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管“閒事”的董麗梅


公園路街道銀水巷社區有個居民,特別愛管別人家的事。

她今天帶一個老太太去看病,明天又帶一個老爺子做檢查。

她走東家串西家,上午在王奶奶家包餃子,晚上在張阿姨家擀麵條。

困難老人的“貼心人”,是她的另一個名字。大家有困難,都樂意找她幫忙。

這個貼心人,名叫董麗梅。

今年48歲的董麗梅,是個熱心腸。

董大姐柔柔弱弱,不善言談。

幾年前,她唯一的孩子考上了大學,董大姐和丈夫那叫一個高興,夢裡都是笑醒的。

可天有不測風雲,一個噩耗從孩子上大學的城市傳來。

董麗梅唯一的孩子遭遇車禍!

提起孩子,董麗梅說“我當時覺得失去了活著的意義,白天看到人就想哭,晚上就衝動著想跳樓,整個人就像被掏空了,什麼都不想做。”
當時她和丈夫覺得兩人是世界上最可憐的人,除了出門買菜,一般都躲在家中。


在朋友的勸導下她才逐漸開始接觸外界,卻不願和同齡人聊天交流,“他們聊著就會說到兒女,這時我就只能躲到一旁,努力不讓眼淚流出來。”


2004年6月份,董麗梅來到公園路街道銀水巷社區,投入到居家養老的工作當中。

居家養老服務是在政府主導下,依託社區,組織社會養老服務力量為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務、康復護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務的一種社會化養老服務方式。


開展居家養老照料服務就是解決高齡、困難、獨居老人的照料問題,是對家庭傳統養老模式的補充更新,是建立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也正是這份居家養老的工作,讓她逐漸從喪子之痛的陰影中走了出來。董麗梅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居家養老的工作上.


社區有幾位癱瘓在床的老人,她每天到老人家裡,走進房間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問候老人,親切地問阿婆今天的身體如何、精神如何、有沒有吃飯。
她的親切問候、關心照顧使老人雖然癱瘓在床,但每天都能笑逐顏開。
董麗梅每天都要去上幾次,給他們換尿布、擦洗身體避免他們長褥瘡。給老人洗頭、剪指甲、按摩四肢。抽時間和老人聊聊天,讓老人少一點寂寞。老人常對別人說:“別看我腿不靈便,但小董就是我的柺杖,所以我還是很幸運的,能看到外面的世界呢!”

董麗梅還在社區居家養老對象住院時日夜陪床護理,

現在,銀水巷社區的大部分居民,都能叫上她的名字。

每天一大早,就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

83歲的張玉梅老人,丈夫早逝,沒有子女。
年輕的時候張大娘也是個剛強人,能做的事都自己做,可現在年事已高腿腳也不靈便了,還常常病不離身。

記得那年冬天的一個週六,下著大雪。董麗梅正在醫院門診陪丈夫輸液。

張大娘打來電話說她胃疼的厲害,家裡的胃藥在前一天剛吃完,讓她趕緊過去。

張大娘在電話裡的聲音分明在發顫,董麗梅嚇壞了,把丈夫交給大夫拔腿就跑。

一路上摔倒了幾次,自己渾身是雪,一口氣跑到了張大娘的家裡。此時的張大娘趴在床上一個勁地呻吟,胃疼的已經不能動彈了了。

她趕緊給張大娘衝了一杯熱鹽水看大娘喝下,然後到醫院買了胃藥。

吃了藥後張大娘的情況慢慢好轉。。。。。。

第二年6月份,張大娘再次住進了醫院。

董麗梅在醫院日夜陪護,直到老人康復出院。 張大娘經常說,自從小董來了以後,她的世界變天了,精神也好多了,連縫縫補補的事小董都幫忙做,真是“生活多了一雙手”。 董麗梅是孤寡老人的“及時雨”、是慰藉老人的“救心丸”。

旁邊病床的老太太感慨道:親生子女這麼孝順的也不多啊!

在她的照料下,社區的孤寡老人不僅提升了生活品質,而且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變,孤僻的性格和心態也得到了扭轉,很多老人變得十分樂觀。

一份瑣碎的工作,也需要融入感情與責任:一種特殊的服務,更需要傾注細緻與愛心。董麗梅做到了“懂老人,愛老人”。

其實 “懂老人,愛老人”就是“懂自己、愛自己”!

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到,也應該做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