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华州人第四次考上名牌大学后,终成大器!

一个富家子弟的求学成才路

作者 秦获幸

这是民国时期,华县毕家张氏家族,张定九老人的长孙,一个名符其实的富家子弟的求学成才路。他酷爱读书,但在战乱时期却是颠沛流离,无法正常上学。下面,我们就循着他的求学路线图,感受一下求索者的艰辛。

一个华州人第四次考上名牌大学后,终成大器!

柳枝东张村北巷 秦获幸摄

第一步,在华县老家读小学毕业后,因西安有生意,祖辈,父辈都在那里有工作,经济条件更好,他也考上了当时的西安成德中学(省第二中学前身)。

第二步,初中毕业后,于一九三零年六月,只身远赴北平,以前十名的好成绩考取了北平志城中学。远离亲人,寄宿北平陕西会馆,独立生活,刻苦勤奋,追求上进。

第三步,高中毕业考上了燕京大学。在燕京大学,他参加了一二九学生运动,并随请愿团南下到南京。战事愈烈,学校停课内迁。不能继续读书,他就去上海,又考取了上海同济大学。可惜,一场八一三三松沪会战,上海沦陷,他又去杭州,报考了之江大学继续深造。岂知又是不遂人员,日寇进逼,南京沦陷,学校再迁,只好掇学回到老家。

第四步,前三次大学均未圆满。回到老家华县,陕西是大后方,相对平安,又赴省城西安医学院深造。医学院后来迁往陕南,后又併入西北联合大学。在西北联大攻读五年完成学业,终获医学硕士学位。

从一九三零年初中毕业东出潼关,远赴北平上高中,上大学,辗转流离,蹉跎岁月,直至一九四五年才完成学业,圆了大学梦。这位孜孜不倦,立志求学,不言放弃问富家子弟,便是今天华州区柳枝镇北部东张村的张正本先生。这位张正本先生是张家的第三代传人,长子长孙。

一个华州人第四次考上名牌大学后,终成大器!

柳枝东张村南巷 秦获幸摄

他的祖父是真正的寒门贵子。刻苦求学,考上了秀才后,以在社会上大有作为。他的父辈有留日学生,留德医学博士,姑母是留日眼科专家。作为长子长孙的张正本先生继承了前辈的优秀基因,不是在优渥的家庭环境,养尊处优,而是不断进取,不怕挫折,终成大器。张正本先生硕士毕业后,先在蒲城军需医院服役一年,一九四六年转业到国立陕西省医院,任内科主治医生。

一九五零年至一九五一年,解放军第十九兵团组建部队医院,培训医务人员,张先生受聘为医训班内科教授。

一九五六年转业到西安市冶金机械工业局职工医院(后改为西安市第七人民医院)。

一九六二年西安市医院整合併入第一医院。从此在此服务终身。

张先生不仅医术精湛,政治上更是与时俱进。他曾是中国农工民主党西安市委员。一九五九年为碑林区政协常务委员,西安市政协委员。同年,张先生以民主人士身份被推选为西安市国庆十周年观礼代表,赴北京观看大庆盛典。

张先生身为医学专家,却不是书呆子。他兴趣广泛,涉猎较广。围棋象棋,无一不精。足球乒乓,钟爱有加。音乐戏剧,钟情京戏。特别是对京剧十分痴迷。在北平上学期间,常与同学结伴去东安市埸看戏。一九五九年梅兰芳来西安,他连看两埸。程砚秋,荀慧生来陕,他都去观赏。

身为富家子弟,他积极参与家务劳动,动手能力很强。他不像纨绔子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十六岁以后在北平多年都是自已缝补衣服,编织毛衣,又学裁剪衣服,至少能满足自已。

在厨艺方面,对腊汁肉,酱肘子,卤肥肠,羊肉泡馍黄焖鸡等都是他的拿手好莱。

优秀的人才总是在专业之外还有造诣,比那些一瓶子不响,半瓶子咣当的庸才高出许多许多。可惜这种内外兼修,一专多能的人才太少太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