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援抗疫一線 機器人各顯其能

原標題:“智”援抗疫一線 機器人各顯其能

“智”援抗疫一線 機器人各顯其能

  近日,青島高新區悟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技術人員在改進和完善第一代消毒機器人。新華社記者 李紫恆攝

  今年這場突如其來的戰“疫”中,一群特殊的戰士格外引人矚目。它們就是形形色色的機器人。

  一名戴著口罩的員工,走到一臺機器人前,屏幕上立刻顯示出該人面部圖像,僅用了幾秒鐘,機器人就準確識別出這名員工的身份,並同時播報出他的體溫。

  “機器人應用了虹膜識別技術,能迅速準確識別戴口罩人的身份信息。”中科院自動化所洛陽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張憲明說。

  疫情發生以來,口罩成了“標配”,這給機器人進行面部識別帶來了不小的難度。但基於虹膜識別技術的機器人就沒有這種困擾,即便人類戴著口罩,也不會影響識別效果。在疫情期間,對於學校、醫院等人群較密集、人員身份相對固定的場所來說,它們無疑是在一線實施監測的“最佳人選”。

  今年這場突如其來的戰“疫”中,一群特殊的戰士格外引人矚目。它們就是形形色色的機器人。

  遠程機器人發力 代替專家進病房

  2月18日下午,浙江省人民醫院遠程超聲波醫學中心的專家,通過手柄遠程操控700多公里開外武漢黃陂體育館方艙醫院裡的一臺超聲機器人,“隔空”為一名新冠肺炎患者做超聲檢查。

“智”援抗疫一線 機器人各顯其能

  讓“遠在天邊”的專家,與病人端“近在眼前”的醫生實現遠程醫療協作的,正是來自浙江省人民醫院、中國電信、華為共建的5G智慧醫療創新實驗室的超聲診斷遠程機器人技術。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相關人士介紹,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已實現十餘項5G應用,其中一部分就是通過遠程機器人來實現,如在湖北、浙江、上海等地分批上崗,負責遠程看護、測溫、消毒、清潔和送藥等工作的5G雲端智能機器人等。

  這些在治療和防控中悄然“植入”的高大上技術,為感染類疾病治療與管理,提供了既可降低人員交叉感染,又可提升病區隔離管控水平的“無人”示範。

  拉網排查打電話 社區防控小能手

  在湖北多地,AI機器人成為了拉網式排查摸底好幫手。這些採用“雲+AI”技術的機器人,能12小時不見面快速部署,自動回訪錄音、生成報表,遇到高度疑似新冠肺炎的病人自動轉接人工,及時統計收集居民身體健康狀況,並對數據進行分析總結。

  在湖北隨州,AI疫情防控機器人已部署到三里崗、洪山等偏遠鄉鎮及村委會,有效減少疫情防控人員80%的工作量。在宜昌,疫情回訪AI機器人啟動回訪電話當日,就完成撥打884戶,接話率達75%。在黃岡浠水縣衛健局、羅田縣鳳山鎮淘金寺社區居委會部署的AI疫情防控機器人,接話率亦高達84%,大幅減輕了基層工作者拉網普查的勞動強度。

  測溫送餐收垃圾 機器人都“拼”了

  監測體溫是對疫情進行防控的重要手段,假如有人不願配合怎麼辦?這個問題已經通過機器人解決了。百度在北京清河火車站的人流關卡處設置的固定點位紅外攝像機,能利用紅外熱成像技術檢測人體額頭溫度,在一定面積內,最多可同時對3—5人進行檢測,且整個過程無需路人主動配合。在寧波機場,巡邏測溫機器人一次可測5米內10人體溫。

“智”援抗疫一線 機器人各顯其能

  人們在家隔離,儘管可以“管住腿”,但畢竟無法“封住嘴”。採購食材食物等生活物資時,即便送貨上門,也會擔心人與人的接觸。為此,美團推出了無接觸送貨,在配送範圍內,通過智能配送調度系統將訂單分配給無人配送車,送至無接觸配送點。據悉,這也是美團無人配送車首度在公開道路進行訂單配送。

  鄭州“小湯山”——鄭州岐伯山醫院則引入了智能配送機器人。它們可實現自主開關門、自主搭乘電梯、自主路徑規劃、智能避障、自主充電等功能。送藥、送餐進隔離區、消毒工具配送、甚至回收被服和醫療垃圾都不在話下。

  雲+AI參戰 共組高科技軍團

  在抗疫一線,除了能看到機器人戰士活躍的身影外,還有其他力量在和它們並肩戰鬥,共同為疫情防控提供著“硬核”支持,那就是機器人的好夥伴:雲和AI。

  鄭州岐伯山醫院有著一朵特殊的“雲”。這朵“雲”可支撐醫院50多個子業務系統、40多類信息化設備、700多套硬件設施的運轉,實現新冠患者從建檔、診療到康復的全流程、全業務場景的智能化協同管理。病房裡還安裝著智能體溫監測系統,物聯網體溫貼實時監測病患體溫,並傳送至護士工作系統,大大降低了醫患接觸頻率和接觸傳染的風險。

  這廂雲計算全速發力,另一邊AI也不遑多讓。日前,一款“新冠病毒AI輔診助手”在湖北、上海、廣東、江蘇等16個省市的26家醫院“上崗”,對超過3萬個臨床疑似新冠肺炎病例CT影像進行了診斷。這項技術可在20秒內準確地對新冠疑似案例CT影像做出判讀,識別準確率達96%。它能直接算出病灶部位佔比比例,量化病症輕重程度,已然成為影像醫生的“神助力”。(記者 俞慧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