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希希電視劇《新三國》的影視敘事與藝術想象

《新三國》是由高希希導演執導,2010年首播的大型史詩電視劇,該劇在充分保留電視劇《新三國演義》精髓的同時,融入導演和編劇的新思考和新的美學追求,電視中塑造了一系列與傳統觀念不同的英雄形象,書寫了新的歷史詩篇。

高希希電視劇《新三國》的影視敘事與藝術想象

新三國宣傳圖

狄德羅在其《論戲劇的藝術》中說:“歷史家只是簡單地、單純地寫下了所發生的事實,而詩人會寫出一切他以為最動人的東西,或假想事件,或杜撰些言辭,或對歷史添枝加葉。

《新三國》作為一部歷史題材的電視劇,就其藝術創作來說,客觀歷史只能作為背景參照,而不應該拘泥於歷史事實和歷史進程來展開情節和表現人物,其人物、事件都必然匯聚著藝術家的個人體悟,在此基礎上,才有診釋歷史的全新視角。

《新三國》在歷史劇的大背景下發揮藝術的想象力,進行“添枝加葉”的藝術虛構,而這種虛構的創作,在受眾看來,其實上就是一種審美期待視野下的歷史還原和藝術真實。

01

刪繁就簡的創作原則


高希希電視劇《新三國》的影視敘事與藝術想象

導演高希希和演員

“刪繁就簡”是電視劇《新三國》劇本所遵循的創作原則,敘事內容豐富而主線清晰明朗也是導演高希希的一貫風格。

在劇情方面,就一部電視連續劇來說,它的敘事核心更應該集中於故事的主體部分,“三分歸晉”的結尾固然必不可少,卻不需用過多的篇幅去贅述。《新三國》的敘事脈絡是清晰而明確的,沒有複雜的前綴鋪陳和後續陳述,刪繁就簡,敘事主體就在“三國”本身:講述三國這段頗具傳奇色彩的歷史,刻畫三國時期英雄人物間的智謀交鋒,展現造就三國局面的大小戰役。全劇發於三國,止於三國,至於晉之後事,僅點到為止,劇情環環相扣,可謂高潮迭起、動人心魄。

高希希電視劇《新三國》的影視敘事與藝術想象

新三國之呂布

除了劇情適當的刪減之外,《新三國》在人物的調配上也有所修改。一般的電視劇,主要角色超過10人的尚且在少數,何況《新三國》當中三個勢力集團的代表人物加起來也早己遠遠超過一般劇作的人物架構。《新三國》之所以對人物有所刪減,除了為使劇情主線更加明朗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讓人物關係更清晰化,英雄性格明朗化,從而更好地傳達主題意蘊。

《新三國》的受眾定位並不只針對小說原著的粉絲,它面對的是更廣泛的觀眾群。受眾的審美體驗是該劇第一考慮的關鍵因素。雖然《新三國》對原著中的七擒孟獲、孔明收姜維、姜維鄧艾鬥智等橋段都刪除,何進、鍾會等人物也並未在鏡頭中出場,但是卻並未打亂《新三國》的整體敘事格局,反而使滿腹權謀的孫權,個性張揚的龐統,高瞻遠矚的魯肅,隱忍奸險的曹不等人物性格得以用更多的筆墨描繪。諸葛亮和司馬懿相繼去世後,全劇也戛然而止,敘事主線清晰,人物性格鮮明,也使情節更加緊湊,好看,與迎合大眾傳播的快節奏相契合。

02

突出以人物為核心的敘事原則

《新三國》的敘事原則便是突出人物、圍繞人物,牢牢抓住“人”這個敘事主體。既然歷史由人而創造,劇情自然也隨人而推進。

高希希電視劇《新三國》的影視敘事與藝術想象

新三國之曹操

《新三國》的故事開篇第一集便毫不拖拉,直奔主題。讓三國之中“魏”的重要人物曹操率先登場,屈身侍奉董卓以伺機殺賊,顯露其不甘人下,欲建功立業之雄心。隨後鏡頭緊緊跟隨著他,侍奉、討好董卓、王允府上借刀、刺殺失敗逃走、牢中與陳宮評論天下、錯殺呂伯奢一家,步步推進。在十八路會盟之前,不但將當時的局勢面貌交待的透徹明白,而且將曹操的行事風格、為人性格甚至軍事才能都己交代清楚,為其成為一代嫋雄作了鋪墊。這種跟隨人物命運推進的敘事模式,貫穿了《新三國》全劇,魏、蜀、吳新三國起兵到逐步擴大的局面展現,處處顯示著其以“人”為本的敘事原則,劇情開展順其自然,清晰有序。

在圍繞人物的敘事原則引導下,《新三國》對人物的心理活動、行為舉止的刻畫都更細緻和具象化,呈現出最大程度的藝術真實。對於觀眾來說,歷史題材的藝術真實性尤為重要,它充分調動了受眾的思緒和情感體驗,使其與劇中事態發展達到某種程度的契合,得以更好地傳達主題。

高希希電視劇《新三國》的影視敘事與藝術想象

新三國之司馬懿

正如李澤厚在《美的歷程》中所指出:“積澱在作品中的情理結構,與人們的心理結構有相呼應的同構關係和影響。”《新三國》中司馬爵的形象與以往相比有較大出入:他韜光養晦,特地向曹操請命為曹衝守靈三年,靜觀其變。通過三年中曹丕與司馬爵的多次交談,除了顯示出司馬爵對曹操思路的精準分析,也借人物之口,將此時期局勢的發展杏化交待地清晰誘徹。

03

追求“奇美”的藝術創作

《新三國》在劇情設置上展現了豐富的藝術創造與想象,追求“人奇事奇”,出現了許儘管在播出時引起些許爭議,但這些增設的情節在敘事中還是有其合理性的,同時,也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實化和多元化,劇情也更加戲劇化,達到“奇美”的觀賞效果。

高希希電視劇《新三國》的影視敘事與藝術想象

新三國之龐統

《新三國》對龐統形象的藝術塑造。在劇中,水鏡先生曾對劉備說道:“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為了表達其重要性,電視劇《新三國》坡中伏一幕做了藝術化的加工處理:他假意探路,借來主公劉備的白馬,特別對龐統落鳳坡中讓伏兵以為他是劉備而紛紛放箭,以個體的犧牲打開主公劉備通往大業之路的關口。與以往的作品不同,這裡的龐統早己意識到了自己的命運,他留下書信,以報劉備的知遇之恩,既成全了主公劉備的仁義,也為其攻取西川之地提供了正當的藉口。《新三國》如此安排龐統之死,使龐統的形象崇高化、傳奇化,化解了以往鳳雛被臥龍“壓下風頭”的尷尬,又突出了他的智慧,表現了他的忠義。他又稱“鳳雛”,命絕於落鳳坡,頗有命中註定之感,顯得更加悲涼而壯烈,充滿了戲劇性觀常扮吳。

高希希電視劇《新三國》的影視敘事與藝術想象

新三國貂蟬和呂布

《新三國》中感情戲的藝術效果。在劇中飾演呂布的何潤東在採訪時說:“《新三國》裡呈現更多的是呂布是單純與痴情:被蠱惑殺義父不是有勇無謀而是單純,戲貂蟬不是花心而是痴情。他把愛情看的比江山更重要,是個為愛而活的人”《新三國》中呂布因為擔憂生病的貂蟬而貽誤戰機,最終淪為階下之囚,這一幕頗具戲劇色彩。他守在貂蟬的身邊,對在床榻上飽受病痛折磨的她悉心照料,滿目痴情甚為感人。自古英雄難過美人關,一個英雄的命運就此發生轉折,不可不可謂“奇”,他二人的鵝蝶情深又不可不謂“美”。

高希希電視劇《新三國》的影視敘事與藝術想象

新三國之孫尚香和劉備

《新三國》中傳奇女子孫尚香的藝術塑造。她是孫堅之女,她在甘露寺的簾後吹起長笛,於危急之中救下劉備的性命,為二人這段婚姻的締結蒙上了神奇而浪漫的色彩。孫尚香和劉備的新婚之夜,孫、劉二人身著大紅婚服,劍光交錯好似舞蹈,更顯“奇美”之感。或許在真正的歷史上,孫尚香的命運和王昭君一樣,是政治婚姻的犧牲品,但是在影視作品當中,觀眾顯然對人物關係有著更高的期待。就現代的中國社會來說,早己不是那個男尊女卑的時代,人們需要看到女性堅強和自主的一面,講巾幗人物形象重新構建,確實更符合當代觀眾的審美預期,也有利於海外受眾對中國女性形象有更加全面的瞭解。

經宇說:

高希希電視劇《新三國》的影視敘事與藝術想象

新三國諸葛亮、劉備、關羽和張飛

從藝術傳達的角度看,創作者的藝術創作勢必要充分考慮大眾傳播過程中受眾的接受習慣和審美心理,電視劇《新三國》的創作一方面要合乎觀眾對“三國”題材劇作的長久以來形成的期待心理;另一方面,在情節設置上,創作者也需要展現出與以往不同的視角,從而達到故布迷陣、懸念迭起、超乎意外的藝術魅力。

《新三國》在情節敘事上採用刪繁就簡的創作原則和以人物核心的敘事方法讓電視劇的情節更加緊湊,而“奇人奇事”的藝術定位更增加了電視劇的審美。當然有些改編雖在“情理之中”,又有“意料之外”,但是《新三國》關照了受眾的審美心理,總體是“恰當的”,也“征服了觀眾”,有利於三國主題的傳達和藝術傳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