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記:“金張掖”“銀武威”說法的由來

清代甘肅巡撫元展成於乾隆六年正月二十二日(1741年3月9日)給皇帝寫的一道奏摺,奏摺上說:“臣現在清理通省田賦,漸次就緒。查甘肅地處邊陲,山多田少,凡實在可以長年耕種之地俱經照例升科。其科則有分晰金、銀、銅、鐵者,有分晰川中山坡及川平陡坡者,大概總以金、銀川地為上等,山中平坡地為此等,銅、鐵陡坡地為下等。徵賦亦各有差。”

文化記:“金張掖”“銀武威”說法的由來

這些話大意是,甘肅用來徵收賦稅的土地分金、銀、銅、鐵4等;在上等川地中,又可分“金”、“銀”2等;在下等陡坡地中,又可分“銅”、“鐵”2等。在分析了清代河西走廊賦稅徵收的標準,以及張掖、武威的土地與賦稅徵收情況和張掖、武威的人口狀況的基礎上,得出了一個結論,其中包括三點:張掖屬‘金’等的土地比武威多;武威屬‘銀’等的土地,數量更大一些;張掖繳納的賦稅多於武威,由此便衍生出了“金張掖”、“銀武威”的說法。通過元展成的奏摺內容這一歷史依據也說明,用金、銀、銅、鐵的等級,表達人們對一些地方水土條件與富庶程度的認可,是河西走廊特有的一種表述方式。

文化記:“金張掖”“銀武威”說法的由來

還有種說法源於一個民間傳說,說是早年,有一位朝廷官員奉旨到河西巡視,在途中他聽到了甘、涼兩地流傳很廣的一句民謠:“涼州不涼米糧川,甘州不幹水湖灘。”他放眼涼州滿目乾燥缺水,但踏遍甘州卻到處是水,兩地氣候差異很大。當時甘州人把自己的家鄉讚譽為“銀甘州”,涼州人把自己的家鄉讚譽為“金涼州”。而這位朝廷官員則認為,根據甘、涼的氣候特徵,應該把甘、涼兩地的美稱互換,因為金有火性,銀具水性,銀來涼州,恰到好處。

文化記:“金張掖”“銀武威”說法的由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