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研究的鑽木取火術到現在卻難如登天,為什麼?

剪髮思考


鑽木取火可不是古人發明的,而是比古人更古老的原始人實踐經驗的總結。現代人早就習慣了用打火機火柴取火,對於鑽木取火用賣油翁的話說就是“無他,唯手熟爾”。

古代取火用火摺子、火鐮等工具,火鐮是用金屬製成的刀狀物體在燧石上迅速地剌一刀,就會產生很多火星,若是落在乾燥易燃的材料上就比較容易著火,現代人也有此類工具,主要是野外生存求生避免火柴打火機打不著的情況下取火;火摺子就是現成的火,是用很粗糙的土製紙捲成緊密的紙卷,生火後將火摺子點燃,然年後蓋上蓋子,讓火摺子在裡邊慢慢地陰燃,需要用火的時候吹一下就起火了。已經進入文明史的人類也較少用鑽木取火那種麻煩而且成功率較低的取火方式。那是原始人想出的辦法,原始人起初也是利用自然火災後殘留的炭火作為引火工具,每次用火後也得保存火種,但是隨著人類製造石器,人類發現石器磨製打製是有些會產生火星,有些會產生較高的溫度,聯想到火焰的高溫和光,原始人就想到了用燧石或者鑽木取火,人類人工自行取火的歷史至少也有十幾萬年了。

對於那時候的人來說,因為沒有別的方式取火,鑽木取火等方式就是必備的技能,用的機會也比較多,所以就比較熟練且耐心充足。現代人鑽木取火比較艱難,主要是脫離了鑽木取火的環境,沒必要用這種取火方式,也就缺乏經驗,實際上這仍是一種比較實用的技術,尤其是那些因為某些事故遺落在荒野中的人,但是卻需要有足夠的經驗,那就是尋找乾燥的樹枝製作取火用具,用易燃的植物纖維作為引火種。貝爾和德哥的荒野旅行中,經常展示這樣的取火方式,但即便是他們這些敬仰豐富的人,也經常因為取火而變得心情暴躁,成功率低而且弄起來比較累,搞不好把手搓出來一個泡也點不著火。經驗的不足就只能用多嘗試多堅持來實現了,現代人如果被逼到絕路,這種方式仍然是需要知道的保不齊啥時候就用上了。

火是人類文明迅速躍進的重要工具,直到現在我們所熟知的各個領域,其實都離不開火,核電站其實就是換了個方法產生高溫燒開水然後帶動汽輪機發電機產生電能,地磁路也不過是用電磁效應產生熱。


來看世界呀


我還沒見過誰真正的用手工鑽木取火成功呢,國外荒野求生節目也沒有全程直播,只有準備過程和後期起火的過程。我在小學六年級的時候曾經試過,和同學三個人接力,手都快腫了,也沒有起火,鑽點最多是有點糊了,感覺離著起火還差不少,沒有成功。當時給我的感覺,鑽木取火理論上有可行性,但是實際操作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木頭與木頭摩擦接近燃點,真的很難。


明月幾時有16888


我是木匠出身,原來和父親合作木工活兒,每個鑽孔都是手工拉鑽,一開始冒煙,接著就是蹭蹭蹭躥出火苗兒,只要乾燥的木頭都著火!司空見慣!那時候的窗戶都穿鋼筋防盜,鋼筋穿過木頭框架的鑽孔都是這樣手工拉鑽拉出來的!每個鑽孔都燒的黑乎乎的!


佛心80


古代人研究的鑽木取火,到現在卻難如登天,想知道為什麼嗎?跟隨著我的腳步,帶你走進歷史迷題。

1.鑽木取火的原理

想要了解鑽木取火,你得知道其原理,

鑽木取火是根據摩擦生熱的原理產生的。木原料的本身較為粗糙,尤其是那些,乾燥缺水的地方,樹木枯死經過太陽暴曬,其木子乾燥無水份。經過摩擦時,摩擦力較大會產生熱量,在摩擦點的周圍,在附著些易燃物,再就是摩擦力要大,速度要快,在冒煙即燃時適當吹些氣助燃。就會產生火星,再放些乾草易燃物,就會起火。

2.人類大量砍伐,資源枯竭。

在古代,森林密佈,資源到處可見。而隨著社會發展進步,所需要的木材大大超過以前,加之現在機械的介入,更加快砍伐的腳步。工作效率大大提升,導致入不負出。雖然人類也大量值樹,但是樹木生長需要條件太多,時間生長跟不上步伐,符合取材的樹木也就減少。

3.現在機械化科學化發展

隨著社會進步,人類保存火種的方式,也在改變,從一開始寥寥無幾的時間,到現在的不滅火源,人類已經不需要那麼頻繁取火。

隨著便攜式打火機的出現,想要火隨手可點燃,不需要那麼麻煩。古代人點火大多是取暖,還有就是把打獵到的食物烤熟。

而現在隨處可見做好的食物,也有專門的人做飯。取暖哪就更不要說了,大家熟悉的空調,取暖氣,插上電直接就可以用了,而且房屋比以前好,室內保溫效果好。那你感覺現在的我們,還那麼麻煩的取火嗎?

4.專注力不足

試想下,現在人類都不喜歡麻煩,能簡單就簡單化。講究速度產能,鑽木取火,其符合的材料不好找以外,過程也是很漫長的,想要達到出火星,哪得不斷用手搓動木棒,使其到達著火點。長時間的摩擦,會使手破損,出血泡,加之手臂會很痠疼,現在人沒這個毅力。

喜歡我的可以關注我呦!


伯樂說歷史


鑽木取火,這種生火的辦法自從上古時期就已經被使用了,除此之外還有用火石打火,這都是可以生火的,可是到了現在,有些人產生疑問了,為什麼我無法成功地實現鑽木取火呢,所以,他們認為古人也無法鑽木取火,這可能只是一個傳說罷了。

這就是題目的意思了,通俗點理解,古人利用鑽木來取火,可是現代人很難辦到,所以鑽木取火是假的。

其實,鑽木取火是真的。至於為何現代人很難完成這個操作,原因只有一個,方式方法沒有搞對。有人疑問了,鑽木取火還有方法嗎?不就是靠摩擦升溫嗎,只要速度夠快,溫度就會很高,我即便用電鑽來鑽,如此高的轉速,也沒有生火啊。

鑽木取火不是隻靠轉速,它需要火引子,火引子指的是一切易燃物,是那些非常容易就燃起來的材料,比如說絨、艾絨,以及幹樹葉、乾薹蘚等一切乾燥的材料,選木頭也得選對,《周禮》上甚至還記載春夏秋冬各季節應該用什麼木頭來鑽火,比如冬季用槐木、檀木,春季用柳樹木頭,夏季用果樹木頭,秋季用柞木。不過呢,古人這樣安排是因為他們認為木頭要與時令相配,才能鑽出火,現代當然不需要這麼做,我們只需要找來乾燥的木板與木棍就行了。

對於鑽木取火,古人可能用的是這樣的簡易辦法。我們知道在自然界中有許多可以製成繩子的材料。比如藤條、苧麻、棕櫚、苘麻等等,將這些富含纖維的植物皮剝下,撕成一縷一縷的,然後編在一起,擰成一股繩,可以做成如下這種簡易的裝置,這樣可以代替手搓,畢竟用手搓,時間久了會很疼,可能古人已經習慣了,不在意吧。

用這種辦法,3-5分鐘就可以出現火星了,有足夠的火星時就可以停止鑽了,將火星靠近之前準備的火引子,使火星子附著在上面,這時用嘴吹氣,慢慢進行,期間會冒煙,吹個十幾下就會突然冒火了,此時鑽木取火就成功了。注意,鑽木頭的時候,冒的煙儘量多一些,因為火星子也會多一些,方便後面的生火。

上圖就是一位視頻作者在演示鑽木取火,並且實驗成功

有不少野外求生的視頻中也介紹了這些取火辦法,那些視頻作者們也都成功地實現了鑽木取火,因此古人的辦法是有效的,只是現代人熟悉了用打火機,而生疏了老祖宗留下來的土辦法。如果你不信的話,可以閒著沒事的時候自己動手做做。


科學船塢


“古人能鑽木取火,今人難如登天”沒那麼誇張。如今的初中生給他一盒火柴,能用一根火柴就能成功劃出火焰的恐怕難找。現在的人不會打算盤、不會編草鞋 、納鞋底,有多少生活技能在歷史長河裡慢慢蕩滌了。鑽木取火,並非難如登天,只不過是技術與要素陌生了而已,就如是中學生不會劃火柴同理。鉆木取火,並非是木就能鉆研生火,對所取之木很有講究的,砧木要又緊又硬的幹木塊,木塊中央有一凹坑,鑽木要較松的細的幹木棍,還要備好火絨,火絨是由專門的草或樹皮𡛺成的又細又軟纖維團,燃點很低。將木棍直立於木塊凹坑上,用雙手快速挫轉木棍同時向下用力,一分鐘左右,始可聞到坑部泛出木香味,繼而轉為燋糊味,再而有幾絲淡蘭煙泛顯、逐漸轉深、變粗。至此迅速將火絨團貼裹到木棍冒煙端,待火絨也始冒煙,橫向輕輕吹火絨使其煙増濃—閃火星—連成線或成片再用力一吹,火焰便起。將燃燒的火絨投放到枯技乾草堆上,火便成勢了。整個過程天好只需三分鐘,遇風遭雨就難了。隨著社會的發展,鉄器出現了,用鐵質的火鐮撞擊石塊取火無論攜帶和使用都比鑽木取火便捷多了,再往後火柴、火機、電子點火,人類取火是越來越方便、可靠而又安全了。




淡定談


這個問題我觀察思考過,那是在我青年時,在工作中的觀察,在機械的運轉下,木質不會產生燃燒,這樣的狀態要超越人力行為千百倍,因此可以認定,鑽木取火根本不現實,我們的祖先不會採取這樣的行為。就像甲骨文一樣,都是後代人的一種億想。在現代的科技中,要在甲骨中寫上文字都是困難的,更何況我們的祖先那個時代,再愚鈍也不會有這樣的選擇。

火的使用,使人類的文明跨了一大步,帶動了各行各業的發展,我認為,我們的祖先選擇保存火種是他們的首選。


千秋173934865


鑽木取火,相傳是遠古時期的燧氏人發明的。遠古時期人類的取火方式單一,所以鑽木取火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遠古時期的人類上肢比現代人發達的多,而且由於鑽木取火的重要性,再加上長期的鑽木取火所以經驗比較豐富,鑽木取火就比較簡單。

現代人由於科技的發展,取火方式多種多樣,操作又非常簡單。上肢的進一步進化,沒有遠古時期人一樣強壯💪,以及對科技的依賴,再加上沒有鑽木取火的經驗,所以就相比較遠古時期的人費勁的多。


潮先森說


“鑽木取火”來源於遠古時期一個傳說,燧人氏從鳥類啄燧木出現火花而獲得靈感,便取下燧木枝,用鑽頭手工旋轉獲取火源,從此人們便掌握了生火的技能,無論是生活還是生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於是把燧人氏奉若神明,位居“三皇之首”。



這畢竟是神話傳說,但從出土的一些古人類遺蹟來看,古人,準確的說是十幾萬年前的人類祖先,的確是應用到了“鑽木取火”的技術。後來隨著實踐的深入和火種獲取以及保存的便利,古人又逐漸發明了火鐮、打火石、火棉等引火方法以及配套的材料,再後來又發明了銅鏡聚焦、火藥、火柴、打火機等,用火技術進一步提升,可以隨用隨取,大大方便了人們的生產生活。

(火鐮)

現代一些人為了感受古人的某些生活方式或者體驗生活的艱辛,選擇了用“鑽木取火”進行實踐以及相應教育,結果只有有極少數成功,很多即使手上磨出了泡,連煙都沒有冒,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主要還是方法不對。

首先是木頭的選擇。必須選用非常乾燥且木製不太堅硬的木材,在符合這兩個條件下,在一年四季最好選用不同類型的,比如春季用榆樹和柳樹、夏季用杏樹和棗樹、秋季用柞樹、冬季用槐樹等,最容易通過鑽木發出熱量。


第二是鑽頭的選擇。現在有人用較長的石制或者鐵質作為鑽頭,認為這比較堅硬易於旋轉,實際上不可行,因為無論是石頭或者金屬,導熱性好、熱量容易傳遞和散失。應該選用乾燥且非常堅硬的木條來做鑽頭,比如細竹竿、矮灌木條等等。

第三是助燃材料的選擇。要在取火木材基座下面和周圍去上一些鬆軟、易燃的物質作為“助燃劑”,比如碎木屑、乾草、幹樹葉、棉絮等,只要有點火星,就比較容易燃燒起來。



第四是”加速”材料的選擇。這個加速,其實是降低雙手負擔的一個輔助措施,是古人後來改進的一種方法,即使用柔軟並帶有一定彈性的物體,來纏繞在鑽頭上,兩端固定在與鑽頭垂直的木片上,利用“加速”材料,輔助手力時鑽頭旋轉。現在,我們可以用橡皮筋、橡膠條等代替。


除了以上方法處理不當以外,現代人對火的使用基本完全依靠火柴或者打火機,動手能力、體力、耐性等和古人相比,差的不是一個數量級,難以“鑽木取火”成功也在情理之中了。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手工做什麼,你都會覺得超級難。所以過去生產力低下。_而且鑽木取火,不一定是單純用手,也可以藉助工具。一種解放前還在用的,類似手工鑽的裝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