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完的一本书(英)奥威尔—《一九八四》

___半年前在读书节目《一千零一夜》里看道长介绍过的一本书,一直没有机会拜读,书也买了三个月了吧,终于在最近读完,希望能与各位分享一二点感悟

最近看完的一本书(英)奥威尔—《一九八四》

___首先,我们来概括说说本书算哪一类题材的书。就作者写于1948年、名字却是1984,必定是科幻类题材无疑;再就里面内容在之后各国实际情况中又一一得以印证来看,该书也可归为预言类题材。

___然后,简单介绍下作者吧。乔治.奥威尔写作《1984》之前是英国一个饥寒交迫、没有多大名气的作家。出生于英国中产阶级,家境并不富裕,靠成绩出众才进入伊顿公学求学。但因穷学生身份,受校长、同学歧视。毕业后受困于家境,上不起大学,只得到缅甸当殖民地警察。虽然从国内到了国外,当仍然让奥威尔感到与上层人物的格格不入。也正是这样的学习、生活环境造就了后来的奥威尔,成就了《1984》。《1984》不是简单的反苏作品。引用译者董乐山先生的话,“因为奥威尔首先是一名社会主义者,其次是一名反极权主义者,而他反极权主义斗争是他社会主义信念的必然结果。他相信,只有击败极权主义,社会主义才有可能胜利。”

最近看完的一本书(英)奥威尔—《一九八四》

___接着说说小说本身吧。简单的一句话概括:大洋国真理部的温斯顿为追求真理与政府博弈的经历。

背景简介:在1984年,世界被三个国家统治。一个是大洋国,核心是美、英两国;第二个是欧亚国,核心是苏联;最后一个是东亚国,核心是中国。从名字也可看出各自的疆域范围。三个国家势均力敌,都希望帝业永祚,各自伤害也彼此依存。而三个国家的核心思想虽然说法不同,分别是英社原则(英国社会主义),新布尔什维克和源自中文名字的“崇死”,但管理哲学却是想通的。从这点来看,奥威尔也基本上预见到了当今的世界格局。

小说造就了几个词汇,也许是社会主义的我们最熟悉的,比如‘三年计划’‘老大哥’等等

高潮在小说第二部分第九章,对“无知即力量’“战争即和平”的解释,昭示着实实在在的道理。

千万不要相信法国革命、英国革命、美国革命的后代对于他们自己嘴上说的关于人权、言论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之类的话。首先想到了美国的辛普森案,有钱人可以逃脱法律制裁、你美国天天标榜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呢?“过去所有寡头政体所以丧失权力,或者由于自己僵化,或者由于软化”。不仅让不歪想到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清朝以慈禧为代表的势力愚昧狂妄、向全世界宣战是多么可笑;国民党领导二次革命推翻袁世凯,又源于袁世凯推崇帝制;再到共产党带领大家推翻国民党反动派建立新中国,不是也源于国民党的贪污腐败、僵化无能吗?而说到软化,自然而然的会想到苏联的倒掉,讲开明结果毁了‘老大哥’。还有东欧剧变~不得不佩服作者超强的预见性,50年后的事也被作者想到了。

“物品必须生产,但不一定要分配出去。在实践中,要做到这一点的唯一办法是不断打仗”。这就是现代战争的源起,像极了美利坚的做法。“战争的目的是保持社会结构不受破坏”。像不像当代大国战争的目的?

___想想作者当年也没去过社会主义国家,他的这些创作源泉或者来自当年纳粹的见闻吧,要不思想警察那么像纳粹党卫军,一身的黑色制服;或者来自苏联的听闻的吧,对人的监控像极了当年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或者来自作者本人英国经历的坎坷吧,说好的人人平等在奥威尔身上怎么就不存在了?


___虽然温斯顿难逃厄运,但文章也昭示着未来的希望。没错,希望就是那位五十几岁,天天都在院子里边晾衣服边唱歌的胖女人。“那壮实的、没有轮廓的身躯像一块大理石一般,那粗糙发红的皮肤与一个姑娘的身体之间的关系正如玫瑰的果实同玫瑰的关系一般。为什么果实要比花朵低一等呢?”“在全世界各地……到处都站在那个结实的不可打垮的身影,因辛劳工作和生儿育女而发了胖,从生下来到死亡都一直忙碌不停,但是仍在唱歌。

最近看完的一本书(英)奥威尔—《一九八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