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普通聖旨的追問:你是何人?背後又有什麼樣的故事?

一道普通聖旨的追問:你是何人?背後又有什麼樣的故事?

道光聖旨(完整)

這是一道保存完好的聖旨。

一道普通聖旨的追問:你是何人?背後又有什麼樣的故事?

道光聖旨(局部)

內容是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對南城兵馬司副指揮加一級張惇典及其妻子的封典。張惇典被封為儒林郎,其妻陳氏被封為孺人

在城市治安管理方面實行“兵馬司”制,起源於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金代稱“警巡院”。《元史·世祖本紀》中記,元世祖忽必烈曾改“千戶所”為“大都路兵馬司都指揮使”,下設南、北二兵馬司,“掌捕盜賊羈押案犯事宜。”“兵馬司”相當於唐朝的“長安捕賊官”,也相當於今日的“公安局”。


一道普通聖旨的追問:你是何人?背後又有什麼樣的故事?

北京幾條“兵馬司”街的位置關係圖(來自網絡)

到了明朝,北京始設兵馬指揮司,後考慮到京城地大人眾,一兵馬司巡察不周,永樂七年(1409年)設立東城、西城、南城、北城、中城五個兵馬指揮司。每個兵馬司均為獨立機構,各設指揮1人,副指揮4人。

《明史·職官志》稱:兵馬司“指揮巡捕盜賊,疏理街道、溝渠及囚犯,火禁之事,凡京城內外,各劃境而分領之。”五城兵馬司“職專防察奸宄,禁捕賊盜,疏通溝渠,巡視風火,其責頗重”,管理街道、溝渠是其主要職責之一。明萬曆八年規定,“凡五城兵馬,掌京城內外街道、溝渠,各奉札付,分坊管理,每二年,申呈更調。”清朝順治元年(1644年)沿襲明制,設官與明代同。明代的兵馬司隸屬於兵部。清代的兵馬司隸屬於都察院。兵馬司裡最初備有馬匹,“官兵出巡或捕盜,多騎馬而出,以為神速”,故稱“兵馬司”。

光緒十六年(1890年)有大臣向皇帝稟奏,“京城地面,捕務不力,請飭整頓。”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撤銷五城兵馬司,成立工巡局。實行了500年的“兵馬司”制度至此結束。

追問之一:張惇典,你是因何得賞的?

南城兵馬司副指揮,系南城兵馬司之副主官,秩正七品,職責是佐助兵馬司指揮巡緝盜賊、平治道路、稽檢囚徒及消防禁火等。雖然品級和與地方官(縣令)相當,但在京城這種京官多如牛毛的天子腳下,職位是很低的。

儒林郎是文散官名,清代屬從六品,比正七品略高半級。孺人,清時為七品官的母親或妻子的封號。看來,即使得到了皇帝的封賞,其實也並不豐厚,更多的只是一種榮譽稱號。用現在的話來說,其實就是得了個“護城先進工作者”的榮譽稱號而已。

清道光二十七年是公元1847年。此前7年,也就是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發生,西方列強敲開了古老封閉的滿清王朝的大門。1842年,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被迫簽訂,拉開了我國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端。大清帝國,風雨飄搖。再過9年,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又將開打,清朝奄奄一息,行將就木。這個時候的封賞,不怎麼值錢吧?

不過能得到皇帝的封賞畢竟是一種榮耀,至少也該是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了不平凡的貢獻吧?只是我們現在很難知道罷了。

不用急著去百度,7年前我就問過度娘了,至今還沒有答案。

追問之二:張惇典,你是何人?

張惇典,是哪裡人?限於材料,我查不到。

僅僅從2018年6月21日發佈於孝義市人民政府網站的“走進孝義 > 地方誌研究 > 地情信息”看到這一篇文章的記述裡有同名同姓之人,文章叫《讀志札記——清乾隆〈孝義縣誌〉之藝文》,裡面列了一篇清張惇典的《頌邑侯鄧公嚴禁踐食麥苗功德記》,可惜只有文章名沒有全文。文中的《孝義縣誌》是指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版,即使張惇典1770年才出生,到1847年也77歲,所以推測並非此人

那聖旨中的張惇典到底是誰?何方人士?看來,真的暫時只有天曉得了。

後記:

聖旨是朋友的,據說是從國外某網站購得的,那這道聖旨又是什麼原因導致曾經“流亡”國外的呢?看來,又暫時是一道無解之題了。

閒來無事,清理舊照片,翻到當時朋友拍給我讓我幫他查找資料的這道聖旨,忍不住就寫了以上的文字。

就當是回憶往事吧。人年紀大了,就容易懷舊。只是,不知道這道聖旨至今還安在否?

一道普通聖旨的追問:你是何人?背後又有什麼樣的故事?

道光聖旨(局部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