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管“闲事”的董丽梅


公园路街道银水巷社区有个居民,特别爱管别人家的事。

她今天带一个老太太去看病,明天又带一个老爷子做检查。

她走东家串西家,上午在王奶奶家包饺子,晚上在张阿姨家擀面条。

困难老人的“贴心人”,是她的另一个名字。大家有困难,都乐意找她帮忙。

这个贴心人,名叫董丽梅。

今年48岁的董丽梅,是个热心肠。

董大姐柔柔弱弱,不善言谈。

几年前,她唯一的孩子考上了大学,董大姐和丈夫那叫一个高兴,梦里都是笑醒的。

可天有不测风云,一个噩耗从孩子上大学的城市传来。

董丽梅唯一的孩子遭遇车祸!

提起孩子,董丽梅说“我当时觉得失去了活着的意义,白天看到人就想哭,晚上就冲动着想跳楼,整个人就像被掏空了,什么都不想做。”
当时她和丈夫觉得两人是世界上最可怜的人,除了出门买菜,一般都躲在家中。


在朋友的劝导下她才逐渐开始接触外界,却不愿和同龄人聊天交流,“他们聊着就会说到儿女,这时我就只能躲到一旁,努力不让眼泪流出来。”


2004年6月份,董丽梅来到公园路街道银水巷社区,投入到居家养老的工作当中。

居家养老服务是在政府主导下,依托社区,组织社会养老服务力量为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服务方式。


开展居家养老照料服务就是解决高龄、困难、独居老人的照料问题,是对家庭传统养老模式的补充更新,是建立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正是这份居家养老的工作,让她逐渐从丧子之痛的阴影中走了出来。董丽梅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居家养老的工作上.


社区有几位瘫痪在床的老人,她每天到老人家里,走进房间的第一件事就是先问候老人,亲切地问阿婆今天的身体如何、精神如何、有没有吃饭。
她的亲切问候、关心照顾使老人虽然瘫痪在床,但每天都能笑逐颜开。
董丽梅每天都要去上几次,给他们换尿布、擦洗身体避免他们长褥疮。给老人洗头、剪指甲、按摩四肢。抽时间和老人聊聊天,让老人少一点寂寞。老人常对别人说:“别看我腿不灵便,但小董就是我的拐杖,所以我还是很幸运的,能看到外面的世界呢!”

董丽梅还在社区居家养老对象住院时日夜陪床护理,

现在,银水巷社区的大部分居民,都能叫上她的名字。

每天一大早,就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

83岁的张玉梅老人,丈夫早逝,没有子女。
年轻的时候张大娘也是个刚强人,能做的事都自己做,可现在年事已高腿脚也不灵便了,还常常病不离身。

记得那年冬天的一个周六,下着大雪。董丽梅正在医院门诊陪丈夫输液。

张大娘打来电话说她胃疼的厉害,家里的胃药在前一天刚吃完,让她赶紧过去。

张大娘在电话里的声音分明在发颤,董丽梅吓坏了,把丈夫交给大夫拔腿就跑。

一路上摔倒了几次,自己浑身是雪,一口气跑到了张大娘的家里。此时的张大娘趴在床上一个劲地呻吟,胃疼的已经不能动弹了了。

她赶紧给张大娘冲了一杯热盐水看大娘喝下,然后到医院买了胃药。

吃了药后张大娘的情况慢慢好转。。。。。。

第二年6月份,张大娘再次住进了医院。

董丽梅在医院日夜陪护,直到老人康复出院。 张大娘经常说,自从小董来了以后,她的世界变天了,精神也好多了,连缝缝补补的事小董都帮忙做,真是“生活多了一双手”。 董丽梅是孤寡老人的“及时雨”、是慰藉老人的“救心丸”。

旁边病床的老太太感慨道:亲生子女这么孝顺的也不多啊!

在她的照料下,社区的孤寡老人不仅提升了生活品质,而且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变,孤僻的性格和心态也得到了扭转,很多老人变得十分乐观。

一份琐碎的工作,也需要融入感情与责任:一种特殊的服务,更需要倾注细致与爱心。董丽梅做到了“懂老人,爱老人”。

其实 “懂老人,爱老人”就是“懂自己、爱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也应该做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