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人夠資格被稱為"國士無雙"?

我覺得題目所說的國士無雙,這中間的國士要有兩層含義。

第一層:能力超強,並世無雙。要求再高點兒的話,一人系國之安危,身死而國隨之滅。

第二層:所謂“士為知己者死”,一定要有義的成分在裡面,有股子英氣,所謂:君子一諾,生死以之!

提名第一個人物——信陵君

信陵君,與春申君黃歇、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並稱為“戰國四公子”。是戰國時期魏國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的異母弟。

公元前257年,秦軍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國丞相平原君趙勝向魏國求救,魏國的國君安釐王派大將晉鄙率兵10萬前去救趙,但是又害怕秦國,就把軍隊駐紮在外,騎牆觀望,趙國危急。信陵君就找人把安釐王的兵符偷出來。然後又讓俠客朱亥擊斃了晉鄙,奪了兵權以後打敗了秦國,解了趙國之圍。這段歷史大家比較熟悉,歷史課本里也有,就是著名的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故事。

歷史上有哪些人夠資格被稱為

信陵君在趙國呆了10年,直到10年後秦國帶兵伐魏。魏國國君沒辦法,只好又把信陵君請回來。信陵君掛帥的同時,派人向其他國家求救,其他國家一看是信陵君帶兵,都跑過來幫忙,結果大敗秦軍。把秦軍打的縮在函谷關裡不敢出來。當時不可一世的秦國,兩次敗在信陵君之手,信陵君可以說是秦國剋星了,威震天下。

秦王一看這不行啊,再次使用反間計。說信陵君企圖篡位,引起了魏國安釐王的懷疑和猜忌,然後解除了信陵君的兵權,這次五國合縱攻秦又失敗了。

信陵君心灰意冷,“我本將心向明月, 奈何明月照溝渠”!回國以後不再上朝。史書上記載“與賓客為長夜之樂,引醇酒,多近婦女”。四年之後,信陵君鬱鬱而終。十八年後魏國被滅。可以說,信陵君不僅是魏國,也幾乎是六國最後的希望,一人死而六國滅。

歷史上有哪些人夠資格被稱為

當時太史公寫《史記》的時候,對其他三個公子評價都不是太高,但對信陵君卻大加讚賞,並且借平原君之口給了信陵君四個字的評價"天下無雙"。用明代大學問家茅坤的話來說:傳中兩千五百餘字中直稱“公子”一百四十七處,太史公仰慕之意溢於言表,無限唱嘆,無限低迴,慕公子之行系乎天下安危,嘆公子終被廢棄不用。

後來漢高祖劉邦拿到天下後,每次路過大梁,都要去祭奠信陵君(四公子裡高祖只祭信陵君一人),他甚至專門安置了5戶人家去看守信陵君的陵墓,讓他們世世代代祭祀公子。

信陵君為什麼當得起“國士無雙”這四個字呢?就說一件事,當時趙國派人向魏主安釐王求救的時候,信陵君也找了很多人去幫忙遊說,可魏主一直在騎牆觀望。信陵君就做了一個決定,決計不能自己偷生而眼看自己的朋友平原君死,於是就請來賓客,湊齊100多輛戰車,打算帶著賓客趕到戰場上與趙國共赴死難。後來在路上遇到侯嬴,經過一番談話以後才想出來竊符救趙的計策。剛開始他是去幹嘛的?說白了就是去送死的呀,真正的為朋友兩肋插刀啊,不是插刀教哈。

歷史上有哪些人夠資格被稱為

別說信陵君當時是真正的養尊處優的王爺,就算是一般人,誰能做得到?所以後來梁啟超有評價說:信陵君去千乘之位,而入虎穴,以急朋友之難,籲,何可及也。

後來李白也有詩讚美信陵君,說“大梁貴公子,氣蓋蒼梧雲。救趙復存魏,英威天下聞。

這樣的人物還當不起“國士無雙”這四個字嗎?

全部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