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爾說“凡是合理的就是現實的”,這句話隱含了一個什麼假設?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來聊聊歷史上兩位哲學大師的思想,一位是康德,一位是黑格爾。這兩位哲學家都是德國家,康德是德國古典理性主義的創始人,而黑格爾是唯心主義的哲學大師。什麼是唯心主義?什麼是古典理性主義?

黑格爾有一句名言“凡是合理的就是現實的。”

黑格爾說“凡是合理的就是現實的”,這句話隱含了一個什麼假設?

這句話道出了他作為客觀唯心主義哲學家的思想觀點,因為“是否合理”是心靈做出的判斷,這句話用更通俗的理解就是:“心靈就是世界”。

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是哲學上的兩大基本派別之一。唯心主義的基本含義,是在思維、心靈和存在、精神和物質的關係這個哲學基本問題上,認為精神(心靈)第一性,物質第二性,精神決定物質,物質是精神的產物。

黑格爾說“凡是合理的就是現實的”,這句話隱含了一個什麼假設?

唯心主義有兩種基本表現形式:客觀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客觀唯心主義認為,在現實世界之外獨立存在著一種客觀精神,它是世界的本源,世界萬物是由它產生(派生)出來的。其著名代表人物,有中國的朱熹、古希臘的柏拉圖和德國的黑格爾等。這和柏拉圖的“理念論”類似,理念,即各種具體事物的一般形式。柏拉圖把這種存在於人們主觀世界的一般的東西稱為理念。理念論是柏拉圖哲學的核心,是他研究一切哲學問題的出發點。他認為只有理念才是真實的存在,因為它獨立於人們的認識和事物之外,構成了一個客觀獨立存在的理念世界,任何個別事物只是理念的“分有”。它們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它們分享了理念,是理念的影子,是“分有”理念的結果。

黑格爾說“凡是合理的就是現實的”,這句話隱含了一個什麼假設?

主觀唯心主義是把人的主觀精神(意識、觀念等)作為認識世界的出發點,存在主觀精神之中的是認知上的世界,是主觀精神的產物,而並非真正客觀上的世界。主要代表人物,有中國的陸九淵和王守仁,英國的貝克萊和德國的費希特等,比如費希特就說“是心靈創造了世界。”,就是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的觀念。

要理解黑格爾的思想,首先我們要理解他和康德的理性主義的差異,或者說他是如何利用康德的理性主義來產生自己思想的。康德被認為是繼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後,西方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在康德的認識論中,康德首先提出,人類的認知起源於經驗,同時又形成於理性。

黑格爾說“凡是合理的就是現實的”,這句話隱含了一個什麼假設?

這是什麼意思呢?其實西方理性主義的源頭,要追溯到古希臘的“哲學之父”泰勒斯,當泰勒斯提出“水是萬物之源”的時候,就樹立了人可以依靠理性去認識這個世界的旗幟。由此拉開了人類理性崛起的序幕,由此,從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直到近代的,笛卡爾、洛克、貝克萊、休謨等等一大批西方哲學家和科學家不斷探索世界的本質,探索人類認知的起點,這無疑是一個理性認知的過程。

但在這個過程中,有兩個涇渭分明的思想流派,一個是理性主義,一個是經驗主義。簡單來說,理性主義認為,人類的知識來源於人的理性、心靈或者精神,認為人的思想先於物質而存在;而經驗主義則相反,認為人的一切認知都是源自經驗,就像哲學家洛克提出的“人生下來就是一張白板,一切觀念和記號都來自於後天的經驗”。

黑格爾說“凡是合理的就是現實的”,這句話隱含了一個什麼假設?

關於知識是源自經驗還是理性,雙方一直爭論不休,這個時候康德哲學出現了,他提出了人類的知識:起源於經驗,而形成於理性。

他舉了一個算術的例子,比如7+5=12。我們從7和5兩個概念它們相加為什麼能等於12呢?其實不借助任何經驗的直觀,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得出12這個概念的,7+5=12這個概念得以成立,是因為我們藉助了經驗,人們必須超出這些概念,藉助與這兩個概念中的一個概念相應的直觀,例如其5個手指或者5個點,這樣把直觀中給出的5的各個單位一個一個地加在7的概念上。

因此,人們實際上通過7+5=12這個命題擴展了自己的概念,而且給前一個概念加上了一個在它裡面根本沒有想到的新概念;也就是說,算術的命題在任何時候都是綜合的,或者說它是必然符合經驗又符合理性的。人們如果選取更大一些的數字,就將更清晰地意識到這一點;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就很清楚,無論我們如何擺弄我們的概念,不借助於經驗的直觀,僅僅憑藉理性的分析我們的概念,我們將永遠得不到和。所以,康德指出,人類的知識是經驗和理性的結合,起源於經驗,形成於理性。

黑格爾說“凡是合理的就是現實的”,這句話隱含了一個什麼假設?

但康德同時又指出,我們的知識範圍又受到經驗的侷限,為什麼呢?因為康德認為,是我們的主觀塑造了這個世界,也就是說,我們的經驗直觀都是源自我們的理性塑造,而理性推理又需要用到經驗去驗證,這就是一個循環論證的過程。就像我們主觀上創造一個客觀世界的一切現象,但是我們最後又要用這些現象去解釋我們的主觀理念,這不是有點自相矛盾嗎?

因此,康德說:任何知識超出了經驗的理性推理,都是得不到合理論證的

這種認知論,康德看來是“哥白尼式的革命”,因為在過去,我們普遍認為這個世界是客觀的而不是主觀的,知識應該符合於客觀世界。但是康德認為,其實是正好反過來,是我們的主觀認識創造了客觀世界的知識。一個重要的依據是,人類的一切認知都是源自直觀的感受+主觀的觀念,比如我們看到的一切客觀物體,其實都是人類主觀賦予的概念,比如桌子,電腦、手機,都是主觀賦予的概念,在其他動物看來,它們並不是桌子、電腦和手機。是人類創造了一套認知框架。在康德看來,是我們的主觀觀念塑造了這個世界,而不是我們的主觀觀念要去符合於這個世界。

所以,叔本華說“世界是我的表象”,就是這個意思,我們看到的只是世界的表象。世界本來的樣子,也就是“物自體”我們無法認識到。

黑格爾說“凡是合理的就是現實的”,這句話隱含了一個什麼假設?

所以在康德哲學中認為,我們可以認識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世界,是因為這個世界並非迥然不同於我們的心靈或者理性,而是因為它符合了我們的理性而已。我們理性在獲取知識、把握世界的過程,可以說是一個主動整理了所有通過感官進入理性的材料的過程。理性排列、塑造了這些材料,把我們固有的形式或者規律,印刻到材料上,比如我們看到一個物體,把它命名為“玫瑰花”,看到另外一個物體,把它命名為“蘋果樹”等等,這些觀念都是我們自己創造的。我們所稱的“自然”或者說,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世界,是一個已為我們的理性整理過的、排列過的世界。是我們主動的整理排列,讓它們符合我們理性的認知。

黑格爾說“凡是合理的就是現實的”,這句話隱含了一個什麼假設?

好了,我們簡單闡述了康德認識論中的核心內容,康德講人類的認知體系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但後來的黑格爾顯然想比康德走的更遠,他是如何做的呢?

在康德看來,是我們的理性(心靈)整理、排列或者說塑造了世界。但黑格爾更徹底,他說,“心靈就是世界”或者換一個說法“因為合理的就是現實的;因為現實和理性是同一的”。如果說康德指出了:“人類理性塑造了世界”,那麼黑格爾就說:“世界在我心中”,而後來唯心主義哲學家費希特更為極端,他說:“心靈創造了世界”。

黑格爾說“凡是合理的就是現實的”,這句話隱含了一個什麼假設?

黑格爾提出的“凡是合理的就是現實的,凡是現實的就是合理的,因而理性和現實是同一的”,這是黑格爾作為唯心主義的核心觀點,也是他“絕對精神論”的來源。他允許人類從純粹的理性推理來建造關於世界的理論,而且還認定這必然是關於實在世界的真實理論,這個過程可以完全脫離於經驗,但這恰恰是康德說過的不可能的事情。那黑格爾是如何通過辯證法來駁斥康德的說法的呢?思想家精彩的思維碰撞,我們下一篇文章繼續分享。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小播讀書”或分享給您的朋友,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