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部落甚至不惜与外族一起对付林丹汗,为何对他会如此反感?

提起成吉思汗的名字,相信他在我们心中的知名度不亚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伟人创作的《沁园春.雪》里,更是直呼成吉思汗是一代天骄,在我们的印象里,成吉思汗连同他的蒙古军队,将触手伸至亚欧大陆的各个角落,征服领域最远能到达欧洲附近的波罗的海。

成吉思汗和他的继承者,用了二十五年的时间,以二十万兵力的条件,征服了四十多个国家,统治人口高达六亿人次,在蒙古最鼎盛的时期,蒙古贵族管理者统治着将近4400万平方公里的疆域。

蒙古部落甚至不惜与外族一起对付林丹汗,为何对他会如此反感?

一、北元诞生,蒙古各部分裂,走向衰落

然而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蒙古族是骑在马背上的民族,游牧文明是他们的根本,早在1260年蒙古大汗蒙哥去世之际,蒙古贵族内部就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和冲突。

大部分蒙古贵族属于守旧派,坚持认为祖宗之制不能更改,因此决定推王室阿里不哥继承汗位,消息传到正在前线指挥攻打大理的忽必烈的耳朵里,一场历时四年的内战由此拉开序幕。内战的结果就是忽必烈建立的政权同蒙古本土贵族决裂,以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的独立而告终,蒙古名义上的中央政权不复存在。

公元1368年,红巾军起义中成长起来的吴王朱元璋,赶走了元朝统治者元顺帝,蒙古统治者退守塞北的故地,至此北元政权诞生,因为明太祖朱元璋承认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的正统地位,因此明朝官方称其是残元,表示不承认北元和元朝之间的继承关系。

北元亡于公元1402年,朱棣宣布迁都北京的那一年,北元孛儿只斤.坤帖木儿被杀,此后的数年又逐渐分裂为瓦剌和鞑靼,瓦剌前身是西蒙古,鞑靼则是实打实的成吉思汗后裔,也就是盛极一时的黄金家族后人。

蒙古部落甚至不惜与外族一起对付林丹汗,为何对他会如此反感?

二、林丹汗登位,蒙古合并虽初显端倪,但内部矛盾依旧尖锐

到了明朝末年,中原各地燃起动乱之火,眼见蒙古族有重新合并的希望,一位野心勃勃的著名人物出现了,他就是蒙古第35任大汗林丹汗,13岁即位的成吉思汗嫡系后裔。鉴于成吉思汗时代给蒙古族带来的荣耀和光芒实在太强了,百余年的时间里,蒙古人或多或少地都会产生一种情怀,希望能够再出现成吉思汗式的人物,重拾黄金家族的威望。

林丹汗继位后,面对分崩离析的蒙古部落,决定先结束混战不休的分裂局面,优先对蒙古内部进行招抚和围剿,彼时蒙古政权衰落的局势已经维持了上百年,黄金家族早已成了有名无实的空壳子。

摆在林丹汗面前有两条路

  • 一条是继续做名声大于实力的大汗
  • 一条是走老祖宗成吉思汗的道路,将蒙古族带向新的制高点

很明显林丹汗选择了第二条,重振雄风。

早期的林丹汗的确做到了前人未有的气势,他率领军队三番两次侵犯明朝边境,显示自己的军队和实力,从而获得了明朝的尊重和认可,取得了边境贸易的专享权。

蒙古部落甚至不惜与外族一起对付林丹汗,为何对他会如此反感?

此外林丹汗善用祖宗留下来的法典,维护正统汗位的合法性,理直气壮地要求蒙古诸部落前来觐见和受封,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蒙古的分裂形态。站在蒙古贵族的角度来看,林丹汗虽然贵为大汗,但毕竟是个初出茅庐的孩子,想要挽回黄金家族的颓势,绝不是一步登天的事情。

公元1617年,林丹汗在西藏僧侣的传道和劝导下,宣布放弃佛教中的黄派理念,改信红派理念,然而在蒙古内部的传统观念里,黄派思想已然根深蒂固,林丹汗的做法在蒙古时保守派眼里是离经叛道,这无疑对林丹汗拉拢和统一蒙古各部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蒙古部落甚至不惜与外族一起对付林丹汗,为何对他会如此反感?

三、为缓解蒙古颓势,开始转移矛盾,对后金下手

内因不稳定的情况下,林丹汗的注意力开始转向外部,其中就包括逐渐发展壮大的后金政权,这个使用通古斯语言体系的民族,顶着女真族的外衣,仿佛是一个不得不除的隐患。最让林丹汗恼怒的就是后金统治者努尔哈赤,长期以来一直在挑拨蒙古内部的关系,半利诱半要挟地同蒙古内部联姻通婚,以此获得蒙古部落的支持,一同对抗实力强大的明朝。

敏感的林丹汗意识到这是一个从中获利的好机会,自努尔哈赤宣布七大恨以后,后金和明朝形成势不两立、水火不相容的局面,后金采取的战略是联蒙抗明,林丹汗则偏偏要反着来,他采取的是联明抗金的策略。一方面林丹汗可以从明朝获得好处,另一方面又能打压努尔哈赤的新兴势力,恰好是个两全其美的计策。

对于明朝而言,林丹汗的蒙古军队可以作为得力的帮手,况且早在林丹汗之前,辽东经略杨镐就出了“制东夷,款西虏”的战术防备。本来林丹汗和努尔哈赤之间素无恩怨,可是一山不容二虎,林丹汗既想要明朝的赏银,又想要壮大自己的实力,因此走上了和后金交恶的道路。

蒙古部落甚至不惜与外族一起对付林丹汗,为何对他会如此反感?

公元1619年的农历十月,林丹汗派遣使者向后金领袖努尔哈赤递交国书,信上的内容无不让后金众臣群情激愤,林丹汗在信中以成吉思汗自居,蔑称努尔哈赤是“水滨三万女真之主”,言辞中多有不屑和狂傲的语气。

要知道努尔哈赤比林丹汗大上三十多岁,政治头脑和军事经验都要比林丹汗丰富,因此在第二年努尔哈赤不动声色地回了一封信,一把扯开林丹汗的遮羞布,讽刺元朝被明朝灭亡后黄金家族的艰难处境,紧接着笔锋一转,表示希望林丹汗能够加入反明阵营,

一来洗刷元亡的屈辱,二来可以扩大势力和地盘。

年轻气盛的林丹汗看到这封信后,下令扣押努尔哈赤的使者,却被别有用心的内喀尔喀传谣,让努尔哈赤误以为林丹汗斩杀了努尔哈赤的使者,由此努尔哈赤也不留情面地诛杀了林丹汗的使者,自此林丹汗代表的察哈尔部正式和后金决裂。

按理说,数十万人数的蒙古军队要比数万人数的后金军队更有优势,而且蒙古是以游牧文明为根本基础,整体素质要高于以渔猎文明为基础的后金,但蒙古的内部矛盾实在太尖锐了,并且蒙古在明朝上百年的打击和分化下,连对濒临灭亡的明朝都构不成威胁。

蒙古部落甚至不惜与外族一起对付林丹汗,为何对他会如此反感?

唯一比较有实力的林丹汗,也只是在四分五裂的蒙古部落里挣扎,口口声声喊着蒙古大汗的林丹汗,实际上只得到了漠南蒙古的承认,像内喀尔喀、科尔沁等部落,压根不承认林丹汗的大汗地位。

四、林丹汗失去蒙古封建主的支持,反观后金又出雄主,恩法并用

1626年,内喀尔喀部领袖卓里克图在后金军队的猛烈攻势下遁逃,不幸的是在西拉木伦河流域遇到了林丹汗,欣喜若狂的林丹汗先是以蒙古大汗的名义谴责卓里克图对黄金家族的不忠,进而讽刺内喀尔喀在明朝和后金之间首鼠两端、反复无常,借机侵占了内喀尔喀的残余势力。

如果将蒙古各部比喻一个蛋糕,林丹汗分的蛋糕只是一小部分,很多都是顺手牵羊得来的,不仅让蒙古各部不服,而且还降低了林丹汗的威望,后金反倒没招来太多仇恨。1626年,后金迎来第二位雄主皇太极,他上台后制定了三项策略:

  • 第一点是征服朝鲜,
  • 第二点是征服漠南蒙古,
  • 第三点则是重用汉族降臣,削弱明朝军队的实力。

皇太极采用的策略同样是分化蒙古部落,拉拢部分蒙古部落,攻打不肯归附的其他部落,漠北、漠西蒙古均不承认漠南大汗林丹汗,这也是后金能够日益强大的条件之一,倘若林丹汗得到了蒙古各部的认可,对于后金来说,等于又冒出一个实力强悍的竞争对手。

蒙古部落甚至不惜与外族一起对付林丹汗,为何对他会如此反感?

蒙古各部没有投降同根同宗的林丹汗,而是倒戈后金这样的异族,一来离不开努尔哈赤父子的人格魅力和政治影响,后金敞开怀抱接纳蒙古部落,反观林丹汗则是一昧的征讨和掠夺。

最关键的一点,后金多次通过战争从明朝那里获得持续性的供给和资源,而身处漠南的林丹汗却只对着贫瘠苦寒的漠北、漠西等地四处征战,得到的比付出的要少,自身内部资源不断消耗,势力一直在被迫消耗。

五、两头不讨好,雄心壮志现实扼杀,林丹汗与理想渐行渐远

后金政权选择直接和明朝撕破脸,林丹汗则是大肆要赏银,两者都引起明朝的反感,林丹汗夺得的利益只会更少。公元1627年,林丹汗选择踏上西迁的道路,关于林丹汗西迁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林丹汗在漠南实行的政策闹得众叛亲离,也有人认为林丹汗想趁着蒙古诸部衰弱颓败之际,兼并漠西、漠北。

尽管西迁后的林丹汗取得了一些规模性的胜利,但数不胜数的战争令林丹汗和蒙古本族越来越远,另一边的皇太极对蒙古部落招抚为主,并效仿满清的八旗制度,将蒙古分散的部落组成一支强有力的蒙古八旗。满清统治者和蒙古贵族女子联姻,成功将林丹汗打入孤家寡人的艰难处境,

公元1634年的秋季,原本打算从红黄派入手组建“反黄联盟”的林丹汗,因病在青海一带的草滩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次年,林丹汗的继承者额哲在后金军队的团团包围下,率领漠南蒙古投降,自此满清和蒙古的关系日益紧密,林丹汗这位曾叱咤蒙古的大汗,消失在历史岁月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