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一线,人民军队带来妥妥的安全感!

来源:解放军报客户端、中国军网、央视新闻客户端

人民有难,军人当先

在这个非同寻常的早春

迷彩,又一次成为最温暖的色彩

抗疫一线,人民军队带来妥妥的安全感!

千千万万的网民

见证了人民军队的快速反应

纷纷留言: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我们的人民子弟兵。”

火线驰援

人民至上,生命重于泰山。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自指挥、亲自部署,自1月20日以来,对疫情防控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多次主持召开会议,对疫情防控工作进行研究部署,提出明确要求,特别是专门对军队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全军部队特别是医疗工作者坚决贯彻落实习主席重要指示,与全国人民风雨同舟,共克时艰,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勇挑重担、敢打硬仗,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抗疫一线,人民军队带来妥妥的安全感!

抗疫一线,人民军队带来妥妥的安全感!

抗疫一线,人民军队带来妥妥的安全感!

抗疫一线,人民军队带来妥妥的安全感!

抗疫一线,人民军队带来妥妥的安全感!

抗疫一线,人民军队带来妥妥的安全感!

抗疫一线,人民军队带来妥妥的安全感!

抗疫一线,人民军队带来妥妥的安全感!

闻令而动 驰援荆楚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面对疫情,从军委机关到基层部队,从首都北京到江城武汉,军令急迫行动迅疾,超常举措陆续出台。

中央军委迅速启动应急机制,依法科学有序组织防控,军委领导多次组织召开会议、多次听取汇报、作出指示。

第一时间召开军队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电视电话会议,对军队防控疫情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第一时间建立军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按照“高度重视、积极应对、联防防控、科学处置”的原则,军委机关各部门分工负责,协调配合,共同研究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各战区、各军兵种、各大单位紧急行动起来……

除夕夜,经中央军委批准,从陆军、海军、空军军医大学抽组3支医疗队共450人,分别从重庆、上海、西安乘坐军机出发,支援武汉。

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护理组组长宋彩萍就是其中一员。本是万家团圆的时候,她和一个个迷彩身影一起踏上驰援荆楚的征程。

“没有一个人退缩……”海军军医大学医疗队政委陈宏伟抵达武汉后,还在努力说服没有入选的医护人员原地待命,随时准备第二批投入战斗。

病患医治,分秒必争。

在上海虹桥机场,海军军医大学医疗队中出现了43名“90后”女护士的身影,她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5岁。“虽然年轻,但我们经验丰富。”一名护士说。口罩遮住了她的大半个脸庞,只露出清亮的眼眸。

在重庆江北机场,当年抗击埃博拉病毒首席专家毛青再度出征。接到支援武汉的任务时,他正在医院布置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扩散工作。“危险面前,谁不害怕?但我们必须去!”毛青说。

在西安咸阳机场,空军军医大学医疗队集结了呼吸、感染控制和重症医学等多个科室的骨干力量,队员均具有防控治疗传染性疾病的经验。

除夕之夜,3支医疗队全部抵达武汉,连夜清点医疗物资,展开协调对接,进行人员岗前强化培训。

抗疫一线,人民军队带来妥妥的安全感!

1月30日凌晨,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在武昌医院重症监护室研究患者救治方案。

靠前指挥 带头冲锋

党员领导干部始终站在抗击疫情第一线,党旗高擎,身体力行。

明知有危险,却天天战斗在最前沿。这是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各级负责人的共同工作状态,他们用无声的行动践行着党员领导干部的誓言:“疫情在哪里,党员领导干部就要战斗在哪里!”

“越是危险,指挥员越要靠前指挥!”每次进入病区,徐迪雄都要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戴上口罩和护目镜走在最前面,确认安全后才让其他医护人员进入。

在海军军医大学医疗队,细心的队员发现,驻地人员最集中的出入口,经常看到戴着口罩和橡胶手套的队领导,为进出人员洗消和测量体温。队长刘斌说,关键时刻我们党员领导干部就要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树起好样子。

海军军医大学医疗队深夜抵达武汉后,队领导带领专家组连夜奔赴汉口医院现场勘察,全程关注病区改造现场。当上级要求医疗队增加床位时,所有党员干部全部投入一线工作,所有指挥组人员进入值班和保障岗位,确保了按时完成任务。

“旗帜无声,却能凝聚强大力量;榜样无言,却能鼓舞磅礴斗志。”对此,战斗在疫情防控最前沿的护士白秀梅,感触颇深。

“当我走出病房,看到寒风里、夜灯下,宋姐姐还在等我们,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她让我变得更勇敢,也让我感到特别温暖。”白秀梅口中的“宋姐姐”,是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护理组组长宋彩萍。她是队员眼中的“铁娘子”,负责整个医疗队护理工作的筹划、实施、推进,忙得常常顾不上吃饭、睡觉。

这位“铁娘子”的任务之一,是负责将武汉金银潭医院普通病房改造成传染病房。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她带着两名有援非抗埃经验的医护人员研究病区结构,绘制流程路线图。为让区域划分和进出路线更加科学合理,宋彩萍一趟一趟走,一遍一遍改,小小的一张图纸,修改了十几遍,每个细节都反复琢磨。在她的带领下,不到24小时即完成改造任务,为及时收治患者赢得了宝贵时间。

哪里任务险重,哪里就有党员领导干部的身影。

1月29日,武昌医院传来一个好消息——医院对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效率大大提高,检测数量从最初的每天20例扩大到120例。这进步的背后,凝聚着空军军医大学医疗队队长王生成的汗水。

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专业性强、危险系数高、流程复杂,王生成第一次与武昌医院对接时,看到患者和家属焦急的目光,感到无比揪心。人命关天,必须马上行动!他立即派军医周磊等4人协助医院攻关,经过反复试验,大大缩短了核酸检测时间。

这次疫情防控斗争,既是对党员干部的一次严峻考验,也是一场深刻的党性洗礼。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广大军队党员纷纷表示,要发扬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光荣传统,越是艰险越向前,担负起最艰巨的任务,为祖国和人民再立新功!

抗疫一线,人民军队带来妥妥的安全感!

1月30日凌晨,身为党员的空军军医大学医疗队队员李飞,与同事在武昌医院重症监护室分析危重患者病情。连日来,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全体党员冲锋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用实际行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不惜一切 全力以赴

“派经验最丰富的医护人员,派最强的骨干力量”

家人遇到危难的时候,你会怎么做?

尽管每个人的具体选择不一样,但大多数人都会认同这个答案——“不惜一切,全力以赴”。

当人民遇到危难的时候,人民军队用无数次行动作出了同样的回答。

荆楚大地作证:这是一支为了人民可以赴汤蹈火奉献一切的军队。

亿万人民作证: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是一支勇于担当的先锋队突击队。

“派经验最丰富的医护人员,派最强的骨干力量。”这是组建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时的共识。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海军军医大学医疗队、空军军医大学医疗队……担当,不仅体现在医疗队的名称上,更体现在队员的履历上。

翻阅3支医疗队队员名单,记者发现许多熟悉的名字。在抗击非典、抗震救灾、援非抗埃等重大任务中,他们用出色表现证明了专业实力——

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专家毛青,先后参加过抗击非典、援非抗埃等任务,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接到奔赴武汉的任务时,他正在医院布置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扩散的工作。

海军军医大学医疗队队员陈静,2014年受命援非抗埃,和战友们并肩战斗,实现了“打胜仗、零感染”的目标。2018年,她又随和平方舟医院船执行长达8个月的任务。

空军军医大学医疗队队员宋立强,参加过抗击非典、抗震救灾等重大任务,长期负责呼吸重症监护室。

……

勇于担当,带来信心,带来希望——

“解放军来了,我们就放心了!”进驻武昌医院第一天,一位戴着口罩、捂得严严实实的大姐脱口而出的这句话,让空军军医大学医疗队队员李芳自豪不已。

这句话,蕴含着太多的信任和重托。连日来,李芳和战友们倾尽全力投入一场场战斗,也将无穷的力量带给那些与病魔战斗的患者。

抗疫一线,人民军队带来妥妥的安全感!

解放军报记者 范显海 摄

1月27日上午,海军军医大学医疗队医护人员在汉口医院重症监护室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进行救治。在患者眼中,医护人员就是他们的“救星”。

众志成城 军民同心

2月2日,被亿万“云监工”视为奇迹的火神山医院,迎来了自己的“知音”——

这一天上午,武汉火神山医院举行移交仪式,军地有关领导签署互换交接文件,标志着该医院正式移交人民军队医务工作者。

此前两小时,空军出动8架大型运输机千里机动,“增兵”武汉。950名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与先期抵达的450人“会师”火神山医院。

连日来,在金银潭医院、汉口医院、武昌医院和武汉市肺科医院、第七医院,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与对接医院的地方同行并肩奋战,齐心协力救治患者。

众志成城,军民同心战疫魔。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白衣战士坚决落实习主席重要指示,密切军地协同,全力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

抗疫一线,人民军队带来妥妥的安全感!

2月2日,空军出动8架大型运输机空运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抵达武汉天河机场。解放军报记者 范显海 摄

闻令而动 增兵江城

七道航线,直指武汉。

2月13日8时58分,第一架运-20飞机稳稳接地,缓缓滑向停机位。随后,一架又一架空军运输机陆续降落武汉天河机场。

机场跑道旁,现场执勤的女警官龚代璇子惊叹着眼前的壮观一幕:全长3400多米的滑行道上,6架运-20、3架伊尔-76和2架运-9军用运输机密集列阵。

“鲲鹏”展翅落天河。这位女警官见证了一场空中大运兵——这是运-20大型运输机首次参加非战争军事行动,这是空军首次成体系大规模出动现役大中型运输机执行紧急空运任务。

忙碌在机场各岗位的民航工作人员看到,身着各军种迷彩服的子弟兵们鱼贯出舱、迅速集结,他们左臂上的红十字标志格外醒目。

东西南北大集结,天降雄师援荆楚。

自除夕夜迎来第一批军队医疗队员、2月2日迎来第二批军队医疗队员后,2月13日上午,武汉又迎来新一批援兵——

军队多家医疗单位抽组的精兵强将,从东西南北多地同步空降武汉战“疫”一线。

闻令而动,增兵江城。这是一次时间的竞速,更是一次力量的汇聚。

2月13日凌晨2时30分,乌鲁木齐地窝堡机场,167名医疗队员登上伊尔-76飞机。

此外,在天津滨海机场、沈阳桃仙机场、西宁曹家堡机场、成都双流机场、重庆江北机场和河北张家口机场,多架装载着医疗队员和卫生物资的运输机也按计划腾空而起。数小时内,11架飞机空运900余名医疗队员飞抵武汉。

伊尔-76起飞!目的地武汉——医疗队员朱海荣看一眼机舱中的背囊,想起里面还压着一封没来得及读的信。出征前,正在医科大学读大二的女儿给他捎来一封信,他忙得没时间看。

运-20起飞!目的地武汉——飞机提速,发动机声音陡然增大。升空后,靠在机舱内侧的医疗队员王舒芳,仿佛能感受到钢铁与空气的强烈摩擦。这,是战斗的号角。此时,她和战友们只想着早点飞抵武汉抗“疫”。

运-9起飞!目的地武汉——起飞前2个小时,飞行员陈思麒早已在大队门口候车,一次又一次默念需要准备的物资。医疗队员赵常伍在空中全程没有休息,一直在查看卫勤保障相关资料。和他一同出征的士官骨干有20余名,涉及卫勤各专业。

夜幕中,医疗队员罗杨睡着了。不知何时,一缕光线从面前划过。原来,是阳光从运-20飞机的舷窗照进来,天亮了。

机舱里响起了空军运输机机组的广播声:“今天你们出征,我谨代表全体机组向你们致以崇高的敬意!能送你们出征,我们感到无比荣幸。希望你们在前线奋勇作战,保护好自己!等到你们凯旋的时候,我们再接你们回家!”

上午9时许,第3架运-20在滑行道停稳,银色悬梯从机舱头部伸下接地。

在“鲲鹏”巨大的机翼下,西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师师长杜宝林告诉记者,运-20大型运输机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种大型、多用途运输机,可在复杂气象条件下执行各种物资和人员的长距离空中投送任务。

“鲲鹏”身躯庞大却又格外轻盈,向人们传递着信心和力量。国之重器,出现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架起了全国各地通向湖北的空中桥梁。

装备运-20和伊尔-76大型运输机的中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师,已经连续3次执行紧急空运医疗队任务。师长吴健表示,作为国家空中紧急运输服务队的重要力量,人民所需、全力以赴,有召必至、使命必达。

下飞机后,医疗队员们迅速整装列队。一辆辆大巴车载着他们向武汉市区各营地疾驰。茫茫雾霭中,驻鄂部队抗击疫情运力支援队的军用运输车队,装载着刚刚空运来的数十吨物资,驶向武汉疫情防控一线……

20时14分,G1847次列车驶进武汉火车站。至此,今天从上海、广州、济南、太原等12个不同方向经铁路运输抵达武汉的400余名队员和45吨物资也投送到位。

夜幕下,一抹抹跃动的迷彩,汇入江城武汉,汇聚起护佑人民生命健康的磅礴力量。

抗疫一线,人民军队带来妥妥的安全感!

解放军报记者王传顺 摄

运-20运输机抵达武汉天河机场。

汇聚武汉保卫战的新锐力量

每天深夜,赵春光都要往返于医院和住地。进驻火神山医院第一天,赵春光就主动要求到重症监护室值夜班。身为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为数不多的传染科男护士,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文职人员。

2018年,全军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文职人员。赵春光如愿加入空军军医大学文职人员队伍,穿上了崭新的“孔雀蓝”制服。2019年,作为改革强军的新锐力量,文职人员首次亮相阅兵场。那一天,他昂首阔步走过天安门广场。2020年,文职人员首次大规模参加非战争军事行动。除夕,赵春光随队出征。

3年时间,3次人生重大经历。赵春光既平凡又闪光的履历,是我军文职人员队伍成长壮大的缩影。

武汉大集结,由4000余名军队医护人员组成的战“疫”突击队中,不仅有现役军人当先锋、打头阵,还有1200余名文职人员扛重担、打硬仗。

这里是战场——他们,以人民子弟兵的名义夜以继日奋战。

这里是前线——他们,在这里汇聚武汉保卫战的新锐力量。

抗疫一线,人民军队带来妥妥的安全感!

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护士曾辉(右)与曹静静(左)交流重症患者护理注意事项。她们都是文职人员,也是军队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

医者仁心

人民至上,忘我奋战。战斗在继续,爱的接力在继续——这场抗击疫情的战斗,充盈着人民子弟兵对人民最深厚的爱,必将取得胜利!

爱我所爱 无怨无悔

“在最危险的时候更应该陪在患者身边”

这是一条让女儿都感到陌生的印痕——

因为长时间穿戴防护服和口罩,梅春丽的脸上被勒出了深深的印痕。那张脸上带着印痕的照片,连续几天登上微博热搜榜,让这位空军军医大学医疗队队员不经意间成为“网红”。

网友赞叹:这是最美的脸,脸上的印痕有多深,爱就有多深!

同样被无数网友记住的,还有那位面对镜头不肯说出姓名的女护士。这位戴着口罩、看不清面孔的年轻姑娘,同样来自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

“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这个春节,无数人的心头一遍遍响起这句难忘的歌词。这个春节,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用实际行动演绎着震撼人心的旋律。

金银潭医院综合病房楼5层一片寂静,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队员彭渝还在电脑前忙碌。这个春节,彭渝和爱人原计划回家看望双方父母。接到命令后,已在单位连续值班4天的她没来得及回家就踏上了征程。“我爱人给我发了一条特别感人的微信,还发来了孩子拜年的视频。”彭渝说,“他们是我所爱的人,他们一定能理解我在这里做的每一件事。”

这番话,也是所有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的心声。他们出发时,每个人都带上了家人爱的叮咛;他们抵达后,每个人都将爱倾注给患者。

爱我所爱,无微不至。

在病房隔离区的日日夜夜,医疗队队员赵晓宇想尽办法,只为更准确地听懂患者的话。因为本地患者口音重,加上层层防护,北方长大的赵晓宇有时听不明白。她不厌其烦,或放慢语速,或打手势,解决了一个个沟通难题。

除了精心护理,赵晓宇和同事还主动做好患者和家属的情绪安抚和心理疏导工作。“拿出对待家人的耐心。”这是她们的座右铭。

拿出家人般耐心的,还有中部战区总医院感染内科发热门诊的护士们。这些天,她们一直奋战在抗击疫情最前沿。对重症发热患者,她们坚持半小时量一次体温。此外,她们还要照顾患者的饮食起居、清理病房垃圾。有患者心疼地对她们说:“真不好意思,把你们累坏了!”她们笑着回答:“我们现在还顾不上累呢!”

爱我所爱,无怨无悔。

连日高强度工作,穿着闷热防护服的沈雪感觉阵阵头晕,几近虚脱。细心的领导考虑到沈雪的身体状况,把她换到半污染区工作。谁知第二天,身体刚刚好转的她就申请再次回到ICU病房。“我是呼吸科护士,在最危险的时候更应该陪在患者身边。”她说。

在一个个病房,近乎零距离的守护让患者感动不已。这些天,金银潭医院一位病情较重的患者,时时牵动着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队员唐杰的心。一次,唐杰用湿棉签给这位患者湿润嘴唇时,患者突然呕吐起来。唐杰迅速清理污物,然后拿出床下的脸盆,倒上温水,一点点为患者擦拭干净……

抗疫一线,人民军队带来妥妥的安全感!

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1月26日,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成员与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医护人员进行工作交接。

赴汤蹈火 一往无前

“战斗已经打响,我们必须冲锋”

13名战“疫”勇士火线立功!

日前,一条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立功受奖的消息刷屏。有网友转发时留言:“冲锋一线,当获殊荣;奖励及时,实至名归。”

此前,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10名队员火线入党的消息,也引起网友广泛关注。

细心的网友发现,火线立功的不少队员都有多次参加重大任务的经历,而火线入党的队员,大多是第一次“上前线”。

无论是“多次”还是“首次”,激励他们奋力冲锋的,是同一种荣誉感——“见红旗就扛,见任务就上”。

在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的队员名单中,记者看到了刘蕊的名字。17年前,她曾作为第一批军队医疗队队员,奔赴小汤山执行抗击非典任务。

刘蕊深知疫情的危险,但当抽组医疗队驰援武汉的命令下达,她还是义无反顾地递交了请战书。火神山医院,成为刘蕊新的战场。

赴“汤”又蹈“火”,危难见忠诚。

在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1400人的队伍中,还有许多跟刘蕊一样面对任务敢打敢冲的队员——

“老任,这一次你能不去吗?”得知丈夫任小宝主动报名参加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妻子很是担心。这些年,任小宝参加过抗震救灾、援非抗埃等一系列重大任务,每一次都让她担惊受怕。

“我是军人,有战斗必须上!”新冠肺炎疫情来袭,任小宝打起背囊,与战友们一起奔赴武汉。望着妻子姜雪背上行囊消失在夜色里,同是军人的丈夫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给爱人壮行:“你的优秀,记载在汶川抗震救灾现场;你的优秀,书写在抗击埃博拉的利比里亚;你的优秀,镌刻在武汉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多注意防护,祝平安归来!”

在抗疫一线读到这条微信朋友圈,姜雪的眼圈红了。她说:“作为一名军人,我一定不负这身戎装。能为保护人民的生命健康而战斗,是我一生的荣耀!”

救死扶伤,医者担当;服务人民,军人本色。

在这场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的疫情阻击战中,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第一时间冲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正在老家与父母团聚的队员湛又菁,把两个儿子托付给父母。从西藏边防某部探亲回家的丈夫驱车疾行3个小时,将她送到机场。

距离跨年钟声敲响只剩16分钟,医疗队抵达武汉。队员宋彩萍和战友们用最短的时间,将武汉金银潭医院普通病房改造成传染病病房,既为收治患者赢得宝贵时间,也为医务人员筑牢了安全防线。

医疗队对口支援的金银潭医院收治的病人多且病情危重,队员王斌和战友一到达就展开工作,只为尽快接诊患者。在日记中,王斌写道:“战斗已经打响,我们必须冲锋!”

冲锋!出发时,队员罗虎掏出手机,给2岁10个月大的女儿拍了一张照片。奔赴一线的路上,罗虎用一句电影台词概括当时的心情:“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

冲锋!与家人告别转身的瞬间,队员唐杰的眼眶湿润了。那一刻,他暗下决心:“既已前往,必定全力以赴!”

冲锋!这是一名军医的责任,更是一名战士的担当。

第一时间批量接收患者,第一时间深入隔离病区,第一时间接诊危重病人……疫情当前,队员们奔赴战位,用一个个“第一时间”,定格了全力以赴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冲锋姿态。

子弟兵把人民的利益举过头顶,人民也把官兵的担当刻在心中。

2月2日深夜,队员宋彩萍的儿子从微信朋友圈得知,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母亲立了功。儿子给宋彩萍打电话时,她已奋战在火神山医院的新战位上。

“这份荣光,属于每一名医疗队队员。”她说。

抗疫一线,人民军队带来妥妥的安全感!

谌磊摄

彭渝和宋彩萍全身防护准备进入“红区”。

不负重托 不辱使命

“他们不顾生命地保护我们的生命”

“为什么,人民如此信任解放军?”

在某网络问答社区平台上,这个问题再一次被网友提出来,很快引起热议。

众多答案中,一位军事记者的回答获得最多点赞——“中国人民解放军,还有个亲切的称呼:人民子弟兵。子弟兵,是人民母亲在唤着这支队伍的乳名,让人想起血浓于水,让人感受到母子深情。”

连日来,无数人见证了人民军队的快速反应,无数人见证了人民子弟兵的“最美身影”“最美面孔”。武汉群众感叹:“人民信任解放军!”

入伍30多年的曹国强,因在抗疫一线表现突出火线立功。但在曹国强心里,几天前一位患者发来的短信更值得珍藏——

“很多时候,您不仅仅属于自己,还属于大家……有您在,患者心里踏实,便会感到有生的希望,便会坚定快乐生活的信心。”

一次次军功,珍藏在档案里。但在队员任小宝的记忆中,还有一些画面和声音令人难以忘怀——

2008年抗震救灾,任小宝和战友们挺进汶川映秀镇草坡乡。一位右手骨折的8岁女孩哭着说:“叔叔,以后我还要写字呀,你救救我,我给你背唐诗。”

任小宝含泪抱住孩子,一边给她包扎伤口一边说:“你的手会好的,灾难会过去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人民子弟兵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一次次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在专门收治重症患者的武汉金银潭医院,队员毛青和战友们争分夺秒,48小时内完成实地了解诊疗环境、制订工作规范流程、明确医务人员分组等工作,并整体接手金银潭医院综合病房楼的两个病区,当天便开始收治确诊患者。

根据在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病毒的经验,毛青和他的团队在病区设立了监控机制,通过摄像头实时观察医务人员洗手消毒、穿脱防护服等各个环节,一旦发现操作不规范便立即叫停,并提供专业的补救措施。

与高危污染物、烈性病毒打了30多年交道,历经生死考验的毛青被战友和患者称为“可以托付生命的人”。

可以托付生命的人,是群众心中最可亲的人。

那天,队员黄文拨通了患者刘大爷的电话。听到刘大爷说话中气十足,胃口也好了不少,黄文由衷地替他高兴。两天前,得知军队医疗队要转到火神山医院,刘大爷几经辗转,给带队领导打来电话:“你们不能走啊,我舍不得你们离开。”

可以托付生命的人,是群众眼中最可敬的人。

那天,武汉金银潭医院病房门口,两名患者康复出院。“你们不远千里来到武汉支援,我们现在康复了,向你们致敬!”印在队员赵孝英和战友们脑海中的,是两张充满感激的笑脸和两个不太标准的军礼。

一条短信、一句感谢、一个军礼……映照着患者对子弟兵的深情,彰显着人民群众对解放军的信任。

深情和信任,写在一条微信的“注视”中——

因为长时间超负荷工作,医疗队队员郭玮和战友们衣服湿透,脸颊过敏红肿,留下了深深的印痕。

一位网友在转发相关文章时,给“最美军医”写下一段评语:“那些印痕慢慢能消,肯定能消……现在全国人民都在看新闻、上网、搜消息,他们也在心里给你们行着注目礼……”

深情和信任,写在一座城市的“致敬”里——

这几天,一部两分多钟的武汉城市宣传片,看得人热泪盈眶。这座英雄的城市,向一个个冲锋在抗击疫情一线的英雄致敬:“他们不顾生命地保护我们的生命,只有一个目的,把武汉还给我们,把我们还给武汉……”

抗疫一线,人民军队带来妥妥的安全感!

解放军报记者 范显海 摄

医疗队队员将患者送进病房。

敢打硬仗 能打胜仗

“我们冲锋的地方,就是战场”

时间,一刻不停。数字,每天刷新。

每天的两组数据,牵动着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的心——

一组是患者出院“战报”,让他们欣慰不已;一组是确诊患者报告,让他们心急如焚。

这是一场分秒必争的战斗,更是一场勇气的较量。

“红区”,抗疫医院中重症隔离病房的别称,是与疫魔交锋最激烈的战区。

在这里,医疗队队员个个是战士、勇士——

厚厚的防护服,包裹着高大的身躯。病床旁边,队员宋立强上身微微前倾,屏住呼吸,认真辨别听诊器中传来的声音,任凭汗水在防护服内流淌。

50岁的宋立强,参加过抗击非典和汶川抗震救灾,不仅业务精湛,还是战友公认的“拼命三郎”。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日日夜夜里,他每天都从早上7点工作到深夜12点。

在武昌医院收治的确诊患者中,有的重症患者出现呼吸衰竭症状。作为一名有着多年临床经验的呼吸内科专家,宋立强连夜编写了《关于呼吸机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技术的操作规范》,印发给医疗队员,指导大家规范操作。在他和队员们的精心治疗下,大部分患者病情平稳,4名重症患者病情好转,1人转出重症监护室。

“爸爸,加油!我为你骄傲!”女儿发来的微信让他倍感温暖,他说:“作为一名党员,我义不容辞;作为一名医生,我义无反顾。请祖国放心,请人民放心,我们有信心战胜病魔。”

打针输液、采集标本、监测生命体征,护理患者、打扫病区……那几天,队员黄舒和战友们穿着厚重的防护装备,每天在“红区”工作10小时以上。

防护服、护目镜不透气,口罩磨红了脸颊,汗水浸透了衣背,他们不分昼夜地忙碌在救治一线。

一位住院的小伙子过生日,黄舒好不容易弄来一碗长寿面。从黄舒手里接过碗,小伙子的眼角泛起了泪花。谈及连日接诊的感受,刚刚在一线递交入党申请书的黄舒说:“这场战斗我们必须赢,也一定能赢。”

这里,是与病魔较量的火线,每天都进行着战斗,更孕育着希望。

在2月2日的日记中,队员王斌写道:“我的2床和3床患者今天康复出院了。”隔离病房门口,王斌目送医疗队治愈的首位患者渐渐走远,“心里有点小小的激动”。

也是2月2日这一天,一等功臣、抗击非典英模黄文杰和战友们乘坐军机抵达武汉,加入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向火神山医院进发。

赴武汉前,得知确诊患者人数不断攀升,58岁的黄文杰心急如焚,主动请战。他说:“穿着这身军装,我们不仅要敢打硬仗,更要能打胜仗!”

“敢打硬仗,能打胜仗”,不仅是忠诚担当,更是使命召唤!

看着病房里的患者,队员李双双下定决心:必须打赢这场战斗!

看着地方同行身着防护服、拄着拐杖坚守的背影,队员孔祥毓勉励自己:穿着这身军装,我们更应该打赢这场战斗!

一次又一次,他们用大爱守护生命——

一名重症患者情况危急,已连续工作4个小时的队员王斌立刻赶到,紧急实施抢救。病人脱离危险时,他已在病房忙碌近8小时。脱下防护服的那一刻,脸色苍白的他几近虚脱。

一次又一次,他们用真情呵护生命——

在隔离病房,队员湛又菁耐心鼓励患者多吃一个鸡蛋,再喝一口稀饭……患者不知道的是,因为超负荷工作、体力透支而没胃口,湛又菁和许多同事已经好几天没能好好吃上一顿饭了。

火线立功的消息传到家里,湛又菁的母亲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勉励女儿“为党和人民再立新功”。

17年前,非典疫情来袭时,湛又菁还是军医大学护理专业的一名学生。当年前辈们奔赴小汤山的场景,至今仍深深地刻印在她脑海里。17年后的今天,她追随前辈们的脚步,成为和他们一样的战士。

“我们冲锋的地方,就是战场,就是守护人民生命安全的最前线。”湛又菁说。

抗疫一线,人民军队带来妥妥的安全感!

解放军报记者 范显海 摄

2月1日,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收治首批患者中两人治愈出院。千言万语化作军礼致意。

军人精神

这是一团喷薄着“中国力量”的信心之火

2月2日上午,武汉飘起了细雨。

“解放军来了!”雨幕中,一队队迷彩身影出现在火神山医院医技楼前。

从除夕夜3支医疗队奉命出征,到2日更多人火速集结抵达一线,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坚决贯彻习主席重要指示,牢记宗旨,勇挑重担,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战场上发起一次次冲锋。

网友纷纷留言:“解放军到了人心定!”“灾难来临,人民军队就是铜墙铁壁!”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正如熊熊火焰,给人民带来信心、带来力量、带来希望。

随着军地领导签署互换交接文件,火神山医院正式移交人民军队医务工作者。

此时此刻,无论是子弟兵还是老百姓,心中仿佛都有一团火焰在燃烧——是磅礴的中国力量,创造了“火神山奇迹”。

无数“云监工”见证的奇迹背后,是一群普通人的默默奉献——

压路机操作手戴森林想要“赶快建好医院,把病毒打跑”;送货司机张林“加班加点不谈钱,尽一个普通人的义务”;技术员黄甜新婚之夜赶到武汉,在工地一天奔波两万多步;蒋晶、罗飞、孙会贤等退役军人像打仗一样突击在工位上……

中国力量支撑中国信心。中国力量,源自这些普通中国人的力量汇聚;中国信心,源自这些普通人的“中国心”叠印。

抗疫一线,人民军队带来妥妥的安全感!

李顺飞(右一)、张明德(右二)与队友领取物资。

这是一团迸发着“中国速度”的信念之火

“战友们,我代表机组人员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敬意,盼望你们早日凯旋。”

结束最后一次机上广播后,执行过多次重大任务的空军飞行员黄鹏心绪难平。

黄鹏2月2日的行程从凌晨开始——

1时30分,冒雨从某军用机场起飞。

4时36分,降落在严寒中的沈阳桃仙机场。

5时47分,完成队员、物资装载,再次升空。

8时55分,落地武汉天河机场,稳稳滑入停机坪。

兰州中川机场、广州白云机场、南京禄口机场……一架架军用运输机从暗夜飞向黎明,从大江南北飞向江城武汉。

鲲鹏落天河,驰援火神山。

这是继汶川、玉树抗震救灾之后,空军参与非战争军事行动同时出动大型运输机数量最多的一次。带队执行此次任务的空军航空兵某师副师长王全胜说,他们受领任务后,争分夺秒制订紧急输送预案,科学编组,规划航线,按照打仗标准迅速完成起飞准备。

雷厉风行,中国速度。就在除夕之夜,我军抽组3支医疗队,奉命分别从上海、重庆、西安3地乘军用运输机出发,驰援武汉。从接到命令到抵达武汉收治患者,不到48小时。

这超越寻常的速度,与火神山医院的建造速度同频共振——

医院建造之初,曾有人疑问:在一片荒芜中建一所容纳1000张床位的医院需要多久?

2003年,非典疫情汹汹袭来,建造小汤山医院用了7天。

17年后,“中国速度”再次震惊世人。透过时下最火的网络直播,广大网友见证了火神山医院像“变魔术一样建起来”。

国外媒体评论:这个奇迹,只有中国能够创造。

2日下午,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开始进驻火神山医院。踏上硬化完的沥青路面,医疗队队员范恒全还能感觉到丝丝热气。

从听令出征,到军队医疗工作者的脚步声在火神山医院病房响起,不到12小时。

加速!加速!中国速度!

面对来势汹汹的疫魔,人民军队风雨兼程、急如星火的脚步,在大地上敲击出一个个温暖人心的音符。

抗疫一线,人民军队带来妥妥的安全感!

在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医护人员各自忙碌在自己的岗位上。

这是一团凝聚着“中国精神”的信仰之火

清晨,迎着火红的朝霞,军医黄永德和战友登上飞往武汉的军用运输机。

17年前,黄永德作为一名年轻的军医,曾与战友们并肩奋战在小汤山。如今,成为专家骨干的他又一次背上行囊奔赴抗疫前线。

落地,出舱,集合,整装。出发前,妻子给黄永德的迷彩背囊系上的红飘带,在风中微微飘动,格外鲜艳。妻子相信,这根红飘带会伴着丈夫凯旋。

“向前,向前,向前……”此时此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旋律对医疗队队员而言,正是信仰和使命的召唤。

向前,向前——

沉甸甸的迷彩包,压得24岁的女队员颜小婕身体前倾,但她的脚步从容而坚定。这支奔向火神山医院的队伍中,既有医术精湛的专家教授,也有参加过抗击非典、援非抗埃、抗震救灾等大项任务的业务骨干,还有年轻的医护人员……

向前,向前——

“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也是最能体现军人价值的时候。”机翼下,医疗队队员王琪说出了所有战友的心声,“请全国人民放心!在疫情面前,我们解放军一定护佑大家的平安。”

向前,向前——

火神山医院,即将打响一场场更为关键的战斗。人民军队疾行的脚步声,回荡在长征途中的雪山草地、雄关漫道,回荡在汶川和玉树,回荡在小汤山,也必将响彻火神山。

人民,必将听到从这里传出的一份份捷报。世界,必将再一次见证在这里凝聚的中国精神。

抗疫一线,人民军队带来妥妥的安全感!

在火神山重症医学一科,护士正在帮助患者喝水。

众志成城的坚守

不惧艰险的冲锋

致敬奋战在前线的全体“战士”

致敬坚守岗位为民服务的“勇士”

致敬所有参战的防控工作人员

武汉必胜!中国必胜!

阳光灿烂的春天必将到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