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神兵真能“削鐵如泥”?這一說法孰真孰假,趣談古代製造工藝

古代神兵真能“削鐵如泥”?這一說法孰真孰假,趣談古代製造工藝

中國有許多上古神兵利器的傳說,武俠小說中也多有“得寶劍之利則功力平添一倍”的情節。《水滸傳》中“楊志賣刀”的故事又給這種神兵羅列了三條標準:砍銅剁鐵、吹毛得過和殺人不見血。那麼這種古代的神兵利器是否真實存在呢?最早的起源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一、夏商周時代的青銅武器

原始部落時期又分為“舊石器時期”和“新石器時期”,無論是史籍記載還是考古挖掘都會發現這一時期的生產工具和武器都是由木材和磨製過的石頭來製作的。到了夏朝時開始出現青銅。至少在商朝時已經出現使用青銅來製做的武器了。

相對比石頭來說青銅的武器自然要鋒利的多,用青銅武器裝備的軍隊也比使用石頭裝備的軍隊要有戰鬥力。當時哪個國家佔據更多的青銅資源就佔據了主動性。在商朝已經出現了用青銅打造的匕首,但受技術原因制約沒有辦法打造更長的武器。

周部落卻掌握了某種科技,可以用青銅打造較長的劍,雖然這種劍相較於後世還是短一些,但已經比當時的商要長出很多。

正是這種青銅鍛造技術的差異,造成商的青銅武器只能使用匕首或者結合木杆製作矛、槍等長武器,而周則已經裝備了青銅劍。在商周的牧野之戰時被記載當時“血流漂杵”,就可以看出青銅劍的威力。用鋒利的青銅劍可以輕易刺殺手持青銅匕首的對手,也能貼身擊敗木杆類武器的軍隊。在這種情況下對手只能“臨陣倒戈”或者因死去造成“血流漂杵”的景象。

二、春秋戰國到魏晉南北朝的“削鐵如泥”

春秋戰國時主流兵器還是以青銅器為主,而隨著冶煉技術的提升刀和劍這種利於劈砍的武器開始出現並發展。在春秋時出現了大量的鑄劍師,其中著名的有歐冶子、干將、莫邪、眉間尺等。他們鑄造了許多削鐵如泥的寶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

越王勾踐劍。

古代神兵真能“削鐵如泥”?這一說法孰真孰假,趣談古代製造工藝

1、最早的神兵

1965年在湖北發掘出土的青銅製越王勾踐劍,外形精美,鋒利無比。在發掘時曾有考古人員不小心被劍鋒割破了手指,後經測試此劍能輕易劃開十六層白紙,可見雖經上千年的埋藏其劍刃依然保持鋒芒。經科學化驗越王勾踐劍是由多種金屬合金鑄造而成,尤其是表面花紋使用了硫化銅,保障了劍身千年以來仍不會生鏽腐蝕。

跟據《拾遺記》的記載,勾踐曾要求歐冶子等的著名鑄劍師先後鑄造了掩日、斷水、轉魄、懸翦、驚鯢、滅魄、真剛等八口寶劍。當時的著名寶劍鑑定大師薛燭在看見這些寶劍的時候都不敢相信這會是人間能夠有的神兵利器。

正是以越王勾踐劍為代表的青銅製神兵利器的出現,創造了最早的“吹毛斷刃”、“削鐵如泥”式的神話和傳說。春秋末年到戰國初年,許多國君都渴望能鑄造出舉世無雙的寶劍。他們邀請著名的鑄劍師,不惜成本地研究、創新,終於鑄造出數量可觀的神兵利器。除了越王的

八口寶劍,還有棠溪、墨曜、合伯、鄧師、宛馮、龍泉、太阿、莫邪、干將等名劍。

這些名劍普遍的特點就是在當時傳統的青銅鑄造工藝上加入其他金屬製成合金,又利用“築”等模具進行鑄造。相比於以往的刀、劍大多在劍身上加厚劍脊部分,使劍的韌性得到了加強;刃口部分又加入其他合金,增加了刃口的硬度。這種寶劍的韌性和硬度都得到了保證,在與其他兵器對戰時經常可以斬斷傳統的青銅武器。這就是最早的“削鐵如泥”的由來。

2、鋼鐵的出現

古代神兵真能“削鐵如泥”?這一說法孰真孰假,趣談古代製造工藝

與那些青銅名劍同時出現還有鐵製的刀劍。1978年湖南省發現的春秋晚期墓葬群中出土了一口鋼鐵打造的劍,這也是我國發現的時間最早的鐵製武器。這口劍的鐵中碳含量在百分之零點五左右,明顯是經過鍛打的鋼鐵而不是生鐵。可見在當時已經有較為成熟的鋼鐵鍛造工藝了。

由於當時鋼鐵鍛打工藝水平的限制,在西漢以前的鐵製武器較少,數量上和質量上都難以保證。但許多鑄劍師已經在鑄劍的過程中發現鐵經過反覆的鍛打可以提高其韌性和硬度,而這種韌性、硬度都是青銅所不能比擬的。一旦用鋼鐵打造出優秀的刀劍,完全可以利用其韌性高、硬度強的特點擊斷甚至斬斷絕大多數的青銅武器。可以說對於青銅來講,鋼鐵的確能做到“削鐵如泥”。

3、鐵冶煉工藝的發展

兩漢時鋼鐵的冶煉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之前的鐵都是用鐵塊反覆鍛打,不同部位、不同層次的鐵中碳含量也不盡相同,造成了鋼鐵的質量沒有保障。或者是韌性不夠,或者是硬度不高,偶爾會有特別適合的鋼鐵被打造出來,鍛造而成的就是神兵利器了。

而西漢時出現的炒鋼法和東漢時出現的灌鋼法則先後改良了工藝,可以降低和確保鐵中的碳含量,相對的就可以通過碳含量的高低來調整鋼鐵的韌性和硬度。

東漢末年大量著名刀劍的湧現就是體現了兩漢鋼鐵冶煉工藝發展的成果。曹操的倚天劍、青釭劍,孫堅的古錠刀,劉備的“蜀主八劍”,孫權的“吳六劍”等,都是這一時間階段內產生的名劍。

古代神兵真能“削鐵如泥”?這一說法孰真孰假,趣談古代製造工藝

另外諸葛亮主政期間還邀請了著名的劍師蒲元打造了三千口寶刀用以裝備軍隊,這種刀採用了精湛的剛到淬火技術,使得刀口達到了最合理的硬度,可以一刀劈開裝滿鐵珠的竹筒,被譽為“神刀”。南北朝時期灌鋼法的全國範圍內得到了推廣。

三、隋唐時期的唐刀:真正的神兵利器

隋唐時期是我國古代刀劍鍛造工藝的巔峰,這一時期的“唐刀”可以說是古代冷兵器中制式武器的最傑出代表。唐刀是隋、唐兩朝是四種軍隊制式武器的合稱,多指唐直刀。它是在環首刀的基礎上發展和創造而來的。唐刀一般刀身狹窄,單面開刃,刀身筆直,刀尖處有銳角。

唐刀無論是步戰還是騎馬砍殺,甚至刺擊都能發揮極大的殺傷力。又因為唐刀採用了最先進的包鋼製刃法和覆土燒刃技藝,使得韌性和硬度都發揮到了最大,而且易於保存,刀身不易變形,非常耐用。

1、包鋼製刃法和覆土燒刃法

唐刀所採用的包鋼製刃法是至今仍然在使用的一種刀具鍛造工藝。傳統的鍊鋼方法只能冶煉出單一的鋼品種,或因為碳含量太高而失去韌性,或因為碳含量太低而沒有硬度。包鋼製刃法則是用熟鐵包裹百鍊鋼鍛打成刀身,使得刀身因中間的百鍊鋼而取得韌性,不易變形和斷折,外皮部分又利用熟鐵的硬度打造出鋒利的刀刃。可謂是一舉兩得。

古代神兵真能“削鐵如泥”?這一說法孰真孰假,趣談古代製造工藝

覆土燒刃法就是在包鋼製刃法的基礎上對刀具的刃口進行局部淬火,使得刃口的角度極小,不需要高硬度的刀身部分則用泥土覆蓋包裹。待打造刃口成功後利用冷水急速冷卻定形,泥土覆蓋的刀身卻不會受到影響。使得刀身的韌性和刀刃的硬度達到最佳效果。時至今日世界上許多著名的刀具品牌依舊在採用包鋼製刃法和覆土燒刃法。

2、唐刀的威力

在唐代有許多使用唐刀的高手和軍事將領,他們也留下眾多與唐刀的記錄。《舊唐書·丘和子行恭傳》記載:“行恭於御馬前步執長刀,巨躍大呼,斬數人,突陣而出,得入大軍”;《舊唐書·輔公祏傳》記載:“公祏簡甲士千人,皆使執長刀……每一舉,輒斃數人,前無當者”。

《新唐書· 李嗣業傳》記載:“軍中初用陌刀,而嗣業尤善,每戰必為先鋒,所向摧北……即袒持長刀,大呼出陣前,殺數十人,陣復整”以及“領陌刀手於險要先登,奮力殺敵,辰時至巳時,大敗吐蕃軍,斬首五千級,俘虜將軍、校尉以下千餘人”。

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出,丘行恭、輔公祏、李嗣業等都是軍隊中使用唐刀的高手,他們使用唐刀發揮出了最大的戰鬥力。而這些人分別活躍在唐朝各個時期,可見整個唐代都在使用唐刀,而根據“軍中初用陌刀”、“公祏簡甲士千人,皆使執長刀”等記載也可以看到唐代有專門裝備唐刀的軍隊。

而且無論是平定內患還是抵禦外虜時也都使用唐刀。由此可見唐刀的威力之大、使用時間之長、裝備數量之多、使用範圍之廣都是很罕見的。

古代神兵真能“削鐵如泥”?這一說法孰真孰假,趣談古代製造工藝

3、唐刀的影響

唐刀及唐刀的製作工藝後來流傳到日本,被日本繼承並結合蝦夷刀劍的特點發展為日本的武士刀。日本的正倉院至今仍然收藏著唐刀,這是在日本發現的最早的唐刀,為後世日本的刀劍發展提供了雛形。

宋代時日本的刀劍在質量上已經可以超越了中國。歐陽修的《日本刀歌》就寫道:“寶刀近出日本國,越賈得之滄海東”,可見日本的刀劍當時就是質量的象徵。而明清兩朝也多有中日交戰時中國軍隊的武器被日本刀斬斷的記錄。

結語

唐代之後,中國的刀劍工藝逐漸向小規模發展。這與自北宋以來“重文輕武”的政策有關,也是包鋼製刃法的高昂成本所決定的其不可能大規模裝備軍隊,更與統治者對於刀劍等武器的管制有直接關係。間接造成的後果就是中國民間很難看到

“砍銅剁鐵”、“吹毛得過”和“殺人不見血”的神兵利器,以至於人們開始認為那些能削鐵如泥的寶刀名劍只存在於傳說之中。

參考文獻:

《古今刀劍錄》

《史記》

《舊唐書》

《新唐書》

《尚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