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代的結婚三件套,變化真大

客家地區以前的年代,人們結婚都買些什麼呢?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時代印記。作為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三大件”,隨著時代的變遷,也有所不同。但是,“老三件”的歷史不會被忘記,還在父母、老人們的記憶裡,還在光影中追溯。下面就一起來回顧每個家庭的生活變遷吧。



50年代:沒有嫁妝


50年代還沒有三大件概念,結婚基本上不用準備什麼,兩個床單捲到一塊兒,親戚街坊四鄰湊到一起熱鬧一下就算結婚。條件好的,會簡簡單單擺一桌酒。


不同年代的結婚三件套,變化真大


60年代:嫁妝是奢侈品

60年代,雖然物質生活還較差,但結婚開始有點講究了,按老一輩人的話說,"上的確,下的確,房中要有26只腳". “上的確,下的確”意即上穿的確良衫,下穿的確卡褲;所謂“26只腳”就是房間中要有床、辦公桌、茶几和靠背凳等五大件,合起來總共就有26只 "腳" 。


不同年代的結婚三件套,變化真大


70年代:“三轉一響”好風光

70年代的愛情是相濡以沫、含蓄忠貞的愛情,能有手錶、自行車、縫紉機是當時每個結婚的新娘最羨慕的結婚嫁妝。


這經典的結婚三件嫁妝,是那個時代留下的美好的回憶。當時的手錶、自行車、縫紉機。另外,算上收音機,合成“三轉一響”。


手錶要“上海”牌,縫紉機要“蜜蜂”牌、“西湖”牌,自行車要“飛鴿”牌、“永久”牌。有了這樣的陪嫁,在親朋好友面前才有面子,才風光。


那時候一家有好幾個孩子,買一件新衣服,老大穿完給老二穿,依次輪流穿下去。


那時候的女孩子大多都會自己做衣服,扯一匹布,量了尺寸,比出樣子,就可以自己動手了。


所以縫紉機是那個時代的新娘子最想得到的物件。


不同年代的結婚三件套,變化真大


80年代:電視、洗衣機、冰箱

說起“三大件”,相信很多中老年朋友都會想起那段已經流逝的歲月。


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人們收入的明顯增加,手錶、自行車和縫紉機這些曾經讓一代人為擁有它們而倍感驕傲的“三大件”早已變得不再稀奇。


家庭建設開始向電氣化邁進,曾經備受推崇的“老三件”在上世紀80年代中悄然退位。取而代之的是“新三件”,電視機、洗衣機和電冰箱,即便冰箱只是單門的,電視機是黑白的,洗衣機是雙缸的,人們的生活也是比蜜甜。


那時,如果誰家的櫃子上擺上了一臺黑白電視機,可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不同年代的結婚三件套,變化真大


90年代:彩電、影碟機、音響

到了20世紀90年代,家庭建設又向新的現代化目標邁進,大件又變成了彩電、影碟機、音響等生活家電。


那時一部部經典的港片成為那個年代人最深刻的記憶,那時候,誰家的孩子放著碟片聽小虎隊、張學友,對那時那些只聽磁帶的小男生們只能羨慕死了。


不同年代的結婚三件套,變化真大


00年代:電話、電腦、空調

二十一世紀來臨,“三大件”又逐漸變成了電話、電腦、空調,“當時主要的電器是空調、電話,然後男方準備些金戒指、金耳環、金項鍊等首飾,房子搞個簡單裝修,如果新房裡再有臺電腦,絕對算是豪華迎娶了。


不同年代的結婚三件套,變化真大


近年:房子、車子、票子

由於家庭消費也隨之向科技化和高消費邁進。現在三大件沒有一個公認的版本,可謂見仁見智,不過要說現在的三大件,說的最多的當數“房子、車子、票子”了,尤其是房子,更是重中之重。沒有一套像樣的婚房,結婚日期就可能會一推再推了。


不同年代的結婚三件套,變化真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