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裕為什麼要將司馬懿的後人滅族?

祥子談歷史


周王朝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朝代,很多倫理制度形成於周朝。自周王朝之後,就推行以德配天的政治倫理。周武王就執行過二王三恪的制度,把唐堯虞舜夏商以來的皇族後代,劃定地方封土建國,以繼其宗族祭祀,體現出周王室興亡繼絕的道德觀。此後王朝都以黃帝后裔自居,蓋出自一家人,變更國號以明其德而已。

所以,曹魏篡奪漢室,立山陽國,封劉協為山陽公,存其宗廟以祭祀祖先。司馬炎篡奪曹魏江山,封曹髦為陳留王。蜀漢滅亡後,劉禪也得了爵位,名為安樂公。東吳敗亡後,孫皓也被封了個違命侯。不管如何,這些王公貴族皆得善終。

(司馬炎是學者型皇帝)

可是,中華古典意義上的文化傳承,到了西晉末年,突然發生了重大轉向。魏晉南北朝時期,國是日非,司馬炎是一位學者皇帝,雍容大度,國家也以孔孟之教作為指導思想,可是魏晉時期國家戰亂頻繁,人民流離失所,士大夫頓生人生無常之感,談玄務虛竟成時尚,所謂名士風流,不過是自欺欺人,醉生夢死而已。

文化領域的不自信及價值觀崩塌,伴隨著軍事失利,使得魏晉時期發生了很多倒行逆施的事,斯文大壞,傳統儒者也不得不在這其中尋找生存下去的機會。所以,很多漢族儒者也投奔了少數民族政權,為其出謀劃策,踐行著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的務實政策。

(魏晉南北朝士人尚談玄)

晉室南遷,自命正統。在其存續的一百多年裡,雖然皇權不振,但是主政的琅琊王氏、穎川庾氏、譙郡桓氏、陳郡謝氏等世家大族,都是當時的文化大家。雖然故園被毀,但為了爭奪文化宗主權,也要按照聖賢說的去做。所以,陳留王等以往的“三恪”的爵位都被保留了下來。北方的胡人政權也知道自己文化粗鄙,比不過人家東晉根正苗紅,就自去帝號,只叫天王、可汗、單于等。

東晉末年,隨著謝安、謝玄等名士的相繼辭世,東晉孝武帝實現了東晉立國江東以來皇權最大的時期。不過,不管是晉孝武帝本人還是他所任命的司馬道子,才具都算平庸,沒有將這大好局面延續下去,反而發生了宮廷政變,皇帝死的不明不白,司馬道子擅權引發桓玄之亂。桓玄建立了桓楚政權,又因為對北府兵頗為忌憚,尤其對劉裕、劉毅等人猜忌,對其頗多限制。

後來,劉裕在京口起事,帶著100多人襲殺郡首,短時間內竟然聲勢浩大,嚇得桓玄逃到了江州,後來又被追上殺死。

這下劉裕立了大功,以將軍領執政輔宰,做了使持節、都督揚州、徐州、兗州、豫州、青州、冀州、幽州、幷州八州諸軍事、鎮軍將軍,徐州刺史。不久其又奉武陵王司馬遵承製總百官行事。


(桓楚疆域圖)

劉裕的發跡速度之快,簡直如同一個奇蹟。他原本是一個安徽蕭縣的一個地痞無賴小混混,特別像他的先祖劉邦。可是這個人雖然幹啥啥不成,卻天生膽子不小,喜好賭博。這樣不務正業的人肯定娶不到老婆,因此到37歲上,他也覺得自己不能再這麼混玩下去了,剛好有個孫恩在江東起義,朝廷招募士兵鎮壓起義。劉裕就投了軍。

因為投軍時,劉裕就已經是37歲了,有著豐富的社會經驗,所以劉裕在江東轉戰的三年時間,憑藉著自己的勇猛(是真的很猛,曾經一個人追著幾千人砍,是一夫拼命,萬夫辟易的典型)和為人處世,竟然在朝廷精銳雲集的北府兵裡小有成就,成了參將,做了東晉的中級軍官。

他的頂頭上司劉牢之在桓玄之亂中政治立場不對,被舊主嫌棄,又被新主猜忌,想鋌而走險起事,卻被眾將孤立,最後自殺死了。最後,劉裕串聯幾個中級將領,在京口、廣陵、蕪湖等地同時舉事,看起來聲勢浩大,實際他們也沒多少人。不過卻唬住了桓玄,劉裕起事成功,官運再次亨通,成為晉朝的中樞決策群成員。這年,距他投軍不過5年。

不過儘管如此,劉裕以前是個潑皮無賴,還是個無業賭徒的履歷很是被人看不起,只是因為劉裕手裡有軍權,這些世家大族才不得不給點面子。對這個情況,劉裕也知道,他只能通過手中的軍權不斷北伐,建立政治威望。

隔年,他娶了老婆,有了孩子,起名叫劉義符。在古代,這是標準的晚來得子了。

(劉裕結婚有點晚)

劉裕此後不斷領兵南征北戰,勢力越打越大,官職也越來越高,成為南北朝時期武功最盛的一個將軍。他設計剷除了軍中的競爭勢力,獨攬軍權,又通過軍事戰爭把東晉的錢袋子綁在了自己褲腰帶上。這樣,劉裕得到了皇帝終結者的名號的同時,也得到了曹魏一樣的待遇,成為晉朝第一人。

劉裕從底層爬上來的,自然深知這些世家大族的厲害,他們壟斷公職,壟斷教育,壟斷地方資源,挾持皇室,使得東晉皇帝形同傀儡。眼下劉裕雖然得居大位,可是難免這些人不會心懷怨望。可是貿然間,就算劉裕龍行虎步,雄才大略,也不敢立刻對這些人物下手。

劉裕面臨的困境如同曹操一樣,曹操到了晚年,也要不斷跟世家大族做鬥爭,維持鬥而不破的朝局,甚至為了穩固朝中勢力,戰略放棄了漢中,沒有給正在發育中的劉備以迎頭痛擊,以至於養虎遺患。劉裕也是打下了長安,準備以此為根據,經略關中,再徐圖中原、河北。可是後方突然傳來了政治盟友劉穆之病死的消息,這對常年領兵在外的劉裕而言,猶如失去了對朝政的掌控。萬一那些世家大族聯手起來政變,劉裕就算有兵權在手,也難保手下絕對忠誠。況且,劉裕軍中諸將家眷多在京城,一旦京城失控,軍心必然不穩。所以,劉裕放棄了北伐的大好形勢,星夜兼程,返回了建康。


(劉宋最大疆域)

劉裕外戰立功,內戰立威,已經把東晉以來由門閥控制的狀態扭轉過來。為了鞏固得來不易的成果,他大力提拔寒門,使得劉宋成為南朝中世家大族勢力最被打壓的時期,這也促成了劉宋王朝的最終滅亡。

東漢以來,神秘主義越說盛行,預言家說孝武帝以後還要有兩個皇帝,所以劉裕行廢立之事,把弱智皇帝司馬德宗換了下來,扶持司馬德文做了皇帝,在此過程中,又大行清洗。再過兩年,終於走到了禪位的流程。晉恭帝老早就不想做這個有名無實的皇帝了,一臉輕鬆地答應了下來。

劉裕思前想後,即使司馬德文已經表示“欣欣然”讓出皇位,可是劉裕還是不自信,那麼多被打壓的世家大族,如果哪天再扯著“反宋復晉”的旗幟打起反旗來怎麼辦?劉裕早年太混賬,結婚太晚,他的最大的兒子劉義符不過14歲,此前被派到長安鎮守的兒子劉義真不過12歲,而劉裕已經58歲了。在古代,人過五十歲就已經是很大的年紀了,劉裕不得不為自己的身後事考慮了。

司馬德文不比他的傻瓜哥哥司馬德宗,他很聰明,甚至是很是睿智,很得人心,禪位時36歲。萬一劉裕死了之後,司馬德文被人舉為共主,他的幾個兒子們能不能抵禦得了?他沒有主意。同時,劉裕出身底層,也沒有那些世家大族的文化講究,要搞什麼二王三恪,當初劉邦就往儒生的帽子裡撒過尿。所以,劉裕為身後事考慮,就以一個莽夫的做法對司馬家族進行了滅族,開了禪讓之後屠滅前朝宗室的先河。

劉裕雖然屠殺了不少司馬家族的人,可還有不少人逃離了出去,司馬家族的女眷們也沒有被秧及。可見,劉裕的這種行為完全是出於政治目的,並非是濫殺,雖然此君有過濫殺的行為。後來的王朝,則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往往是濫殺無辜了。

也有人說,劉裕屠殺司馬家族是為司馬家族絕漢祚而復仇,其實也不大對。曹魏篡漢,然後又再滅蜀,漢祚終於曹氏,而非司馬氏。劉裕登基時,曹魏後裔陳留王也曾上書勸進。劉裕也沒有因為復仇的原因滅了人家,陳留王還是在南齊時被取消的。

(陳留國一直存在到南齊)

由於劉宋政權屠殺前朝皇族,是為周禮所不容,因此北魏開始與劉宋爭奪文化話語權,爭做正統。這也是劉宋政權屠殺前朝宗室的後遺症吧。

劉宋首開惡例,以後的王朝有樣學樣,後來王朝對前朝餘孽的清算越來越狠毒,以至於後世末代皇帝常常生出“願不生在帝王家”的悲號。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王朝滅亡時,由於時間已是近代,文明社會已經不允許對滿清皇室清算,這才使得中國朝代更迭中再一次恢復了古禮的溫情。這距離公元420年那個烈日炎炎午後,已經過去了1500年。


而知而行的歷史


司馬懿熬死了曹操三代人後,一舉篡位,之後司馬炎一統天下,可以說司馬懿是了結大漢王朝的劊子手。


而劉裕是誰?他可是劉邦的弟弟劉交的第22世孫。但這樣一個22世組的身份什麼用都沒有,劉裕家裡窮到掉渣,只能靠打柴,打漁和祖傳的買草鞋為生。所以劉裕能不氣嗎?他恨不得把司馬家族當柴劈了,當魚烤了吃了,當鞋踩在地上永不翻身。

所以劉裕成就帝王霸業後,終於有了一雪前恥的機會,他當然要殺盡司馬懿的後代和司馬家族,難不成等著他們再反一波?那劉裕死後見到劉邦和各位列祖列宗要被大嘴巴抽死了。


小夏新視覺


司馬懿厚積薄發,老年時期熬死了眾多名將,逼殺了曹爽,權傾朝野,為司馬家鋪平了道路,其孫司馬炎逼迫魏帝禪讓,建立晉朝。

可是在一百多年後,司馬家面臨著同樣的命運,劉裕不僅竊取了司馬家的政權,改朝換代,還將司馬家滅族,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對司馬家心存忌憚

雖然司馬家族到了東晉末年人才凋零,很不爭氣,但是司馬家族前輩們的名氣實在太大,司馬懿、司馬昭、司馬炎,沒一個省油的燈,司馬氏野心勃勃。

司馬懿年輕的時候一直隱忍,到了老年來個反撲,爆錘曹爽,總攬軍政大權,不僅城府很深,而且會裝,司馬懿通過裝病給自己創造了諸多反撲的機會。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馬昭沒有父親那麼會裝,而是選擇了鋒芒畢露,直接將野心暴露無遺,不臣之心天下皆知。

劉裕害怕司馬家再次出現司馬懿和司馬昭這樣的狠角色,也害怕司馬家以後趁機反撲,製造麻煩,索性來個痛快,直接將司馬家滅族,這樣他在皇位上才坐的安心。

二、洩恨,同時拉攏劉氏宗族

劉裕的先祖是劉邦的弟弟劉交,是漢室後裔,他和劉秀、劉備一樣,心中一直懷有光復漢室的理想。

曹魏取代了漢朝,司馬氏竊取了曹魏政權,後來司馬氏又滅掉了蜀漢,所以漢室後裔都對司馬氏一族十分痛恨,很想除掉司馬家族,漢室後裔的這個夙願在劉裕身上得到了實現。

劉裕掌權後,一雪前恥,不斷報復和迫害司馬家族的人,讓司馬氏為他們先輩犯下的過錯買單,這樣才能讓漢室洩恨,劉裕這樣做,一方面發洩了內心的怨恨,另一方面收買了劉氏宗族的人心,使劉裕得到了宗族成員的大力支持。

三、為子孫後代清除障礙

劉裕建立南朝劉宋的時候將近六十歲了,而且老來得子。古代人壽命短,劉裕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他必須為年幼的兒子做打算,只有清理障礙,兒子才能從他的手中順利接手劉宋江山。

歷朝歷代,很多年幼的皇帝都受到了大臣的壓制,搞不好就出現"挾天子令諸侯"的情況,縱觀朝野上下,司馬家造反的幾率最大,而且司馬家有反撲的慣例,有了前車之鑑,劉裕越發覺得兒子鎮不住這群亂臣賊子,所以對司馬家痛下殺手。

劉裕滅族的暴行開了一個不好的頭,他的孫子劉彧為了登上皇位,不惜大殺皇室宗親,包括幫助他平定叛亂的弟弟,導致內鬥嚴重,劉氏一族因為劉裕的暴虐變得逐漸虛弱。

俗話說"出來混,總是要還的",曹魏逼迫漢獻帝讓位,司馬家篡位,劉裕滅掉司馬家族,蕭道成竊取劉宋政權,王朝更替,因果輪迴,屢試不爽,風水輪流轉,都是報應也。


歷來現實


劉宋的開國皇帝劉裕在登基之後,將東西兩晉的帝王司馬氏滅族,絕了司馬懿的後代,劉裕的這種做法開創了中國古代新朝代帝王對舊朝代帝王斬盡殺絕的先河,這也是很多人記住劉裕這個名字的重要原因之一。劉裕滅司馬,也成為了一個很大的歷史謎團,東晉的最後一任皇帝司馬德文是禪讓給了劉裕,劉裕在一年後派人殺了司馬德文,後來又將司馬氏一族誅滅,劉裕和司馬家族真的是沒有什麼深仇大恨的,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呢?筆者認為原因只有一個,劉裕是屬於寒門庶族中的改革派,他要改變豪門士族階級統治政權的狀態。

●先簡單的描述一下劉裕的生平

劉裕生活的年代是在東晉十六國,五胡亂華時期,那個時候中國北方被外族的政權所統治,東晉皇帝司馬睿,在王導的建議之下來到了建康,結束了西晉在滅國之後的流亡政府,重新建立了晉王朝。由於歷史的遺留問題存在,東晉王朝依然存在著難以解決的根本性問題,東晉的政權被豪門士族所控制內亂一直不斷,還有北方虎視眈眈的外族政權,從建國道覆滅東晉王朝一直在內憂外患中度過,漢民族的生死存亡在東晉王朝的手中有著累卵之危。後來崛起的寒門庶族劉裕,從客觀上來看在一定程度上拯救了漢民族,改革了政府機構的種種弊端,也開創了沿襲一千多年的九品中正制,為普通百姓打開了通過努力入仕的道路。

劉裕,祖籍是彭城人,西漢楚元王劉交(劉邦的弟弟)之後,是正品的漢室宗親。自幼家中貧窮,是個沒有正經事業被人看不起,後來劉裕從軍參加了北府軍受到了重用,在晉安之亂中打敗了起兵造反的孫恩,迫使孫恩投海自盡;坐鎮荊州的桓玄也起兵作亂,劉裕又去打敗了桓玄,徹底清除了在荊州地區桓玄的勢力;為了消除國家面對北方的威脅,劉裕率軍消滅盤踞在山東地區的南燕政權;嶺南的盧循趁著劉裕出兵在外反叛,同樣也被鎮壓;荊州刺史劉毅又作亂,還是劉裕去鎮壓了;劉裕最大的功績當屬於滅亡了叛國的譙蜀政權,保住了東晉不被順江而下被滅亡的命運,如果譙蜀投靠了北方政權,漢民族和漢文化會怎麼樣都是一個問題,後來消滅了前秦,光復了長安洛陽,劉裕使得東晉的國土從長江流域發展到了黃河流域。

劉裕的崛起和稱帝,似乎是在重演歷史,從曹丕到司馬炎,再從司馬炎到劉裕,這三個人的稱帝方式都是一樣的,都是一個人在架空了國家權力之後,緊接著就是舊帝禪位新帝登基,而中間的司馬家族真的是風水輪流轉,以同樣的方式取得了政權,又以同樣的結局失去了政權。劉裕和曹操,司馬懿一樣都是當朝政權的實際創造者和實際捍衛者,東漢沒有曹操獻帝估計早都沒有了,曹魏沒有司馬懿也早被諸葛亮消滅了,東晉沒有劉裕的話就不要說北方的政權了,多次的內亂也早都滅亡了。但是劉裕在對待舊主的方式上和之前的曹丕、司馬炎都不一樣,劉裕選擇的是滅殺的政策,劉裕為什麼一定要這麼做呢?

●劉裕是個改革派,改良了很多政府的機制,對於對待之前舊皇帝的方式,他也要改良一下

劉裕在稱帝之後,義熙土斷徹底改變了之前土地兼併的問題,重用寒門庶族整頓了之前門閥士族階級壟斷官場的狀況,還有親自體察民情減輕賦稅,和之前東晉士族鬥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選拔官吏上使用了九品中正制,徹底的廢黜之前官吏世襲的制度,奠定了寒門可掌權的基礎,改變了社會的格局和結構,這一些列的改革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具有開創性的意義。

從夏商周開始,到之後的春秋戰國,再到秦漢三國,新王朝代替舊王朝的過程當中,不存在迫害舊王朝的王室成員這種現象,權利的更迭之後沒有殺戮的存在,而劉裕稱帝滅司馬,筆者認為他的此舉可以概括為兩個原因:

第一、東西兩晉建立的根基存在問題,政權結構非常不穩定

遠的不說了就說晉元帝司馬睿,如果沒有江東士族王導的擁護,司馬睿可能還是一個流亡政府的皇帝,司馬德文禪位之後做了零陵王,和漢獻帝后來做了山陽公一樣,但是當時的劉宋政權和曹魏政權是根本不一樣的。西晉建立之後把歷史的車輪倒轉了一圈,把從秦漢幾乎運行了有了五百年的封建制又迴歸到了夏商周時期的分封制,各地的同姓王和異姓王都可以獨自的掌握兵權,按照等級的不同來規定士兵數量的多少,這就是兩晉其間一直內亂的根本原因。

司馬家族得了天下沒有經過艱苦的創業過程,沒有從根本上考慮要治理天下,而是用這些所謂過時的技巧幻象著來保住天下,司馬炎死後就發生了八王之亂搞垮了西晉。而東晉也真的是好不到哪裡去,從王敦之亂、桓玄之亂、孫盧之亂都可以看出,這些動亂都是發生在國家的內部,只要是實力雄厚的地方大員都想著能趁著國家空虛的時候自立為王,譙蜀政權就是一個很大的例子,中央集權非常不穩定可以說是名存實亡。多年來的歷史積累造成了很多人都有裂土自立,分庭抗禮的想法,只是希望國家統一安定的劉裕不得不想的問題。

第二、東晉是門閥士族保舉皇室成員而建立的,東晉雖滅但是門閥士族依然存在,死灰復燃的可能很大,舊王朝的君主就是一個最大的隱患

至於東晉司馬睿是如何在王導的擁護之下建立了東晉新政權,在這裡就不多說了,在這裡只是要說明的是這個東晉政權的組成結構是王室和士族合作而產生的,大家暫時先清楚這一點就行了,過程以後會有專篇的文章導出。劉裕在繼位之後是沒有馬上去殺司馬德文的,而是在一年之後才進行的,劉裕在位也只有兩年的時間,在他死去以後很難保證是否就可能會有那麼一個實力強大的地方官員打著司馬家族的後裔旗號起兵作亂,而在那個時候的中國南方起兵作亂似乎也都是家常便飯了,也很難保證是否會有像張勳這樣的人帶領辮子軍去復辟。

總結一下:劉裕這個歷史人物,他不但是改革家、軍事家,他還是個政治家,對於他自己親手建立的劉宋政權,他肯定是想著要能夠長遠的存活下去,之前周武王有三監之亂,秦末有各國兵,漢末有挾天子以令諸侯,東晉司馬睿有王導偏安,這樣的的例子太多了。劉裕可能會被人認為是很殘忍無情嗜好殺戮,但是在客觀上看他真的是一勞永逸的撲滅了在新政權建立之後存在叛亂的火苗。

以上觀點純屬個人愚論,不正之處歡迎評論斧正,你的關注是我最大的動力,謝謝。


蔡公子講歷史


按照當時的歷代朝廷,在受到前朝禪讓皇位之後,都會善待前朝的皇帝,然後讓其安享晚年生活,但是劉裕就沒有那樣做,他開了一個先河,那就是除掉前朝皇帝晉恭帝司馬德文。

劉裕不但除掉了皇帝司馬德文,還殺了很多司馬家的很多人,將司馬家能殺的都殺了,導致司馬懿後代滅族,這其中有很多,我們來分析一下:

一、司馬家族並不得人心

司馬家族在司馬懿這一代開始,漸漸的掌管政權,司馬懿更是發動了“高平陵事件”,誅殺了曹爽一族,併除掉了很多曹爽的黨羽。

之後的司馬家更是對曹家採取壓迫的狀態,廢掉曹芳、殺死曹髦等等,可以說霸佔著曹魏政權的大權,在曹魏遺老中,對司馬家非常痛恨。

建立晉朝的司馬家,更是讓中原的百姓們遭受到了巨大的災難,五胡亂華、八王之亂外加上天災,可以中原的百姓更是苦不堪言,很多中原百姓都隨著西晉的滅亡南遷。

所以在百姓的心中,司馬家掌管天下,但卻沒有治理好天下。

二、打擊名門士族、宣示自己為正統

東晉的建立,也流傳著一句話“王與馬,共天下”,這句話也寓意著東晉的建立,完全是依靠江南士族們建立起來的。

江南士族自從東漢時期開始興起,三國時期的吳國,朝中更是多江南士族的人,到了東晉可以說是江南士族的一個鼎盛時期,他們往往能決定著國家的命運。

東晉,司馬家雖然是皇權的代表,但是王家、桓家、謝家那都是當時江南的大家族,他們壟斷著政權、掌管著經濟、享受著高官厚祿。

正因為如此,劉裕建立劉宋政權,也要像江南士族證明,我已經不再是你們看不上的窮小子,我已經是天子,而殺掉司馬家族就是給江南士族的警示,不要在輕視出生寒門的自己。

劉裕本身就是漢室之後,蜀漢政權雖是曹魏政權所滅,但那時掌權者已經是司馬家,殺掉司馬家也是為漢室報仇。

既能打擊士族,又能宣示自己已貴為天子,還能為漢室報仇,一舉三得之事,劉裕當然會選擇除掉司馬家。

三、為年輕兒子掃除障礙

劉裕當皇帝的時候,已經五十八歲了,但是自己的兒子劉義隆才剛剛十四歲。

劉裕害怕自己突然離開人世,把國家交給稚嫩的兒子,怕他應對不了,雖然江南士族已經承認自己的地位,但是什麼時候懷舊,又把司馬家的一個孩子拉起來,照樣是麻煩。

當時還有司馬家族的人逃往北方,各地的士族也是表示支持和熱情接待的,所以劉裕就是要斬草除根,以絕後患。這樣司馬家就沒有能力再對政權構成威脅。


歷史文武君


劉裕通過鎮壓桓玄之亂,接著平定南方與北伐,積累了不少的軍功與威望,從而慢慢的掌握了東晉的實權。公元419年,劉裕殺死晉安帝,另立司馬德文為傀儡皇帝,是為晉恭帝。

但僅過了一年,即公元420年,年過五十的劉裕深感自己已時日無多,於是逼迫司馬德文退位,自己建立了宋。而在這其中劉裕將國號定為宋,為很多人所不解,畢竟劉裕和漢高祖劉邦是有關係的,劉裕的祖先是楚元王劉交,這個劉交又是劉邦同父異母的弟弟,按說有這層血緣關係劉裕國號應該為漢才對。

為何要稱宋呢?劉裕將國號定於宋也同樣是合理的,它一樣有認祖歸宗的意思的,劉裕家族世居彭城,彭城又是春秋時宋國的舊地,劉裕命名為宋其實也合理。

回到正題。劉裕建宋稱帝后,降十分配合自己改朝換代的司馬德文為零陵王,雖然是被封王,但事實上卻是被遷往秣陵給看管起來,一切活動被限制了,其實與被軟禁無異。


在被軟禁之時,雖說司馬德文小心翼翼度日,但劉裕依舊深感不安,聽說司馬德文的皇后生了兒子,立馬派人將其殺害。在殺了他兒子沒多久後,為免除後患他還是決定殺了司馬德文,而在這其中出了一個小變故,那就是劉裕派去毒殺司馬德文的一個臣子叫做張偉的,因不忍心謀害舊主選擇自己喝毒酒自盡。

這就徹底激怒了劉裕,劉裕認為肯定有不少人心中仍有舊主,於是命自己親兵翻牆去毒殺司馬德文。司馬德文拒絕自殺,認為自殺不能投胎為人,於是親兵將其挾上床,用被子矇住他臉,將其扼死,東晉最後一位皇帝就這樣被殺了。在此之後,劉裕覺得皇帝都殺了,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將司馬皇室全部殺害。

劉裕此舉可以說是開了個先例了,畢竟在此之前還沒有禪位的君主是被殺的,就比如當時離的最近的漢獻帝劉協與曹魏末帝曹奐,他們在禪位後都活的好好的。那劉裕為什麼要這麼做,開這麼一個不好的先例呢?


其實最重要的原因還是為了穩定自己的新興政權,劉裕雖說先祖是漢朝宗室,但到了自己這個時候他只是個泥腿子,能有如今的成就,他全靠自己。一般來說這種靠自己能力打天下的人,往往更怕自己的天下被奪去,比如劉邦、朱元璋這樣的,都對自己天下有威脅的人很小心謹慎,甚至是猜忌。而當時有不少人依舊念舊主,比如前頭說的那個寧願自己死,不願去毒殺司馬德文的張偉,這很難不讓劉裕多想。

而劉裕在稱帝后,他抑制士族,重用寒門,他也很擔心士族勢力因為不服自己的政策選擇扶持司馬氏叛亂,使得司馬氏政權會死灰復燃,對於他來說只有趕盡殺絕才是最保險的,這樣讓想造反的士族沒有任何借題發揮的機會。

再者當時還有一個相當現實原因,劉裕稱帝時五十七歲,他深知自己時日無多,而自己的接班人宋少帝劉義符才十七歲,而且心智未開還是個只知玩耍嬉戲的孩子,實際懂得的還不如十七歲的少年,為了兒子著想他也得殺光司馬氏以免以後出現後患。


當然也有報復的原因,自己怎麼地也是劉氏子孫,蜀漢司馬氏派鍾會、鄧艾滅的,殺光司馬皇室頗有復仇司馬氏、拉攏劉氏子孫的意思。他對司馬氏做的越狠,證明他是真的對司馬氏越恨,世間人就越認同他與劉氏關係密切,是正統劉氏子孫。

因此劉裕將司馬懿後代滅族理性來說是出於自己統治的需要,感性來說是為了報復。

不過風水輪流轉,在劉宋末年,劉裕的後代、也是劉宋最後一位皇帝宋順帝劉準被迫禪位給了齊王蕭道成。當時蕭道成派大將王敬則率軍入宮,宋順帝劉準當時年僅十三歲,看到王敬則帶這麼多人很害怕,於是詢問王敬則自己是不是要死,王敬則冷冷答覆:“只是讓您到另外的宮殿中居住,您家先前取代司馬氏一家(指劉裕代晉建宋事)也是這樣做的。”

這意思就是結局和司馬德文一樣,先到外面住一段時間,接著被殺死。聽完這句話後,劉準自己也深知已無存活的可能,於是流淚說:“但願我今後生生世世永不再生在帝王家中!”果然蕭道成稱帝不久後,劉準便被殺害。劉裕當初為了鞏固統治,開了先例,滅了司馬氏,而不曾想到後來自己的子孫也嚐到了這樣的苦果,令人唏噓!


夏目歷史君


歷史上有兩個賣過草鞋的皇帝,一個是劉備,另一個就是劉裕。

今天我們主要來講講劉裕

劉裕是南朝劉宋政權的開國皇帝,中國歷史上的一代雄主,後世讚譽其為南朝第一帝王。

宋朝著名詞人辛棄疾對劉裕有著很高的推崇,“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寄奴是劉裕小名)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定亂代興之君,卻也開創了一個不好的先例,那就是屠殺前朝皇族。

劉裕是劉邦弟弟劉交二十二世孫,自幼家境貧寒,母親在生他後不久就死了,父親劉翹甚至打算放棄他,多虧親戚伸出援手,劉裕才得以存活。

劉裕長大後,生的器宇軒昂,氣度不凡,他為人豪放,不拘小節,喜好賭博,這點和劉邦相似。他幼時讀書並不很多,也沒有名師指點,但他天賦異稟,無師自通,天生就是戰神,自此他當了兵之後,便一發不可收拾,征戰無數,所向披靡!

劉裕為何要把司馬懿後代滅族?僅僅是為了維護統治嗎?古代的梟雄心中,皇帝是一個至尊的地位。能夠登上皇位就擁有了無限的權力,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一個皇帝對前朝有影響力的家族趕盡殺絕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但主要原因我想並非如此,高平陵事件後,司馬家族誅殺了曹爽一族,控制了朝政。司馬師接掌家族以後,更是多番凌辱曹家孤兒寡母,先後廢掉了曹芳、殺掉了曹髦。這樣一個大張旗鼓無恥篡位的家族,早就被天下人所不齒了。再者司馬家族建立晉朝以後,一事無成也就算了,還引發了八王之亂、五胡亂華這樣禍害百姓的戰事。俗話講得民心者得天下,劉裕屠殺司馬家族也許是因為司馬家族不得人心。

其二,劉裕當皇帝的時候,已經將近花甲之年了,當時他的兒子劉義符才十七歲。為了讓兒子登基後,可以安穩地做皇帝,劉裕必須殺光司馬家族,防止他們反撲,斬草除根!

總之,劉裕這個出身貧寒的皇室後裔,本身的特殊性導致他滅掉司馬家族的原因有很多。劉裕在歷上樹立了壞的榜樣,後來簫氏冒了出來。後來的蕭道成不僅殺了劉宋皇帝,而且也效仿劉裕,誅殺了所有劉裕後代。

天道好輪迴,蒼天饒過誰?


鬼谷子思維


劉裕是南朝劉宋開國皇帝,他的做法比較奇特,不像曹操那樣挾天子以令諸侯,曹丕稱帝后對待沒落的漢室子孫依舊是高規格。而司馬懿篡奪曹魏政權後,子孫後代對待曹氏也算是仁義為主,然而到了劉裕,他登上皇位之後,直接將司馬家族趕盡殺絕,作為一個皇帝,這樣的做法自然是有失民心,那麼劉裕為何還要這樣做?

報復心理

都知道劉裕出生貧寒,而司馬家族是個世家大族,劉裕因為出身問題,深受這些世家大族的歧視,長久以往,劉裕對世家大族產生了一種嚴重的報復心理,加上他懼怕這些士族階層,他們勢力支系龐大,這才是使得留有要對司馬家族斬草除根。

更何況自己做皇帝時已經57歲,在古代能活到六七十歲已經算是高壽,而劉裕的兒子年紀還小,出身寒族,沒有強大的家族做後盾,他死後根本控制不了局面,如果不為兒子剷除有威脅的勢力,自己又怎麼放心。

漢室後裔

劉裕是漢室後裔,司馬氏篡奪曹魏政權之後,蜀漢後主劉禪也被迫投降,至此蜀漢徹底滅亡,而劉裕將漢室的衰落歸結於司馬氏,自己作為漢室後裔,又怎能輕易將他們放過,為了安撫這些漢室殘存勢力的情緒,殺了司馬家族來獲得他們的支持。

生性殘忍

劉裕本就生性殘忍,劉裕屬於比較心狠的那類人,做事也不會太過考慮自己的名聲,只要自己要做的事就必須做到,他殘忍的一面主要顯現在將白痴皇帝司馬德宗都給殺了,最後又殺了司馬德文。

不過劉裕也並沒有殺盡司馬氏皇族,而是將文帝一脈斷絕,很多司馬氏皇族人依舊逃了出去,司馬氏家族的女性也得到保留。劉裕也算是首開惡例,要知道在這之前,每次王朝更替,幾乎都不會出現絕人子嗣的情況發生,比如漢獻帝,曹奐,劉禪,孫皓等,就算是楚漢時期的劉邦,項羽烏江自刎後,劉邦對項氏一族也都採取優待政策,並沒有屠殺。

然而劉裕自己開的首例,他對舊皇族大開殺戒,導致後來的王朝更替都採用這種做法,他自己的後代就是第一個嘗試到這種滋味的人,劉宋末年,齊王蕭道成就要求宋順帝劉準禪位,劉準對他們說“你們是不是也準備殺死我?”負責率軍的王敬說道“只是讓您去另一個宮殿住罷了,您的先祖不就這樣殺了司馬氏一家嗎?”,隨後劉淮便被殺害,可謂是天道輪迴。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劉裕雖然這方面做得絕,但是對於做皇帝他還是比較成功的,對百姓也不錯,登基之後,他採取了一系列利於農民的政策,輕徭薄賦,廢除苛法,除此之外還重用寒門、整頓吏治、振興教育,他對江南地區的經濟發展有重大貢獻。


貓眼觀史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南宋愛國將領辛棄疾的這首《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感懷就是本期主人公劉宋開國皇帝劉裕,劉寄奴。

悲慘的童年生活

寄奴是劉裕的小名,和名字一樣,劉裕出身和童年遭遇的確非常之慘,雖然他是大漢高祖劉邦的後裔,可以到了他這一代,已經混得比劉備小時候還不如。

因家道中落,生母離世,劉裕一度被寄養在別人家。父親去世後,家境更是貧寒,他靠砍柴、種地、打漁和賣草鞋為生,奉養繼母和兩個年幼的弟弟,因而時常遭鄉里人賤視。

但是時勢造英雄,在那個動亂的年代,參軍也許是寒門子弟躋身上流社會,出人頭地最好的選擇。

從寄奴到帝王的跨越

及至壯年,出身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的劉裕,就近參加了前將軍劉牢之的北府兵,也就是謝家的王牌軍,因作戰勇猛,謀略過人,迅速升遷。

他先後平定孫恩和桓玄的叛亂,消滅桓楚、西蜀、司馬休之等割據勢力,使東晉內部政權得以鞏固。同時對外作戰消滅南燕、後秦等國,大破北魏,將東晉的勢力範圍推進到淮北、山東、河南、關中等地,光復洛陽、長安兩都,使黃河以南的大半個中國盡歸一統,開創了東晉政權疆域最遼闊的時期。

巨大的軍功,使劉裕成為當時東晉朝廷軍權大權第一人,當然的一哥。這樣,歷史的套路又來了,經過一系列封相國,受九錫,封宋王,加皇帝規格的十二旒冕、天子旌旗等一系列殊禮,等等。

原來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公元420年,走完一系列標準流程,在屢次推辭下,劉裕萬般無奈地接受了晉恭帝司馬德文的禪讓,代晉稱帝,改國號為"宋",史稱劉宋。

不一樣的操作

其實,司馬德文退位時,還是非常知趣的,他對大臣說:桓玄篡位時,晉王朝實際上已經滅亡了,只是因為有劉裕的功勳,才將東晉的國祚又延長了近二十年。所以今天把皇位禪讓給他,也是非常自然而然的事。"

但是這麼乖巧聽話的廢帝司馬德文還是沒有感動劉裕。被降為零陵王后,司馬德文實際上是在被軟禁中小心翼翼地度日子。劉裕先是派人殺死了司馬德文剛出生的兒子,幾個月後,又幹脆派人以棉被悶死司馬德文,時年僅36歲。

這還不講算,劉裕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屠盡了司馬氏的全族,以絕後患。

這樣自劉裕起,就開創了殺前代禪位帝王的惡例。正如胡三省所評:"自是之後,禪讓之君,罕得全矣"。

天道輪迴,報應不爽。劉裕的後人宋順帝劉準成了下一個禪位後被殺的皇帝。劉裕的曾孫宋順帝劉準死前,曾哀嘆道:但願我今後永遠不再生在帝王家中!

劉裕其實有他的盤算

劉裕不是個昏君,他在中國曆代皇帝評價中,地位還是非常之高的。魯迅先生就說,劉裕是南朝唯一值得肯定君主。

劉裕之所以要殺司馬王室一族,其實是有他的想法的,也有許多不得已。

一是宣示正統合法性。劉裕自詡是漢朝的後代,漢王朝到了劉備那支是被晉王朝所滅的,而且晉王朝做得也的確太濫,不得民心,所以誅殺司馬家族,可以籠絡懷念大漢榮光的那部分勢力,同時宣示劉宋王朝是撥亂反正的正統。

二是防止舊勢力的反撲。劉裕稱帝后,消除了軍閥割據,加強了中央集權,同時抑制士族,重用寒門,終結了門閥專政的時代。而士族勢力依然強大,勢必反撲,所以通過誅殺司馬家一族,可以達到敲山震虎的效果。

三是為兒子接班鋪路。這是一個相當現實的原因,劉裕稱帝時已經57歲,他的兒子劉義符才17歲,他知道自己的這個兒子從小嬌養失教,沉溺於聲色犬馬,又不是很聰明,實在是難以繼承皇位。出於為兒子將來坐穩皇位的角度考慮,必須殺光司馬氏,以絕後患。

以業餘視角品讀歷史,用淡泊心態談笑古今,掌心讀歷史歡迎各位看官繼續關注點評!


掌心讀歷史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這要是擱一般人來說,劉裕是誰?俺覺得知道的人,真心不多,但您要說司馬懿往這一擱,咱大華夏的人就沒不知道的。

老話不是說過嗎?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祖孫三代人悄摸兮的就把人家曹魏家的帝位給撬了過去,弄到自己家裡,建立了所謂的晉朝。

咱捋直了手指頭數數,大華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咱排個最可氣的朝代,他能排到前三去。

為嘛呢?

估計說道這裡有小夥伴要問了:“為啥這麼說呢?”

也許是因為司馬懿留下的那禍患,整個晉朝也亂,為了皇帝那頂帽子,兄弟之間那是打破了腦袋的搶,這還不算,還有那些個自己不努力,啥也不是,要啥啥沒有,還想借著外人的手弄自家人,再把皇帝的帽子弄到手,這沒誰了。

一個八王之亂,這就把外族引入了中原地區,這感情好,請神容易送神難。

這就開啟了五胡亂華的時代,八年,僅僅八年的時間,整個華北地區90%的人口沒了。

到了黴的是老百姓,五胡壓根就不事生產,天天的端著刀槍劍戟,斧鉞鉤叉打仗,地裡別說是莊稼了,長的全是草,人躲裡邊都瞅不見。

五胡籌備的軍糧就是漢人,豈止是悽慘所能概括得了的,活生生的人都能被當做兩腳羊來食用,哎!

當年從長安到洛陽再到鄴城,你都想象不出沿途的應該掛著樹葉的樹上,掛的全部都是屍體,城牆上掛滿了漢人的人頭,屍骨都被整成了所謂屍觀,來嚇唬老百姓。

時間掐到350年,這樣的慘劇才被冉閔所扼制,號召全天下的殺胡令,這一傢伙下去僅僅鄴都這塊被幹掉的胡人就高達二十萬。

這才把這些個胡蠻打怕了,這才陸陸續續的返回隴西和河套地區。

尤其是最可恨的九大石胡(最為殘暴的傢伙)被趕回了中亞地區,而在返回的途中,這幫胡蠻依然不忘互相攻擊,劫掠對方,甚至又拿起了他們的老傳統吃人,能全須全尾回去的也就三層。

所以提到晉朝,咱也沒啥好說的,就一個字——亂!

說了這麼多,咱也沒有進入正題,沒辦法俺就管不住這張嘴,一出溜就遠了,咱把話頭拉回來接著聊。

那麼這劉裕是幹嘛的呢?

就是他終結了晉朝的統治,開啟了南北朝的時代。這段時間也是咱大華夏處於大分裂的時代,上接東晉十六國,下接大隋朝。

啥是東晉十六國

說道這裡估計有夥伴要問了:“啥是東晉十六國?”

晉朝他分兩個階段,西晉和東晉。這西晉就是司馬懿祖孫三代撬人家曹魏的江山得來的天下,後邊不就發生了八王之亂嗎?

西晉就被五胡亂華擱北方給弄滅了,這不司馬家又跑到了南邊建立了東晉。

所以西晉是大一統王朝,而東晉偏安一偶蹲南邊了,北邊被攪和的都不像樣了,出現了十六個國。

所以這個時間點上,是東晉十六國並存的,所以咱就叫他東晉十六國。

那麼劉裕把這東晉一滅,北邊啥十六國不十六國的,這就沒了,這就進入了南北朝時期。

這就是整個歷史的大背景,有了這大背景,咱聊題主的事,這也好聊了不是。

接著咱說說劉裕這人,有了這打底,咱題主的問題,也會有一個全面的瞭解不是。

劉裕其人

劉裕祖上是劉邦的弟弟楚元王劉交,正兒八經的二十二世孫。大家瞅著這數字——二十二世,這也說明時間過於久遠了,他們家到了劉裕這輩,已經是家道中落了。

日子過的也苦,說到底也是窮苦人家出生,老母親為了生他,得了病這就去了,老爹都不想養活他,要不是劉回敬的母親出手救他,也就沒有後來的事。

當劉裕長大之後,這就從了軍,也就是在他的帶領下,一傢伙就把南邊這塊割據勢力剷除的乾乾淨淨,使一百年都沒有得到統一的南方,形成了一個統一的局面。

這不功勞太大,最終被朝廷封了十個郡,擱這地建立了宋國,封為宋公,並受九錫殊禮。

大傢伙都知道只要是當朝者給下邊的有功之臣整這九錫殊禮,這都落不得好,這有功之臣一定得反。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就要問了:“這九錫殊禮事個啥玩意了?”

不是啥玩意,這是對有功之臣封無可封的時候,所賜下的最高禮儀。

所以最後劉裕這就縊死了晉安帝,拉出晉安帝的弟弟司馬德文做了傀儡皇帝晉恭帝。

這個時候的劉裕已經是五十多歲奔六十的人了,他就感覺自己個這身子骨熬不了多久。

所以就逼迫司馬德文退位,將帝位讓給了自己,順道他就建立了宋朝。

開頭的時候,劉裕那對這司馬德文還成,僅僅是被看管起來,用咱現在的詞叫軟禁了。

其實說道根子上劉裕就沒有打算放過司馬德文,咱從一件小事就能看出來。

當年司馬德文擱軟禁期間,就生了個兒子,劉裕聽說了,立馬就派人給弄死了。

您就說吧,司馬德文的兒子都要弄死,您就更加別說司馬德文本人了不是。

所以後來劉裕一不做二不休這就要弄死司馬德文,就派了一個大臣去幹這事,心說一杯毒酒就完事了。

結果這大臣感覺自己個原來就是司馬家的臣子,可現在居然要他幹掉自己的老主,他下不去手,這道德底線突破不了,所以乾乾脆脆自己把毒酒喝了。

這事弄的。但這一下子也就驚醒了劉裕,司馬家在士族中的影響力還是有的。

最終不僅殺了司馬德文,還把司馬家殺了乾乾淨淨。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要說了:“這劉裕做的太不地道了!人家都禪讓了,您還這麼做,這就有點子過了!”

過了嗎?是過了點。但前文咱也說了老天爺留給劉裕的時間並不多,他都是奔六十的人了。

而他做皇帝也僅僅坐了兩年而已,如果他知道自己的壽歲,俺覺得他會做的更加的狠辣。

如果老天爺給他二十年的時間,或許他會緩和一點。

其實司馬德文的危害不大,危害最大的是士族。

咱就說了三國結束之後,開啟曹魏時代,跟著就是司馬家的晉朝。您就說吧,這中間要沒有士族的支持,哪用的著改朝換代?

接著是八王之亂,說道根子上還是士族之間為了利益進行的爭鬥,最後弄了東晉十六國出來,而東晉老是想北伐,可回回都不成功,那都有著士族的身影。

所以劉裕防範的就是士族扛著司馬這面旗出來弄事,那麼為了對付士族,他這就開始整頓吏治,重用寒門學子。

這就奠定了寒人掌機要的政治格局,一舉終結了門閥專政的時代,可謂南朝第一帝。

而南朝四個朝代,宋朝是存在時間最為久遠的,一共六十年,而且疆域是最大最強的。

而後來的三是一個不如一個。

所以劉裕的貢獻就是壯大了皇權,降低了士族的社會地位,寒門學子也可步入官僚的行列,這被後來皇帝所效仿。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