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古代文人墨客,為何都會有俠客情懷?

俠客重周遊,金鞭控紫騮。蛇弓白羽箭,鶴轡赤茸秋。

發跡來南海,長鳴向北州。匈奴今未滅,畫地取封侯。——《紫騮馬》 楊炯

俠客詩風的由來

中國古代戰亂不斷,百姓生活水深火熱,無數文人墨客憂心忡忡,而中國詩歌的俠客詩風也就是在這種戰火紛飛的背景下逐漸誕生。中國詩歌的俠客詩風起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從那時起,對於俠客的描述開始出現在詩歌中,並且描寫的主要是邊塞的男俠客們,這類俠客往往都要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正義,愛打抱不平。

就像水泊梁山的好漢,路見不平一聲吼,視錢財如糞土,及其重視兄弟情感,為兄弟可以兩肋插刀,對自己的卻看淡如水,骨子裡渾身上下充滿著一種好男兒的傲氣。可是話說回來這種俠客在現實中是少之又少的,所以魏晉時期的俠客詩歌多是詩人們由於常年戰火。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古代文人墨客,為何都會有俠客情懷?

而對美好生活產生的一種嚮往,一種精神寄託,就像西方有了耶穌,印度有了佛教一樣,都是人們對現實的不滿而產生的一種宗教信仰。當然,中國的俠客詩風絕不是一種宗教,而是一種文化。

因為雖然魏晉時期的俠客詩風多是詩人們藉由現實摻雜大量幻想而創作,但到了唐朝時期就已經不一樣了,唐朝時期中國的俠客詩風達到了頂峰,而使人們創作的素材也不再是以幻想為主,而是很多詩人們的親身體驗。

唐朝的俠客詩風雖然也是以邊塞詩歌為主,但不在是他們對邊塞的想象,很多人親自到邊塞去生活,真正過了一次流浪,孤獨俠客的癮,不過有些人是自願去邊塞,有些人確實身不由已,不得不去邊塞,比如杜甫等詩人,杜甫就非常崇拜俠客詩風,從他對李白的崇拜就可以看出,他自己也是個愛寫邊塞詩歌的人。

唐朝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大唐盛世,萬國來朝,而俠客則是打打殺殺那種,為什麼中國的俠客詩風會在大唐盛世達到頂峰呢?我覺得這就跟近代的百花齊放一樣,人只有在吃飽喝足的情況下,和平的環境下,才會去考慮其他為題,也才有心思考慮其他問題,如果一個人連肚子都吃不飽,更別提什麼詩歌創作、文章寫作,科學研究了。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古代文人墨客,為何都會有俠客情懷?

正因為是盛世,人們有大量的精力去創作,而在和平盛世環境下,對於俠客精神來說是缺乏的,所以才會有大量的詩人前往邊塞去親身體驗這種生活來進行詩歌創作。

飲酒與俠客

說起俠客就會想起美酒與寶劍,古往今來不論是詩人還是真正的俠客都與酒有著不可卸下的深刻淵源,俠客飲酒就如同一道風景,酒就像俠客的劍一樣重要,形影不離。

在詩歌中,飲酒常常被用來描寫友情,詩人的氣質與生活,渲染俠客的豪邁與俠氣。然而,唐朝之前的詩歌中很少有提到俠客好酒,根本沒這回事,甚至俠客還不愛飲酒,可是到了唐朝,俠客的形象卻與酒形影不離,到了明清更是被髮揮到了極致。

唐朝俠客詩風的主題

一、俠客從軍:唐朝的邊塞俠客,有些是少年俠客,胸無大志,有些是西北遊俠,吊兒郎當,性格好鬥,有些則是逃亡邊塞的要犯。但不管他們是哪一種俠客,骨子裡都有一股相同的勁,那便是愛國。

我想這是我們中華民族從古至今傳承下來的優良品德了,所以每當他們在邊塞看到外族入侵,骨子裡的愛國之情便會高漲。立志從軍報國,這是一類。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古代文人墨客,為何都會有俠客情懷?

二、俠客的報恩與報仇:俠客最大的特點便是快意恩仇,,該報恩報恩,該報仇報仇,絕不含糊。報恩,尤其是報知遇之恩是典型的特質。而報仇,不管是為恩人,國家,社會,還是身邊朋友或者自己,在古代來看,都是一種高尚的精神,各種典籍無不對其大加讚賞。

因此,俠客的復仇在盛唐時期反而成了一種盛行的風氣。當然其中便分為男俠和女俠,兩者有著很大的差別。男俠復仇主要為朋友、國家、社會、正義,女俠則恰恰相反,復仇只為家人復仇。

在俠客復仇的主題上,陳子昂《感遇三八首之三四》是代表作品。這篇作品講述渤海邊境的一位俠客士兵,在少年之時的俠客行為,以及他如何在犯案之後逃到邊境,之後又如何在國家危難之時,毅然從軍:自言幽燕客,結髮事遠遊。

赤丸殺公吏,白日報私讎。避仇至海上,被役此邊州。故鄉三千里,遼水復悠悠。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古代文人墨客,為何都會有俠客情懷?

三、詩人俠客:很多詩人非常仰慕俠客的行為,但奈何自己力不從心,對俠客崇拜不已,只能在自己的詩詞歌賦中進行大加讚賞,來表達自己對俠客的崇拜與喜愛之情,並且常常將自己想象成俠客本人,將自己的遭遇,以及對俠客的種種理解和對邊塞情況的瞭解全部寫入自己的詩歌當中。

為什麼古代詩人對俠客如此的痴迷,我覺得很有可能就是因為他們自己的遭遇不幸卻又無能為力,碰到不公之事也是無能為力,所以只能將這種壓抑之情全部放入自己的詩歌當中,一次來作為自己精神的寄託和慰藉。

還有一種原因便是詩人們對俠客的定義,除了少數會劍術功夫的詩人,如李白等,剩下的詩人全是文人。但他們卻覺得俠客並不一定要是功夫高超之人才能稱得上是俠客,有俠義之心,愛國重情之人,凡是有俠客特徵的人皆可稱為俠客,這也就是為什麼那麼多的文弱書生也將自己比作俠客的原因。

四、厭戰與反戰思想:在唐朝的邊塞詩中,很多詩人與俠客是很厭戰與反戰的。雖然他們有著愛國心,一旦發生戰爭都想要從軍保家衛國,但中國古代長期的戰亂讓這些文人俠客們早已厭倦了戰爭,來之不易的盛唐和平,大家都想去保衛,所以很多人在作品中都表達了反戰之情,甚至呼籲用投降和談判來維護這來之不易的和平。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古代文人墨客,為何都會有俠客情懷?

俠客詩歌中的女俠

前面說到女俠與男俠的區別,其實中國的詩歌中女俠作品少之又少,但是女俠卻有著特殊的傳統。最早的女俠作品是從漢魏六朝開始,當時描寫女性為宗族復仇為主,可能與當時社會的鼓勵與支持有關,甚至還受到皇帝的表揚與赦免。

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兩首同樣題目的《秦女休行》,以及曹植的《精微篇》。曹植的作品並沒有細節描寫女俠的故事,只是簡略地將古代著名的女俠,如蘇來卿、女休、緹縈等,加以歌頌一翻而已。當時最重要的女俠作品是《秦女休行》,出現最早的是左延年的《秦女休行》,描寫秦女休為宗族復仇的故事。之後是傅玄的《秦女休行》,描寫的是龐氏烈婦為父報仇。

唐朝詩人繼承了漢魏六朝詩歌的女俠傳統,當時最重要的女俠詩歌,首推李白的《東海有勇婦》。這篇作品與之前的詩歌,在女俠形象上,有著很大的不同。其中一個重要而創新的特點,就是這位女俠精通越女劍法。換言之,這位女俠是真正懂得劍術的俠女。她應該是中國詩歌中的第一位女性劍俠。

詩歌中的男俠似乎總是面對道德的衝突與抉擇。男俠在面對衝突之時,有兩種處理方式。一是犧牲自己來保留所有的價值。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古代文人墨客,為何都會有俠客情懷?

例如當韋道安知道張愔企圖背叛朝廷之時,他陷於道德掙扎,因為張愔的父親張建封對他有知遇之恩,而他又不能背叛君王,最後選擇犧牲自己,來成全忠、義這兩種道德。二是犧牲其中一個價值,而保留另外一個價值。例如馮燕在正義與情愛之間,選擇正義而犧牲情愛,因而殺了張嬰的妻子。

另外,在張嬰被誤以為是殺妻兇手而即將問斬之際,馮燕再度面對兩種價值的衝突。一是自己的性命,一是正義,最後馮燕選擇正義,出面自首。就是因為馮燕兩次選擇都是為了正義,因而被赦免其罪。

然而女俠沒有所謂的道德衝突,只有復仇而已,只求成功完成她的任務。換言之,女俠的復仇只有道德的目的(為了盡孝),但沒有道德的衝突。顯然,在面對道德之時,詩歌中的男俠總是揹負著沉重的包袱,而女俠卻只堅守著一個價值——為家族復仇——因而沒有所謂的衝突,也因而顯得格外地輕鬆、自在。

結論

總而言之,中國詩歌的俠客之風從魏晉開始,到唐朝達到頂峰。男俠正義凌然,憂國憂民的特質,以及女俠像武俠小說般的快意恩仇。

詩歌的書寫形式豐富多樣,讓我們獨讀出了詩歌中的思想,也看不到了俠客的身影,走入了詩歌的另一個世界,詩歌中的俠客既有刀光劍影,又有見義勇為,讓讀者既緊張又激動,俠客為中國詩歌增添了一份韻味與美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