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張老照片重現晚清日常生活,看著憋屈


難得一見的老北京崇文門大街。晚清時期,美國旅行家J. Martin Miller到中國來旅行,後來他把自己的見聞、自己拍攝以及收藏的照片編輯成書,於1900年在芝加哥出版。Miller看待中國的眼光很不友好,他是一個“黃禍論”者。拋開他的錯誤觀點不論,這些老照片客觀上保存了晚清社會的第一手史料。

白人女性創辦的手工學校。這所學校面向女孩子招生,主要的課程是紡線和織布,另外還有一些健康知識教育。但其背後真正的教學內容是基督福音,也就是說辦學只是外國人傳教的一種形式而已。女孩子普遍存在學習紡織技能的現實需求,傳教士抓住了這個機會,掛羊頭賣狗肉。

一場有高級別武官參加的活動。坐在案前的武官身穿鎧甲、肩掛羽箭,看上去威風凜凜。說實話,這種裝扮已經落後於時代了。鎧甲擋不住快槍利炮,弓箭也難以對付敵人的熱兵器。軍事裝備不能與時代同步,是國家的悲哀。他可能在觀看自己的隊伍操練,或武學學生的射箭表演。


文人的聚會。在一個非常典雅舒適的環境裡,他們有人在彈琴,有人在對弈,有人在抽菸,有人在看書,還有一個小廝在伺候茶水。看上去愜意悠閒,文化氣息很濃厚。

打包成箱的茶葉。我們看到牆上掛著“順發洋行”的招牌,這是晚清有較大規模的英商企業。Miller說這些茶葉將沿長江運到上海,而後再海運到歐洲。我們推斷此地是漢口,晚清時期大量外商在漢口收購茶葉,甚至建起了加工廠。這些裝貨卸貨的苦力每天工資25分。

一輛滿載乘客的“出租車”。這輛“出租車”是晚清常見的獨輪車,在城裡載人送貨方便快捷,很多車伕以此為生。不過,令人驚奇的是,一輛獨輪車竟然能載9人,裝載能力很強大,這對車伕平衡推行的技術是個考驗。


戴枷示眾的犯人,這是室內擺拍。在實際執行戴枷刑罰時,犯人的枷板都會寫上所犯罪行和執行時長,並要站在鬧市讓來來往往的百姓觀看和評議。對犯人來說,這種刑罰既是體罰,也是精神羞辱;對圍觀者來說,這不僅是一次執法,也是社會教化。

華北平原上的牛車,兩個農民與白人男子互相對視。

碼頭堆滿被壓制成餅狀的牲口草料,即將登船運走。

熱鬧的上海福州路。上海租界裡的福州路也叫“四馬路”,這裡保留相當多的傳統生活方式,故稱租界內的華界。晚清上海最大的商業街並不是南京路,而是福州路。這條馬路上常年歌舞昇平,戲子、官員、商人和文人都有其位置,三教九流混雜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