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萬字的老報告濃縮精華,電子行業

為了學行業,看了篇7萬字的老報告

7萬字的老報告濃縮精華,電子行業

最近毒友們開始提意見,讓我寫寫行業研報。不是一份兩份意見,這方面意見還挺多的。確實是,寫了一年多,基本都在宏觀和策略研報裡頭兜圈子,讀者看煩了,自己也快寫吐了。

所以接下來一段時間,打算連續寫幾篇行業研報,涉及的都是分析師眼中一致預期的明年熱點行業。今天第一篇,從電子行業開始。

王官人三句天機

昨天和我司新任基金經理王吉祥聊天,我說我要寫行業研報了,你有什麼建議?他說那你得從電力行業開始。我問為什麼?他說這行簡單:品質單一,就是電;沒有存貨,發多少賣多少;價格穩定;行業格局規整;業務鏈條簡單。我說我打算從電子行業開始寫,他說那你可麻煩了,你八成是寫不明白。

各位,上面這段可不是閒聊。幾句話實際上就道出了一個行研模型——假如你認為從實業角度研究公司對投資是有用的,你就必須得還原行業——產品、價格、銷售,競爭格局,行業屬性,等等。

寫過這些東西的人千千萬萬,事實證明,大部分人都不願意看,為什麼?全是抽象的概念。不信,你把上面那些詞換成藍天、白雲、沙灘,燦爛陽光,泳裝美女,感覺是不是一下子就好多了?

沒辦法,人性使然。所以有言在先,我不會把本欄搞得那麼累,搬運一些皮毛,沒志向的看看熱鬧;有志向的就當是個敲門磚;真正的專家,您千萬別看,浪費時間。

趙真神一語成讖

為了讓本篇不那麼枯燥,齊齊魯翻出了新財富電子行業白金分析師趙曉光的一篇老報告(嚴格說也不能算是研報),去年11月,在獲得新財富電子行業七連冠之前,大神趙曉光發了一篇《黃金時代——致敬電子&研究這十年》的報告,凡7萬字,“毫不繫統”地介紹了他的電子研究生涯。我通讀兩遍以後,脫水了以下語錄,都是碎片化的方法論,適合微信閱讀,供您讀電子行業研報時參考。

7萬字的老報告濃縮精華,電子行業

1. 對產品生產的還原,和行業屬性的探究,是形成對產業趨勢判斷的必備條件。


評:這是說,你買什麼行業,你就得整明白那個行業,得像個實業家一樣,還原到產品生產的原生態,探究到行業本質。對於“行業屬性”(或者公司),趙曉光還有一段解釋,要找的是“幸運+能幹”的那種,其中,“幸運是更為重要的因素。是否能幹,只是決定在一個幸運的浪潮到來後是否被選擇的問題”。


舉例來說,做酒的可能就比造汽車的“幸運”。

2. 這麼多年經驗看,整體而言,最有爆發力的,存在且只存在於消費電子領域。

評:經驗之談。粗粗看,電子行業包括半導體、元件、器件器具,每個領域都很大,而消費電子領域,簡單說就理解為手機吧,對上述領域都有涉及,目前主流意見是歸攏到OLED全面屏、3D成像、3D觸控、無線充電、非金屬後蓋、LCP天線、雙電芯等角度上。這些陌生的詞彙,其實都不難搞清楚,但是80%的人在這就會打退堂鼓,必須的。你有志氣,你上。

3. 大的上漲和下跌的第一波,都不是數據的變化,而是預期的變化。這也是很多投行出身的分析師很難適應投資研究的原因,因為投行更看重數據的事實。第一波的過程的預測靠兩點,一是邏輯分析,二是試錯。基本面的下行也分兩個過程,第一個過程,需求並未反映,但中間環節庫存開始波動;第二個過程,下游和終端需求的下滑。我們容易看到的是第二個過程真實數據的波動,但第一個過程庫存的波動,其實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評:

這個討論已經帶著分析模型(雖然很簡單),把電子行業中游和下游做了區分。

4. 對電子行業而言,這一波動更為顯著。從某個元件到消費者,往往經過元器件-模組-代工-品牌-經銷商-消費者六個環節,當消費者環節5%的下滑時,每個環節進行下降5%的庫存的反饋,到元器件環節,即構成30%的下滑。真實情況也是如此,2008年四季度危機點燃後,我們看到的數據證明,需求端下滑10%左右,但上游出貨量下滑40-50%。

評:六個環節的拆分,也是一個有效模型。反推的方式也是有效的方法,對行業分析都有用。當然,換個行業,比如文化傳媒,就不是六環節拆分了。

5. 市場為什麼會比我們聰明,是因為市場的底部,是不斷試錯試錯出來的,而不是看數據看出來的。等到數據出來後帶來的第二波上漲,才能確認第一次的上漲是正確的和有邏輯的。也正因為此,得出一個結論,不要試圖精準把握底部,而是判斷底部,進行大概率正確、低風險的決策。

評:這段和3、4兩段連起來讀。

6. 一種新的分析方法。臺灣上市公司每個月公佈月度數據,我們發現,對於成熟的臺灣電子行業來說,將所有上游和下游上市公司的月度收入加總的比值,是一個穩定在0.65-0.7左右的數值。當這一數值開始上升時,代表產業在補庫存,當這一數值在下降時,代表產業在清庫存。2008年9月開始,我們發現這一數值開始跌破0.6,異常值的出現,代表產業開始清庫存行為。

評:這是趙曉光團隊發明的分析方法,非常智慧,通過這個方法,能夠判斷行業景氣情況。個人覺得這個方法可以在很多製造行業推廣。但是你得分得清哪些公司是行業上游,哪些是下游——這也不難,研報中都有,但是很多人會覺得煩。

7. 比較雙寡頭壟斷格局的行業,三一中聯、格力美的、蒙牛伊利,會發現老大和老二收入或者市值呈現3:2的格局。而在不同階段,老大和老二的比例,會出現波動,比如行業初始階段和結束階段,比例會高於3:2。

評:這也是一個經驗。處處都有智慧,翻譯過來就是行業初始和結束階段買老大,中段買老二。當然,這涉及到對行業發展階段的判斷,哈哈哈,還是很煩。

8. 值得一提的是,成長股投資,一季度報告比上一年的年報更為敏感。

評:一個電子行業成長股投資經驗,不知道是否能推廣。

9. 事物的發展,是有多個矛盾共同作用影響的,而在不同階段,不同因素會成為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的變強變弱,不會影響事物發展的方向。而我們所犯的錯誤,往往就是以次要矛盾判斷主要方向。2009年之前,電子行業分析方法以週期分析為核心依據;而2009年以後,創新、產業轉移成為影響行情的主要依據。

評:這條屬於一個策略,各機構年底都會出分行業的策略,本篇結尾部分也會搬運一些。

10. 追求純正的好企業是最佳理想,但又是可遇不可求的,特別當我們要求好企業還要有好的價格的時候。因此,更多的時候,我們需要思考風險收益比,需要思考安全邊際,需要考慮向上和向下空間的可能性的比較。

評:估值的判斷。原文例子是25倍PE的個股,預期第二年業績增長30-40%,買不買?答案是應該買,因為再跌20%就是20倍PE,而預期顯然在向30-40倍靠攏,所以用20%下跌風險去博取60%的的收益,是值得的。

7萬字的老報告濃縮精華,電子行業

11. 一切分析,不管多麼花拳繡腿,本質都是供需分析。在供需出現重大變化時候,務必保持高度敏感度。

評:返璞歸真。行業和公司分析都和分析你家門口的飯店賺錢不賺錢一樣,過程各有不同,歸根結底還是這個問題:賺錢嗎?能持續嗎?多少錢買合適?

12. 本人一直認為,行業分析的精華不是需求分析,而是競爭分析,兩者的分析難度和分析價值,比例都是2:8的關係。

評:和11對照著看。行業就像足球比賽,看主力、看替補,看教練。

13. 我們研究企業,一定要考慮一點,其規模做大後,是否有規模效應,是否有采購成本的下降、研發成本的下降、是否有一次性設備投資壁壘。當發現上游成本是標準化產品,單條生產線投資只有幾百萬,下游需求高度分散後,行業必成為無規模效應、各自佔據自己渠道的混戰局面。結果不僅無法產生龍頭,更讓大多數企業活的很糾結。

評:糾結的企業真是比比皆是。處在這種位置的企業就乾脆規避。新能源汽車行業也是一樣的格局,不是嗎?

14. 研究製造業,良率問題是必須面對的問題……關於良率,還有一個技巧。當去上市公司調研,問產品良率。如果答案:99%,這一定不是一個好的行業;當答案是70%,要提高注意力,有可能是一個牛股。

評:這條經驗不大理解。憑感覺猜就是,99%良率的產品增值極低,大媽都能做,您說可能是好東西嗎?

15. 商業競爭,不是簡單成本和服務的競爭,更是策略的競爭。行業龍頭採取的策略是拿高端產品賺錢、拿低端產品打壓競爭對手。當龍頭髮現,跟隨者技術取得突破,即將進入低端產品,如果不加控制,將進入高端產品時,會採用低端產品大幅降價,甚至降低到成本價以下的方法,讓跟隨者即時產品出來,也無法賺錢。而對龍頭來說,高端產品才是其利潤來源,規避了競爭對手的進入後,價格掌控力更強,最終反而受益。

評:競爭策略。直接對照各手機品牌產品系列和定價的策略,就容易理解了。

16. 無分歧的上漲,往往意味著高點的加速到來……企業從持續高增長突然放緩時,特別是2-3季度,一定要高度重視,是否只是偶然性……資本開支顯著下降,一方面可以知道公司自己對未來發展的信心,另一方面沒有投入何來產出……錯的是時間,任何一個企業,發展都非線性的,都是先投入後回報,進五休二。欲速則不達。

評:2-3季度,資本開支,非線性。果然好公司從來不是一波到位。

7萬字的老報告濃縮精華,電子行業

17. 分析產業,一定從下游分析上游,終端用戶是最大的產業秩序決定者。第一個終端用戶是消費者,對消費者購買行為的分析是核心,用戶的新鮮感、虛榮心和從眾心理是用戶行為三要素;第二個用戶是ToB領域的政府銀行等機構,第三個用戶是ToC領域的企業。

評:只分析數據不行,還得分析人。電子行業用戶心理:新鮮感、虛榮心和從眾。其他很多行業好像也差不多。而且用戶也分層。

18. 以資本運作為代表的投資多理念時代隨後到來……無論是賣方還是買方,在一種模式下必然很難持續成功……如果把每年A股漲幅前100名列出來,總有五分之一是低估值,總有五分之一是高估值高成長,總有五分之一是小市值炒行業,總有五分之一是資本運作和重組,總有五分之一是炒週期彈性。大家各取所需,選擇自己的五分之一,就是投資的佼佼者。

評:其實這背後也是人性和路徑依賴。

19. 逐步總結出來未來最好的三個方向:虛擬現實、汽車電子和半導體。

評:加上前面的消費電子,和正文中提到的5G,這篇研報一年後也不過時。最新行業年度策略中,還是這些東西。

20. 在手機設計最開始階段,有兩個產品一定要介入同步研發,一是聲學,二是天線。這兩個環節設計出現問題,會影響手機的使用。這也是聲學和天線行業客戶粘性最強、格局最清晰、行業最集中的原因。

評:經驗。這條可以背下來。

21. 下一個五年,將像智能手機一樣,產生一批新的200億市值的汽車供應鏈公司,中國製造業將在智能汽車時代崛起。

評:這條也背下來吧。

22. 我們發現一個現象,中間市值的子行業龍頭是領漲公司。100、200、400億市值公司估值比為5:2:1。可以明顯看到,投資機會跟市值的異常現象,表明,在中間市值公司上漲後,機會在偏大市值公司。

評:估值角度。這個原理感覺也能演繹到其他一些製造業行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