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秦始皇开凿的河,陪伴了嘉兴人2200多年

二月十六日夜自长水塘乘月放舟二鼓抵嘉兴城下

清·查慎行

两岸胧胧桃李花,一天风露属渔家。

小船卧听棹歌去,行到鸳湖月未斜。


这条秦始皇开凿的河,陪伴了嘉兴人2200多年

这是清初海宁诗人查慎行描写长水塘景物的诗。长水塘约开凿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比隋炀帝开凿的京杭大运河还早了二百多年。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踌躇满志,先后分六次巡游全国,目的是发动大规模的军事征服活动。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又开始到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南巡。在行至吴越交界处时,发现一热闹水乡,有大批商贾农夫聚集在此做买卖,并形成了一个俗称“水市”的水上市场。又见此地风水灵秀,有出帝王的迹象,更让他担忧的是,这地方还流传着“水市出天子”的童谣。

这让“横扫六合”的霸主心里十分不舒服。一山岂能容二虎,秦始皇当机立断,下旨调遣十万囚徒至此掘地成河,希望能斩断龙脉,破其王气。

当时正值大暑,炎炎烈日挂在天上,囚徒们热得全身上下只剩一条裤衩,仍手拿工具在那污泥里拚命地挖土,再加上人多,粮草一时供应不上,他们不堪重负,有的累死,有的饿死,还有的瞅准机会纷纷逃跑。

气急败坏的秦始皇一时无计可施,急命部下鞭打抓回来的囚徒,大吼:“囚倦!囚倦!”手下听不清他的河北口音,以为他说的是“由卷”,河北方言“快点干活”的意思,便催促着囚徒们加紧劳作。

后经演变,“由卷”又讹为“由拳”,成了这里的县名。

硖石的东山和西山原本似一条蜿蜒横卧的巨龙连在一起,秦始皇看到了这里的“龙脉”分外刺眼,又遣囚徒拦腰“斩”出一道峡谷,使之“两山夹一水”,所以长水又名“谷水”(《梅里志》:“谷水在里西,即长水也。”),后来就成了由拳县驻地。

在王店镇南,现海宁境内的殳山上有个叫“藏兵坞”的地名,传说是秦始皇开凿长水时为预防囚徒暴动而屯兵于此,而海盐澉浦的秦驻山,则是秦始皇当年休息的地方。

山下长堤沿海,相传为始皇驰道。秦始皇还乘舟过长水,斩马祭河神,祈求神灵保佑他霸业永存,其地后来称为“马塘堰”。

悠悠长水塘,流经上千年。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是为了到扬州去看美女,而秦始皇开凿长水塘则是为了巩固他的千秋霸业。但秦始皇的如意算盘还是落空了,可能是囚徒疲倦力气不够,只是马马虎虎地挖几下,而斩的那匹白马的血又不够河神吃喝等原因,这龙脉仍连接着。

据《宋史·孝宗纪》记载:“建炎元年十月戊寅,生帝于秀州杉青闸之官舍。” “帝”即宋朝的第二个皇帝宋孝宗赵昚,他诞生在嘉兴运河杉青闸一带的官邸,史书普遍认为他是南宋最杰出的皇帝,所以嘉兴又被誉为“龙兴之地”。

这条秦始皇开凿的河,陪伴了嘉兴人2200多年

流经王店镇的长水塘

现在的长水塘,源流分别来自天目山和东苕溪,经桐乡县境东流至硖石,往东北流入嘉兴。

据《梅里志》记载:“长水自硖石北流二十里至王店镇(在王店南数里已入县境),又北流十里至新塘桥,稍迤东北流十里至马王塘桥,分东西二支,其正支出大马王塘桥东北,流经秀水桥入鸳鸯湖,其旁支出小马王塘桥西北,流会九里港,入秀水县界之姚家荡。”

另据《嘉兴市志》载:长水塘航线是市城通海宁的主要航道,自海宁市硖石镇始,经过王店镇、马王塘桥、嘉兴西南湖入秀水,长26公里。河面平均宽30米,底宽12米,水深1.6至2.5米,可通航80吨级船舶。1990年时,还有客轮一天两班往返于嘉兴至王店之间。

王店镇境内的长水塘,自南梅村始,至四联村止,全长19.15公里,宽约80米,是横贯全镇南北的一条主干河流,将王店镇分成塘东、塘西两个片。

可以这样说:长水塘是王店镇的母亲河,正因有了她才有了今天的王店。短短的长水塘,承载着许许多多的人文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条秦始皇开凿的河,陪伴了嘉兴人2200多年

长水塘流入嘉兴市区后,有两处与京杭大运河靠近和汇合,一处在西南湖,三塔西面、原烈士陵园附近,一处由环城东河为纽带,在北丽桥望吴门公园处汇合,形成嘉兴市区内杭州塘、苏州塘、海盐塘、魏塘、汉塘、新塍塘、三店塘和长水塘“八水绕城”的壮观景象。

据考证,这种现象只有古代第一帝都长安才有。

长水塘经过多次疏浚、开挖,拓宽了河面,沿河两岸筑起的护塘堤岸,使过往船只能更加安全顺利地通航。日夜流淌的长水孕育了江南儿女,也传承着古老的华夏文明。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