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土生土長的曲劇,誰是它的創始人?

北京曲劇是地方傳統戲曲之一,他是以北京流行的曲藝單絃牌子曲為主發展而成,初名“曲藝劇” ,1952年始正式定名為“曲劇” 。單絃牌子曲,也稱“八角鼓”,是採用牌子曲聯綴體,三絃伴奏,八角鼓擊節演唱故事的一種說唱藝術,曲調豐富,形式多樣。它的主要曲調有〔太平年〕、〔雲蘇調〕、〔羅江怨〕、〔南城調〕、〔剪靛花〕、〔湖廣調〕、〔南鑼北鼓〕、〔數唱〕等,大都出自民間小曲,有的擅長抒情,有的適合敘事,成為曲劇選用唱腔曲調和改編創造新唱腔曲調的主要來源。單絃的演唱形式,有單唱、對口唱(拆唱)、群唱和彩唱。其中拆唱、彩唱等已發展為裝扮角色的簡單表演(仍保持有說唱的特點)。

知識點 | 在北京土生土長的曲劇,誰是它的創始人?

圖文無關


北京曲劇在逐步向舞臺表演藝術過渡時,曾吸收和借鑑戲曲、話劇等形式,作為創造麴劇的基礎。1950年,北京曲藝演員,開始嘗試演出現代生活劇目。1951年夏至1952年初,北京曲藝團選用單絃牌子曲,並吸收大鼓、琴書的唱腔,排練和演出作家老舍編寫的現代戲《柳樹井》,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接著又陸續排演《張桂容》 (據話劇《婦女代表》改編)等現代戲。在以反映現實生活為主的情況下,形成了曲劇自己的風格和特色。隨後,又排演了清裝戲和古裝戲,如《楊乃武與小白菜》,並攝製成影片。1979年北京曲藝團改名北京曲藝曲劇團。

知識點 | 在北京土生土長的曲劇,誰是它的創始人?


魏喜奎、孫硯琴等老一代藝術家是北京曲劇的創始人。甄瑩、許娣、張紹榮、孫寧等中年一代為北京曲劇新時期的代表。

知識點 | 在北京土生土長的曲劇,誰是它的創始人?

盧雪文、王榆以及2003年中國戲曲學院畢業的曲劇大學本科生為曲劇的新生代。許娣、張紹榮榮獲中國戲劇“梅花獎”;孫寧獲文化部“文華表演獎”;甄瑩獲北京市首屆“金菊花獎”。劇目《煙壺》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文化部“文華新劇目獎”;市委宣傳部“十個一工程提名獎”;文聯“曹禺文學獎”;市文化局演出百場獎。《龍鬚溝》獲文化部“文華新劇目獎”;市委宣傳部“十個一工程獎”;市文化局演出百場獎。劇團於1997年和2000年兩度攜《楊乃武與小白菜》、《煙壺》、《龍鬚溝》、《茶館》、《四世同堂》赴臺灣演出。

2000年後,北京市曲劇團先後創作了《四世同堂》、《北京人》、《正紅旗下》 [2-3] 、《魚水情》等多部舞臺作品,著力打造北京風格的本土音樂劇。《正紅旗下》獲得2006~2007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提名獎;北京市文學藝術獎;全國地方戲(北方片)優秀劇目評比展演二等獎。並以北京曲劇“新生代”為主恢復排演了北京曲劇《珍妃淚》、《少年天子》、《啼笑因緣》、《北京人》四部經典劇目。

知識點 | 在北京土生土長的曲劇,誰是它的創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