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那他究竟在學什麼

我們現在常把30歲說成而立之年,把40歲稱作不惑之年,這種說法其實出自《論語》為政篇,原文是這樣說的——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在“三十而立”之前,孔子說他十五歲就“志於學”,那他在15-30歲這十五年都在學什麼呢?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那他究竟在學什麼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先了解一下孔子那時所處的社會背景。孔子是春秋晚期魯國人,春秋晚期社會上已經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局面。從中央層面看,天下共主的周天子統治範圍方圓不到六百里,諸侯國的“公”不怎麼去朝見周王。在諸侯國內,國主“公”的權力被掌權的大夫傾奪,而且大夫在很多行為上超出了周禮規定的標準規格。孔子所在的魯國,是周公旦及其子孫的封地,本當是“禮”的堅守之地,卻也出現了三桓霸魯,八佾舞於庭等踐踏“禮”的情況。

在《史記》孔子世家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述:在孔子十七歲的時候,魯國權臣孟釐子對他的兒子們說“當今孔丘年紀雖輕但十分喜好禮的學問,我死之後,你們應該拜他為師”,後來他的兒子孟懿子與南宮敬叔就向孔子學習禮。

在《史記》孔子世家篇中,還有一段記述:南宮敬叔向魯君請求跟隨孔子適周,魯君與之一乘車,兩馬,一豎子俱,適周問禮。

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有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的記載。

在《論語》中有“孰謂鄒人之子知禮乎”的說法。可見,孔子在“禮”的學問方面是很權威的。

綜合以上歷史記載,我認為孔子說的“十有五而志於學”是志於學“禮”。

一家之言,敬請指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