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山书院:公办民助的典型书院

儒山书院,据清乾隆二十七年《海澄县志》载,“在(海澄县)城北晏海楼前”。晏海楼今还尚在,儒山书院却已几乎消失殆尽,只留下两根石柱孤零零地立于晏海楼东侧。

石柱上刻着一副对联:帝顾眷多方细流土壤成高大,子来攻不日错节盘根美奂轮。虽历经两百多年风雨的洗礼,字体依旧清晰如初。对联称赞的是书院建造时众人的出力和规模的宏伟,也形象地说明了儒山书院的特点:公办民助。


儒山书院:公办民助的典型书院

始于前任 继于后任

儒山书院始建者是海澄知县严暻,时为清乾隆二年(1737年)。

据《海澄县志》记载:严暻改建完晏海楼后,就在楼下建书院讲堂一座。县丞陶名世积极响应,“捐俸购助斋舍屋基”。为提供办学经费,严知县特拨了东门外教场边若干亩实耕田为学田。乾隆六年,又于陶县丞所捐之地建了四间斋舍。至此,一所小型书院已初具规模。


儒山书院:公办民助的典型书院

晏海楼旧照

其后,知县汪家琭又增筑了三间学舍,续拨龙潭堡及西江埭共三处盐浸田为书院学田,确保了书院的持续运转。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继任知县王作霖对儒山书院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原讲堂西部,新增了一座讲堂;讲堂后,建了一座藏书楼,与晏海楼东西相回伏;讲堂前是大亭,亭前是下马厅,左翼以学舍,右两进为花厅,花厅之西,又增建了学舍。新旧书院之间是一条狭长的池塘,池上一座精致的小拱桥。站在桥上,书院全貌尽收眼底,隐约还能闻到旧书院东侧莲池飘来的荷香。县城东北,一座中型书院已完美落成。书院内,学子们的野心在优雅地滋长。


儒山书院:公办民助的典型书院

儒山书院

心系一方 八方支援

热心捐助公益事业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一点在儒山书院的开办过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除了前面的县丞陶名世外,《海澄县志》里还记载了其他人对书院的捐助:

有捐地捐房的——邑绅叶颙,监生吴亨杰、生员吴邦基叔侄俩及贡生郭祖启等先后购买房屋、地基捐赠给书院。

有捐私产为学田的——乾隆二十五年,举人许师义呈请将一段苗田充公。乾隆二十七年,捐助义举更是连绵不绝:邑庠生蔡士林、处士曾本恒,监生陈时佐、李文璋,里民杨进、杨结、杨雄等将各自的苗田、海泊、沟口蠔埕等呈请充公,由知县王作霖批准充为书院膏火之资。有了众多热心人的捐助,书院也就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经费了。

常言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书院的建造和运营也需要一帮热心人共同出力。严暻创建书院时,“其盖造则邑绅士黄琮、陈玢、周曾惠、李朝阳等董其事。其历年经理院事,倡率同侪,则监生苏大川、生员刘辉光、苏燮等之力。”王作霖扩建书院时,“经始首事,生员李朝阳、苏燮、刘辉光,监生苏大川、江焕、许钟密等皆同心协赞,而终始区画以董厥攻则监生葉旪章实总其成云。”真的是“向义充公,阖邑绅士俱有力!”


儒山书院:公办民助的典型书院

清乾隆版《海澄县志》“儒山书院”记载之一

杏坛风暖 腾蛟起凤

大学之名,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大师,这是现在普遍的看法。书院,不在于藏书的多少和院落是否宏大。而在于是否有优秀的领头人、山长、书院的主持者兼主讲者。

儒山书院的山长,前面提到的苏大川、刘辉光、苏燮等人,《海澄县志》只是一笔带过,记载稍为详细的唯严光远一人。严光远,字四被,海澄南坊人,雍正十三年举人。年轻时文才就很出名,为奉养老母,他不去外地当官,只在近处以授徒讲经为业,被儒山书院推为山长。光远竭尽所能,倾心培养了很多人才,到他七十多岁去世时,其门生已经“公超成市”了。

任过儒山书院山长有据可查的还有两个外地人,其一是邓来祚,江西南丰人,乾隆十九年甲戌科(1754年)进士,先后受时任海澄知县陈锳、王作霖的聘请,和叶廷推等人主修《海澄县志》,同时还兼任儒山书院山长。彼时有生徒百余人,前面提到的苏燮也是其中之一。另一个是洪应心(1714-1784),字星元,号华圃,泉州南安县石井镇古山村人。他从小聪颖过人,六岁能诵诗书。乾隆十七年(1752年)进士,应海澄县浮宫郭秀才之聘,掌教儒山书院三年。邓来祚、洪应心的到来,打破了“有状元学生,无状元老师”的怪圈,形成了“进士当老师,学生多中举”的大好局面:乾隆二十一年、二十五年的乡试,海澄县共有九人中举,比以往稍有增多,这和他们应该不无关系。


儒山书院:公办民助的典型书院

南安古山洪应心“老嗲厝”

百年书院 无奈终结

漳州有书院始于唐代初叶,多为名儒讲学与读书之所。漳州第一位进士——唐朝的周匡物,曾在周潘书院就读;宋时曾任漳州知州的朱熹,在白云岩上筑紫阳书院并在那里讲学、注经;明末,黄道周在邺山书院讲过学。那时的书院,更多的是知识分子传播理念、挥洒才情的舞台。


儒山书院:公办民助的典型书院

白云岩

中国书院制度也曾走出国门,扮演文化传播交流者的重要角色。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我国与沿途各国经贸往来频繁,人员交往日渐密集,更多由华侨尤其是侨领兴办的中国书院在外国特别是东南亚国家兴起,普及了中华文化,与所在国民众和文化互动融合,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促进了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发展。如由侨领陈秀连、陈春、陈新禧倡议,依照广州陈氏书院样式,在吉隆坡创建的陈氏书院就是其中一个缩影。


儒山书院:公办民助的典型书院

吉隆坡陈氏书院

可惜到了清朝,书院逐渐成为诸生月课八股试帖,准备科举应试的场所。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止科举制度,设立新学校。和全国各地大多数书院一样,儒山书院,这位沧桑的百岁老人,疲惫地走向了生命的终点。


儒山书院:公办民助的典型书院

海澄县地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