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挑戰下房地產運營的轉型(下)資金鍊週期

本文是“房地產帶鹽人”專欄的第125篇文章,歡迎關注,今天我們探討的是房地產的專業問題,也是之前一篇文章的延續:

一篇文章時隔幾個月再寫下半部分,其實有很多感觸,地產行業快速迭代的運營重點正是來自環境快速的變化,如今的地產週期不是一年兩年,而是半年之後間隔一年的模式,並非單純的政策鬆緊週期,而是逐步進入房企資金鍊週期。

如今,2020年一季度各大房企除了在線售房賺噱頭之外,還在幹嘛?發債。

目前可以看到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各大房企發債規模已經接近2500億之多,同比增長三成。要知道這僅僅過去兩個月,且在房地產投資的下行週期裡,目前除了央企和港資房企,罕有拿地大動作的。


那麼此時此刻房企發債規模的增長可以簡單解讀一下:


一、短融和長融結合,尤其是替換到期債務,保障接下來的現金流。這個毋庸多說,要麼銷售回款,要麼借新還舊。資金鍊是房企的生命線,而融資渠道在去年的逐步收緊,無論是境內還是境外房企可用的途徑有限,而在今年初顯然要利用窗口期。


新挑戰下房地產運營的轉型(下)資金鍊週期


二、何為窗口期?這個窗口是怎麼來的,我們看兩個地方,一個是全球包括美元債利率走低,這個跟近兩年各國都在量化寬鬆有關,錢多了要有去處,尤其是美元債市場是個中長期為主的投資市場,因為美元的地位不用說。

與此同時,持有美元債的機構包括主權基金、個發達經濟體的養老基金、貨幣基金等等。在追求穩定回報的情況下,實際上對收益率的要求沒有那麼激進。那麼在全球經濟目前增速有限的情況下,境外的投資者也在尋找合適的標的,而過去多年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回報率和穩定增長,放到全球去看還是一塊不錯的資產,有抵押價值,且房企手中的土地和在建項目相對風險要小一些。畢竟其他資產波動可能更明顯。


新挑戰下房地產運營的轉型(下)資金鍊週期


三、房企在平衡債務、資產的結構,對資金成本做優化。這其中有兩個部分,一個是利用低利率置換高利率貸款,前兩年的融資成本的確高,目前的確有便宜的錢;例如近期房企TOP30的奧園集團發行的2020年度第一期債券規模25.4億元,票面利率僅為5.5%.而業內著名的融資成本低的民企龍湖地產,其2020年1月份發現的7年期2.5億美元優先票據利率僅為3.375%,創下歷史新低。


新挑戰下房地產運營的轉型(下)資金鍊週期


可以說財務數據穩健、品牌溢價高的優質房企在債券市場上的評級還是不錯的。


另一個部分來自運營,就是我們接下來要說的重點。


運營匹配資金鍊,現金流表現,之後才是運營出效益,沒有現金流哪裡來的收益呢?所以關注一個房企是否健康,無論是從投資者、業主、購房者、從業者的角度,看運營需要看什麼?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1、這家房企是否將管理結構和目標導向匹配,且其中資金鍊的管理在其中居於何種地位。說白了,房地產“投、融、管、退”四步驟的運營效率掛鉤,有沒有將資金鍊的管理放在運營的達成目標的優先級中。

之前的高週轉現在已經不是唯一選擇,資金鍊一個是安全的邊界,一個是在關鍵位置、時間上投入的回報。那麼運營管什麼?比如投資過程中的調研、分析、市場判斷和產品定位前置標準化,很多人說這是地產專業的基本,也是房企歷練多年的東西。是的,不稀奇,但是能標準化且前置的執行到位的有多少呢?因為各個地區、項目、地塊情況不同,無論是招拍掛還是收併購,這其中要把握的不僅僅是專業,而是專業如何作取捨、如何協調的標準問題,這就是運營工作要做的本分了。

所以說運營的第一個關鍵,尤其是在現在,是標準化的重建,這個過程2.0版本是首先控制風險邊界,之前可拿可不拿的地為了上規模就拿了,問題後面解決,交給上升的預期和操盤能力,而如今則不同,你的標準化決定了你拿不拿,然後做的節奏不能全靠市場趨勢,政策鬆緊,而是細微的執行。


再比如說退出機制,項目結算、收益來自產品交付,很多房企做不好這一點在於用做產品的心態做運營,而不是做服務的心態來實現利潤。項目的交付在里程碑節點中是個關鍵,運營除了盯著按時交付這個軍令狀之外,交付前後的結算、稅務籌劃、銷售回款(含尾款、貸款准入銀行的擔保)、相關資金盤活等等不是交付了就萬事大吉,而是圍繞交付階段做好排期和分工。

這個階段怎麼考核、考核誰是必須要讓大家都有個交代,重視的,你的管理動作決定了上述標準的落地。

新挑戰下房地產運營的轉型(下)資金鍊週期

2、大運營的職能分工。這幾年都在喊大運營,要脫離計劃管控的單一模式,協同,專業平臺化,強區域精集團等等。例如去年萬科的各區域總大換防、集團中心職能合併,今年碧桂園各地區域合併人員調整,這些現象背後就是職能運營,此時對房企而言已經不僅僅是個管理匹配規模的問題,而是探究什麼樣的集團、區域分工,什麼樣的橫向聯動比較容易制約和激勵,平衡大家的發展衝動和風險之間的關係。

就好比如果一個副總裁管投資和設計,那麼這兩塊在投拓前期的結合,內部的很多分立的立場、利益點就必須融合。當然這只是假設,現實中有個例子是萬科集團中心在2019年的調整,三大中心:事業管理中心、管理中心、支持中心分別由運營、財務、風險三位負責人分管,這時候你就可以通過分管負責人的職責來看出這種合併的重點導向,這就是職能運營。

組織機構是傳遞職能、整合目標導向的最清晰的方式,一目瞭然,很多問題不再是問題,因為大家處的位置變了,就這麼簡單。


新挑戰下房地產運營的轉型(下)資金鍊週期


再一個是三級還是兩級的問題,集團-區域-城市(項目)公司三者之間什麼關係,誰來決定什麼,承擔什麼,各家房企各有各的答卷,但我認為接下來將非常雷同,因為目標必須統一,要資金基礎之上的效益。這時候如果區域按照過去的激勵模式和授權模式,就是單一的上規模衝動,誰大誰話語權強,那麼誰來替集團操心現金流問題?

現在很多房企要求你負責人可以“起來坐下”,除了換防,還要更多的跨界,你區域總能不能去負責職能,你從職能條線怎麼看區域和集團的工作分解?你不思考運營能行嗎?反過來也一樣。


3、多元化還是去多元化


說到題目中的“新挑戰”,就是變數之下為前提來分析運營工作。今天不否認昨天的立場,也不會固守不前。多年以來房企多元化與否就是各有千秋,除了本來就是多元化的集團不說,即使地產板塊再打,原來的其他領域基礎也不差,例如華潤、中海、保利這樣的央企,以及奧克斯、美的、新希望這樣的跨界選手。

那麼以地產起家的並做大了品牌的房企,其價值、資源外溢的選擇究竟如何?萬科試水養老、長租公寓,碧桂園的機器人、恆大造車都是投入不小手筆,目前看有進有退。萬科是動作快,調整也快,碧桂園和恆大則在自己的第二專業上大舉投入佈局,態度極為堅決。


運營其實不判斷可行與否,運營是一種保障執行到位的管理過程。因此多元化與否可能最終依託運營,但發端並不是。跨界的過程中,是將新業務與老業務隔離開,格局行業特點去定標準,還是延伸型,收放自如是比較理想的境界,而邁出步子這是運營要考慮的。


這一點是無法定論的開放話題,尤其是對現狀下的房企,所以遑論左右都是一種過分自信或者過分焦慮的表現,這個話題下的運營把持好節奏可能更重要。


今天就說這些,回頭慢慢聊,這個話題有什麼可以繼續探討的,歡迎關注和留言。


新挑戰下房地產運營的轉型(下)資金鍊週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