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三大定律是什麼啊?

殷詩妍


三大哲學定律:

一,對立統一規律;

二,質量互變規律;

三,否定否定之逆定理.

其實,人生有很多東西都是辨證的,對立統一的.

高二的哲學 , 我記得學的應該主要是學習

唯物論包括物質、意識的問題。

辯證法包括普遍聯繫、永恆發展、三大規律、幾對範疇。

認識論 包括實踐、認識、真理問題。

歷史唯物主義和唯物史觀是一樣的,包括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個人和英雄人物在歷史中的作用、社會發展形態、社會發展道路等等這些問題。

認識論基本觀點: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認識指導實踐;認識是一個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覆的過程;真理是檢驗認識的唯一標準。

歷史唯物主義(唯物史觀)基本觀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於社會存在;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推動人類社會不斷髮展;人民是創造社會歷史的動力;等等

學習哲學我覺得根本不需要去死記硬背的,把握以上主幹就差不多了,答題也基本就這些,畢竟我們學習的所謂的馬克思哲學是狹隘的,但並不能因此而否認馬克思的偉大,因為哲理就是生活規律的高度統一的概括,只需要靜下心來,運用抽象思維的去理解和分析就可以了,哲學是與實際緊密相聯的,凡是沒事的是否多想一想,總會從生活中找到哲學的影子,不愧為先人的智慧所感悟,


方言易經


這段時間正在讀毛主席的《矛盾論》。結合此書,我來簡單地談一談這個問題。

一、《唯物辯證法》的三大規律是什麼?

①第一規律是: 對立統一規律,又稱矛盾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變化的動力和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矛盾是對立面的統一。

②第二規律是: 從量變到質變的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變化的基本狀態。

③第三規律是: 否定之否定的規律。提示了事物自我發展的方向、過程和總趨勢。

《唯物辯證法》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發現歸納、總結出來的哲學規律。它反映了大自然,人類社會最普遍、最基本的萬物萬事運動的一般規律和本質。



二、如何理解這三大規律?

①先說矛盾規律。矛盾存在於一切客觀事物和主觀思維的過程中,並貫串於一切過程的始終,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絕對性。毛主席在其《矛盾論》中講到:

沒有什麼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事物矛盾的法則,也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自然和社會的根本法則,也是思維的根本法則。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發展的過程中,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每一種矛盾的兩個方面,雙方共處在一個統一體中。是互相對立,互相鬥爭,相互轉化的。沒有生,死就不見;沒有上,就無所謂下;沒有禍,就無所謂福;沒有順利,無所謂困難…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存在了。

這段話如何理解呢? 都說 "人是矛盾的統一體",那我就拿人來作例子說事,矛盾在人身上也是無處不在的,如:

【身體器官(硬件)】: 手指的長短,器官的大小,腿臂的粗細,嘴唇的厚薄,心律脈搏的快慢,血壓的高低,舌齒的軟硬,容貌的美醜…都是一對矛盾的雙方。

【意識行為(軟件)】: 善良與邪惡,勇敢與懦弱,聰明與愚蠢,正直與虛偽,遠見與短視,勤勞與懶惰,高興與憂愁…也都是一對矛盾的雙方。

這些對立的矛盾雙方面,可以完美地統一集中在同一個人的身上。這就是對立統一的法則。




②再說量變質變的規律。我們先看看毛主席的《矛盾論》中是怎樣講的:

對立的統一是有條件的、暫時的、相對的。無論什麼事物的運動都有兩種狀態,即相對靜止的狀態 和 顯著變動的狀態。兩種狀態的運動都是由事物內部包含的兩個矛盾的因素互相鬥爭所引起的,當事物的運動在第一種狀態時,它只有數量的變化,沒有性質的變化,所以呈現靜止的狀態。當它已由第一種狀態中的數量的變化達到了某一個最高點時,引起了統一物的分解,而發生了性質的變化。

這段話聽起來很高深,讓人"不明覺厲"。其實也很好理解,還是以人為例來說事吧。

比如: 一個嬰孩從牙牙學語開始--﹥兒童-->少年--﹥中年--﹥老年--﹥駕鶴西去。"出生與死亡"是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嬰孩從兒童成長到老年,就是時間量(即天數)的積累和變化,也即哲學所說的量變。當這個量變達到某天后(最高點時),老人死亡了,這就是質變了(由人變鬼了,當然唯物是否認鬼神的)。

再如: 你和你愛人從最初的相遇相識--﹥心生好感,展開追求--﹥感情昇華,成為男女朋友-->感情穩固步入婚姻-->家庭生活煩事而心生不滿--﹥矛盾積累而互相厭倦--﹥反目成仇到勞燕分飛。 由愛變恨、由合到分、由融洽到破裂…整個婚姻過程就是各種矛盾由量變(生活煩事次數累積) 到 質變(婚姻破裂解體)的轉化,最終由正面(愛/合)走向反面(恨/分)。



③最後說否定之否定的規律。 肯定—否定—再肯定(即否定之否定),是事物矛盾運動的進一步展開,它所提示的是事物自我發展的方向、過程和總趨勢。 否定之否定規律表明: 事物發展方向和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而事物發展的過程則是曲折的。

毛主席在其《矛盾論》中說: 任何事物的內部都有其新舊兩個方面的矛盾,形成為一系列曲折的鬥爭。鬥爭的結果,新的方面由小變大,上升為支配的東西;舊的方面由大變小,變成逐步歸於滅亡的東西。事物內容矛盾著的兩方面,因為一定的條件而各向著它的對主方面轉化了去,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第二種意義。

這個規律又如何理解呢? 毛主席在其《實踐論》講到這個問題時說: "認識從實踐開始,經過實踐後,得到了理論的認識,是由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的循環過程。

比如: 人總是在不斷地自我否定之中前進的,這種前進看似在原地轉圈,不停地回到起點,實際上是在螺旋式上升,每一次回到起點時都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上升到了更高的層次和境界。


三、學習三大規律有何作用或好處?

這些規律指導人們做任何事情都要站在運動的,發展的角度,從正反兩面,全面客觀地來分析看待問題,不要片面性,孤立地去處理事情。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是不顧客觀實際情況,在思考和處理問題時,一廂情願,其結果往往是事與願違,勞而無功。 思考和處理問題時不分主次輕重,頭髮鬍子一把抓,撿了“芝麻”,卻丟掉“西瓜”。其結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步雲御風


首先,哲學三大定律這個提法是僅在中國,且僅限於馬克思主義。

其次,馬克思不是哲學家,合適地說他是社會革命家,他的學說、理論因此必須給他的革命運動服務,因而產生“對立統一”等概念。

再次,屬於多說的一句,“中國自古以來沒有哲學家,只有哲學學家”。(哲學家這個稱謂在中國很想當然,而且特別廉價。)

回到問題,馬克思的三大定律是適用於革命的、社會的,然而,不適合自然,如果非要說適合,那只是比喻、擬人罷了,即是把自然人格化。

瞧瞧三大律是不是社會的:(1)要革命,必然要樹立對立面即敵人,不然什麼叫革命?對立統一?玩呢?隨即產生矛盾論,本身就矛盾。對立統一,就是統一對立,歸根結底要對立,要矛盾。(2)質量互變規律,互變?搞笑呢?量大了多了,引起質變,人身體肉長得多了,就變了,就不是人肉了?反過來,更說不通。為什麼?因為質是物質,量是物質的數量,他倆怎麼“互變”?叫變化還行。那麼,馬克思用意何在?聯合起來就能革命勝利!(3)否定之否定規律,否定誰?第一律設定的對立敵人。否定什麼?否定敵人的統治(主要是社會制度,政治的、經濟的),否定到興起,就全盤否定敵人,事後衝個涼水澡發現,敵人的東西還是不錯的,自己的“否定”有不少問題,於是接著否定自己的否定。自然裡,誰否定誰?是不是人格化?

綜述,馬克思是社會革命家,他的所有理論必須為革命服務,否則他瘋了,浪費時間搞“文字遊戲”?

抱定一家之言,喪失整片森林:我們要兼聽兼看,不能偏信,更不能迷信,最不能一勞永逸式地循規蹈矩。

宇宙是變化的,不變的是宇宙自身即變化。

話外:任何理論,它都有時代的侷限,而且更有領域侷限,跨界就出錯,再怎麼附會、圓說,都沒有用,因為事實並非如此。


秦皖瓊


哲學的三大定律是什麼啊?有文化知識的人都知道吧!

任何一個社會的發展進步都離不開並符合哲學的三大定律。從我們國家改革開放幾十年的發展階段說,充滿了哲學的三大定律規律,改革開放初期階段,中期階段到現在已成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經濟體,就是運用好把握好了哲學的三大定律形成的!

一,對立統一規律。

任何事物的內部矛盾就是事物發展的基夲動力。改革開放初期,國家生產力水平落後就是經濟落後的其主要矛盾,為了解決這一主要矛盾問題,就是要解決人才緊缺,教育要先行,就有了恢復高考。抓住主要矛盾同時也有其它矛盾出現,資金緊缺,技術落後,這又是同時出現的矛盾,為了解決這一矛盾問題,就有了搞經濟特區先行,引進外資,資金技術問題得到解決。這就是事物內部矛盾發展的基夲動力,解決矛盾就是改革開放為動力。

二,質量互變規律。

事物發展規律由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改革開放中期,有了特區的改革開放經驗,“發展就是硬道理”。全國各地廣泛的招商引資熱朝,私營企業,大小工廠,遍地開花,農村廣大勞動力全面進入打工潮,帶動廣大農村農民富裕起來了!這就是量的積累,突破了質的制約,到達了質的飛躍,經濟快速發展。

三,否定之否定規律。

事物在發展的過程中,新的事物替代舊事物這是必然。從改革開放初期到中期確實有很多的科技含量不足的物品,為適應市場的競爭,必須更新換代,向科學技術含量高的方向發展,提出“科學發展觀”的思維,優勝劣汰,如移動網絡從模擬階段到了現在的5G時代,是更新換舊的逐漸發展過程,這就是事物總是在否定之否定中不斷髮展過程。

綜上所述,哲學的三大定律,就是人類社會不斷髮展進步的必然規律。


劉夢輝1445414400581


一看這就是一個不懂得哲學的一個提問。也可以說是不瞭解哲學胡亂猜測的一個提問。實際哲學它是沒有定律的,哲學就是邏輯思維和辯證思維。它的作用就是把人世間存在的一切人文事物,都用邏輯思維去推理一下,然後再用辯證思維加以辯證。人世間存在的一切人文事物,它都是有邏輯性的。要想怎樣的區分,這些個人文事物的邏輯是否存在著合理的與不合理的邏輯,這就需要用辯證思維去加以區分。當然有些個人文事物是通過科學和實踐見證過的,這些就是合理的邏輯。還有一些人文事物,看似好像是合乎邏輯,但是他並沒有通過科技和實踐的去見證這些還是一個未知數的邏輯,這就需要用辯證思維去辯證去思考最後才能夠得出一個合理的結論,但是這個最後這還是一個未知數。所以我才說哲學它是沒有定律的。這裡邊還存在著一個普遍的事情,那就是一提到哲學就搬出一些某某某哲學家,他的對人文事物的定論是如何如何。當然這些也都是哲學家的定論,但是你要懂得這些個哲學家,他們的定律都是他們在世時的所見所聞的人文事物,他們並不知道以後的人文事物是如何向前發展的。隨著人類社會不斷的向前發展,也會出現一些新的人文事物,這些都需要我們作為愛好哲學者,用邏輯思維和辯證思維去思考,去做出定論。


程林4721


(1)對立統一規律(2)質量互變規律(3)否定之否定規律。對立統一規律是基礎規律,其他兩個規律是對立統一規律的表象。對立統一規律就是矛盾,質量互變是在對立統一基礎上運動的規定。度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關鍵點。

否定之否定又是對質量互變中質變這個關鍵點的規定。所有哲學三大規律歸根結底是一大規律:就是對立統一的基本規律。


復興興


哲學無定律也無規則原理及定式,僅隨機應變而已,體現為與物相隨,達到可控可認物的完成。

所以哲學有目的性,即完成對物的把控及認知的完成。

從而,具各將物質狀態轉為人意識的功效。

也就是哲學是用於未知事物瞭解的學識學說,還沒形成學問學術的形態。

所以,古中國人用劈混頓,及劈後將混頓不清楚的內外各:元素.組織.結構.系統系列.框架.包裝.功能.功用.功效,八項羅列出來,就完成了哲學任務。

再把哲學已有曾有的各羅列項,弄清楚搞明白,歸玄學的任務。

但,因哲學沒傳出中國,僅玄學傳播出去,從而國際上將玄學當成哲學了。

玄學依據物質不滅原理,才歸納出三大定律。

1.正負電子的同性相斥,異性相吸定律;有人述成對立統一律,也有說成對稱律的。

2.粘合積聚或分解分散定律;有人述成量變至質變律。

3.性質穩定否定律;有人述成否定之否定律。

現實裡:

性質穩定與否,已由門吉列夫元素週期表顯示元素活潑與墮性了。

但中國用五行表述。

粘聚與分散,已由質點形成與暴炸展示了。

但中國用合分表述。

相斥相吸,已由電荷,可獲得或失去一個電子,已常識了。

但中國用陰陽表述。

不知述明白沒。

悟空問看後咱也在其上留上點啥。


味哎兒


這是黑格爾辯證法三定律,並非哲學三定律,哲學沒有什麼三定律。


用戶3253102189658


哲學的三大規律揭示事物發展變化,由低級到高級,由舊到新的內在的,本質的客觀規律,是我們研究社會發展變化的最科學的方法,值得大家學習。


黃生田


哲學沒有定律。哲學是一種思想方式,一種思維模式,一種邏輯套式,都是相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