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的姑娘”原型人物在四川三臺縣


“阿里山的姑娘”原型人物在四川三臺縣


“高山青,澗水藍,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啊,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這首高亢而充滿深情的歌曲多少年傳唱不衰,拉近了兩岸同胞的情誼。但鮮有人知,這首歌的詞作者鄧禹平先生。

阿里山之父出生在四川

1923年11月30日鄧禹平出生於四川省三臺縣奎木鄉鄧家溝間。童年,鄧禹平最喜愛的“玩具”就是媽媽從重慶購買回來的二胡、古箏、月琴,讓鄧禹平從小與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

少年時,鄧禹平好舞文弄墨,琴棋書畫、詩詞歌賦樣樣精通,深受先生和學友喜愛。在一次“反對日本法西斯”的學生遊行、演講活動中,鄧禹平邂逅了喜歡文學和音樂的學妹、三臺縣城南街大米店老闆白來遠之女白玫。從此,在古老的三臺縣城繁華的南門外、涪江岸,凱江邊常常有了二人的身影。

1944年鄧禹平以優異成績考入抗戰流亡內遷成都郫縣的省立藝專,後又考入重慶青木關的國立音樂學院,畢業後進入在重慶的中國電影製片廠。1948年鄧禹平隨電影廠到了福建拍攝故事片《阿里山風雲》。

以家鄉的戀人抒寫“阿里山情歌”

長時間逗留在福建,他與白玫小姐只能鴻雁傳書。在信裡,白玫說她爹爹因為鄧禹平的家庭背景是“國民黨反動派”,一改往日的態度,堅決反對女兒與他來往,但白玫小姐發誓今生非鄧禹平不嫁!本來就十分思念戀人的鄧禹平,更加思念久別的故鄉,更加想念戀人白玫。

就在這種情思惆悵的日子裡鄧禹平度日如年,導演張徹給他安排了個任務,張導說:這個片子主要拍的是南方人的故事,有些鏡頭要到臺灣去取外境,你準備一下一起過去。另外,你馬上寫個插曲。就這樣,在接下來的幾天裡,這位根本就沒有去過臺灣阿里山的青年,帶著對家鄉山山水水的思念,帶著對白玫小姐的牽掛,寫就了《阿里山的姑娘》(又名《高山青》)。

“阿里山的姑娘”原型人物在四川三臺縣

世紀絕戀訴盡海峽同胞分別之痛

1949年冬,鄧禹平隨電影廠赴臺灣拍攝影片《阿里山風雲》,繼而槍炮聲中茫茫海天相隔。汽笛一聲腸已斷,從此天涯孤旅!劫波度盡,中國大陸步入改革開放時期,鄧禹平的中學同窗好友、中央音樂學院教授羅忠榕先生得知鄧禹平在臺灣的近況,庚即傳達給在大陸四川三臺苦守40載的白玫,輾轉將白玫的一盤錄音帶託著名作家林海音女士轉交給海峽那一端的鄧禹平。

1985年12月21日,把自己痛悔一生的愛情悲劇深掩心底、卻將少男少女的愛情寫到那樣至純至美的理想境界的臺灣著名文化人鄧禹平,在白玫清唱“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哪,碧水長圍著青山轉……”的歌聲中,永遠閉上了眼睛。一曲血濃於水的銘心刻骨“高山青,澗水藍”一場骨肉分離情天恨海的世紀絕戀!

2001年的春天,三臺作家孫才傑先生,得知鄧禹平與白玫小姐的愛情故事。在收集了幾年的資料後,一部長46集的《高山青》於2009年6月出版,再現真實的阿里山和阿里山之父的生平,向世人傾訴鄧禹平與白玫小姐的世紀絕戀!

“阿里山的姑娘”原型人物在四川三臺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