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之戰,劉邦56萬大軍,為什麼打不過項羽的3萬軍隊?

漢二年(公元前205年),劉邦趁項羽在齊地平叛,後方防守空虛,統帥五路諸侯聯軍,約56萬佔領西楚國都彭城。在齊地平叛的項羽聞訊後率領3萬精兵南下反擊,自此正式拉開楚漢爭霸的序幕。

“彭城之戰”是劉邦與項羽第一次在戰場上正面交鋒,劉邦的56聯軍卻打不過項羽的3萬精兵,漢軍幾乎全軍覆沒,劉邦帶著十幾個人狼狽逃跑,彭城之戰是自劉邦起兵以來損失最大的一場戰役,遭到前所未有的慘敗,那麼劉、項兩家兵力懸殊如此之大,為何劉邦打不過項羽呢?

彭城之戰,劉邦56萬大軍,為什麼打不過項羽的3萬軍隊?

劉邦劇照

(一)彭城之戰起因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楚軍兵分兩路戰秦國,一路由劉邦領導向西挺近,另外一路則由項羽、宋義領導北上戰秦軍主力軍團,並立下“先入關中者為關中王”的約定,劉邦能夠拿到西進滅秦的指令,無疑是撿了一個大便宜。

劉邦率軍從武關進入咸陽,秦王子嬰率領文武百官,手捧玉璽投降。項羽殲滅秦軍主力以後,實力突飛猛進,天下諸侯都向他俯首稱臣,當他率軍西進來到函谷關時,發現劉邦早已入關,於是項羽破關而入,破壞之前的約定,把一心想做關中王的劉邦趕往漢中做漢王。

負約,更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史記·高祖本紀》

此時的劉邦沒有實力,只能忍氣吞聲,屈封漢王,劉邦心裡自然窩火,一直想找項羽決戰,奈何實力不允許,只能靜靜地等待時機,他終於等來殲滅項羽的最佳時機。

項羽分封的18路諸侯王,一大半都相互打了起來,項羽忙著四處滅火,劉邦覺得他的機會來了。

彭城之戰,劉邦56萬大軍,為什麼打不過項羽的3萬軍隊?

項羽劇照

(二)項羽是如何以弱勝強,用3萬殲滅漢軍56萬?

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劉邦趁項羽在齊地平叛,分身乏術,採用韓信之計殺回關中,奪取本應屬於自己的關中之地。第二年春天,劉邦率領五路諸侯聯軍,約56萬人找項羽決戰。

劉邦一路上勢如破竹,當大軍來到洛陽時,“三老董公”的出現讓劉邦徹底醒悟,三老董公是秦代管理教化的小鄉官,姓董,名不詳,董公是後世之人對他的尊稱。

董公看見劉邦的軍隊,攔住劉邦袒而大哭,向劉邦哭訴項羽殺義帝的罪行,劉邦雖然讀書不多,但是他作為一位政治家,反應很敏銳。董公的大哭讓劉邦明白了一個道理,原來義帝之死可以拿來大做文章,劉邦有了討伐項羽更好的藉口。

新城三老董公遮說漢王以義帝死故。漢王聞之,袒而大哭。遂為義帝發喪,臨三日。——《史記·高祖本紀》

義帝是誰呢?他是名義上的皇帝,沒有實權,最初被項羽叔父項梁立為楚懷王,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王時,給楚懷王升了一級,遙尊其為“義帝”,義帝是大家共同尊奉的君主。

彭城之戰,劉邦56萬大軍,為什麼打不過項羽的3萬軍隊?

項羽劇照

劉邦隨即下令,讓56萬大軍穿戴孝服為義帝哭祭三日,隨後打著為義帝報仇雪恨的旗號,討伐大逆不道的項羽,漢軍瞬間成了正義之師。

劉邦在漢二年春天兵出函谷關,同年4月份就佔領了西楚國都彭城,劉邦佔領彭城之後,在彭城的北邊和東邊做了重點防守。劉邦認為此時項羽在齊地平叛,倘若回兵救援,只可能從北邊或者東邊進攻。

可是劉邦失算了,他忘記了項羽是軍事天才,項羽聞訊彭城淪陷以後,立即帶著3萬精兵返回。他繞過劉邦重點防守的東、北兩邊,來到彭城西北的蕭縣,項羽是夜間抵達蕭縣,他利用黎明時分,由西向東突襲漢軍側背,與漢軍展開決戰,到了中午大破漢軍,漢軍幾乎全面潰散,據史書記載,漢軍跳河逃跑淹死者和戰死者多達十幾萬人。

漢軍皆走,相隨入觳(音鼓)泗水,殺漢卒十餘萬人。——《史記·項羽本紀》

隨後,漢軍向安徽方向敗退,在安徽符集附近又被楚軍殲滅十幾萬,劉邦繼續往南撤退,在敗退的途中被楚軍再次斬殺幾萬。最後項羽追擊漢軍至靈璧,雙方又展開一場廝殺,漢軍被殲十幾萬。經過幾次交戰漢軍所剩無幾,剩下的幾乎全是散兵,連劉邦自己都被項羽軍隊團團圍住。

可能是劉邦命不該絕,或者天不亡漢,在緊急關頭,突然颳起沙塵暴,而且沙塵暴還是迎著楚軍吹打,楚軍開始散亂,劉邦趁楚軍混亂之時,帶著十幾個人突圍逃跑。

劉邦逃得很狼狽,在逃亡途中被項羽的部下丁公追上,兩軍兵戎相見之時,劉邦緊急之下對丁公說:“兩位賢者何必苦苦相逼呢”,丁公聽後很得意,有人稱他為賢者,於是他把劉邦給放了,就這樣劉邦才得以逃脫。

彭城之戰,劉邦56萬大軍,為什麼打不過項羽的3萬軍隊?

劉邦劇照

(三)劉邦的56萬聯軍為什麼不敵項羽3萬楚軍?

從道義上來看,漢軍是仁義之師,而項羽卻揹負殺義帝的惡名,楚軍自然輸一籌,從兵力上看漢軍56萬,而楚軍只有3萬,楚漢實力相差懸殊,那麼為何劉邦打不過項羽?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其一、劉邦集團輕敵

彭城之戰的劉邦,已不是鴻門宴上的劉邦,他擁有的領土翻了倍,他自己覺得翅膀硬了,可以向項羽挑戰,加之劉邦兵出函谷關以後,一路上打得順風順水,直到佔領彭城。

劉邦認為一路上打得這麼順利,自己兵力也遠勝楚軍,漢軍還打著仁義之師的旗號,而且項羽又不在彭城,守軍不多,自然勝利的天平是傾向於自己。

所以劉邦佔領彭城以後,開始怠慢了,整日設酒宴,與諸侯開懷暢飲,清點彭城金銀珠寶,準備一起帶回關中,劉邦整天忙著幹這些事,他本來打算去老家沛縣接家人,因為太忙沒顧得上。大家可以想象漢軍此時的狀態,安於享樂,毫無鬥志。

而楚軍士氣高昂,敵人佔領了他們的國土,他們要保衛自己的家園,自然士氣高漲。據《漢紀》記載,劉邦攻克彭城以後,天天享樂,軍心不穩固,楚軍3萬是精兵,而漢軍是怠惰之兵。

此時的劉邦還忽略了一點。

項羽的軍隊是騎兵,是當時最優秀的軍種,而漢軍是步兵,士氣高昂的騎兵與毫無鬥志的步兵交戰,往往猶如砍瓜切菜那般簡單,劉邦低估了戰神項羽騎兵的實力。

不僅劉邦輕敵,連張良也低估了項羽領兵作戰的能力,張良可是彭城之戰的軍師,陳平是參乘,兩位都是楚漢時期一等一的謀士,此時他們也犯傻了。

彭城之戰,劉邦56萬大軍,為什麼打不過項羽的3萬軍隊?

張良劇照

其二、項羽指揮得當

彭城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非常經典的戰例,劉邦的56萬大軍被項羽3萬精兵打得落荒而逃,項羽採取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戰術。

項羽趁黎明時分攻擊漢軍沒有重點設防的地方,漢軍是毫無準備,還在呼呼睡大覺呢,面對敵人的攻擊,自然驚慌失措,變得不堪一擊。

加上劉邦沒有經驗,他從來沒有指揮過這麼龐大的隊伍,一旦軍心渙散,他毫無應對的能力。

其三、聯軍不便於指揮,容易組織鬆散

聯軍不便於統一調配,統一指揮,組織容易鬆散,一旦被擊垮,很容易軍心渙散,導致聯盟土崩瓦解。我們從劉邦狼狽逃跑就可以想象,當時漢軍的整體情況,那是校尉找不到副帥,副帥找不到主帥,整個軍隊建制全部遭到破壞,面對敵人的進攻,漢軍自然毫無抵抗力,只能全面潰散。

彭城之戰,劉邦56萬大軍,為什麼打不過項羽的3萬軍隊?

劉邦、項羽劇照

彭城之戰,劉邦遭到他人生中第一次慘敗,漢軍基本上以全敗而告終。但是從軍事上看劉邦確實一敗塗地,從戰略上講,劉邦卻勝了一籌,因為他策反了英布,英布是項羽手下第一驍將,因為彭城之戰英布沒有及時救援彭城,與項羽產生矛盾,劉邦抓住這個機會把英布說降了。劉邦得到英布,就得到了淮南戰線,淮南是西楚國都彭城南邊的屏障,是劉邦最後合圍項羽的南方戰線。

而項羽雖然取得勝利,在戰略上卻輸了一籌,劉邦退守滎陽以後,項羽猛攻滎陽,他雖然在主戰場取得絕對的勝利,但是他沒有意識到劉邦在戰略上的部署能夠給他致命一擊,讓他永無翻身之地。

參考文章:《史記》、《漢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