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林教头刺配沧州道,浅析古代刑罚中“流放”之刑

导语:

只说董超、薛霸将金子分受入已,送回家中,取了行李包裹,拿了水火棍,便来使臣房里取了林冲,监押上路。……董超道:“你好不晓事!此去沧州二千里有余的路,你这样般走,几时得到。”

在《水浒传》第八回中,讲述了林教头因中了高俅设下的陷阱,带刀误入白虎节堂,开封府会审,被刺配流放到沧州道的故事。而“流放”作为一种刑罚,则是我国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流放”之刑在我国历史上,很早便出现了。早在《尚书.舜典》中就有记载,传说舜帝曾与周边部落氏族大战,战争胜利以后“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分别把共工、驩兜、三苗、鲧这些周边部落的首领,流放到幽州、崇山、三危、羽山等地,在处罚流放了他们几人之后,其他部落氏族都害怕而臣服于舜。

虽然古籍的真实性难以考究,但是至少证明了“流放”一刑起源很早,而经过秦汉南北朝的发展,隋唐时期“流放”正式成为“笞、杖、徒、流、死”五刑制中最重要的中心部分。从此流传到清朝末年,影响了古代刑法几千年。


从林教头刺配沧州道,浅析古代刑罚中“流放”之刑

林教头刺配沧州道


一般何罪会被判处流放


“不忍刑杀,流之远方”,流放同样也是刑杀大罪。从我国古代刑法制度的发展不难看出,随着社会形态的改变,处罚手段也在不断进步。秦汉甚至更早以前,刑罚多意味着流血,如果在那时候走在街上你会见到脸上有纹身的人,还能见到没有鼻子,没有脚趾头的坏人。因为当时的刑罚主要以“”墨(黥面刺字);劓(割掉鼻子);剕(斩脚趾头);宫(阉割男性);大辟(斩首砍头)”为主,最著名的受刑者,便是《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先生。

到了魏晋隋唐时期,社会进步至使砍头越来越少,而“流放”作为一种即能保证处罚力度,又能体现儒家仁爱思想的刑罚方式被广泛采用。

“流”在五刑之中,地位仅次于“死”,就意味着“流放”同样不是简单的小罪。从处罚效果来看,古代人们多是以宗族为依托,个体的生存离不开环境,当一个人被剥夺社会关系,被发配到环境恶劣,物资缺乏的新环境时,往往是很难生存的。

我们重新看回“林教头刺配沧州道”,这林冲本是京城禁军教头,类似于现在的驻京部队教官,因为妻子之事得罪了高衙内。高衙内与杜虞候设计,假以高太尉之名写信传唤林冲,林冲带刀误入白虎堂,被早已埋伏好的士兵拿下。白虎堂对于不了解宋史的朋友来说可能比较陌生,白虎象征战争,白虎堂为古代军机重地,相当于现代的军备司令部。对外作战,一级机密。

“林冲心疑,探头入帘看时,只见檐前额上有四个青字,写着:“白虎节堂。”林冲猛省道:“这节堂是商议军机大事处,如何敢无故辄入!”急待回身,只听得靴履响,脚步鸣,一个人从外面入来。”

中了圈套的林冲被关押在开封府,按理应被判处斩,幸亏开封府尹清正,但又不敢得罪高俅,这才判了林冲“杀威棒”+“刺面金印”+“流放沧州”大罪三件套。

从林教头刺配沧州道,浅析古代刑罚中“流放”之刑

宋公明刺配江州城


一般流放都会发配到何地


在唐朝,流放会以罪行的程度被分为三等,分别是以首都长安为起点分为流放三千里、两千五百里与两千里三个级别。而地点则以云贵,剑南(四川),岭南(广东广西)三个地方为主,究其原因在那时候,南方被称为蛮夷之地,潮湿、瘴气条件可以说十分恶劣。例如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宠臣李义府晚年失宠,被流放到巂州(四川西昌),他的儿子李湛则被流放到廷州(今属广西)。

“流放”刑罚的高潮,应该算是在宋朝,宋朝用兵较多,流放多为充军。所以在各驻军所在之地都建有府牢,充斥被充军发配之人。在水浒传中,豹子头林冲被发配到的沧州道,宋江被发配到江州,卢俊义被发配的沙门岛等。《水浒传》是以宋仁宗至宋徽宗这段时间为背景,当时的沧州道正是宋辽国境交界的地方,宋太宗年间,人们熟知的杨六郎驻扎于此。由此可见,水浒传中的沧州应该就是今天的河北省沧州市旧城西北处。

明清时期,流放之度趋于平常。由于对北方的控制力度较小,明朝多流放罪人到南方一带;而因为清朝原为女真族根基在关外,则多流放罪人东北一带。最著名的网红流放地“宁古塔”,在清宫剧中耳熟能详。例如《甄嬛传》里面女主角甄嬛的父亲甄远道,就是因为被人诬陷而被流放宁古塔,这宁古塔是黑龙江治下的一个地区。

从林教头刺配沧州道,浅析古代刑罚中“流放”之刑

被流放到边疆的犯人


一般都是哪些人被流放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三闾大夫屈原称得上是,除共工等上古被流放人物以外,被流放的第一名人了。因为政见不同,屈原曾两次被流放,可见在古代流放的大多是为官之人。

而文人骚客,作为官员的主要来源,再加上多有个性,逐渐成为了唐宋“流放大军”的中坚力量。没被流放过,你都不好意思说你是个文化人。北宋的诗人王巩因乌台诗案贬宾州(今广西宾阳);唐朝时宋之问被流放钦州(今广西钦州),赐死桂州;北宋的黄庭坚因新旧党争被流放广西;还有北宋秦观因新旧党争被流放横州(今广西横县)……

“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良,称为天下奇才。”——《宋史》

能够有如此高的赞誉,这个人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苏轼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还是美食家。他出身名门,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三苏”。苏轼早年参加科举考试,凭借一篇文章得到了欧阳修的大加赞赏,一时明噪京城。可是好景不长,因为站在了王安石变法的对立面而被排挤,被贬离京。

在苏轼四十三岁那年,发生了一件改变他一生的事,那就是“乌台诗案”。元丰二年,苏轼被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的他写了一封信给宋神宗。苏轼是个文人,给皇上上奏写文章也不忘带点诗人色彩。可能是诗中抒发个人情感的文字太多,于是被王安石的新党抓住了把柄。新党众人上书神宗,参奏苏轼讽刺政府,愚弄圣上,文字中暗藏讽刺之意。

三个月后,“乌台诗案”案发,苏轼被流放黄州,受牵连者达数十人。但是正是这被流放的日子里,苏轼创作出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句。

十九年后,已经六十二岁的苏轼再次被流放到荒凉无比的儋州(海南岛儋州)。据说在当时流放儋州,是仅次于满门抄斩的重罪。

从林教头刺配沧州道,浅析古代刑罚中“流放”之刑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为什么流放途中鲜有人逃跑?


上文已经说了,流放可以说是仅次于砍头的重罪,一是路途遥远,一路上说不定就性命不保;再一个是到了目的地还要做苦力,不是开荒种菜,就是战场杀敌。那么就会有人问了,那些一路上为啥不选择逃跑呢?说到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先讨论讨论其他的。

第一,到底能不能跑?在古代流放可不是开卷考试,不是说靠你的自觉程度,流放犯人无论多少,那肯定是有衙役或者士兵看守的。再加上流放不是徒步旅行,一般犯人都会加上枷锁,甚至会带上脚镣。几十斤重的东西,敢问你如何跑的掉呢?

第二,能跑到哪去?一般的流放之人,脸上都会加上烙印,这就像脸上写上了坏人两个字。再加上古代基层户籍管理还是蛮严厉的,你跑到哪里都躲不过基层“朝阳群众”的眼睛。

第三,有没有后顾之忧?古代一般的流放,大部分都是必须带家眷的,拖家带口一大队人,你说有人愿意舍弃妻儿跑路吗?再说古代是宗族社会,还有门生制度,一个人跑路,一帮人等着一起受罚。所以,没有愿意牵连他人。

再加上古代君臣纲常思想超前盛行,那都是认罪愿罚的好汉爷。例如豹子头林冲,他身为八百万禁军棍棒教头,武功高强。两个看守自然不在话下,甚至一路上两个看守还多次想置他于死地,他却都没有逃跑。一路上老老实实,来到了发配之地沧州,也都是这个原因。

从林教头刺配沧州道,浅析古代刑罚中“流放”之刑

身带枷锁的流放犯


结语:

流放作为一种刑法制度,既解决了边远地区戍边将士少和荒废土地开发问题,有是刑法变得不再那么血腥,虽是流放但是遇上大赦天下或者平反戡乱,还能有个东山再起的机会。是社会进步、法治进步的一大体现,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文学领域的发展,毕竟那么多经典诗句都是作者被贬、流放之时所写所作。

另外、据说八仙过海的故事也与流放有关哦。

从林教头刺配沧州道,浅析古代刑罚中“流放”之刑

历史神话: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