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華州人第四次考上名牌大學後,終成大器!

一個富家子弟的求學成才路

作者 秦獲幸

這是民國時期,華縣畢家張氏家族,張定九老人的長孫,一個名符其實的富家子弟的求學成才路。他酷愛讀書,但在戰亂時期卻是顛沛流離,無法正常上學。下面,我們就循著他的求學路線圖,感受一下求索者的艱辛。

一個華州人第四次考上名牌大學後,終成大器!

柳枝東張村北巷 秦獲幸攝

第一步,在華縣老家讀小學畢業後,因西安有生意,祖輩,父輩都在那裡有工作,經濟條件更好,他也考上了當時的西安成德中學(省第二中學前身)。

第二步,初中畢業後,於一九三零年六月,隻身遠赴北平,以前十名的好成績考取了北平志城中學。遠離親人,寄宿北平陝西會館,獨立生活,刻苦勤奮,追求上進。

第三步,高中畢業考上了燕京大學。在燕京大學,他參加了一二九學生運動,並隨請願團南下到南京。戰事愈烈,學校停課內遷。不能繼續讀書,他就去上海,又考取了上海同濟大學。可惜,一場八一三三松滬會戰,上海淪陷,他又去杭州,報考了之江大學繼續深造。豈知又是不遂人員,日寇進逼,南京淪陷,學校再遷,只好掇學回到老家。

第四步,前三次大學均未圓滿。回到老家華縣,陝西是大後方,相對平安,又赴省城西安醫學院深造。醫學院後來遷往陝南,後又併入西北聯合大學。在西北聯大攻讀五年完成學業,終獲醫學碩士學位。

從一九三零年初中畢業東出潼關,遠赴北平上高中,上大學,輾轉流離,蹉跎歲月,直至一九四五年才完成學業,圓了大學夢。這位孜孜不倦,立志求學,不言放棄問富家子弟,便是今天華州區柳枝鎮北部東張村的張正本先生。這位張正本先生是張家的第三代傳人,長子長孫。

一個華州人第四次考上名牌大學後,終成大器!

柳枝東張村南巷 秦獲幸攝

他的祖父是真正的寒門貴子。刻苦求學,考上了秀才後,以在社會上大有作為。他的父輩有留日學生,留德醫學博士,姑母是留日眼科專家。作為長子長孫的張正本先生繼承了前輩的優秀基因,不是在優渥的家庭環境,養尊處優,而是不斷進取,不怕挫折,終成大器。張正本先生碩士畢業後,先在蒲城軍需醫院服役一年,一九四六年轉業到國立陝西省醫院,任內科主治醫生。

一九五零年至一九五一年,解放軍第十九兵團組建部隊醫院,培訓醫務人員,張先生受聘為醫訓班內科教授。

一九五六年轉業到西安市冶金機械工業局職工醫院(後改為西安市第七人民醫院)。

一九六二年西安市醫院整合併入第一醫院。從此在此服務終身。

張先生不僅醫術精湛,政治上更是與時俱進。他曾是中國農工民主黨西安市委員。一九五九年為碑林區政協常務委員,西安市政協委員。同年,張先生以民主人士身份被推選為西安市國慶十週年觀禮代表,赴北京觀看大慶盛典。

張先生身為醫學專家,卻不是書呆子。他興趣廣泛,涉獵較廣。圍棋象棋,無一不精。足球乒乓,鍾愛有加。音樂戲劇,鍾情京戲。特別是對京劇十分痴迷。在北平上學期間,常與同學結伴去東安市埸看戲。一九五九年梅蘭芳來西安,他連看兩埸。程硯秋,荀慧生來陝,他都去觀賞。

身為富家子弟,他積極參與家務勞動,動手能力很強。他不像紈絝子弟,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十六歲以後在北平多年都是自已縫補衣服,編織毛衣,又學裁剪衣服,至少能滿足自已。

在廚藝方面,對臘汁肉,醬肘子,滷肥腸,羊肉泡饃黃燜雞等都是他的拿手好萊。

優秀的人才總是在專業之外還有造詣,比那些一瓶子不響,半瓶子咣噹的庸才高出許多許多。可惜這種內外兼修,一專多能的人才太少太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