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秀华,一个充满争议的女人,喜欢的称她为诗人,讨厌的称她是“流氓”!你怎么评价?

楼上娄底人


不能否定余秀华她在写诗方面有她独特的天赋。在残疾人的境界里,她是有思想的人,但是人总是不那么完美的。在面对别人抨击或带有诋毁性的言词出现在她的头条公众号下方时,她会还以非常尖锐的言语回击对方。只能说明她毕竟没有活得如诗行里那么大度,而是无比的脆弱。而以常人的眼光去看待她,非常可以理解她的一举一动。现实和人生给了她一把重重的枷锁,已经把她压得喘不过气来,还有人时不时地给她制造麻烦。所以,她生活中真正的阳光是微弱的,而是在她独处的时候:或者劳作,或者写诗,那才是她觉得自己最强大的时候。没有人打扰她,没有人会看不起她,没有人诋毁她的人生。其实觉得一个人活着,无论是什么样的身份,只要拥有或获得足够的爱,哪怕面对人生最后的时光,他(她)都会对身边一切无比宽容与友爱。反之,缺爱的人生,就会显得狭隘或者斤斤计较,与人相处,也很有距离感。生活中面对格局也会变小。余秀华或许有她太多的难言之隐,现实禁锢了她原本很美好的人生。也想说是忍辱负重地活着,她是疲惫的。因为,我也拥有一部分如她那般的人生,特别能够理解她。


唯美但不苛求


我以前从没有读过余秀华的诗,因为我对现代诗词都不感兴趣,现在听说了她的一些事情才搜出来读了一首她的成名作,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读过诗之后,我觉得这首诗挺好的,并不像别人说的很黄,很龌龊,在我看来这首诗是她的心境的体现。

我认为一点不黄,看似是情诗其实也是也不是,虽然有很多个睡你,但是除了睡你之外,也找不出其他涉黄的词语,我看只不过她是用词大胆了一些,其实呢有些人内心的想法兴许比她更大胆,她只是用声音大声喊了出来而己,其实挺好的!

她也许经历了许多事,全是消极的,负面的,因而她的诗里也是有种情绪在里面,但是她兴许在追求一种灵与肉的融合,还有对现实社会的担忧吧!

我很久没有看现代诗了,余秀华的诗也只看了这一首,自己感觉还行,凡事存在总有存在的理由,她的诗至少让诗坛泛起了一丝涟漪,让我这个不喜欢读现代诗的人也有兴趣,去搜出来看看。


初夏思夏爱华夏


我心目中的余秀华[心][心][心]

♥路过横店

横店

这个地名的指示牌

从车窗外一闪而过

仿佛被这两个字点了穴

我的心跳瞬间漏了半拍

这个横店与天下很多的横店

完全不一样

只因为这是余秀华的家乡

我好像看到了

一个普通农妇

一个脑瘫患者

她摇摇晃晃走在小路上

后面跟着名叫的小巫的狗

她并不看向我

她只看着野地上的小花

和正在成长的庄稼和稗子

这些与春天相关的事物

好像与她无关

细雨飘落着

如同她撕碎的悲伤

和着泥土的腥味

扑面而来

直抵我层层设防的心脏

一下子

就温热了我的眼眶

一排一排的房子

哪一栋是把她囚在横店的家呢

她在暗淡的屋子里

在自己无望的残疾里

在缺少爱情的寂寥里

看向屋外的艳阳

她的心早已经逃向远方

穿过了大半个中国

去追寻自己狂热的梦想

月光落在她的左手上

她用自己生命的重量

把刻骨的疼痛转化为诗行

灵动地画出了内心的模样

于是她自由了

她遇到了杜先生

遇到了胡涛

遇到了很多很多喜欢她的人

她喝了酒

热情恣肆了起来

她的心像花儿一样打开了

因此心里洒进了阳光

路过她的横店

一种强烈的震撼无法阻挡

她用一个意象

和自己的坚强

把这个横店

与别的横店区别开来

这个她一再想要逃离

和背叛的故乡

却成了一个传奇

成了我心中强烈的信仰





独行侠


很久没有读过现代诗了,自幼读的都是巜诗经》巜唐诗三百首》那些古诗词?一直都以为,好文章都被前人写完了。现在诗都不怎么样!

关注余秀华,是因为某位自以为是的诗人,在头条上骂她,把余秀华说得一无是处!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所以专门关注了余,并搜出来她写的诗歌仔细的读了一遍,她对语言的组织能力真的很强大,一下子就被她迷住了!因为我也是农村的,也和她有一些相同的经历!同是天涯沦落人吧!特别的关注了她!只是后来,她一些骂人的话,骂人的视频,有点让人无语!想想她痛苦的前半生,思想有些偏激也是应该的,善良的人啊,别去伤害她了吧!你不喜欢,可以视而不见!


杨杨老妖



初次了解余秀华还是早些年在网上看到她写的一首诗歌《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乍一看这么露骨的诗歌名字让人内心颇为震撼,如果不去看内容的话很容易误认为是黄段子,但读完整首诗歌后发现她所表达是一种干净而又美妙的情感。也是因为这首诗歌就一关注这样一位才华不凡的女子,看了很多有关她的报道和她的作品。去年还看了一本余秀华写的自专体小说《且在人间》,总体感觉这是一位有追求很励志的女人。


至于余秀华成名后引起的各种争议,作为一个没有亲眼了解她真实生活的旁关者我们没有权利去妄加评论。从她的作品和公开报道中,我感觉她是一个不幸的女人,自小脑瘫使她落下一个残疾的身体、没有劳动能力,成年后父母给她入赘了一位不爱她又鄙视她的丈夫。可能在很多世俗人的眼里,这样残疾的女人一辈子也只能这么苟且多活着了。可余秀华贵在她身残心不残,有追求不愿受世俗的束缚、渴望被尊重,所以她努力的去学习写诗歌,用诗歌表达她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对活着的态度。最终她的作品获得了大众的认可使自己一夜成名,成名后的余秀华选择了和鄙视自己的丈夫离婚,而且她离婚的过程还被人拍成了视频放在网上播放。起初她的父母也是极力反对她离婚的,在她父母那一代人的思想中认为你一个没有劳动能力的残疾女子能有一个男人娶你就不错了、嫁鸡随鸡 嫁狗随狗,对婚姻就不应该有什么奢望。但不认命的余秀华就是倔强的要结束这段不幸的婚姻,甚至以死相逼,或许这就是她受人非议的开始吧。



后期就慢慢的有人在网上吵笑谩骂她,讽刺她的诗歌是低俗的成名后又得意忘形,但也有很多人在支持和鼓励她。最近余秀华也在头条上开通了头条号开始发文,在她的头条评论区还是依然呈现两种对立网民的留言—谩骂她与支持她。其实从大部分人的角度来看,余秀华现在面对的是网络暴力。她的遭遇使我想起了草根明星大衣哥—朱之文,朱之文在成名前,生活也很贫穷,但大衣哥天生热爱唱歌有一副好嗓子,凭借一首《滔滔江水东去流》而爆红网络一夜成名,紧跟着走进了演艺圈。成名后的大衣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财富和名利,同时用自己获得的财富回报社会,为灾区捐款、帮村里修路、借钱给亲朋好友。但他善良的付出没有换来大家的感恩,反而换来大家的指责,村民说他路修了那么一点路不值得夸赞,而借出去的钱别人不还给他、还有人贪婪的说大衣哥的钱已经多的花不完了,还在乎这么一点钱吗?此时的大衣哥不仅有来自外界的非议同时家庭也开始出现了问题,因为他的成名老婆老是担心大衣哥会抛弃她,一双儿女也因处在青春叛逆期缺乏管教变得不听话不爱学习。面对家里家外的双重压力善良朴实的大衣哥选择了退出演艺圈,在他看来没有了热度的他也就慢慢的没有了被人制造话题的机会,直到被人遗忘然后再过回自己的农耕生活。

最后话题再回到余秀华身上,因为她的倔强性格,她是不愿意如善良的大衣哥那样心平气和的接受世俗之人对她的谩骂和无端指责。很多时候她选择怼回去,所以就有人说她是泼妇,不配大家给她诗人的称号。其实我觉得像她这样的身残志坚草根名人,她身上所具有的那种坚强是很多健全之人都做不到的。即使她身上有什么缺点,网友也应该给予包容和鼓励!不管怎么说他们通过自己的追求和努力,由草根变成了名人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很励志的过程,更是社会的榜样,他如果没有触犯法律突破道德的底线就不应该承受各种无端没有根据的指责。


梦回田园


《色解唐诗,意欲何为?》多日前,一个秋高气爽的午后。我坐在家里的客厅喝茶,顺手打开手机,在翻看《今日头条》上的內容。一则消息让我生气,主要是余秀华色解了中国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饱经沧桑流传千古的名句,是我上小学时知道的。感谢当初语文老师的精彩解读,为我后来爱好文学写作,提供的精神营养。今天的中国正在走向富强,网红诗人余秀华在公众号上色解唐诗的內容,因其不堪入目,原话想必令许多文友所不嗤。然让我困惑的是,当下的中国诗坛,既然余诗人名利双收,可她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到了江女(郎)才尽?还是另有企图?要知道在此之前,她是受我敬重的。我读过她的部分作品,佩服她身残志坚从事创作的勇气。从某些方面来说,余秀华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她的色解恶搞唐诗的做法,确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盛名之下的余秀华老师,在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面前,应懂得什么应该尊重,什么值得敬畏!不必哗众取宠,变成自取其辱;不要画蛇添足,歪曲唐诗。我是一个业余诗歌爱好者,在今后望能读到余秀华老师,更多闪光的句子,或者充满正能量的作品……(作者:刘涛)


刘诗任


世人总是用自己的一套道德标准去评价别人,说她俗气,流氓。虽然“我想和你上床”和“我想和你看明天的日出”表达方式上一个看起来低俗不堪,一个唯美动人,可最后发生的事不都一样么?难道就因为说的方式不同就导致了最后行为的结果有所不同么?

我们不愿撕下自己身上背负的各种枷锁而她愿意用最原始,最野蛮的方式表达自己。

你看她,像一个满嘴脏话,粗俗不堪的街头村妇。她看你,不过是满嘴仁义道德,装在光鲜亮丽套子里的可怜人。


心静听炊烟


记得第一次了解到余秀华这个人,是因为看了范俭拍的纪录片《摇摇晃晃在人间》,看完后我写了个观后感,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读她的诗歌就好像这个人就鲜活地站在你的面前,她的身世、她与父母的相处模式、她和丈夫喷薄而出的恩怨、以及爆红后的从容笃定,或许很多事情都有两面性,但不管好坏,这就是每个人独一无二的人生经历啊。


以下是看了这部纪录片后写的观影感。



初次看到《摇摇晃晃的人间》,片名给人的第一错觉,以为讲述的是灯红酒绿的生活,等看完后,来不及处理眼泪和蔓延的思绪,我迫不及待点开余秀华的诗集,体验着语言带来的力量与感情的深度。


这首诗歌让她一夜之间蹿红网络。但也有人对她的诗充满争议。对此余秀华有自己不一样的看法。写诗除了是一种感情的宣泄、个人经历以及社会观念。更多是一个人最本质的面貌。


在她看来,一些人要的家庭观、道德观、以及忠贞观,不过都是生活在社会的一种游戏规则,而非是生命本质原貌。


自身拥有什么,才能表达什么。如果一个人只会遮遮掩掩,那么永远无法找寻最真的自我,也就不能揭露事物的真相,无法接近原理,更无法让真理流传。

行走在麦田的余秀华

余秋华在诗里把自己比作一颗稗子,一颗摇摇晃晃的稗子。即使是身处麦田,也是会被清除掉的稗子。


1

家庭

因出生时倒产、缺氧而造成脑瘫,行动不便,说起话来也口齿不清。她用摇晃的身体写诗、吃饭、干活、吵架,还有离婚。


上小学走的泥巴路,都是父母早上把她背过去,下课再接回来。坚强的余秀华不忍父母辛苦,便尝试自己双手扶拐杖走路,后来别人说不好看,她就一只拐杖走路。


最后索性两只都不要,便摇摇晃晃的走起路来,有时候走到一些比较窄的路,过不去,没办法,只能爬过去。渐渐地,她奔跑得飞快。


摇晃奔跑的余秀华

倔强的余秀华,曾想要自食其力,她说想把自己放在一个无法后退的困境中,看自己如何解决处理,于是她去和几个老头学习要饭。


她看到桥上人来人往,路上各种讨生活的人,以自己的矩阵形成一道道别样的风景。他们姿态各异,身姿健全,但却双脚下跪。

“一个小时,他的瓷碗响了六次。我抱紧新买的瓷碗,夹紧我的尾巴,我忽然想到几个字——人性繁华。”

——在荆门的一天

她说哪怕是残疾,只要手脚还在,就要站着。除此之外,她还打过一些散工,但多半都无疾而终。


生活再如何不堪和狼狈,稗子虽然会提心吊胆,但是终究会迎来春天。


2

诗歌

于我而言,只有在写诗歌的时候,我才是完整的,安静的,快乐的

——月光落在左手上

虽然上学到高中便辍学了,但是她热爱看书和写诗。用她的话说,如果没有诗歌,她的人生是空洞虚无的,诗歌是她的第二生命,也是她的朋友。

写诗的余秀华

阳光洒满院落,余秀华沉醉在诗的世界里。她用一根手指一下一下,有力的敲击着内心迸发的情感。在这个摇摇晃晃的人间,那个摇摇晃晃的人,一直有一根无形的拐杖。


在火了之后,她几乎拿遍了整个诗歌界、出版圈的重要奖项。


我希望我写出的诗歌只是余秀华的,而不是脑瘫者余秀华,或者农民余秀华的 。


3

婚姻

19岁那年,父母把大她十二岁的男人尹世平,入赘进家里做上门女婿。尹世平常年在外打工,每逢过年才回家一趟。


没有稳固的感情基础,缺少沟通交流,加上价值观念的偏差,两人的隔阂越来越深。

尹世平外出打工的背影

他揪着我的头发,把我往墙上磕的时候,小巫不停地摇着尾巴对于一个不怕疼的人,他无能为力

——我养的狗,叫小巫

那个在下雨天,没来接她,但摔倒时却会笑她的男人,她记得。

把她的头往墙上磕时,心里的无助与悲凉感,她也不会忘记。


尹世平

尹也不过是芸芸众生中,一个被传统乡俗熏染、和粗鄙的平凡男人。他木讷不会说好听的话,更不懂浪漫,取悦女人那颗脆弱的心。


倘若他遇到的是一个普通的女子也罢,但却刚好碰上一个不羁的灵魂,敢为爱生和死的灵魂。所以,当余秀华出名后,有了底气,在提起离婚时,那个男人的不甘与委屈,一点就燃。


余秀华与丈夫争吵


好在,最后如双方如愿。多次协商后,余秀华最终把诗歌的版税15万,外加盖村里两层的楼房,一同悉数交给丈夫。

余秀华与丈夫调侃大笑


民政局回来的路上,两人笑逐颜开。没有了平日的互损,有的是少有的相互调侃。

这或许是一种解脱,更是相互的成全。


4

父母

我知道我的父亲永远不会有白头发,因为他有个残疾的女儿,和一个要参加高考的孙子,他的白发怎么敢生出来?

—— 一包麦子

有天夜里,她看到父亲背对着月亮抽烟。那个生长过万顷麦子的脊背,开始变得越来越窄。从父亲可以把一包麦子,像顶梁柱一样扛在肩上,再到只能举到齐腰的高度,就滑了下来时,她已经意识到了些什么。


她向父亲打趣道:“爸,你一根白头发都没有,举不起一包麦子,是骗人呢?”

余秀华父亲

只要提起秀华的过往,父亲便哽咽得泣不成声,他觉得自己亏欠孩子太多。每次与丈夫发生争吵,秀华总是属于理亏那边,对于父亲的立场她心里清楚得很,他是怕她落得孤苦伶仃一人的下场。

余秀华父亲落泪

以前秀华就问过母亲一个问题,你是活给别人看的,还是自己看的?母亲没有犹豫,说是活给别人看的,至少别人看到这个家是完整的。


对于自己想要结束不幸的婚姻,母亲则处于极力反对的态度。在老一辈的眼里,结婚代表一个完整的家庭,而离婚则代表一个人婚姻的失败。

余秀华与母亲

她病了以后,我从来没有在她面前哭过,她说我的心比榆木还硬

我笑,几颗野草莓在黄昏亮得,很像我在几个夜晚吐出的血块

——《和母亲散步》节选

在得知母亲患癌后,她开始害怕起来,会不会再也没人陪她拌嘴了?即便嘴上不说,但心里却希望生病的是自己。


在采访里,有人问秀华母亲:秀华现在挺能干,可以自己赚钱了。她回复:这我倒没有什么佩服,人的一生,如果有个完整的家,家庭和睦相处、相互体谅,我就佩服这样的人。

余秀华母亲

短短几句话,道出作为一个普通母亲的心声。家人不会因为你是否大富大贵,而离开你,家人之间的相处之道,没有诀窍与捷径:少点计较、多点关怀。

她爱她的母亲,对她的爱从始至终尤为真真切切。


5

后记

整部记录电影,除了是一个女人稀松的日常,更是看到了另一种不同的人生。


暂且抛开她的所有标签,就是一个普通女人对不健全的身体,与自卑的心理做抗争;对灵魂能产生共鸣情感的渴望;对自己热爱写诗带来价值意义的自信与笃定...

余秀华

在余秀华的诗爆红网络后,很多人曾担心她频繁的活动,会影响到诗歌的创作,她不可否认。


她曾表示自己不会被一些虚无给真正击中,在她的世界里,生活就是最本质的自己,而活动与参加节目却都在生活之外。


其实她心里异常清晰,自己要的到底是什么。她是麦田里的稗子,而诗歌是孤独的求助者,所以在她的世界里,没有背叛和出轨。

繁华落幕的孤独

一个诗人,拥有极度丰富的内心世界,这同样也意味着,内心的敏感与脆弱比常人放大数倍。


她在聚光下侃侃而谈,机智问答。而回归现实时,还是会不断窥视自己的伤痛。残疾对一个人的影响,创伤绝不仅是在身体,更多则是一辈子需要克服的种种心理问题。

余秀华房间

所谓的出名,于她而言,比起半夜疼痛醒来,身边无人更荒凉。

热闹与繁华终会散去,孤独注定无解。就像她说过的:“我始终无法祛除人生的荒凉感,我设想过,如果真的有人陪伴,我还是不能,所以我看重这漂泊里一次次温暖的相遇。”


如果你对这部纪录片感兴趣,看完后再去读她的诗,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就像罗曼·罗兰曾说过:”创造,不论是肉体方面的或精神方面的,总是脱离躯壳的樊笼,卷入生命的旋风,与神明同寿。”

希望答案对你有帮助。


夫妻这点仕


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把你当诗人、这就是诗,诗人放的屁都香;

把你当文盲,流氓、这就是低级下流的粗俗的言语

有人捧,你就是杯璃杯,一松手、你就是碎渣;

做人还是低调,谦虚、自知之明;

一瓶子水不响、半瓶水晃荡、一滴水还要沸腾;

十分滑稽、荒唐!

不过、对她,我是以包容、怜悯的心态,不想指责、也不想说什么;

我宁愿相信她是诗人、希望她开心快乐就好!


V心怀苍生


看到这个题目,本人是感觉很害怕的——因为我们连自己都无法完全理解,谈何去理解一个他(她)人,并去对别人评价?但凡发生评价,我们就需要有一个参考系,这个参考系无论标榜的多么客观,都不免对被评价者做出主观的刻薄。

但题中所提及的人——余秀华,这是一个有网络热度的人,一个吸引着众多眼球的诗人,人红是非多,未免社会上会产生出形形色色对她的看法和评价。笔者是一个爱好文学的人,我不敢如他者一般凭借个人的喜好,去刻画另外一个人的人生。我只想针对个人的感悟,谈谈我对一个诗人的反思,希望不会对被谈者带来任何的负面困扰。

一、诗人究竟是什么

诗人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问题。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在当前的社会下,诗人这个头衔显得比任何其他可以在“人”前加身份定语的职业都要尴尬。比如,我们日常里可以称小说家、画家、思想家、政治家、艺术家、武术家、甚至美食家等等,但是我们很少会称呼一个人为诗家。而一旦附加了“家”这个定语称谓,似乎“家”前面的个人主体就变得升华了起来,他便进入了更高的阶层,具有了某种社会性的地位和价值,所以一些社会性的名利也会随之而来。

但诗人,在当下却永远也无法得到这个待遇。当你对别人介绍你是诗人的时候,除了被别人滑稽地一笑和表面上露出的虚假敬仰客套,你还是你自己,没有任何头衔性的光环。不信?你看,连高考作文上都表明了这样一个观点:“作文文体不限,诗歌体裁除外。”

诗人,似乎被不知名者,天然地钉在了生活的耻辱柱上。于是,人人都可以成为诗人。因为这个称呼的功效性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我们看到形形色色的人在写着各式各样的诗,似乎这种繁华程度大有超越大唐盛世的势头。可是诗,却越来越无力,似乎奄奄一息到无可救药。

但是对诗仍抱有一丝幻灭的人,似乎并没有从这些不断增生出来的格式错落的长短句中体味到诗的快乐,甚至不住地反问自己,把文字一行行错列写开,就真的是诗吗?我们迷惑了,诗也渐渐地沉寂了。

可是,忽然有一个人,她带着一首《我穿越半个中国来睡你》这么辣眼睛的东西出现了。她说这是诗,无数个他和无数个她也渐渐说这是诗。于是,现代诗在将死之时,似乎回光返照地叹息了一声。

是的,《我穿越大半个中国来睡你》——多么地辣眼,多么地赤裸裸,多么地直白。直白地仿佛把我们脱过别人衣服和别人脱过我们衣裤时的尴尬和羞怯都画在了记忆的幕布上。可也正是这样的直白和热烈,让我们在生活中冰封的心还能够体味和呼吸到一点刺拉拉的疼痛和温暖,我们不知道这种感觉叫什么,或许,它就是我们记忆里所说的——爱情。

那么诗是什么?我们似乎朦朦胧胧有了答案。它至少能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温度,能够体验到生活的厚度。它像一把刀子,锋利地划开我们被艰难和困苦磨砺的心肠,让我们搏动的心脏蒸发出热气腾腾的活力。而余秀华就是一个有这样能力的人,她在我眼里算得上一个诗人。

二、因为余秀华的身体我们才爱上她的诗?

很多人谈起余秀华的出名,便会归结到她身体的疾病。更有甚者说,“如果余秀华和我们一样健全,她写的东西可能还不如我”。笔者我自己是断然不敢有这样的想法和评判的。

在笔者眼里,我认为残疾的余秀华和健全的我没有任何本质的区别。这绝不是恭维,因为笔者深深地知道,作为一个诗者,最需要健全的是他(她)的思想。一个没有思想的诗者,只是一个胡乱摆放文字秩序的儿童而非长者。

思想是我们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特征,也是诗人区别于一般文字从业者的最基本要求。它像一把无形的双刃刀,可以刺向任何想刺的地方,却又使执刀的人双手血淋淋地疼;它像一团火,折磨的诗人欲火焚身,却又害怕它忽然熄灭,再也无法照亮前行的脚步。在这一点上,余秀华比我们一般的人走的都要远。有时候,有些能力是可以培养的,但是有时候,对生活的不同深度的感悟力,是一种天份。而余秀华就有这种天份。

有人说,余秀华的诗读起来有感觉,是因为其语言能力差,所以质朴、毛刺刺地扎手。看到这种说法,笔者只能莞尔一笑。如果你真的静下心来看过余秀华的诗,她诗歌中那种节奏的把握、语言张力的选择、意象的设计绝不是一个语言能力差的人能够驾驭的。这背后肯定是经过无数次的练习和反复的揣摩诗歌的韵律感才能够天然混合进去的。当然,我不认识余秀华,无法确切知道她练习的经过,这只是我本人的一个猜测。

也有人说,余秀华骂人尖酸刻薄,故意歪解唐诗,人品低下。笔者,也曾看过相关的小道报道,也对其如此行径心生疑惑。但是,有一点必须要说明,我们在看待余秀华的时候,无论她有多大的名气,她首先是一个人,是人就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就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准则。无论她有多少怪异的行径,但是我们不能仅凭此就给她贴上“人品低下”的标签。在面对寂寂无名的孤独、成名前后人情的冷暖时,我相信她颤巍巍的身躯比我们健康的躯体需要承受的可能更多。我们无需过分关注那些生活中的花边新闻,只需做一个纯粹的对生活和生命有所期许和感悟的倾听者,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