是佛,而你卻看到了一堆狗屎,那你心中又是什麼呢?”

人是美的判斷標準和依據

美,是一種選擇,也是一種態度。是美還是醜,很多時候取決於你的心境,而不是事物本身。

人的一生,就像一趟旅行,沿途中有數不盡的坎坷泥濘,但也有看不完的美景。如果我們的心總是被灰暗的風塵所覆蓋,乾涸了心泉、黯淡了目光、失去了生機、喪失了鬥志,那麼我們的人生軌跡豈能美好?

你用灰暗的心去看待生活,生活給予你的就是一連串的失望。如果你浪漫地解釋生活,你就會發現生活其實並沒有把你逼得走投無路,而且還在你身旁佈滿了驚喜。多點自我安慰,少點絕望,這才是我們面對生活可取的態度,這樣我們才可以看到另外一番美麗的風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