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量只有26公斤的89式机枪,是否存在射击精度不佳的问题?为什么?

第一军情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89式机枪只有26.5公斤,采用12.7毫米大口径子弹。

该枪性能还是比较优秀的,但也有一定问题。

除了重量轻便于机动,该枪射程1500米,射速每分钟六百发,都可以满足实战需要。

89式机枪的轻是全世界数一数二的。世界同类机枪,很少有重量低于30公斤的。

我们可以简单对比一下:

89式机枪,枪身17.5kg,脚架8.5kg。

Dshk机枪,枪身33.5kg,轮架102kg。

NSV机枪,枪身25kg,脚架16kg。

M2HB式机枪,枪身38.1kg,脚架20kg。

可见,无论是枪声还是脚架,89式机枪都有很大的减重。

自然,减重是有代价的。

资料中写的很好:重量对枪械来说,既是负担和累赘,同时也是依靠自重吸收枪弹发射时的后坐冲击,用更厚实的结构部件为枪械提供强度和刚性(不易变形)的基础——而这又是枪械射击精度和寿命的关键条件。在同样的性能要求(精度、射程、射速、寿命等等)下,要实现更轻的重量;需要更好的设计水平、更好的材料性能、更好的工艺水平。

过于减重的代价就是:在长期使用后射击精度会出现下降。同时,连发射击时跳动较大、精度较差。

用过该枪的战士和相关懂枪的人员,对89式机枪评价不高。

有意思的是,研发高校和厂家却让人在网上长篇大论的说89式机枪的好处。

欲盖弥彰,没什么意义。

实际上,在1100米距离,89式机枪子弹散布很大,百分之五十的子弹散布高达6平方米。

具体精度见表

在公开出版的九五军队重点教材《轻武器射击教材》中,给出了89式机枪等国内各种主要枪械的射表。根据射表计算,89式机枪在发射威力较差的老式54式弹药(后被89式弹药淘汰)时,400米距离的弹着点散布圆直径达到2.88-3.47米。

在发射改善弹头威力(重量、初速都更大)的89式弹药时,仅100米距离上散布圆直径就达到1.15-1.39米,400米散布圆急剧扩大到4.1-5.33米——这意味着,400米上,89机枪的弹着点散布面积达到22.3平米。

这个精度确实不高。

因为重机枪不可能在100米上开枪,大部分是400米距离。

然而散布可以达到5米以上,也就是很难一枪击中一辆装甲车、或者坦克大小的目标,这太夸张。

自然,如果和美俄一样重机枪是车载,那么问题不大,毕竟弹药众多,大面积扫射压制即可。

毕竟这是重机枪不是狙击枪,不需要太高的精度。

然而,89式机枪却被定位不是车载,而是步兵携带,这就很致命。

它的一盒弹药重量就超过9公斤,机枪组携带的4盒弹药才200多发,全重达到36-37公斤。而89式机枪精度如此不佳,这200多发子弹要用来压制,恐怕是难以办到的,2000发还差不多。

以上问题在2010年前后曾经做过改进,减小了一些。

现在对于89式机枪定位,是压制性机枪,也就是采用连射进行火力覆盖。

89式机枪最初只是作用取代67式-1机枪的武器,要求重量低(适应山地战和丛林战),火力猛,射程远,这大体都达到了。

关键在于,89式机枪设计时候对于重量等性能要求太高,今天看来接近于变态,导致枪械设计出现非常理的变化。

不过80年代设计的东西,你也不能要求太高,将就着用吧。


萨沙


89式的精度为400米处公算偏差0.6米。

作为对比,m249轻机枪的连发精度为12moa,也就是说在100码处子弹会落入12英寸直径的圆中,折合400米处子弹会落入1.33米直径的圆中。

公算偏差与moa的换算就不做了,感觉差异不是很大。

反正多数机枪都不列出精度数据。美国陆军还对m60机枪的准星偏移问题做了结论:设计有问题,改起来太贵,反正机枪也不要求精度,将就用吧。



味冷


谁说89重机精度不佳的? 部队基层?科研人员?还是从没摸过枪的军迷?

89重机现在几乎成了被批判的对象,但谁会真正的了解研究一下89重机到底是基于何种概念和思考研制和装备部队的?

不,其实很多人都不懂,只是喜欢跟风黑而已。

很多人说89重机的精度不够,请问。 89重机的在100米时的精度是多少?使用什么样的子弹?只谈枪不谈弹,那打破甲弹的坦克炮为什么比打穿甲弹坦克炮精度差? 东西都不一样,能放在一起比吗?

这个图里用的是85式重机枪,别瞎传了


89重机的问题是整枪带枪架重量只有不到30公斤,同时使用了弹性枪架使得精度和同口径的重机枪相比确实有差距,但这个差距并没有大到离谱的程度。还有人提出89重机高射时枪架不稳,89重机就不是专门过来打飞机的,85重机是干什么的?连用途都没有高清就是一番批判。89重机早先确实有射击达到一定次数后精度下降的问题,但在后期的改进中早就克服了。还有所谓的可靠性,可靠性的标准是什么,故障率有多少?有没有达到国家军用标准,如果达到了,为什么还说不可靠?

这个才是89式重机枪


很多人现在陷入了“斗兽棋”的思维

所谓所谓“斗兽棋”思维就是指只比较武器的性能,枪对枪、炮对炮,只有我的枪胜过你的枪才叫胜利。殊不知,战争是以己之长攻彼之短,比的是谁能扬长避短。冷战时华约集团使劲造坦克,打算一波推平西欧,因为华约坦克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比当时北约的坦克好,那北约怎么干的?人家可没有玩命造坦克,人家是发挥制空权的优势,提出了“空地一体战”的理论,在地面利用阵地防御顶住苏联的进攻,空中则由武装直升机、战斗轰炸机等使用各种反坦克武器对后续的坦克集群进行战场遮断式的打击,消耗华约的坦克海,最终达到阻挡华约集团向西推进的目的。

阿帕奇武装直升机研制之初就是为了反坦克作战

同样在解放战争期间,为什么解放军在战争初期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为什么要大打运动战?那是因为当时解放军的兵力火力都处于劣势,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正面决战只能吃亏,于是利用机动能力强于对手的优势,屡屡在国民党军队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现,发起作战。当年的解放军就是一次次利用这种机会,消灭敌人壮大自己,最终在兵力和火力占有的情况下发起了大决战。

辽沈战役发起时,东北野战军已经占据优势地位

为什么要研制89式重机枪?

注意重机枪的定位,89重机的型号是QJZ89,以对地射击为主;85重机是比较传统的高射机枪,是QJG-85。两种机枪都在属于解放军的装备序列。89重机的研制参考了当年对越作战的实际情况,将近50公斤的77式重机枪,机枪班在战斗中很难跟得上部队行动,30公斤的57式重机枪,就非常轻松。85重机装备以后,仍然太重,十分不利于战场机动,这才有了更加轻量化的89式重机枪。

需要注意的是,机枪的主要作用是压制对方不让其轻易反击,以便己方能进行战场机动,实施如侧翼迂回等战术行动,达成消灭对手的目的。这个时期,机枪主要以点射为主,精度只要不是太离谱就不是考虑的范围。

89式重机枪主要为了能够随徒步步兵一同机动战斗,虽然其精度比其他重机枪要低,但仍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尤其是12.7毫米的大威力子弹,完全可以弥补因精度差而带来的问题。简易掩体、轻型装甲车辆、楼房砖墙轻易就能打穿,像电视剧中躲在树后那种,12.7毫米子弹当场能给你打断;其次就是89重机更重视勤务维护性,分解拆卸更方便,因此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解放军的机枪连都是6挺89+3挺85来搭配使用。

89式重机枪到底怎么样

89式重机枪作为主要执行对地射击的压制武器,几乎在现在解放军的步兵中都有装备,尤其是在山地作战中,89式重机枪表现十分抢眼。山地作战中,由于车辆行动不便,绝大部分轻武器需要徒步步兵自行携带,这时候,只有全重26公斤(可分解为枪身和枪架)的89重机能跟上步兵的行动并参加战斗。

另外以解放军的作战习惯来说,经常使用穿插分割的战术,尤其是山地和丛林作战时轻步兵的穿插分割可能使用的更多更频繁,这个时候,89式重机枪轻量化的优点立刻就能显现出来,跟随轻步兵一同行动,不仅可以压制对方,其强大的火力甚至可以消灭据守工事的敌人,这对缺乏重武器随行的我军轻步兵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帮助。

最后的结论,89式重机枪是一款适合我军使用特点的大口径重机枪,并不是网上随便论证下的“奇葩”。


水井土城


89式大口径重机枪,除了重量最轻和弹重比较先进丰富等优点,还存在射击精度差等缺陷。首先是机构设计,为了减重89式采用导气式和短后座相结合的自动原理,结构比较复杂,故障率较高。

中国枪械的可靠性表现,有一些相互矛盾的地方,一方面要求严酷的浸河沙试验,扬尘试验和淋雨试验,能够耐受高达50度的高温试验和低达-40度的低温试验。另一方面中国机枪在实际普通环境的使用中,却是故障多多,表现远不如美俄等国比较笨重的机枪。

其次是精度差,89式的枪身和枪架非常轻,采用弹性枪架,射击时枪身剧烈晃动,远距离连发射击的散步极大,而且不适合车载。89式在400米距离上的散布圆直径竟然超过了2.6米,散布面积是67式7.62毫米机枪的11倍,射击1000米外目标的命中精度更是低的可怜。而美国、欧洲和俄罗斯生产的大口径重机枪,尽管比中国机枪要重一些,但普通战场环境的射击精度和可靠性都很让人满意。


科罗廖夫


很多人说89式重机枪精度很差,因为这枪太轻了,放脚架上枪身重量压不住后坐力,所以全自动射击时精度差。

这种想法属于典型的‘想当然’。

89式重机枪设计的目的是让机械化/摩托化程度不足的我军轻步兵能有一款不错的重火力装备。所以全枪重量要轻,如此一来枪身很轻的情况下要压住后坐力就很难了,然而我国的科研人员还是很牛逼的,通过一个很巧妙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弹性枪架。

枪械射击时会有规律的振动,89式的枪架是经过严格的工程力学计算的,枪架的振动和枪械的射速完全贴合,每打出去一发子弹,枪架会进行一个循环的共振,等第二发子弹待发时,枪架振动回原位,然后激发,振动。如此循环,所以89式的全自动射击精度还很不错。

89式真正的缺点不是精度差,而是不实用。一个装备89式重机枪的步兵班,徒步行进的话就只能带不超过500发重机枪的子弹,子弹带的少,也就无法解决最初的问题:“如何让步兵能携带重火力?”。枪倒是轻的可以徒步步兵使用,但是子弹的重量无法解决。如果有摩托化的后勤,那么徒步步兵也不需要拿这东西,都有卡车送子弹了,也就可以把吉普搬上去突突突。

总之89式重机枪的设计是基于当时陆军机械化程度严重不足的前提的,放到今天来看89式确实没啥特别的优势。


贞观防务


QJZ89式12.7mm重机枪是我国“八五”期间重点武器装备项目之一,具有设计合理、性能可靠、重量轻、便于携带、射界范围大、使用环境广泛、分解结合迅速、易于维护保养的特点。主要装备我军步兵营或者摩托化步兵连。用来歼灭1500m距离内的敌集群有生目标;压制1500m距离内的敌火力点及轻武器;在1000m距离内可击穿敌轻型装甲防护,并对其内的乘员及设施有一定的杀伤和破坏作用;必要时可对1000m内敌直升机等低空目标进行射击。


89式12.7mm重机枪于90年代中期设计定型,全枪重26.5kg,陆续装备部队后,发现89式机枪的射击散步精度普遍较差。其主要原因是为了提高武器的机动性、减轻武器重量,会导致武器结构本身的刚度减弱,直接导致武器射击时发生显著的振动,影响射击精度。 影响89式重机枪射击散布精度的主要原因如下:


1、 弹性枪架的匹配问题:由于89式重机枪的枪架重量轻,只有8.8kg,枪架的刚度比较低,其刚度的振频同89式重机枪的射频不匹配,这是89式重机枪射击精度散布差的一个主要因素;

2、 枪管的结构刚度问题:89式重机枪为了减重,其枪管上开有纵槽,从而导致枪管的结构刚度小,在射击时振频低,最大振幅大,恢复时间长,枪口不易恢复到起始位置,对射击散步精度不利;


3、 枪弹适配性差:89式重机枪配备了54式、84式、89式各型12.7mm枪弹,不同种类弹药因其结构参数不同,与89式重机枪的动态匹配不好,以89式穿燃曳弹为例,弹头动能增大,导致枪管后退速度和自动机后退到位的速度明显增大,使89式重机枪的射频和散布精度明显变坏。


鼎盛成宁


新中国建立后,苦于手头没有自主研发的重火力武器,我国就开始以苏联的重机枪为蓝本,先后造出了53式,54式机枪,其中53式重达40.4公斤,54式重达93公斤,但这真的是太重了,完全超过了一个士兵的携带能力,很不实用。

为了将机枪重量减轻,我国又研发了25公斤的67式机枪和40公斤的77式高射机枪,相比美军的M2重量是有所减轻了。但是这根我军的要求还是有一点差距,在此基础上,我军工人员又研制出了令人震惊的89式重机枪,该枪只有26公斤,算的是上世界上最轻的一款机枪了。

89式重机枪,虽然经受住了考验,但是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射击精确差。89式重机枪采用12.7毫米子弹,射击的时候枪口抖动太厉害了,使得枪管磨损太快,导致射出的子弹偏差比较大,据说超过1000发之后,子弹在400米距离上散布只能达到2.6米,而且在实战中还不方便携带,因为携带机枪,子弹的小组无法远程行军,所以说89式非常的尴尬。(欢迎关注第一军情,若有其他问题,请军迷朋友们在评论区留言。)


第一军情


为了减重走火入魔啊!本身枪身就轻、还把三脚架设计成弹性枪架,而且只有8公斤多。咚咚咚的时候根本撑不住后坐力。所以连射的时候精度就很感人了。

但这只是连射,单发还是可以的,至少不会比M2老干妈差。所以一切都是减重的锅,但特么一把带脚架才26公斤的12.7重机枪已经够威胁了。这种口径本来就不是让你当狙使的。想想几个场面

咚咚咚

龟缩在碉堡里的M249瑟瑟发抖。

咚咚咚

悍马上的M2机枪手弃车跑路。

再想想山地战的时候,重武器运不上来,对面山头敌军拿着7.62通机面对拿着89重机的我军是对么绝望...


疯狗的轻武


长期阅读《轻兵器》,记得当年89式机枪刚研制成功,还未正式装备部队,杂志上包括军报上各类的引以为豪,最关键一点提到了,此枪是当时世界上最轻的大口径机枪

因此89式机枪具备重量轻、灵活机动、易于携行、火力猛、持续射击性能好等特点,无须查阅资料,写多了此类文章,脑袋随便一转,词句就很快出来了。

为了减小枪身的后坐力,也为了减轻枪械重量,在枪管与机匣连接处,采用了抽拉式固定栓,可快速进行装拆,称得上是国内军工的创举了。

89式机枪既可发射84式脱壳穿甲弹,也能发射集穿甲、爆炸、燃烧多种作用于一身的54式米12.7毫机枪弹,还能发射89式穿甲爆炸燃烧弹和89式穿甲燃烧曳光弹。

既可用来对付各种地面轻型装甲目标,还能打击无人机、武装直升机等空中目标,当然对付步兵绰绰有余,但那是杀鸡用牛刀了。

尽管89式机枪配有机械瞄准具、白光瞄准镜、微光瞄准镜等,但由于要经常打击超过1公里的军事目标,部队装备时就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主要是射击精度会持续下降。

使用单位的军械师据此分析出的故障原因有,首先,系枪身紧固时发生瞄准线偏移;其次,是受弹器盖松动过大,受弹器盖后端突耳与受弹器座存在有0.4毫米左右的细微间隙;另外,枪管在机匣上非弹性的径向松动量在4-5毫米左右。

先前,曾在网上看到一张国外武装人员射击89式机枪的图片,特别记忆犹新,因为图片中有两个人趴在地上,使劲按住89式机枪的三角架,作为军迷个人据此判断,由于89式机枪太轻了,12.7毫机枪弹又是大威力弹,发射时后座力极大,会导致三角架不稳定,从而影响枪械的射击精度。

否则,图中那两个人就没有必要趴在地上,使劲按住89式机枪的三角架,估计是为了提高89式机枪射击精度的无奈之举。

所以作为军迷个人以为,89式机枪射击精度不高,除了国内军械师分析的理由以外,还得加上一条,由于国内军工过分强调89式机枪的减重,减重的目标确实达到了,成了全球同类口径机枪最轻者,但由于枪身太轻了,导致射击时枪架不稳,影响了射击精度的提高。


国平军史


来了解一下,一个班五个人提着重机枪,五个人背弹药。要精度干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