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腰斬酷刑:行刑後犯人依然保留清晰意識

古代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需要借用多種多樣的方式震懾子民,而刑罰無疑於是最直觀的一種。在古代刑罰中,可以說多到數不清的種類,而最出名的正是十大酷刑。在以後的文章裡,我會為大家帶來完整的十大酷刑資料,每一種都可以說恐怖指數達到了五星級,分分脊樑骨發涼的感覺。

古代腰斬酷刑:行刑後犯人依然保留清晰意識

今天,就為大家帶來酷刑中的腰斬。

所謂腰斬,顧名思義是將人用刀從腰中斬斷。人的身體構造,大部分主導生命的器官在上半身,這也導致腰斬之後的犯人會保留著清晰的意識,使死亡的時間過程延長,讓人在漫長的疼痛中等待死亡。

這種刑罰來源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時代。而商周時代的腰斬更是比後來的痛苦百倍。要知道商周屬於青銅器時代,那時候的青銅器兵刃因為原材料密度不大,鍛造出來的時候也就並不鋒利,這也導致行刑過程漫長,使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古代腰斬酷刑:行刑後犯人依然保留清晰意識

在商周之前的酷刑裡面,大部分趨向於簡單化粗暴化。不過那時候的酷刑遠比腰斬更可怕,醢、脯、炮、鑊烹這幾種就足以令人毛骨悚然。這裡麵包括剁成肉泥、做成肉乾、大烤活人、放進鍋裡面烹殺之類的。在古代,對付犯人,因為科技程度不高,所有能用上的卻是一樣不少。

隨著社會進步,人類的思維也開始活躍起來,認為那些還不夠狠。於是,在刑罰中逐漸衍生出了斬刑、車裂、殺頭刑罰。秦國著名的商鞅變法講的那個商鞅,正是後來被執行的車裂,也就是俗話上說的五馬分屍。

古代腰斬酷刑:行刑後犯人依然保留清晰意識

即便是這麼殘酷的刑罰,也不是每個犯人都夠資格的。這種極刑往往是針對賣國求榮、謀逆造反等人群。這樣的大罪自然不是一般老百姓所能做到的,所以腰斬車裂處死的往往是王侯將相。

但是,被判處腰斬一類極刑的犯人,往往會在受刑之前選擇賄賂劊子手,這樣劊子手便會想盡辦法讓他們減少痛苦。

技術比較老練的劊子手,行刑時候會乾淨利落,對於已經交了銀子的犯人,會選擇一刀砍到要害位置,使犯人減少痛苦。但是,對於那些捨命不捨財的犯人,劊子手會用刀子像鋸一樣的來回割,或者是左一刀右一刀,臨死前也要慢慢疼死你。

在古代被處以腰斬極刑的名人倒是真有幾個,比如秦朝的李斯、漢景帝身邊的晁錯,以及漢武帝時候的公孫敖,最著名的莫過於被朱棣滅了十族的方孝孺。

古代腰斬酷刑:行刑後犯人依然保留清晰意識

李斯作為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助手,可以說功蓋千秋。但是秦始皇巡遊途中病死,趙高要挾李斯篡改詔書立胡亥為太子,又假傳聖旨給公子扶蘇,令公子扶蘇自刎身亡。當時的李斯被趙高威逼利誘,卻沒想到最終被趙高以腰腰斬殺掉。

《史記》中記載李斯:

"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論,腰斬咸陽市"

這也就是說,李斯在慘遭“五刑”之後又被腰斬了。

根據《大秦律》記載的五刑描述:

先黥、劓、斬左右趾,笞殺之,梟其首,菹其骨肉於市,其誹謗詈詛者又先斷其舌。

李斯和趙高合謀立胡亥為太子的時候,估計永遠想不到自己會是這樣的結局。論死狀慘烈,李斯可以說是古今第一人了。

而漢景帝身邊的晁錯,可以說死的十分冤枉。

古代腰斬酷刑:行刑後犯人依然保留清晰意識

晁錯對漢景帝忠心耿耿,並且是漢景帝的恩師。為了鞏固漢景帝的統治,晁錯撰寫《削藩策》。而漢景帝早有削藩的意思,正好就坡下驢先後下詔書奪回了楚國、趙國的封地。這時候,有一個叫作劉濞的藩王不幹了。他認為這是要他的命根子。於是劉濞想了個“清君側、誅晁錯”的藉口,聯合其他幾位藩王氣勢洶洶直奔長安。

因為晁錯進言削藩,他的父親知道即將大禍臨頭,多次勸說晁錯不要再向皇帝進言削藩,但是最終因為晁錯不聽,只有服毒自殺。晁錯剛剛失去父親,自然悲痛欲絕,可他沒想到他的結局真的會如父親說的那樣。

迫於叛軍步步緊逼的形勢,漢景帝選擇了丟卒保帥。漢景帝安排中尉陳嘉請晁錯到朝中議事,晁錯以為皇帝真的要見他,就屁顛屁顛換了朝服坐車去。結果,馬車直接拉他到了東市,二話不說拖下車了給咔嚓了。晁錯臨死前,都死的不明不白,唯一知道就是腰斬過程那是真疼。

古代腰斬酷刑:行刑後犯人依然保留清晰意識

而被朱棣腰斬的方孝孺,臨死前依然鐵骨錚錚。

朱棣打著“清君側”的名義殺到了南京,但是皇帝之子朱允炆卻沒找到。史書上都說,朱允炆放了把大夥失蹤了。其實,誰知道是朱棣防火還是朱允炆防火?朱允炆失蹤了還是直接被殺了,誰也不能斷言。

朱棣在南京想要站穩腳跟,必須知道前朝的大臣們誰支持自己或者反對自己。於是將那些大臣們,一股腦的折騰了一遍。朱棣知道有個方孝孺很有才華,想要他幫自己寫篇歌功頌德的文章,並且臣服自己。結果,方孝孺不幹。朱棣說,你不幹,我就誅你九族!

誰知道方孝孺這個硬骨頭直接懟了一句:“你丫有本事誅我十族?”

古代腰斬酷刑:行刑後犯人依然保留清晰意識

這一句話,朱棣還真較真了。直接把方孝孺的好友算作一族,湊夠十族當著方孝孺面給殺了個精光。方孝孺心如死灰,至死不服軟。朱棣無奈,下旨將方孝孺執行腰斬。

但是方孝孺的十族都被誅殺了個乾淨。臨死前沒人為他打點劊子手。結果疼的翻來滾去的方孝孺用血寫下了十二個半“篡”字,最終慢慢死去。

而歷史上最後一個腰斬的人,臨死前和方孝孺一樣,疼得滾來滾去還不忘寫字。

這個人就是清代雍正時候的河南學政俞洪圖。河南學政,就是管當時整個河南的學校的教育方面以及人才等多方面的事情,權力很大。其中每一次全省的舉人考試是最為重視的。而科舉考試經過那麼多年的發展,已經越來越完善,越來越嚴格。

古代腰斬酷刑:行刑後犯人依然保留清晰意識

清朝雍正年間的河南學政俞鴻圖負責全省舉人的鄉試錄取。那時候的科舉制度已經很完善,在每一個環節的監督機制上也很嚴格。許多想打通俞鴻圖關係的考生都被他拒之門外。奈何,家門不幸,俞鴻圖的小妾貪圖錢財,竟然把試題高價賣給了別人。

後來東窗事發,有人彈劾俞洪圖收受賄,雍正皇帝很是憤怒,也很震驚。後來調查才知道事情出在小妾身上。俞洪圖見狀,沒有法子,自能認罪,而負責督辦此案的官員竟然向雍正建議腰斬,以便震懾天下官員。俞鴻圖因為沒人為他打點劊子手,被腰斬之後疼得死去活來。他用手沾了血在地上連寫了七個慘字。

雍正皇帝知道了這件事,意識到了這個刑罰的殘忍,於是就取消了這項刑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