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會像諸葛亮預測的謀反嗎?要是他不死,會爭蜀國的軍權嗎?

大馬哈魚12


會的,諸葛亮看人主要是從人的性格來看,簡單說就是人性,以魏延驕狂自大的性格,諸葛亮死後,魏延就沒有服氣的人了,蜀中在無人能制衡魏延,而且魏延功勞又很大,當功高足以鎮主,有沒有勢力或人可以平衡,謀反是必然結果。所以,諸葛亮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未雨綢繆,給馬岱留了一計,當魏延出言試探,大喊,誰敢殺我時,不妨馬岱突然動手,而為蜀國免去了一場刀兵之禍。





東山客


按照魏延其人的具體情況,魏延在諸葛亮亡故後他認為沒有人能治得住他一定會謀反,奪取蜀國的軍權。

魏延其人實際是愛護士兵,驍勇善戰,很有軍事才能的。但是他的缺點是飛揚跋扈,自高自大 。關羽戰長沙時候,魏延向韓玄韓太守請求出戰關羽。韓太守說,我們強將如雲,還用不著你立頭功。當時好幾員大將出戰被關羽斬殺,老將黃忠和關羽鬥了個旗鼓相當。韓太守確疑黃忠有謀反之心,欲殺。魏延替黃忠求情,韓太守確疑二人都想反,欲殺二人。魏延立反殺了黃太守並救了黃忠,隨後降關羽。從此看,雖然韓太守剛愎自用,但魏延也確是鋒芒畢露。

魏延歸順劉備以後也是很盡心盡力的,當時很多地方的打仗魏延都是當先鋒,但是諸葛亮說魏延久後必反。魏延和黃忠說過,當時黃忠說:劉備的兵馬多數都是後來投奔的,那這些人都是不忠不義的人嗎?我跟你是一樣的,在長沙投奔的主公。魏延當時說:那諸葛軍師這麼防備我,讓我怎麼做?黃忠說:讓他懷疑去,咱們做好咱們的事,咱們就是一介武夫,你多立功,讓軍師後悔。魏延當時也是聽了黃忠的話,很多打仗的事魏延都是請求出戰立功,但是到最後諸葛亮和劉備也是防備他,冷落他。從側面來說反映了魏延平時說話做事比較強勢,難以駕馭。

最主要的是魏延和兩個人的矛盾極度惡化,一個是劉備的宗親劉琰,一個是諸葛亮的長史楊儀。至於魏延之死的直接原因,其責任更不在諸葛亮,這是楊魏爭鬥的結果其主要責任還是在魏延自己,他在諸葛亮死後違其遺命,為洩私憤率軍先攻楊儀,而士卒不從。皆因他自大狂妄,審時度勢不明,這變故給了楊儀一個機會,使其自取其禍而已。故後來楊儀用諸葛亮所設之計,誘殺了魏延。

綜上所述,根據魏延平時自高自大、飛揚跋扈、目中無人的主要特點,如果不死,必定會清除異己、擁兵自重、造反奪權的。


劉文廣


魏延在諸葛亮死後不會謀反。但是,他肯定會因為心中的不滿而作亂。這一點,不但諸葛亮心裡清楚,連遠在千里之外的孫權都看出來了。

當年,孫權在大醉之後問蜀漢的使者費禕,說楊儀和魏延都是有點才能的小人。雖然任用他們對現在蜀漢有一定的好處,可是一旦任用了他們,肯定會讓他們掌握重權。如果將來諸葛亮不在世了,他們肯定會帶來禍亂。不知道你們也沒有考慮?

費禕當時不知道怎麼作答,幸虧副使董恢提醒他,對孫權作答說,楊儀和魏延之間的矛盾是出於私憤,他們並不是那種心懷反叛的人。現在用他們是時勢使然,沒有必要為了將來就現在廢了他們。諸葛亮聽說後,認為董恢說的對,並且提拔任用了他。

我們從這一段歷史記載就能夠看出來,魏延和楊儀都是諸葛亮的左右手,他們為諸葛亮的北伐盡心盡力,諸葛亮時刻都離不開他們。但是,兩個人的性格品行都有問題。楊儀是公認的小人,而魏延也不比楊儀的風評高多少。

史書記載魏延其人,“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雖然並沒有象孫權那樣直接說魏延是個“小人”,可是從這句“當時皆避下之”就可以想象到魏延平日裡飛揚跋扈的樣子。因此,孫權才會說,如果諸葛亮不在,這兩人如何處置的問題。如果處置不當,兩人必生禍亂。

蜀漢中人和諸葛亮也都清楚的看到了這一點。於是諸葛亮在最後一次北伐前,就已經做好了安排。他讓蔣琬留在劉禪身邊,並且密表讓蔣琬作為自己的接班人,這樣就牢牢的把朝廷控制在手中。

而軍隊之中,他任用姜維、王平、馬岱、吳懿一批將領,不知不覺中就把魏延給孤立了。他又把費禕定為蔣琬的接班人,這樣就使得費禕絕對忠實於自己,會絕對執行自己的計劃。費禕穿梭於楊儀和魏延之間,用好言好語騙取了兩個人的信任,就中取事。

如果說諸葛亮有心同時除掉魏延和楊儀,這有點過分了。但是,諸葛亮最關心的是蜀漢的江山,還有蜀軍平安的撤回蜀漢。如果不採取一定的策略,蜀軍是不可能順利撤回的。

諸葛亮一死,按照資歷、能力、職位來說,應該由魏延接任諸葛亮的職務。如果魏延接任的話,是肯定不會撤回的。他一定會繼續領兵北伐。可是,諸葛亮一死,軍心士氣肯定會受到影響。再加上魏延的軍事指揮風格讓諸葛亮擔心。再加上魏延與楊儀的矛盾,軍中文武不和。這樣,面對司馬懿這樣狡猾的對手,蜀軍很可能會遭到慘敗。

所以說,諸葛亮不可能將軍權交給魏延。於是,諸葛亮下令,魏延斷後,而在魏延前面撤退,實際上的斷後的是姜維。如果魏延不聽從指揮,大軍就直接撤走,不管魏延。這樣一來,魏延不會反叛,他孤軍難持,只能撤回。

諸葛亮的策略是,如果楊儀和魏延聽命,就留下他們,在蔣琬的指揮下工作。如果不聽命,那就只有除掉他們。這是楊儀和魏延咎由自取,沒有人會同情他們。

果然,沒有政治頭腦的魏延開始了倒行逆施。他先中了費禕的計謀,把自己的本意和準備調換將領的打算一股腦告訴了費禕。沒有想到費禕回到大營就把魏延給賣了。那些要被魏延調換的將領當然更堅定了聽從諸葛亮遺囑的決心。

然後魏延又辦了蠢事。他燒絕棧道,阻擊迴歸的蜀軍。試想一下,帶著諸葛亮的棺槨,打著正義的大旗的蜀軍主力,怎麼可能被魏延擋住?連魏延手下都覺得他做得不對。這樣,毫無懸念的,魏延被除掉了。當然,楊儀也沒有得到什麼好下場。在蔣琬的政府裡,沒有他的位置。隨後他就被費禕出賣給殺掉了。

因此,諸葛亮死後,魏延肯定不會謀反。一個是他沒有謀反的心,這一點連陳壽都在《三國志》裡談到了,說魏延“不便背叛”。另一個原因,是諸葛亮已經在死前,將身後的事情做好了安排,讓魏延根本就沒有機會謀反。

當時,魏延阻擊楊儀的時候,早就被諸葛亮安排在劉禪身邊的蔣琬等人就異口同聲的指斥魏延反叛。劉禪接受了大家的意見後,蔣琬親自率領成都的御林軍前去夾擊魏延。只是因為魏延的死訊傳來,已經出發幾十裡的蔣琬才轉回成都。

我們可以想一下,即便是魏延把楊儀擋在漢中。蔣琬率領軍隊到來,傳達劉禪的指示,魏延依然要被扣上背叛的帽子除掉。因此,在魏延不聽從諸葛亮的命令,乖乖的為大軍斷後的時候,他背叛的罪名就已經坐實了。

這個結局也是諸葛亮事先就預料到的。魏延的性格“矜高”,他不可能屈居人下。他在諸葛亮死後肯定會要求掌握軍權。他不會在蔣琬、費禕這些人手下做事。所以說,幾件事加在一起,在諸葛亮的策略裡,魏延也就只有死路一條。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歷史笑春風


朋友們別搶,這個問題我來答:

魏延的謀反,其實是被逼出來的。這和他自身的性格特性有關,戰場上是作戰勇猛,不怯戰,不怕死,且用兵多計謀!算的上是帥才!正因如此,劉備打下漢中時,所有人都認為,非張飛為鎮關大將不可,確偏用魏延守關。

小說中,孔明說他有反骨,這是大大的扭曲了人物形象。劉備論帶兵治國確實差點,但在閱人方面,確有獨到見解,更高一籌。這從馬謖這人就看的出,劉備說他,也就是個紙上談兵的貨。

漢中,軍事重地,劉備重用魏延,可見對他的信任。而魏延在酒席上的一番話,也徹底打消了眾人的疑慮,為之感動。言道:“曹魏舉全國兵力攻之,臣為陛下擋之,率十萬兵犯之,臣定滅之”。這番話,既有忠心又見其勇!

至於後來說謀反,至今也是存在爭議的。起因不過是,孔明死後,曾與楊儀,費褘,姜維密商,死後令魏延斷後,如不服從,就任其自便。這話裡行間,透著的是擔憂無奈之舉。並沒說他一定謀反。

為何擔憂?只因魏延與楊儀不和,誰都不服誰。而孔明在世北伐,外倚重魏延,內依賴楊儀,一文一武都是好手,也都是人才。孔明為二人不和也是大傷腦筋。

另一名重臣費褘,為了替孔明分擔,也常常調解兩人的矛盾。這樣,孔明才得己全身心的北伐。

曾經費褘出使吳國,孫權言及:“魏延,楊儀皆小人也,臥龍在尚可平息,一旦離去,二人水火不容”。作為外人的孫權都看的如此透徹,更何況孔明。

魏延為人性格孤僻,少言寡語且急躁易暴!楊儀也不是好鳥,性格傲慢且自大!都是一對自以為是主,二人常常在酒席上冷言刺鋒,爭的面紅耳赤,寡語的魏延常欲拔刀殺之,都賴旁人勸阻。

二人的不團結,敵對矛盾是無可調解的。都恨不得置對方於死地。

但孔明的安排是令楊儀領大軍退兵,魏延斷後!反之呢,如果是令楊儀斷後呢!那麼估計就是楊儀謀反了。

而事實證明,魏延不一定是謀反,只是為形勢所逼,不服楊儀罷了!但如果是楊儀斷後的話,則一定會謀反。

楊儀自恃功高,孔明一去,想著就是蜀國一把手,哪知孔明卻推薦的是蔣琬任尚書令(行使丞相職務),心裡不痛快,到處出言不遜,後被貶為民。

為民還不安份,整日的牢騷滿腹,喋喋不休。有一次曾對費褘言道:我當年如果帶兵事魏,何以如今處境!這是禍從口出,大逆不道啊,結果被費褘奏之,結局就不能想象了。所以,楊儀才是真正有反骨的人,遂他心意罷了,只要是不如意,就口無遮攔,一通數落他人。佛曰:相有心生!一個人沒這想法,就不會說出反叛的話。

不服楊儀的魏延,不甘心為其斷後,想率兵重新抗起北伐的重任。於是二人同時上奏彈駭彼方謀反。

魏延不想因孔明一人離去,就毀了北伐的大計,這本身沒錯。錯就錯在,不服將令,就像脫了孔明韁繩的野馬,隨心所欲,無所牽絆。

錯就錯在,桀驁不訓,狂妄自大。天地寬廣,憑什麼由你楊儀這般人管束調遣。

如果當時能帶兵回成都,那也什麼事都沒有。

試想,魏延真的要謀反,又何必上書劉禪,說楊儀謀反。無非還是想獨攬大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孤傲自大,不服管教!

劉禪看見二人的奏摺,問蔣琬真假。蔣琬說:更偏向於楊儀懷疑魏延!沒有明說誰謀反。

或許蔣琬的本意,是想尊重諸葛丞相臨死的軍令!但奏摺在此,二選一,必須要舍一頭。就這樣,魏延就成了真真謀反的人。後又被夷滅三族。

本質上,就是軍權職務的問題,誰都想統領三軍,獨掌大權。孔明也看的出,只不過一人是武將,一人是文官。都知二人不是善茬,但如果真是圖謀不軌,或心生反意的話。顯然武將的威脅更大!

孔明令楊儀帶兵回蜀,多少有這考慮。

本篇結束!


銘豪談史


小說和電視劇中魏延必反,從他一露面就被諸葛亮定好了結局:腦後有反骨,將來必反。後來諸葛亮六出祁山,死在了五丈原。魏延非常不滿諸葛亮對職權的分工,果然造反,而諸葛亮也早就料到了這樣的場景,於是他給馬岱留下錦囊,在魏延高呼“誰敢殺我”時,馬岱手起刀落,將魏延斬於馬下。

假如魏延不死必爭兵權。其實諸葛亮在世的時候,一直重用著魏延,給魏延掌握一半兵權,諸葛在世之時魏延尚且有所忌憚,諸葛亮死後兵權全部落入魏延之手,對於權利如此看重的魏延來說,此時叫他讓出軍權那是不可能的。如果你們有別的看法關注一下或者在下方評論。


流雲小生


歷史上沒有這事,所以只能談演義

演義的話,原文已經寫得很清楚了:

孔明喝令刀斧手推下斬之。玄德驚問孔明曰:“魏延乃有功無罪之人,軍師何故欲殺之?”孔明曰:“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

前一句“食其祿而殺其主,居其土而獻其地”看上去也是魏延不忠的理由之一,實際沒什麼說服力。因為就在同一回中:

金旋走至城邊,城上亂箭射下。旋驚視之,見鞏志立於城上曰:“汝不順天時,自取敗亡,吾與百姓自降劉矣。”言未畢,一箭射中金旋面門,墜於馬下,軍士割頭獻張飛。鞏志出城納降,飛就令鞏志齎印綬,往桂陽見玄德。玄德大喜,遂令鞏志代金旋之職。

鞏志同樣是殺主獻城,甚至性質比魏延還要惡劣(韓玄旁白描述“平生性急,輕於殺戮,眾皆惡之”,殺他是眾望所歸,金旋沒有這類評價。)但投降後的待遇和魏延截然不同,不僅沒有受懲罰還得了太守職位。

所以諸葛亮要殺魏延的根本原因只有一個理由:腦後有反骨

因為腦後有反骨,所以久後必反。

和的盧馬必定妨主一個道理。簡單粗暴的作者設定,不需要更多解釋。


萌娘播客


魏延沒想謀反,諸葛亮也沒有做過這種預測。諸葛亮雖然沒有采納魏延出子午谷取長安的計劃,但一直對他是器重的。

亮深惜(楊)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三國志·楊儀傳》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亮適卒,秘不發喪……諸營相次引軍還。延大怒,(才)儀未發,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儀等槎山通道,晝夜兼行,亦繼延後。延先至,據南谷口,遣兵逆擊儀等,儀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延士眾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儀遣馬岱追斬之……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三國志·魏延傳》

還有另一種說法:

《魏延傳》注引魏略曰:諸葛亮病,謂延等雲:“我之死後,但謹自守,慎勿復來也。”令延攝行己事,密持喪去。延遂匿之,行至褒口,乃發喪。亮長史楊儀宿與延不和,見延攝行軍事,懼為所害,乃張言延欲舉眾北附,遂率其眾攻延。延本無此心,不戰軍走,追而殺之。

《魏略》的說法不太可靠,但起碼說明魏延從未有過投靠魏國的打算。

不過魏延當時已經官至“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就爵位職務而言幾乎是諸葛亮之下第一人,不可能不想再進一步位極人臣,如果他沒有和楊儀鬧內訌,而是遵命回朝,肯定也不會甘居人下,爭權之事是免不了的。但魏延出身寒微,不能取得世家大族支持,只能靠軍事強力,必然造成蜀漢劇變上下離心。

很可能諸葛亮也看到了這一點,為了他身後長治久安,無奈的犧牲了魏延。


真正鱷魚不哭


在《三國演義》中,魏延其實一直是鬱郁不得志,即使從羅貫中先生的筆下預估,魏延也不會謀反,我們可以從一些人物關係的細節中發現其不會謀反的佐證。



魏延此人,一生血戰沙場,無論是跟隨先主劉備還是後有諸葛武侯,都是功勳卓越,劉備在時,甚是器重魏延,公元219年,即建安二十四年,劉備令其為漢中太守,劉備這一棋出乎所有人意料,但是魏延確實能擔此重任。可見魏延在劉備心中的地位之高,在劉備第一批創業者陸續死後,唯有諸葛亮可以壓制住魏延,而且魏延對諸葛亮用兵佈陣時有意見和分歧。這其中最著名的事蹟便是子午谷奇襲長安,一向穩紮穩打的諸葛亮認為此計甚懸,沒有應允,我們在這裡不討論子午谷奇襲是否能夠成功,但是從魏延在戰場的表現來看,魏延此人有勇有謀,後蜀一把手諸葛亮對其掌控都有一些力不從心,所以在擔心自己死後,魏延絕對會爭權而且無人是其對手,故而佈下“誰敢殺我”這一錦囊妙計。



魏延此人勇猛過人,但是性格卻有些高傲,而且性情比較暴躁。在蜀漢陣營裡,楊儀與魏延矛盾甚深,諸葛亮在世時,尚能調解二人衝突,諸葛亮死後,二人之爭必有一死,而且會牽涉到蜀國的根基穩定,所以,諸葛亮設計將其除掉,留下一幫好人緣且踏實過日子的蜀國政權結構人,陳壽《三國志》中記載“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不過在《魏略》中,記載為楊儀為除掉魏延,謠言其欲北上投敵,故發兵攻之,魏延深知若迎戰必被誣陷,故而只逃而避戰,終被殺掉,楊儀腳踩魏延頭顱,並誅其三族。



我想,大概是魏延魏文長行事太過於剛愎自用,而沒有與其他人搞好關係,最終才惹得殺身之禍,再者以諸葛亮為代表的穩字當頭派,也是擔心日後魏延掌權後會牽涉很多自己集團的人,故而才會除掉他。但是,從魏延各種表現來說,此人絕無謀反之心。


蘭陵郡主


魏延就是因為爭權才死的好麼。

另外題主能不能前邊說演義,後邊說歷史?

正史裡諸葛亮哪裡說魏延會反?

魏延受到董允、蔣琬、楊儀、費禕的聯合“陷害”。

劉禪問:楊儀和魏延哪個反了?

董允、蔣琬查都沒查,直接說魏延反。

蔣琬就帶兵去平亂,走半道聽說魏延死了,才領兵回去。

試問,他就不怕是楊儀反?

諸葛亮活,魏延便能活,因為諸葛亮能用魏延。其他諸如蔣琬、費禕等人可壓不住魏延。

蜀漢第一位漢中太守,這是隨便一個人能當的?

劉備為拿下漢中,硬生生將荊州一分為二來安撫孫權,可見漢中對劉備的重要性。這麼重要的地方,若不是劉備親信來守衛,不管你信不信,我反正不信。

另外在多說一些個人猜測,諸葛亮沒準也摻和其中。諸葛亮不可能不知道魏延同楊儀等人的矛盾,他卻無可奈何。他活著還能管控住,死了卻無能為力。

蜀漢不能亂,也亂不起。諸葛亮必須選擇一方,他選的是楊儀蔣琬,原因是魏延威望、能力太強。

諸葛亮能保證自己不篡權,他能保證魏延不篡權嗎?魏延活著,他會同楊儀、蔣琬等人鬧騰,可能將蜀漢剛剛積攢的家底耗光,加上魏延對劉禪的威脅,於是諸葛亮暗令某些人,在自己死後除掉魏延也不是不可能。

這個人很可能是王平。王平是曹魏降將,在諸葛亮手裡得到重用,倆人很可能關係不一般。

當然僅是個人猜測。


臥牛說歷史


三國時期,蜀漢的魏延始終是一個比較充滿爭議的人物。由於其能力的出眾,故而其在蜀漢後期凋零的陣營當中屬於“鶴立雞群”的存在,同時又因為其桀驁不馴的性格,以及《三國演義》中羅貫中的藝術化處理,而被人們認為是一個難以駕馭,腦有“反骨”之人。

那麼關於魏延之死,實際上存在著較大的爭議,其核心問題便是魏延究竟有沒有造反?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結合當時的情況,深入的進行分析一下。

一、促使魏延可能造反的幾個要素

對於蜀漢,魏延是一個將軍,而對於我們後世,魏延是一個歷史人物,更是一個政治人物。對於政治人物的分析,必須要從當時的政治形勢來進行判斷,而不是單純的想與不想的問題。那麼魏延造反可能牽涉那些因素呢?

這裡筆者認為有如下幾點:首先是諸葛亮生前對於魏延的態度,究竟魏延在蜀漢是否受到了打壓,而存在不平之心;其次,是魏延最大的政治對手究竟是誰,有沒有必要通過造反來打敗這個對手;第三,魏延造反究竟有多少勝算。

唯有把這三個要素進行全面分析之後,我們才能最終確定魏延當時所面臨的形勢,進而明確他到底有沒有造反。因為,唯有遭到打壓心中不忿,魏延才有造反的情緒動機;唯有明確魏延的政治對手的情況,才能判斷魏延可能採取的手段;唯有明確其造反的勝算,才能最終確定其是否會走上造反之路!

那麼接下來,我們就圍繞著這幾個要素來進行全面分析。

二、魏延是否遭到了諸葛亮的打壓

我們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可能會形成一種印象,即諸葛亮生前始終對魏延抱有一種壓制、警惕、防範的態度,在伐魏的問題上多次否決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而且在死後又留有遺計命馬岱最終斬殺魏延。那麼事實難道真的是這樣嗎?

那麼這裡我們來看一看魏延在諸葛亮主政時期所擔任的職務:丞相府司馬和涼州刺史!

首先說丞相府司馬。這實際上是丞相府內設官職,其主要的職能是參贊軍議,在最終確定戰爭方案層面具有丞相府屬官之中第一發言權。那麼,諸葛亮肯讓魏延擔任自己的丞相府內部屬官,可見其對於魏延還是比較信任的;而魏延的地位又是參贊軍務的第一人,那就說明諸葛亮對於魏延的能力是極為重視的。

其次再說涼州刺史。涼州實際上是屬於曹魏集團的控制區域,但是這一區域恰恰就是諸葛亮北伐時期的重要目標,是奪取關中的跳板!那麼把魏延放在這個位置上寓意就很深刻了:說明魏延將是其未來重點培養攻取並坐鎮涼州的重要將領!

綜合上述兩點,我們能夠發現,諸葛亮對於魏延不僅沒有打壓,而是極為倚重並且還期望對其加以培養。

三、魏延的最大政敵是誰

根據《三國志》陳壽的記載,魏延一生桀驁不馴與周遭官員同僚關係一向不好,而這些人當中只有一個人能夠對構成致命的威脅:丞相府參軍長史——楊儀。

楊儀此人能力極強,每逢諸葛亮出征都會把軍隊調度、糧草供應、輜重車輛等相關繁雜的保障工作交給楊儀,而楊儀每一次都能夠極為妥當的完成。也正因為如此,楊儀在丞相府的地位實際上和魏延屬於旗鼓相當。

但是非常不巧的是,楊儀此人卻是出了名的心胸狹隘,對人更是錙銖必較、睚眥必報!那麼這樣一個人在丞相府內與性格強勢的魏延共事,兩個人算是針尖對麥芒成為了死敵。而在這過程中諸葛亮態度始終保持中立,一方面是其為人公允,情感上沒有任何的偏向;另一方面也未嘗沒有讓兩個人相互爭鬥而自己居中制衡的意思。正是在諸葛亮這般放任之下,使得魏延和楊儀的矛盾越來越深,最後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

但是這裡我們必須要注意,楊儀雖然深受諸葛亮的看重,但是其並非權臣,在朝中也沒有黨羽,所以並沒有形成大的氣候!同時楊儀只是諸葛亮倚重的人物,而非劉禪倚重的人物,這一點很重要!

那麼綜上所述,對付楊儀這樣一個人,魏延當然並非只有造反奪權一條路可以走!

四、魏延造反成功的機會有多大

接下來我們來說一說,如果魏延真的造反,其成功的幾率問題。

首先,魏延的核心力量。魏延在蜀漢集團當中實際上是一個純粹的武將,而且是桀驁不馴的武將。這樣一個人實際上就是一個“孤城”,在朝沒有黨羽,在民間也沒有蜀中豪族的支持。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其實際掌控的力量不過就是千餘人的部曲隊伍。依靠這樣一支隊伍隊伍想要造反成功,恐怕比諸葛亮北伐還要難吧?

其次,魏延造反的時機。按照歷史,魏延如果真的造反,應該是在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後。而當時的蜀漢政權實際上是比較穩固的,尤其是還有能力北伐曹魏,可見其整體軍事實力是比較強的。而魏延本人並不能控制蜀漢大部分軍隊,所以在硬實力對比上明顯處於下風。而從後來的歷史判斷,魏延在返回成都的途中,麾下部隊紛紛逃散,可見當時蜀漢政權無論在軍力上還是政治民心上都可以碾壓魏延。

那麼,綜合上述兩點,我們可以看出,魏延在造反一途上,既沒有“人和”也沒有“天時”,至於“地利”,毫無疑問更在蜀漢一邊,所以其造反成功的可能性簡直就是微乎其微。

五、定論

綜合前文三大點,我們可以看出魏延沒有受到諸葛亮的打壓,首先就沒有造反的情緒驅動;其次對付楊儀這個人,魏延也並非只有造反一條路可以走,其明顯有其他更好的選擇;第三,魏延造反成功的幾率微乎其微。而魏延本人乃是大將之材,如此清楚的態勢他難道會分析不清楚嗎?所以,基本可以定論,他不會造反!

所以,這樣我們反過來推導,就可以知道:魏延實際上是被誣陷的,楊儀只不過是先一步到了成都,給劉禪造成了先入為主的印象,使得魏延直接被釘死在造反的“恥辱柱”上,最終導致了魏延兵敗被殺。

六、假設魏延不死又會是什麼結果

那麼,要是楊儀的陰謀敗露,而魏延並未身死,其後又會有什麼結果呢?他一定會爭奪蜀漢的軍事大權,但結果一定會失敗!

魏延之所以會爭軍權,是因為那個時候他已經是蜀漢資歷最老,能力最強的武將了!依照他的性格,自然是“捨我其誰”,這個位置必然該我來坐!

但是,同樣是因為魏延的性格,其本身並不能得到文官、武將一系的完全認可,或者說大多數人都不會認可;由於其身為“孤臣”,所以在政治上又沒有特定利益集團的支持,這種先天的缺陷必然導致最終爭權失敗。

既然爭不到,而你魏延偏偏還要去爭,那麼最終也必然會落得個身死的結果!

好,今天我們就聊到這裡,我是華夏問長安,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喜歡我就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